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中医学思维的形成,源于几千年来先哲们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感悟。它体现的整体、和谐、人性化、个性化、回归自然、回归本源的特征,更符合人类生命的本质规律,笔者从整体思维、个体化思维、细致思维、灵活思维四个方面论述。
关键词:整体思维;个性化思维;细致思维;灵魂思维
传统中医学思维就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小而言之就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大而言之可以用传统中医的思维加强自身的修养,处理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所谓的“小医治病,大医治国”。归纳传统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我认为主要有四点,即整体思维、个体化思维、细致思维、灵活思维。
一、整体思维
传统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以整体的思维方式去把握整个世界,所谓“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传统中医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例如,望闻问切是中医全面系统了解病情的手段,通過表面现象认识事物内部的本质,体现了整体的全面的哲学思想。中医治病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出发,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机制对抗疾病。中医给予病人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它治病重在整个人体而不是人体的某个部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与现代的医学模式相比较,传统中医学更早地从宏观上勾画了“生物——心理——社会”的生物医学模式,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观。
二、个体化思维
个体化思维是传统中医学的独有特点,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学的精髓,它决定了传统中医学是一门个体化的医学。辨证的证其实包括了两个含义:一是症状,一个是证型。就一个病人而言,很多症状可以归纳为一个证型,但不是一个证型能包含这个病人所有的症状。虽然相同的疾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具体到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却是不尽相同。传统中医学追求的是疾病与个体体质综合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化差异,所谓的“一人一方”。例如,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治疗的病症大致相同,后三个方子都是在四君子汤得基础上加味而成。但针对湿聚的轻重程度不一样,病人表现出的症状不完全相同,所以选方也有相应的差别。四君子汤最平和,脾虚就有湿,四君子汤用茯苓来健脾利湿。若湿邪较重,胃脘不适,舌苔厚,就非四君子汤所能奏效,就要在四君子汤得基础上加上陈皮,即五味异功散。若湿邪进一步加重,胃脘胀,舌苔厚腻,痰多,就要在五味异功散的基础上加半夏,为六君子汤才是药证相符。若湿邪夹杂寒邪,胃脘胀痛,舌苔厚腻,痰多,呕逆,泻泄,这时非六君子汤所能及,而要用香砂六君子汤。可见,同一种病,同一个证型,病情轻重程度不一样,所用的药物也不一样。病重药轻达不到治疗效果,病轻药重则损伤正气。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医个体化思维的特征。中医重视个体化差异,集中表达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细致思维
传统中医学需要细致的思维,细致的思维贯穿在传统中医学的整个诊疗过程中。西医以病为核心,中医以证为核心,证是千变万化的,从而决定了传统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细致性。传统中医学考虑的问题面面俱到,它不仅要考虑病的方方面面,还要考虑患者的方方面面,所谓“西医治病,中医治人”。在具体的用药上,传统中医学既要考虑药物的性味与归经、作用,又重视组方的原则和配伍的技巧。例如,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盆腔炎这个病,西医认为是炎症,治疗以消炎抗菌为主。中医则根据患者以白带多为主症,治以健脾祛湿为主。又考虑到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每劳累或经期加重的特点,认为与人体气虚有关,佐以补气。再者,慢性盆腔炎一般认为炎症宜清热解毒,但就中医来看,寒凉太过则易戕伐脾胃,“血得热则行,遇寒则凝”。中医的这些考虑,思维方式非常贴近病情。如果中医用简单的思维诊病疗病,只能使中医庸俗化,从而失去中医真正的魅力。
四、灵活思维
传统中医学有很多的理论,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是非常灵活的。灵活的思维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学最活的地方就是组方和用药。古人讲“用药如用兵”,“药有个性之长,方有合群之妙”。有人据此说中医没有标准性,所以说中医不科学。虽然中医的理论确实不易掌握,但说中医不科学者只是自己不懂罢了。以中医内科学教材为例,《中医内科学》对于每一个病从定义到病因、病机、临床分型治疗以及加减变化、预后调护都进行了相当详细的论述,可以说无所不包。但不管你内科学书本背的如何滚过烂熟,一上临床却基本用不上,为什么呢?因为临床上很多患者并不是按照书本上的那些证型发病的,有很多情况似乎这个证也符合,那个证也相似,到底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证。换句话说,来就诊的病人年龄有大小,体质有强弱,临床表现千差万别,医生则只能针对其病情动态变化,随证加减。病人通过服药,症状改善了,药随症变,因此处方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中医治病讲究“三因制宜”,特别是因人制宜,这也是中医学不易学好的原因所在。
当今是倡导中医科学化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醫科学化是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及意识形态上对传统中医学进行的一场“和平改造”。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使中医工作者的思维观念日渐僵化,从而导致了致命的后果——中医疗效整体下降。离开传统中医思维方式的中医科学化道路,使得中医西化。西医的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的陷入了西医的思维模式。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学思维的特色与优势,用中医的思维诊病,势在必行。虽然真正的中医思维方式不易把握,但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要培养良好的正确的中医诊病思维,必须熟读中医经典和历代的中医名著,并且认真学习历代医家的医案医话。比如读清代医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就能学到很多用药经验和真实的诊治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临证水平,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作出积极地贡献。
作者简介:
赵斐,女,汉族,1982年6月出生,山东淄博人,淄博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医学教学及临床研究。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职业学院)
关键词:整体思维;个性化思维;细致思维;灵魂思维
传统中医学思维就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小而言之就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大而言之可以用传统中医的思维加强自身的修养,处理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所谓的“小医治病,大医治国”。归纳传统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我认为主要有四点,即整体思维、个体化思维、细致思维、灵活思维。
一、整体思维
传统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以整体的思维方式去把握整个世界,所谓“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传统中医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例如,望闻问切是中医全面系统了解病情的手段,通過表面现象认识事物内部的本质,体现了整体的全面的哲学思想。中医治病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出发,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机制对抗疾病。中医给予病人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它治病重在整个人体而不是人体的某个部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与现代的医学模式相比较,传统中医学更早地从宏观上勾画了“生物——心理——社会”的生物医学模式,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观。
二、个体化思维
个体化思维是传统中医学的独有特点,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学的精髓,它决定了传统中医学是一门个体化的医学。辨证的证其实包括了两个含义:一是症状,一个是证型。就一个病人而言,很多症状可以归纳为一个证型,但不是一个证型能包含这个病人所有的症状。虽然相同的疾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具体到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却是不尽相同。传统中医学追求的是疾病与个体体质综合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化差异,所谓的“一人一方”。例如,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治疗的病症大致相同,后三个方子都是在四君子汤得基础上加味而成。但针对湿聚的轻重程度不一样,病人表现出的症状不完全相同,所以选方也有相应的差别。四君子汤最平和,脾虚就有湿,四君子汤用茯苓来健脾利湿。若湿邪较重,胃脘不适,舌苔厚,就非四君子汤所能奏效,就要在四君子汤得基础上加上陈皮,即五味异功散。若湿邪进一步加重,胃脘胀,舌苔厚腻,痰多,就要在五味异功散的基础上加半夏,为六君子汤才是药证相符。若湿邪夹杂寒邪,胃脘胀痛,舌苔厚腻,痰多,呕逆,泻泄,这时非六君子汤所能及,而要用香砂六君子汤。可见,同一种病,同一个证型,病情轻重程度不一样,所用的药物也不一样。病重药轻达不到治疗效果,病轻药重则损伤正气。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医个体化思维的特征。中医重视个体化差异,集中表达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细致思维
传统中医学需要细致的思维,细致的思维贯穿在传统中医学的整个诊疗过程中。西医以病为核心,中医以证为核心,证是千变万化的,从而决定了传统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细致性。传统中医学考虑的问题面面俱到,它不仅要考虑病的方方面面,还要考虑患者的方方面面,所谓“西医治病,中医治人”。在具体的用药上,传统中医学既要考虑药物的性味与归经、作用,又重视组方的原则和配伍的技巧。例如,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盆腔炎这个病,西医认为是炎症,治疗以消炎抗菌为主。中医则根据患者以白带多为主症,治以健脾祛湿为主。又考虑到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每劳累或经期加重的特点,认为与人体气虚有关,佐以补气。再者,慢性盆腔炎一般认为炎症宜清热解毒,但就中医来看,寒凉太过则易戕伐脾胃,“血得热则行,遇寒则凝”。中医的这些考虑,思维方式非常贴近病情。如果中医用简单的思维诊病疗病,只能使中医庸俗化,从而失去中医真正的魅力。
四、灵活思维
传统中医学有很多的理论,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是非常灵活的。灵活的思维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学最活的地方就是组方和用药。古人讲“用药如用兵”,“药有个性之长,方有合群之妙”。有人据此说中医没有标准性,所以说中医不科学。虽然中医的理论确实不易掌握,但说中医不科学者只是自己不懂罢了。以中医内科学教材为例,《中医内科学》对于每一个病从定义到病因、病机、临床分型治疗以及加减变化、预后调护都进行了相当详细的论述,可以说无所不包。但不管你内科学书本背的如何滚过烂熟,一上临床却基本用不上,为什么呢?因为临床上很多患者并不是按照书本上的那些证型发病的,有很多情况似乎这个证也符合,那个证也相似,到底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证。换句话说,来就诊的病人年龄有大小,体质有强弱,临床表现千差万别,医生则只能针对其病情动态变化,随证加减。病人通过服药,症状改善了,药随症变,因此处方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中医治病讲究“三因制宜”,特别是因人制宜,这也是中医学不易学好的原因所在。
当今是倡导中医科学化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醫科学化是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及意识形态上对传统中医学进行的一场“和平改造”。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使中医工作者的思维观念日渐僵化,从而导致了致命的后果——中医疗效整体下降。离开传统中医思维方式的中医科学化道路,使得中医西化。西医的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的陷入了西医的思维模式。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学思维的特色与优势,用中医的思维诊病,势在必行。虽然真正的中医思维方式不易把握,但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要培养良好的正确的中医诊病思维,必须熟读中医经典和历代的中医名著,并且认真学习历代医家的医案医话。比如读清代医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就能学到很多用药经验和真实的诊治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自身的临证水平,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作出积极地贡献。
作者简介:
赵斐,女,汉族,1982年6月出生,山东淄博人,淄博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医学教学及临床研究。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