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方便面和《简·爱》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还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见《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日 7版)
  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APEC会议周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频频引经据典,用古诗词寓意亚太协同发展等愿景,透出浓浓书香味。谈及APEC各经济体的关系,习近平援引《老子》中“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名句,呼吁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以太平洋之水结缘”,并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
  怎么理解这个“上善若水”呢?本文就从溱水、洧水开始,结合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谈谈个人的粗浅思考和理解。
  哺育了我们先民的溱水、洧水,流淌在中原腹地。那里藏着远古人类的能量,带着《诗经》的温文尔雅。
  那是中原的诗歌之河。
  爱情,至美的爱情,与水有关,那是一种“上善若水”。我的基本看法是这样的:美女一定是“上善若水”的。这个“上善若水”,是说水虽然出身高贵,但是整个心态极谦虚、居下,甘于平凡,与世无争。美女不是那种骄傲得不知道姓啥的人,而是那种忍得了平淡、耐得住寂寞的人。
  “上善若水”的爱情,最令人向往。不信的话,你看看溱水和洧水的爱情文化,就明白了。
  《诗经·郑风》中的《溱洧》这样写道:“溱与洧,方涣涣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情人节。总之,就是一个恋爱的季节。这情景,让我想起《楚辞·大招》开篇的一句话:“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春气奋发,万物遽只”。意思是,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灿烂辉煌。春天的气息蓬勃奋发,万物繁荣急遽地生长。
  2500年前,西周时期某年农历三月初三,那是一个蓬勃舒展的春天,溱洧河水荡漾,就连小草也发情。嗯,那时候青年男女没有手机,两人相约走到小店吃饭,不会上来就说“请问,WiFi密码是啥?”夜晚,青年男女就是“看星星”。女子不会问:“看星星”这件事,究竟有什么用?
  “没用”。
  没用,你看它干嘛呀。
  那年代的人不会这么功利。哪怕全世界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她们,她们也能守住自己心里的真。
  你看,山水间,原野上,都是年轻人。青年男女到河边采兰,踏青,唱歌。遇到可心的人,表达爱情送什么礼物呢?互赠没啥用的香草(蕳)。那时的“90后”少男看上一个姑娘,不是送玫瑰花,也不是送巧克力,而是送一朵“没用”的芍药花。姑娘如果接受了,两个人也不用商量买房,更不会讨论去哪度假,就直接私订约期。等到“秋风吹溱水,落叶满新密”的时节,我们一起看星星。姑娘真是“上善若水”啊。她不会出什么“女朋友和老妈同时掉进河里,你应该先救谁?”之类的道德考试题,不会像《大话西游》里至尊宝那样表白——“爱你一万年”,更不会像《泰坦尼克号》里杰克那样悲壮——“你跳,我也跳”。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的善,是水德,像水一样。水是万物之源,它利养万物而无争,始终保持平常心、平凡心。它安处于卑下之地,它刚柔并济,接近于道。
  日子其实就是白开水,平淡而琐碎,大起大落不是好事。平平淡淡才是真。幸福的常态和新常态都是平淡的,不起眼的。真正的爱,无须张扬。柴米油盐、细水流长,才是真实的生活。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那是小说,那是电影,不是生活。
  这是“上善若水”的深层意义。只是,很多人不明白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这个话的良苦用心。老子把人分为“圣人”和“平民”两大类,结果,这两类人中都有不少人没明白“上善若水”的真实意思。事实上,你只要按照“上善若水”去做人、去做事,就是安全的。生活本来平淡无奇,你干嘛非要弄得波澜壮阔啊。平凡,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能否把它活成珍贵的样子。平凡多好啊。可很多人就是不甘心。各大商家的推波助澜当然是个原因,你自己没有定力,也是重要原因。你看,11月11日,本来只是普通的一天,商家却打着校园亚文化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将其演化为全民狂欢的“光棍节”,然后你就盲目地购物,买了一堆东西,你“脱单”了么?不但没“脱单”,反而更焦虑了。不停地制造焦虑,才有更多商机,这其实是商人的阴谋。
  2500年前,西周时期溱洧河边的河南姑娘,一点都不焦虑。那个时代,咱们河南的姑娘怎么写情诗的呢?就是特别自信的那种,命令式的。你想我了吗?想。想就赶快过来呀,中不中?
  可是,我们俩中间隔着一条溱河啊。
  傻瓜。你不会把裤腿挽起来啊?提着衣襟过溱河,赶快来找我。大老爷们,别那么“娘”好不好?你不来,别人可抢先了。老娘没功夫跟你耗啊。
  这可不是我瞎编的,不信你自己查查《诗经·郑风》,上面是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是不是这么写的?还有更直接的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用今天的话来说,别装那啥了好不好。老娘不去找你,你就不能过来找老娘啊?
  贾宝玉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水有灵动、超然之德。生活在溱水河畔的河南姑娘一定是极美的,极水灵的,因为溱水滋润了她们。难怪她们那么自信,那么“上善若水”了。   你看,那个时代,中原土地上的人们,消磨时间的准入门槛很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着“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读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诗句,岁月悠然而又宁静。生活在溱水河畔的河南姑娘(今天的河南新密市),就用这样热烈、奔放、本色的诗歌,来表达古老爱情。《诗经》中采自溱洧流域的诗歌共有25篇,《郑风》21篇,那些诗歌,全部的风格都是明丽欢畅,哪有彷徨啊?哪有抑郁啊?上来就是热烈,奔放,本色,古典,明亮,大气又快乐,真正的正能量。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那么喜欢溱洧二水,他曾经这样写诗来夸奖溱洧二水的古韵新风:“莫道溱洧春光好,年年月月有人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
  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如果说,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中原文化则是华夏文化的根底和沃土。
  溱水和洧水阐发的则是中原文化的古典之美。溱洧二水岸边的河南姑娘为什么那么自信而率真?因为她们表达爱情的方式符合人的自在和游戏天性。她们身上,既有竹林七贤的酗酒放狂、扪虱闲扯,孔子的沂水春风“吾与点”,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有苏东坡“不合时宜”的天真与放达,独不见卢藏用的“终难捷径”。这不正是“上善若水”吗?借用《诗经·野有蔓草》中的话来说,“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和那个简单朴素的“蒹葭苍苍”(《诗经·国风·秦风》中诗)世界不同的是,今天这个世界越来越“麦当劳化”和“麦当娜化”。这个时代飞扬的尘土如此呛人,没有一点“水德”还真要抓狂。今天,那种具有“上善若水”性格的“人”,那种大巧若拙的人,越来越难找到。
  儒家总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于是,审美也有了阶段性,所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但《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却不这么看,他说干嘛把好端端的审美弄得如此对立?审美和谋生可以一举两得。比方说,富贵之家喜欢名花,寒素之家一样喜欢在房前屋后栽花,“以备点缀云鬓之用”、“既悦妇人之心,复娱男子之目”。
  乾隆皇帝所谓“南巡”,六下江南,其实就是游山玩水,看看“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江南。在乾隆看来,人一辈子干两件事就已经了不起:第一是在用世层面干成了有意义的事,能让后世记住的事,这个属于“碑”的层面。第二是诗意的人生理想,这个属于性情,属于愉快和满足,属于审美层面。
  孔子和弟子谈人生时,有的学生说想追求仕途,有的说想做音乐。惟有曾参,他说,他就喜欢大自然,在沂水春风里,弹着琴唱着歌回家。孔子说“吾与点”。孔子没有把“票”投给一心追求仕途的学生,而是投给了道法自然的曾参。
  这就是孔子给出的答案。老子说得更直接,下个结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老子属于后者。他的不争并不是不争,无为也不是无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堪称中国最早的朦胧诗。因为没有人猜到诗究竟在说什么。连朱熹也坦率地说,他没弄清楚:“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朱熹《诗集传》)。我想,诗人要追寻的是终极“情人”——人类的终极价值。
  而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我们可以找到终极“情人”。这就是中原文化的魅力。
  最近重读《简·爱》,对爱情,对婚姻,对当下生活,感慨良多。世上爱情故事那么多,为什么那么多人至今还迷恋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核心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灵魂”;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人格独立”。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小说全是这个观念。一旦这种“人格独立”受到影响,她们会选择毫不犹豫地离开。这个是底线。在19世纪的英国,在夏洛蒂·勃朗特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也是小说《简·爱》最迷人之处。你是你,我是我,我们相爱了,结婚了,但我还是我,你还是你。尽管你是贵族,我是下层平民,但是,我们在“灵魂”上是独立的,无论你的身份有多么高贵。我的人格是独立的,我有我的思想,我有我的爱好,我不是你的“什么”,我是独立的个体,和你一样。非常非常难得的是,罗切斯特爱的,恰恰就是简的这种人格独立,这种灵魂平等。两个人在爱情的信仰上,高度一致。两个人的价值观刚好吻合。所以,他们不尴尬,能聊得来。在一起,能够开心。纵然男的被大火毁了容,成了盲人,灵魂依然是平等的。依然相爱如初。这正是今天年轻人爱说的“三观”一致。啥叫“三观”一致?比方说,同样喜欢道家,一个喜欢老子,一个喜欢庄子,这两个人严格说来“三观”也不一致。因为,老子哲学讲得很深,他有宇宙的东西,也有很多“用世”的东西,有“术”的东西。但庄子呢,他是诗意的,自由的,物化的,他不讲“用世”的东西,不讲“术”的东西,讲的全是诗意地栖居,全是“无用”。老子和庄子,其实是两类人。
  亲情未必靠得住,但“三观”靠得住。有了“三观”一致这个前提,你才会理解对方,明白他的想法,知道他在干什么,以及为什么那么做。如果“三观”不一致,即使有亲情,他也不理解你。你别扭,他也别扭,最后大家都不想多来往了,免得互相不痛快。啥叫爱情?爱情就是“三观”一致。兩个“三观”一致的人,身份还有那么重要吗?所以,历尽劫波,他们最终走到一起。坚定地选择厮守一生,大多是因为“三观”吧。
  想到一个故事:非洲草原燃起一场大火,植物几乎被烧光。后来,当地政府请来法国土壤学专家克曼·希卡尔,勘察草原上需不需要飞播。在一堆灰烬旁,克曼·希卡尔惊奇地发现,有一只鸟儿紧伏在地面,虽已被烧焦,双翅仍呈展开的姿态。鸟儿可以振翅高飞,远逃烈焰,它为什么不离火场? 接下来的情景让他更为惊奇:轻轻拨动鸟儿,从它身下竟伸出三个毛绒绒的小脑袋,瞪着幼稚的眼睛,有的还张开黄黄的大嘴索要食物。原来这只鸟儿为保护孩子,宁可被烧焦也没有独自逃命。他将三只雏鸟揣在怀里,带回驻地精心饲养,到它们“长大成鸟”,才放归蓝天。   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可是,世俗的价值观未必能完全理解这一点。
  世俗的社会偏见往往认为,女性多是感性化的。这让那些自媒体流量名人比如咪蒙们,趁机灌给她们“鸡汤”喝,“奴役”她们的同时还赚她们的赏金。如果女人都能多一点哲学思维,还会被咪蒙们灌“鸡汤”吗?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从古希腊到现代,女性哲学家达到一定高度的,寥寥无几。我们能够数得过来的,也就是阿伦特、波伏娃、克里斯蒂娃等等,都是近现代才出来的哲学女性。为什么会这样?是天赋、基因的问题吗?还是男女平等只是停留在纸上的口号?为什么有的女明星一直想进入男人的世界试图平起平坐,终于还是败下阵来呢?
  苏格拉底说:“最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好的生活。”可是,问题来了,什么才是好的生活呢?
  当我正纠结于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个经济学界的朋友约我喝茶。他告诉我,最近涪陵榨菜和方便面的股票一路走高。朋友打开股票走势图,让我看。确实,近期涪陵榨菜的股票从9.4元一路上扬,都涨到31.6元了。而在香港上市的统一方便面,这家企业的股票近期从5.4元一路上扬,都涨到11元了。涪陵榨菜、方便面和香肠,曾经是坐火车必备的“老三样”,标配。曾经有经济学家预测,“老三样”的时代过去了。“老三样”要退出历史舞台了。结果呢?
  朋友分析说,你看看,目前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涪陵榨菜、方便面、外卖,这些方便食品成了他们的刚需。只是为了方便,只是为了快,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只是为了边吃饭边刷手机,这是好的生活吗?显然不是。
  什么是好的生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什么是不好的生活。没有人陪你一起看星星、也没有星星可看的生活,你觉得好吗?除了人,看不到万物生灵的生活,你觉得好吗?“快餐”文化盛行、匠人精神渐失的生活,你觉得好吗?移动互联的时代,免费WiFi和支付二维码越来越方便,你觉得就是好的生活吗?看到很多人有“蹭网”的习惯,有人就用开放的WiFi“钓鱼”上钩,将别人手机里的信息、网银、秘密等一网打尽,坐收渔人之利,这样的生活你觉得好吗?
  想想周围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欠着银行的钱,住着贷款买的房子,低头刷着手机,戴着防止猝死的运动手环,夜晚步履匆匆,走在灯火辉煌的城市街头,他们觉得那是人工白昼。他们“低头看路”,早忘了“抬头看天”是什么感觉。很多人该睡觉时还在加班,吃着涪陵榨菜和方便面,你觉得他们有耐心去慢慢地談一场恋爱吗?你觉得他们眼中的美女会是“简”吗?会是柳如是吗?你觉得他们有时间去抬头看星空、思考哲学问题吗?你觉得这样的女生会有哲学头脑吗?你觉得这是好的生活吗?
  有家饭店门口贴出这样一则告示:本店没有WiFi。人生匆匆,生活美好,何必只盯着冰冷的屏幕,还是和朋友聊聊天吧!这个告示引发很多议论,有人问:你告诉我,究竟是我病了还是世界病了?难道吃涪陵榨菜、方便面的,就不配拥有爱情?
  有了爱情,纵然顿顿吃涪陵榨菜、方便面,也是幸福。说这话的,一定是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者。爱情,仅仅只有涪陵榨菜、方便面,是不够的,还要有火腿肠面包和星空,说这话的,是个还算冷静的理性主义者。两者兼而有之,那是有哲学头脑的人。
  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我们今天重读《简·爱》,就是希望女人多一些哲学头脑,像简·爱那样,而不是像“抹布女”那样沦为感情机器,这对提升女性素质应当有启发。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的形状是什么样?语言无能为力,惟有河床能够描摹。一如简·爱的灵魂,只有罗切斯特才能描摹它的形状。
  ——题记
  1.思考“上善若水”之一:涪陵榨菜、方便面和爱情。
  “那天,出去散步是不可能的了。”这是原著《简·爱》谜一样模糊不安的开头。
  英国19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仅活了39年,她的小说《简·爱》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简·爱》已经被翻译成几十个语言版本,受到了世界多地读者的青睐,可见其巨大的影响力。
  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叫简的孤女,童年艰辛,被收养在舅舅家,舅妈讨厌她。表哥打她,她还手,受到舅妈惩罚——被关禁闭。舅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生活充满黄连的味道。舅舅死后,舅妈将她送到洛伍德孤儿院,由她自生自灭。舅妈还对孤儿院院长说,她是坏孩子、爱说谎。但她有做人的尊严,也有对命运的抗争。她蔑视舅妈的骄横,坚决不承认自己撒谎。她说:“如果我爱说谎,就不会说我恨你。可事实上我恨你”。
  在孤儿院的夜晚,窗外是寒风呼啸。简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父母?”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
  在孤儿院,不管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她同样饱受欺凌。孤儿院里的孩子,只有一个人真心对待简,就是海伦。可惜的是,海伦患斑疹去世了。海伦被送回家的前一晚,她说“等天气转暖,荒原上的野花开了,我就回来,我们又能够在一起谈心了”、“我会在那里的,必须不让你受冻,必须给你力量,我要给你一切,永远在一起,就你跟我,在一起……”。海伦最后还是走了,没有回去过。
  几年后,简大概18岁左右,离开学校,被推荐去当罗切斯特先生家的家教。由此爱上了那个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罗切斯特先生告知简:阿蒂尔是私生女,但简并不歧视阿蒂尔。
  他们经历了一些故事后,有一天,罗切斯特骗简说,自己要和英格拉姆小姐结婚了。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纳闷了:既然罗切斯特已经向简表达了“我爱你”,他们已经在谈恋爱了,为什么还要脚踏两只船?还要邀请英格拉姆小姐到家里来,还要和英格拉姆小姐玩暧昧?我们看小说,要了解当时英国的背景。当时的英国贵族是什么样呢?外面有情人是司空见惯的,是个习惯。我们看《唐顿庄园》可以知道,英国的贵族们居然不知道什么“Weekend”(周末)。他们会反问你:“Weekend”是什么意思?因为贵族们从来不上班,所以,很自然的,也就没有上班族才有的“周末”这个概念了。计算机之父图灵是个同性恋,更是个天才。那个时代英国不能够容忍同性恋,于是他凄惨地死了。但是,很多年之后,英国女王向他的亡灵道歉,说他对人类作出那么大贡献,但社会对不起他。他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尊重。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英国有绅士风度,有贵族精神,但是,贵族也好,绅士也好,平民也好,大家有个共识,就是希望尊重和被尊重,在尊重这一点上,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简的“愤然离开”了。在她看来,罗切斯特不尊重她。   简听后,愤然离开罗切斯特。罗切斯特挽留她。简感情很有些冲动地说:“我告诉你我非走不可!”“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不,你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生来就平等!”
  当简和罗切斯特举行婚礼之际,得知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是个疯子,被关在城堡里的阁楼上。简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她说:“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此刻这样疯狂时所理解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
  不是简做作,只是因为自尊,因为底线。
  之后,她被兄妹三人所救。她隐姓埋名又做起了简陋临时学校的教师,而三兄妹三人中的大哥圣·约翰却发现了她的秘密,原来他们竟然是表兄妹关系。简意外地得到了叔父留下的一笔遗产,并把这笔遗产的一半分给了表兄妹三人。
  最终,简听从内心的召唤,决定回去寻找真爱。
  找回亲情、拥有财富的简,回到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却发现那个疯妻放火烧了庄园,城堡也成了废墟。罗切斯特先生受伤致残,成了盲人,身边只有一条狗陪伴。
  一片废墟,物是人非。老管家出现,并告诉简她走后发生的火灾,还说罗切斯特是个负责任的痴情汉。
  蓦然回首,灯火通明。繁华落后,千帆尽过。
  简在一棵树下找到了他,清风徐来,两人相拥,从此开始长相厮守。正如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中所说的那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重读《简·爱》,对爱情,对婚姻,对当下生活,感慨良多。世上爱情故事那么多,为什么那么多人至今还迷恋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核心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灵魂”。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人格独立”。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小说全是这个观念。一旦这种“人格独立”受到影响,她们会选择毫不犹豫地离开。这个是底线。
  在19世纪的英国,在夏洛蒂·勃朗特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也是《简·爱》最迷人之处。你是你,我是我,我们相爱了,结婚了,但我还是我,你还是你。尽管你是贵族,我是下层平民,但是,我们在“灵魂”上是独立的,无论你的身份有多么高贵。我的人格是独立的,我有我的思想,我有我的爱好,我不是你的“什么”,我是独立的个体,和你一样。非常非常难得的是,罗切斯特爱的,恰恰就是简的这种人格独立,这种灵魂平等。两个人在爱情的信仰上,高度一致。两个人的价值观刚好吻合。所以,他们不尴尬,能聊得来,在一起,能够开心。这正是今天年轻人爱说的“三观”一致。
  啥叫“三观”一致?比方说,同样喜欢道家,一个喜欢老子,一个喜欢庄子,这两个人严格说来“三观”也不一致。因为,老子哲学讲得很深,他有宇宙的东西,也有很多“用世”的东西,有“术”的东西。但庄子呢,他是诗意的,自由的,物化的,他不讲“用世”的东西,不讲“术”的东西,讲的全是诗意地栖居,全是“无用”。老子和庄子,其实是两类人。
  亲情未必靠得住,但“三观”靠得住。有了“三观”一致这个前提,你才会理解对方,明白他的想法,知道他在干什么,以及为什么那么做。如果“三观”不一致,即使有亲情,他也不理解你。你别扭,他也别扭,最后大家都不想多来往了,免得互相不痛快。啥叫爱情?爱情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三观”一致。纵然男的被大火毁了容,成了盲人,他们的灵魂依然是平等的,他们依然相爱如初,坚定地选择厮守一生,大多是因为“三观”吧。两个“三观”一致的人,身份还有那么重要吗?所以,历尽劫波,他们最终走到一起。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讲的不过是童话,爱情的童话,现实世界永远不会有这样的童话。那你太绝对了。我们都看过新闻报道,知道那个辛普森夫人,一个离过婚的中年女人,竟然使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宁愿抛弃王位也要与她在一起,这不是童话吧;还有卡米拉,一个不修边幅的老妇人,竟然战胜了年轻貌美的戴安那王妃,最终与查尔斯王储结为伉俪。
  这算不算《简·爱》的现实版呢?“除了牙齿,这世上最让人不能自拔的就是爱情”。这句玩笑话,其实道出了爱情令人憧憬的魅力。
  所以,我有時候挺纳闷,女性为什么“觉醒”得这么晚,为什么不会去主动思考?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非洲草原燃起一场大火,植物几乎被烧光。后来,当地政府请来法国土壤学专家克曼·希卡尔,勘察草原上需不需要飞播。在一堆灰烬旁,克曼·希卡尔惊奇地发现,有一只鸟儿紧伏在地面,虽已被烧焦,双翅仍呈展开的姿态。鸟儿可以振翅高飞,远逃烈焰,它为什么不离火场? 接下来的情景让他更为惊奇:轻轻拨动鸟儿,从它身下竟伸出三个毛绒绒的小脑袋,瞪着幼稚的眼睛,有的还张开黄黄的大嘴索要食物。原来这只鸟儿为保护孩子,宁可被烧焦也没有独自逃命。他将三只雏鸟揣在怀里,带回驻地精心饲养,到它们“长大成鸟”,才放归蓝天。
  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可是,世俗未必能完全理解这一点。
  世俗的社会偏见往往认为,女性多是感性化的。这让那些自媒体流量名人比如咪蒙,趁机灌给她们“鸡汤”喝,“奴役”她们的同时还赚她们的赏金。如果女人多一点哲学头脑,还会被咪蒙灌“鸡汤”吗?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从古希腊到现代,女性哲学家达到一定高度的,寥寥无几。我们能够数得过来的,也就是阿伦特、波伏娃、克里斯蒂娃等等,都是近现代才出来的哲学女性,阿伦特和波伏娃还各“傍”一个资深权威的男性哲学家。为什么会这样?是天赋、基因的问题吗?还是男女平等只是停留在纸上的口号?为什么有的女明星一直想进入男人的世界试图平起平坐,终于还是败下阵来呢?   海岩剧《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台词:“我就像一块抹布,把你身上的泥土擦干净了,把你擦得像个城里人了,你就把我丢掉了”。
  于是,“抹布女”一度成流行网络词。典型的“抹布女”是这样的:一旦恋爱,就把自己忽略了,做出了很多牺牲,一心一意地为恋人奉献一切。古时候,像杜十娘、秦香莲、崔莺莺、苏小小、霍小玉、王宝钗等,都属于著名的“抹布女”。“抹布女”的悲剧,其实是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一个无法预知的男人身上。女人应该学会爱,超越爱,而不是一味地付出。爱情只是入口,出口是更大的爱。女人应该学会发现自己的色彩。女人的命运,靠自己。
  苏格拉底说:“最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好的生活。”可是,問题来了,什么才是好的生活呢?怎么定义好的生活呢?
  当我正纠结于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个经济学界的朋友约我喝茶。他告诉我,最近涪陵榨菜和方便面的股票一路走高。朋友打开股票走势图,让我看。确实,近期涪陵榨菜的股票从9.4元一路上扬,都涨到31.6元了。而在香港上市的统一方便面,这家企业的股票近期从5.4元一路上扬,都涨到11元了。涪陵榨菜、方便面和香肠,曾经是坐火车必备的“老三样”,标配。曾经有经济学家预测,“老三样”的时代过去了。“老三样”要退出历史舞台了。结果呢?
  朋友分析说,你看看,目前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涪陵榨菜、方便面、外卖,这些方便食品成了他们的刚需。只是为了方便,只是为了快,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只是为了边吃饭边刷手机,这是好的生活吗?显然不是。
  什么是好的生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什么是不好的生活。没有人陪你一起看星星、也没有星星可看的生活,你觉得好吗?除了人,看不到万物生灵的生活,你觉得好吗?“快餐”文化盛行、匠人精神渐失的生活,你觉得好吗?移动互联的时代,免费WiFi和支付二维码越来越方便,你觉得就是好的生活吗?看到很多人有“蹭网”的习惯,有人就用开放的WiFi“钓鱼”上钩,将别人手机里的信息、网银、秘密等一网打尽,坐收渔人之利,这样的生活你觉得好吗?
  想想周围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欠着银行的钱,住着贷款买的房子,低头刷着手机,戴着防止猝死的运动手环,夜晚步履匆匆,走在灯火辉煌的城市街头,他们觉得那是人工白昼。他们“低头看路”,早忘了“抬头看天”是什么感觉。很多人该睡觉时还在加班,吃着涪陵榨菜和方便面,你觉得他们有耐心去慢慢地谈一场恋爱吗?你觉得他们眼中的美女会是“简”吗?会是柳如是吗?你觉得他们有时间去抬头看星空、思考哲学问题吗?你觉得这样的女生会有哲学头脑吗?你觉得这是好的生活吗?
  有家饭店门口贴出这样一则告示:本店没有WiFi。人生匆匆,生活美好,何必只盯着冰冷的屏幕,还是和朋友聊聊天吧!这个告示引发很多议论,有人问:你告诉我,究竟是我病了还是世界病了?难道吃涪陵榨菜、方便面的,就不配拥有爱情?
  有了爱情,纵然顿顿吃涪陵榨菜、方便面,也是幸福。说这话的,一定是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者。爱情,仅仅只有涪陵榨菜、方便面,是不够的,还要有火腿肠面包和星空,说这话的,是个还算冷静的理性主义者。两者兼而有之,那是有哲学头脑的人。
  老演员秦怡95多岁,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女人”?不仅因为她95多岁依旧肤白胜雪、温和高雅,更因为她的气质和内涵。你看上天赐予她美丽的同时,也给了她磨难。早年其丈夫金焰长年卧病在床,唯一的儿子金捷十多岁即罹患精神疾病,且终身未愈……但她选择豁达待之。
  还有,我的朋友海南大学的已故学者萌萌。
  想来海南大学的学者萌萌去世已10余年了。2006年8月12日,一位叫萌萌的女人在广州因肺癌溘然长逝,终年57岁。
  萌萌,即鲁萌,1949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其父曾卓是“七月派”诗人。在学者许纪霖看来,她是“一个生错了时代的才女”,倘若早生半个世纪,她也许就又是一个林徽因。
  1979年,萌萌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攻读欧洲文学史研究生。三年后,萌萌被分配到湖北社科院文学所,研究欧洲戏剧史;后来,被调到海南大学社科中心。
  萌萌显然继承了父亲的诗人气质,优雅、美丽、单纯、自然又高贵。每次聚会,我都特别喜欢听她在饭桌上侃侃而谈。从中学到大学,萌萌和肖帆的恋爱不是童话,却胜似童话。据学者邓晓芒发表于2016年11月14日《海南日报·海南周刊》的文章《忆奇女子萌萌》一文中说:“有一次,萌萌告诉我,她和肖帆从中学起就谈恋爱,在‘文革’中双双挨整,被发配到鄂西山区,分别安插在相距一百多里的村子监督劳动。她有时连夜孤身一人走一百多里山路去和肖帆会一面,然后又偷偷赶回来。我觉得这是像小说里的故事,太浪漫了!一个人一生有这样一段浪漫情感,也不枉此生了”。
  即使萌萌这样研究哲学的学者,也无法为爱情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吧。
  2.思考“上善若水”之二:津液少了,血不足以养心,所以恍惚心乱,所以伤心。
  《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这是《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那悠扬婉转而又凄美动人的旋律,总能让人想起大西洋上的那段爱情故事。
  爱情,并未走远。重读《简·爱》,其实也是想等一等,放慢自己的脚步,回忆一些与爱情有关的人和事。
  在那鲜花盛开的年龄,《简·爱》女主人公简和桑菲尔德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邂逅了。简长相平庸,但她有一个美丽、高尚、自由的灵魂,她宣称“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和你一样充实!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的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是如此”。那是一种欲摆脱感情机器的、女性意识的觉醒,那是一种执著于追求真理、正义、公平的自强尊严。
  因为缺失,所以追求。简的爱情平等宣言,恰恰表达了女性自身莫名的恐惧感。那样的时代,那种禁闭与束缚总给她带来不安感。简其实是矛盾的,一方面渴望被围困在桑菲尔德庄园的封闭空间;另一方面,又想拼命地逃离废墟。   当知道罗切斯特是有老婆的——就是那个“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夫人,简毅然出走,放弃作茧自缚的爱,离开桑菲尔德庄园,湮灭在人潮中。她担心,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阁楼上的疯女人”吧。
  其实,再往深处想的话,伯莎夫人何尝不是简的另一面呢?当简决定嫁给罗切斯特的时候,她潜意识中的疯狂(“伯莎夫人”)被“火”烧死了,然后,她可以过正常的生活了。
  出走,也是反抗。反抗有意义吗?有的。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就强调了反抗的意义。他把人生比作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西西弗”明知推石头上山、再滚落下来没有意义,却依然坚持推,行动本身便已经产生了意义。这与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有着相似的精神气质。
  当罗切斯特的疯老婆一把火烧毁了庄园时,当罗切斯特被毁容成了瞎子并失去所有的财产时,已经继承了大笔财产的简又不惧浮世,勇敢地回到他的身边。
  简的自白,云淡风轻:“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于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同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的原因。我平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躲到小镇的书房,远离都市的喧嚣。写累了,就走到空旷的草地上看星星。当我凝望星空的时候,星空也在回望着我。
  每个夜晚,我边散步边思考,思考一些“无用”的问题,一些关于“道”而非“术”的问题,孜孜不倦地仰望苍穹。仰望北斗星,我觉得自己有点迷失。记起小时候,躺在西瓜地里的草棚内,抬头仰望茫茫天空,总能看到北斗七星。我当时就纳闷:为什么北斗星总是围绕着北极星做永恒的运转?后来才知道,地球自转一圈,北斗七星的斗柄也转一圈。古人已用北斗来指示方向和确定季节。《周易》中有这样的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指的就是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
  先秦道典《鹖冠子·卷上·环流》有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意思是说,在傍晚时分,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这时地球上是春季;指向南方,地球上是夏季;指向西方,地球上是秋季;指向北方,地球上是冬季。
  北斗星在天为“天帝之车”,在地则为人间君王象征。《晋书·天文志》有记:“斗为人君之象,号令之主也”。北斗星第一颗星即天枢星,被认为是天子象征。北斗在天极为明亮时,是人间帝王“承天统理”有德于民的感现。
  北斗星主控着世人的富贵发达。北斗星位于北方,居天界中心,是人间帝王象征,因此北方之地被视作大地中心,历朝建都多择址北方——位居北斗星下,象征皇权应天。当人病重、命危之際,礼拜北斗,祈请主掌生死的北斗赐寿福于人,是古人常为之举。《三国志·吴书九》记,吕蒙病重,孙权探望,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三国演义》一百三零回中更有情节,诸葛亮于五丈原燃灯祭坛,“日则计议军务,夜则步罡踏斗”,祈禳斗星,希求命延。
  《黄帝内经》将北斗星称为“太乙”(或“太一”)(《灵枢·九宫八风》)。《史记·天宫书》言:“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史记正义》释为:“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刘伯庄云:太乙,天神之最尊贵者也”。太一、泰一、太乙,即天帝,古人将天极星视为天帝象征。古代又有“三垣”之说,分别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在北斗北,位于北天中央,由北极星及周边众星构成,为中垣,称中宫,是天帝常居之所,象征着皇宫;太微垣,位于紫微垣下东北角,为上垣,是天子布政之所,象征着朝堂;天市垣,位于紫微垣下东南角,为下垣,是天子率诸侯游玩之所,象征着都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及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等二十八宿星座,分列周边,被认为是天帝的外朝臣僚藩属。
  古代的大学问家,那多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仰观天文是看星星、看太阳,俯察地理是看昼夜和四季。看星星,这就是看五行。《史记·历书》说:“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什么叫星历呢?斗柄360天运动一周,用这种办法来计算24节气的历法,就叫斗历,也叫星历。
  《史记·天官书》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皆系于斗”。张衡云:“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于方个七,为二十八舍”。北斗星由七颗恒星组成,七星各有其名,分别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早在汉代民间,就已经开始崇拜北斗七星。七星相连成形,状如舀酒器具“斗”,又位于北天,故被称为“北斗”,民间则通俗地称之为“勺子星”。七星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星组成斗身名“魁”,玉衡、开阳、摇光星组成斗柄名“杓”。天璇、天枢相连成直线朝斗口方向展延约5倍距离,即为北极星所在。
  北斗星有七颗星,但又有九星之说。《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九星悬朗,七曜周旋”语。九星即北斗九星,七曜为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民间有言:“北斗九星,七见二隐”。位于勺端两侧又有两颗星:招摇—弼星、天锋—辅星,其亮度弱,难为人眼所见。
  想起最近看的美国电影《天地大碰撞》中,一个老师带着他的学生用望远镜观察星星。某学生发现一个异常的星星,老师让他拍下来,给相关专家看。专家看后,马上用电脑数据算出异常星星其实是彗星,然后通过计算,算出轨道、抛物线、速度和轨迹,发现彗星已偏离轨道,要撞击地球。总统得知后,开始拯救人类的行动:挖一个可容纳100万人的地洞,其中20万人是科学家、医生、工程师、教师、军人和艺术家。我觉得,他们的思维中没有抽象这一块,比如,在我国古人的原始信仰中,北斗星被认为是天帝之车,《史记·天官书》言:“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这样想着,回到书房,随手拿起一本书,那是河南籍作家祖克慰的《观鸟笔记》(沈阳出版社,2017年9月)。这是一本让人心灵柔软的书。书中所写绣眼、燕子、黄雀、百灵、乌鸦等等,这些与儿时乡村里与鸟有关的记忆,也被唤醒。但远在海南,我看不到这些鸟了,还好,尚能听到虫鸣。
  我们的世界不只是人的世界,也是许许多多其他生物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不只是“有用”的世界,也是“无用”的世界。幸好,还有爱情。
  岁月,可以慢慢老去,而爱情却可以永远年轻。重读《简·爱》,有念如此。我想起古老的中原爱情,那与溱水、洧水有关。
  哺育了我们的先民的溱水、洧水,流淌在中原腹地。那里藏着远古人类的能量,带着《诗经》的温文尔雅。
  那是中原的诗歌之河。
  爱情,至美的爱情,与水有关,那是一种“上善若水”。我有一个观点:美女一定是“上善若水”的。“上善若水”的爱情,最令人向往。不信的话,你看看溱水和洧水的爱情文化,就明白了。
  《诗经·郑风》中的《溱洧》这样写道:“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也就相当于西方国家的情人节。总之,就是一个恋爱的季节。这情景,让我想起《楚辞·大招》开篇的一句话:“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春气奋发,万物遽只”。意思是,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灿烂辉煌。春天的气息蓬勃奋发,万物繁荣急遽地生长。
  2500年前,西周时期某年农历三月初三,那是一个蓬勃舒展的春天,溱洧河水荡漾,就连小草也发情。嗯,那时候青年男女没有手机,两人相约走到小店吃饭,不会上来就说“请问,WiFi密码是啥?”夜晚,青年男女就是“看星星”。女子不會问:“看星星”这件事,究竟有什么用?
  “没用”。
  没用,你看它干嘛呀。
  那年代的人不会这么功利。哪怕全世界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她们,她们也能守住自己心里的真。
  你看,山水间,原野上,都是年轻人。青年男女到河边采兰,踏青,唱歌。遇到可心的人,表达爱情送什么礼物呢?互赠没啥用的香草(蕳)。那时的“90后”少男看上一个姑娘,不是送玫瑰花,也不是送巧克力,而是送一朵“没用”的芍药花。
  姑娘如果接受了,两个人也不用商量买房,更不会讨论去哪度假,就直接私订约期。等到“秋风吹溱水,落叶满新密”的时节,我们一起看星星。姑娘真是“上善若水”啊。绝对不会出什么“女朋友和老妈同时掉进河里,你应该先救谁?”之类的道德考试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笔下的水,经历过广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难以去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不说也罢。
  王勃笔下的水什么样呢?在《滕王阁序》里,他描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青天碧水,天水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变幻,孤鹜自下而上挥翅。写《滕王阁序》时的王勃正遭遇怀才不遇的无奈,但他眼中看到的不是自媒体上的流量,而是晚霞长空亘古长存的开阔,天地之间,自己不过是那只孤独的孤鹜,一个匆匆过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崔颢吟咏黄鹤楼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地球上的水,要供70多亿人用。人越来越理解水的宝贵。人类逐水而迁、傍水而居。凡是有水流淌的地方,万物就会丰盈,人丁就会兴旺。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母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发祥于江河之滨,发祥于西亚地区的两河(今天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恒河流域孕育了古印度文明;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也称华夏文明);古希腊文化则是地中海滋养出来的。
  溱洧河水,则孕育了中原古老的爱情文化。溱洧河水,我称之为“上善若水”之河。黄帝和岐伯关于病机十九条的著名对话,就在溱洧河附近。诗词歌赋、影视作品中的爱情,固然令人向往,但终归有些缥缈。现实中的爱情,没有那么朦胧。生活就是过日子,过日子谁还没点小毛病。有病之后,怎么看?岐伯这个病机十九条,就是一个治病的总体原则,就是一个大方向,按照这个原则这个方向去用药,就不会出错。否则,吃错药就是害人了。由此可见,病机十九条多么重要了。病机十九条,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这段对话如下: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mào chì),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的解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肢体动摇不定和头目眩晕的病证,大都属于肝的病变。掉,摇也,包括头部、四肢的抖动和肌肉瞤动等;眩,即眩晕,指视物昏花旋转,头重脚轻,如坐舟车之状,甚则张目即觉天旋地转,不能站立。掉、眩,均有一个共性,即“动”。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提示身体蜷缩、四肢拘急不舒、关节屈伸不利的寒性病证,大都属于肾的病变。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指出呼吸喘促、胸部胀闷之类的气病,大都属于肺的病变。膹,气逆喘急;郁,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指出浮肿和脘腹胀满之类的湿病,大都属于脾的病变。肿,即浮肿,水肿;满,即腹满之谓。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疮疡及痛痒之类的火证,大都属于心的病变。对本条病机的认识,历代注家认识不一。金代刘完素认为此条分痛、痒、疮三症,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云:“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而明代张介宾则认为此条以“疮”为核心,痒和痛皆是针对“疮”而言,如《类经·疫病》云:“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疡皆属于心也”。也有人认为是错讹者,如清代高世栻《素问直解》云:“诸痛痒疮,皆属于火。火,旧本讹心,今改”。据《说文》:“痒,疡也”。可见“痒疮”即“疡疮”。疮疡,包括痈、疽、疖、丹毒等,肿痛是其主要症状。心为阳脏,属火,主一身之血脉。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于血脉,腐蚀局部肌肤,就会形成痈肿疮疡等症,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临证中疮疡属热者居多,属寒者虽少,但亦有之,不可不辨。
  属火之病机者五条:第一,“诸热瞀瘛,皆属于火”。高热、神昏、肢体抽搐之类的病证,大都属于火的病变。瞀,昏闷;瘛,瘛疭,抽搐,手足抽掣,时伸时缩,《素问·玉机真脏论》曰:“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火为阳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神,主血脉,属火。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见神识昏蒙;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则见肢体抽搐。第二,“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口噤不开、鼓颔战栗,不能自控者,大都为火邪所致。禁,同噤,指口噤不开;鼓,指鼓颔;栗,指战栗,寒战。皆为恶寒之象。如丧神守,指寒战等一些躯体动作不能控制,就如神明不能主持,正如吴崑《素问吴注》所云:“神能御形,谓之神守,禁鼓栗则神不能御形,如丧其神守矣”。火热郁闭,不得外达,阳盛格阴,则外现口噤、鼓颔、战栗等类似寒证的症状,且病人不能自控。其病机在于火郁闭于内。第三,“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呕、哕、咳喘等气逆上冲诸证,大都为火邪所致。逆冲上,指气机急促上逆的病证,如呕吐、噫气、呃逆、咳喘、吐血等。火性炎上,扰动气机,则可引起脏腑气机向上冲逆,故临床上见到气机急促上逆的病证,首先应从火的病机考虑。第四,“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神识狂乱、行为越礼、手足躁扰诸证,大都为火邪所致。躁,指躁扰不宁;狂,指语言及行为错乱;越,言行乖异,失其常度。心主神,属火。火性属阳,主动。火盛则扰乱心神,神志错乱,而见狂言骂詈,殴人毁物,行为失常;火盛于四肢,则烦躁不宁,甚则可见逾垣上屋。第五,“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皮肤肿胀疡溃、疼痛酸楚以及惊骇不宁等证,大都为火邪所致。胕,通腐,胕肿,即皮肉肿胀溃烂,即腐肿。火热壅滞皮肉血脉,则会导致血瘀肉腐,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而其主要表现则见:患处红肿溃烂、疼痛或酸楚。火热内迫脏腑,扰及神明,就会出现惊骇不宁。
  属热之病机者四条:第一,“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腹部胀大诸证,大都为热邪所致。这里的胀腹大,主要指腹部胀满膨隆,疼痛拒按,大便不下,属实属热。外感邪热入里,壅结胃肠,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热结腑实,故可见胀腹大等。第二,“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腹中肠鸣有声、腹胀如鼓诸证,大都为热邪所致。有声,指肠中鸣响;鼓之如鼓,指叩击腹部如打鼓一样,空空作响。无形之热壅滞胃肠,导致气机不利,传化迟滞,则见肠鸣有声、腹胀中空如鼓等症。第三,“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转筋拘挛、腰背屈曲反张以及小便浑浊诸证,大都为热邪所致。转,扭转;反,背反张;戾,身体曲而不直。转反戾,指由于筋脉扭转,使肢体呈扭曲、反张等各种状态,但不同于抽搐。水液,指尿液、涕、唾、涎、痰、白带等分泌物。热灼筋脉或热伤津血,导致筋脉失养,则见筋脉拘挛、扭转,身躯曲屈不直,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热盛煎熬津液,则涕、唾、痰、尿、带下等液体排泄物黄赤渾浊。第四,“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呕吐吞酸、急暴腹泻以及里急后重诸证,大都为热邪所致。暴注,指暴泻如注,势如喷射;下迫,指欲便而不能便,肛中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胆热犯胃,或食积化热,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呕吐酸腐或吞酸。热走肠间,传化失常,则见腹泻。热性属阳,故其腹泻之特点多表现为暴泻如注,势如喷射。热邪杂合湿浊,热急湿缓,则见肛门灼热窘迫,里急后重,粪便秽臭。值得说明的是,《内经》病机十九条关于六淫病机的论述中,尚缺燥邪。为此,金元时期刘完素著成《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提出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至此将《内经》病机十九条所缺的燥邪病机补充完整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溱洧河水,不仅孕育了中原古老的爱情文化,也孕育了中医学文化。
  和那个简单朴素的“蒹葭苍苍”(《诗经·国风·秦风》中诗)世界不同的是,今天这个世界越来越“麦当劳化”和“麦当娜化”。这个时代飞扬的尘土如此呛人,没有一点“水德”还真的会抓狂。今天,那种具有“上善若水”性格的“人”,那种大巧若拙的人,越来越难找到。
  儒家总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于是,审美也有了阶段性,所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但《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却不这么看,他说干嘛把好端端的审美弄得如此对立?审美和谋生可以一举两得。比方说,富贵之家喜欢名花,寒素之家一样喜欢在房前屋后栽花,“以备点缀云鬓之用”、“既悦妇人之心,复娱男子之目”。
  乾隆皇帝所谓“南巡”,六下江南,其实就是游山玩水,看看“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江南。在乾隆看来,人一辈子干两件事就了不起:第一是在用世层面干成了有意义的事,能让后世记住的事,这个属于“碑”的层面。第二是诗意的人生理想,这个属于性情,属于愉快和满足,属于审美层面。   孔子和弟子谈人生时,有的学生说想追求仕途,有的说想做音乐。惟有曾参,他说,他就喜欢大自然,在沂水春风里,唱着歌回家。孔子说“吾与点”。孔子没有把“票”投给一心追求仕途的学生,而是投给了道法自然的曾参。
  这就是孔子给出的答案。老子说得更直接,结论性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老子属于后者。他的不争并不是不争,无为也不是无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堪称中国最早的朦胧诗。因为没有人猜到诗究竟在说什么。连朱熹也坦率地说,他没弄清楚:“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朱熹《诗集传》)。我想,诗人要追寻的是终极“情人”——人类的终极价值。
  而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我们可以找到终极“情人”。这就是中原文化的魅力。这个魅力和黄河有关,和溱水、洧水有关。
  水,是人和万物的生命源泉。《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孟子·尽心上》说:“民非水火不生活”。强调了水与火的地位。《周易》将水描述为天地生命变化的根由——《说卦》:“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而能变化,既成万物也”。《黄帝内经》也持同一观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水让世界生生不息,水让大地丰饶多姿。水是万物之源。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里,飘逸着水的柔性,也隐藏着水的谦卑。
  在自然状态下,水有三种存在形态:液态、气态和固态。地球上有了液态的水,一切生命体,从微生物到动物和植物再到人,生命才因此生机勃勃。
  李白写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的蒸汽使水的循环成为可能。由江河湖泊汇入大海的水,太阳出来,蒸汽上升,云层低垂,随着蒸汽的上升形成云,云又以雨雪冰雹的下降成雨,在冰雪雨雾中转世轮回,实现生命的循环。
  这种气态的水,其实就是老子说的“原初之物”,也就是《孙子兵法》中说“兵形象水”的无形之物。
  从“汽”与“水”的交互变化,老子思考出一个结论:在“无”与“有”的关系中,“无”比“有”更原初、更根本。老子说有与无,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生成关系,认为它们是“同出而异名”,属互相区别又本质相同之物;另一方面,在更根本的意义上,他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后来,庄子的思考更进一步,他思考“有用”和“无用”的问题,说“无用”才是大用。
  对这种“无”的状态,老子描述为“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色),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搏之不得名曰微(无形)”,认为它“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一种没有形状、没有物象的恍惚之物。
  老子对这种原初之物的想象完全是以水汽为摹状物的,与水“同出而异名”的“汽”正是一种无色无声、无形无状之态,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属似无而有、似有而无的东西。老子在论天地之道时发问:“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说的正是“汽”了。
  人的健康其实也简单,水是阴,火是阳。水和火两个平和了,就是健康。不平和,就生病。水胜了火,就会寒就会虚,就是太阴病了。火胜了水,就会热,就是太阳病了。广西中医学院的刘力红教授说:五脏六腑都要由血来濡养。所以在肌表与太阳相配的阴气,主要是津,也就是在三焦气化的水液。这样一看,不仅仅是太阳病必然影响水液代谢,事实上是所有的太阳病,必然同时也是水液代谢或运行出现了病变。就是最典型的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不也是水液为汗失守或水液不能外出为汗吗?再看《伤寒论》太阳篇涉及到的主要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五苓散、越婢汤,也都是能治水的方剂。那么可不可以说太阳病就是水液病、是阴病呢?显然不是,因为太阳病的主导因素是阳气出现了问题,我们知道同时水液也一定有问题是因为中医学的整体观就是这种思维方式,要“知阳者知阴”。阴阳两方面都了解了,才能全面把握病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陽,所以是阳病。我们了解太阳病还是要抓住阳的病变特点。如果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阴,且在于代表着最多阴气的水液,那就是太阴病了。
  你看《简·爱》中的简还是反复对罗切斯特强调,我追求灵魂平等,你爱我就要尊重我。强调,说明她还不够自信。罗切斯特向她求爱时,她恍惚心乱。当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时,她伤心地离开了。什么叫心乱?什么叫伤心?中医学的观点是,津液少了,血不足以养心。所以恍惚心乱,所以伤心。有的人一感冒就痉挛、抽风,中医认为这是因为肌肉不和。为什么肌肉不和?津液少了,不能够布达四肢。这都是水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会患黄疸病?还是水的问题。水不能很好地被吸收并运化成精气了。所以有经验的中医,治疗黄疸病,就是利小便加上清热解毒。“上善若水”,这个水是健康水,不是有污染的水。
  水的本色是流淌,即使被禁锢在狭小水缸,即使在水壶内煮沸了,依然会奔腾咆哮。水有一种无形的能量。马克·吐温说过:“一万个河道管理委员会也不能驯服那条无法无天的河流,不能告诉它‘来这里’或者‘去哪儿’,不能让它顺服”。但人类总是控制水,兴水利、除水害,漫长的治水史就能说明这一点。从传说中的鲧和大禹这对父子,到建造绝世奇迹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再到秦人开郑国渠和灵渠、西门豹“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
  古人云:“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高处”二字怎么理解?工资待遇好的地方?挣钱多的地方?还是发展空间更大的地方?这些理解都是形而下的,古人说这个话的时候,是从心灵上说的,是形而上学方面的。这高处就是“自由”“大自在”,就是无挂碍,就是自我陶醉,就是进入忘我状态,就是化解了自己这个肉体束缚进入无我状态的自由,这可能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可以达不到,却不能不向往。   生老病死四大苦谛,其实人生何止四苦呢。有句话叫“行行出状元”;还有另一句话叫“做一行就怨一行”。这两句行话看上去自相矛盾,但都有道理。状元毕竟是凤毛麟角,多数人注定是普通人,工作不过是糊口而已,哪有什么趣味可言。但轻易换一个行业又不能不慎重,行业里还有一句很有意义的行话:“换一个行当,即是换一副筋骨”。
  乐趣只能自己去发现,去寻找。你看一个人,一般人就看他的面貌、社会地位等等。但艺术家能够超越面貌,看到他的性格,看到更深的层次,从中发现美。你可以不是艺术家,但需要一个艺术的眼光。
  在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他出现,又消失。一如日升日落,抑或任何转瞬即逝的事物,就像我们的生活。我们出现,然后我们又消失。我们对于一些人是如此重要,但我们……只是经过”。既然如此,又何必活得那么斤斤计较呢?凡事必要“有用”才去做,失了很多乐趣。
  我为什么欣赏古老的中原爱情?因为“无用”,因为“上善若水”,也因为那时的姑娘本色、率真。有话就直言。《说文》释云:“直言为言”。口是心非、拐弯抹角,这个不叫言,叫诳语。
  2500年前,那个时代,咱们河南人怎么写情诗的呢?就是非常自信的那种,命令式的。你想我了吗?
  想。
  想就赶快过来呀,中不中?
  可是,我们俩中间隔着一个溱河啊。
  傻瓜。你不会把裤腿挽起来啊?提着衣襟过溱河,赶快来找我。大老爷们,别那么“娘”好不好?你不来,别人可抢先了。老娘没功夫跟你耗啊。
  这可不是我瞎编的,不信你自己查查《诗经·郑风》,上面是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是不是这么写的?还有更直接的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用今天的话来说,别装那啥了好不好。老娘不去找你,你就不过来找老娘啊?
  你看,那个时代,中原土地上的人们,消磨时间的准入门槛很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听着“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读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诗句,岁月悠然而又宁静。生活在溱水河畔的河南姑娘(今天的河南新密市),就用这样热烈、奔放的诗歌来表达古老爱情。《诗经》中采自溱洧流域的诗歌共有25篇,《郑风》21篇,那些诗歌的风格都是明丽欢畅,哪有彷徨啊?哪有抑郁啊?没有,完全没有。上来就是本色、热烈、奔放,爱就爱了,大气又快乐,真正的正能量。难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那么喜欢溱洧二水,他曾经这样写诗来描述溱洧二水的古韵新风:“莫道溱洧春光好,年年月月有人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
  贾宝玉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贾宝玉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是在骂男人是俗物,污秽而俗气,骨子里都浸淫着一股子世俗浊气儿。他说:“女人是水做的。”这是夸水做的女人,冰肌玉骨、冰清玉洁、水嫩水滑、水靈清秀、千娇百媚。这话我们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印证,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苏杭出美女,为什么呢?这是天地造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水养好女人。因为苏州有太湖,杭州有西湖,水好,所以苏杭女子就水灵。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为什么生在陕北米脂?因为米脂的饮用水好,米脂的婆姨水灵,肤如凝脂。“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个说法也是根据水来的。江河水、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水和水的品质不一样,女人和女人的气质也不同。女人如水,健康是源。女人如水,才能柔美、细腻,如果肌肤缺水就像沙漠一样,从而水灵女变成女“旱”子,然后,很多广告商又要开始忽悠你补水了。
  生活在溱水河畔的河南姑娘一定是极美的,极水灵的,因为水有灵动、超然之德。溱水滋润了她们。难怪她们那么自信,那么“上善若水”了。这个“上善若水”,是说水出身很高贵,但是整个心态极谦虚、居下,与世无争。不是那种骄傲得不知道姓啥的人。
  3.思考“上善若水”之三:最生活,简单爱。写作要耐得寂寞,婚姻要习惯平淡。
  最生活,简单爱。这就是《简·爱》。
  《简·爱》(JaneEyre),谁翻译的书名?这个书名,其实是小说作者勃朗特的心灵史。勃朗特已经告诉读者,这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爱情小说,这是孤女简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故事。这份爱,属于简的,是简的爱情。不限于简和罗切斯特两个人之间,也包括她和舅妈、她和表哥、她和姐妹的爱,更包括人类的大爱,以及上帝之爱。
  有底线,最生活,简单爱。这就是简的爱情观。干嘛急着向这个世界诉说,干嘛要解释。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无所谓。我有我的定力,我有我的底线。
  简渴望爱,追求爱,但她有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正如康德所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经常和持久,那种时时更新的、有增无减的对它们的赞叹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它们便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
  从来与时代格格不入,也无所谓。唯有“心安气定”,方可“闲庭信步”。
  《简·爱》并不是讲述怎样爱上一个男人的故事,而是讲述一个如何面对爱的故事。所以,“只要有你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园”。是否重来,是否失去获得,都无关紧要。
  “只要有你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园”。过于急功近利的现代人,听起来一定惭愧吧。
  学生时代,即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何占豪合作)蜚声中外乐坛的作曲家陈钢说:我爱着爱。只有爱过与被爱过的人才是幸福的。可爱情并不像艾略特诗中所说的:“没有无情的严冬寒风能够冻僵,没有酷热的赤道太阳能够枯死,那是我们的、而且只是我们的玫瑰园中的玫瑰”。
  我的一个同事曾经给我讲过一个现实版的梁祝爱情:某男生,1985年参加高考,考上了北京某名牌大学。因为在校谈恋爱,女生怀孕,于1987年被学校劝退,结果呢,二人竟然学梁祝,“化”成了蝴蝶情侣。   在西方,人们称《梁祝》为《蝴蝶情侣》。蝴蝶,是《梁祝》的标志,也是爱情的象征。但是,据说在梁山伯坟上盘旋飞舞的并不是彩蝶,而是黑蝴蝶。
  写作要耐得住寂寞,婚姻要习惯平淡。如何抵达内心通达的逍遥之境?庄子《逍遥游》中是这样说的:“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你追你的名利,我守我的寂寞。只要你觉得内心富足,就够了。
  今天,时间推进到网络时代,很多人自动演变成“吃粥的读者”、“后门读者”,还有一些人习惯了标题阅读——“只看一眼的读者”。于是,许多人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除了睁眼,就是摸手机。用着自己的时间,刷着别人的生活。其实,手机阅读大多读的是资讯,而不是知识。信息不等于学问,更不等于见识、智慧与品质。
  当今时代,我们不反对快餐文化、流行艺术,但是我们反对用“读图时代”和“快餐文化”来排斥经典阅读,排斥深度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通过因特网和电视接触很多信息,但这些信息的获取跟持续专注的阅读行为是有本质差异的。浮光掠影的信息使我们停留于表面,而阅读经典则帮助我们进入更深的世界。
  古人有云:“《文选》烂,秀才半”。意思是说,读书就要读经典。熟读《昭明文选》,可以成就半个秀才。换个角度说,大凡经典,大概都不是读一遍就懂的。现代年轻人还有这个耐心吗?他们喜欢调侃: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说好,但都没有时间读的书。几年前,总有人拿碎片化阅读说事,碎片化阅读好歹还阅读,现在倒好,14秒短视频大有代替“碎片化阅读”的趋势。
  一朋友发微信:“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更值钱”。
  文字下面的配图是一张小黑板,上书:细思极恐。你的对手在看书,你的仇人在磨刀,你的闺蜜在减肥,隔壁老王在练腰。黑板下面是一行小字: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否则我们将被学习者超越。
  现在流行的微信体文章,就是这样,用词全是什么“简直了”“萌”“燃”“爆”“打CALL”“宝宝”“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诸如此类的网络流行语。内容嘛,有点励志,有点鸡汤,有点恶搞,有点好笑,有点小坏,然后,对着手机傻笑,转发到朋友圈。完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的一个女学生,才毕业一年,动不动就发微信抱怨“一逃课就被老师点名,一准时下班就被老板撞到”、“求天上掉钱谢谢,我太穷了”。然后下面的配图是光芒四射的杨超越。杨超越居然是包括她在内的很多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崇拜的理由居然是:“不仅不努力能考第三,第一第二还立刻转学”。他们崇拜王思聪,是因为他是富二代;崇拜杨超越,是她的运气好。
  我的另一个女学生,也是刚毕业一年,在学校时我就记得她个头比较高,喜欢客串当个校园活动的主持人啥的。她则在朋友圈发微信“拉仇恨”:这是不是哪个老总寄的礼物?然后发个玉手拆包裹的视频。
  我心想: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啦?面对这些“八九点钟的太阳”,只能说我们真的老了,“过气”了,看不懂了。我们年轻时候,不是自己挣钱买的东西,是不会要的。
  现在的问题是:“二次元”人走不出来,“三次元”人走不进去。二次元宅、普通青年、父母、老干部,这些群体之间有一种次元之壁,沟通成了一种奢想和愿望。
  想想我们年轻的时候,那时真的崇拜作家卡夫卡,除了崇拜他的小说,还崇拜他的才华以及他的敏感与孤独。卡夫卡,一个保险公司的小职员,出生于捷克布拉格一个犹太富商之家,出身很像今天的“王思聪”是吧,但他不靠老爸,也没有完成什么“小目标”,24岁后基本就在保险公司上班,身体又不好,34岁后患上结核病,抱病坚持写作。写的小说也没有人理会,发表的机会都没有,稿费更无从谈起。连个作协会员都不是,活着的时候完全不受重视,《审判》《城堡》等小说都是死后才出版的。他自己也觉得小说写得不够好,要不然就不会留下遗嘱,让亲友将他的抽屉文学——小说稿全烧毁。他甚至都没有结婚,曾经分别与两位女士订婚,然后因为种种原因又悔婚。有人问卡夫卡:你感到孤独吗?卡夫卡点点头。悲催的卡夫卡,41岁死于肺结核。
  如果卡夫卡生在现在,一定被很多人嘲笑,对吗?可我们年轻时就崇拜他。
  我總觉得,这个时代的“网络经济”真的有问题,要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失魂落魄,最后除了纠结啥也没赚到,还把身体弄坏了。
  在城市住久了,你甚至都说不出喜欢城市的哪一点?亮化工程喜欢吗?近年流行起“暗夜公园”概念,这其实是对城市过于亮化,导致一些人莫名癫狂的回归。为什么癫狂?出神了,该收的时候他收不住了。一个人都没神了,就算幸福来敲门,他还能感觉到吗?一家大型网络公司的员工,就因为失业就告别人世,抗挫折能力怎么如此脆弱?半夜不睡觉,发朋友圈甜蜜地抱怨:以后谁再请我吃牛排,我跟谁绝交。
  要我说,这朋友圈还不如从前的日记呢。那时至少还记录一下天气的阴晴、心情的好坏。没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炫耀和抱怨。朋友圈文章还能有点精神享受吗?
  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追求精神享受,不仅能愉悦身心,还能带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意境和惬意感受。请问,王思聪、杨超越能给年轻人带来什么样的精神享受和身心愉悦?不劳而获吗?快速致富吗?丰衣足食吗?我觉得国医大师颜德馨有一方,挺适合这些不想工作就想多拿钱的年轻人。这个方的名字叫“癫狂梦醒汤”:组成:桃仁24克,柴胡9克,香附6克,木通9克,赤芍9克,半夏6克,陈皮9克,大腹皮9克,青皮6克,桑白皮9克,苏子12克,甘草6克。功效:疏肝化淤,行气祛痰。适应证:适用于血淤气滞痰阻引起的癫狂、痴呆等心脑疾病。症见躁扰不安,多言多语,恼怒不休,或表情迟钝,言语不利,行为古怪等。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这个方,在天津的《中老年时报》上公开发表过。那些行为古怪、整天做白日梦的,如果自己觉得对症,经咨询当地医院的医生后,可以考虑服用。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许多人都喜欢“好为人师”,见人就说呀,这个时代你要不做“网络移民”,就会成为“文化遗民”,因为印刷文明正在退出,媒介革命不可阻挡。这么说的话,是否把自己当成“文化精英”了?你干嘛非要在意“专家”、“教授”这样的头衔?本来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平淡又平凡,哪有这么复杂?普通人有必要为变革的时代焦虑吗?就是过日子而已。别說什么“网络移民”了,我住的小镇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用网络,不还是一样生活?小镇上的很多居民,从早上7点到下午6点,一天泡在老爸茶馆里面,下象棋,看彩票,就连午觉都翘着脚躺在椅子上睡,日子还不是一样地平静地过。你觉得那样的生活很凄惨吗?未必吧。
  现在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不少曾经风光的有名的部分中老年人,感觉有些跟不上时代。一个曾经非常有名的朦胧派诗人就跟我感叹:现在我的诗没有人看了,我的散文没有人读了,我的小说没有人谈论了。我说的话没有人听了。不知道是我不理世界了,还是世界不理我了。就连孩子也不和我多聊。我画的抽象画一幅也卖不出去了(画国画的,偶尔还能买给酒店几幅)。他们这些“文化遗老”跟同龄人聊不来,跟年轻人也聊不来。没有人理会了。和这个世界脱节了,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关系了。只是活着。要我说呀,别把自己当成“家”看,就是一个普通人,那就是平常心了。“作家”“诗人”“学者”“专家”“评论员”等等,和流行的“大咖”一样,不过是个标签,何必当真。“家”的本意是学派。最早用“家”来称呼诸子学说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史记·太史公自序》介绍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六家”是: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即道家)。汉代文献整理大家刘向、刘歆父子以及史学家班固认为:先秦时期的思想学派有“十家”,除上述六家外,还有农家、杂家、纵横家,至于那些说故事的“小说家”是否可以称为“家”,则有疑义。“十家”号称“百家”。可是到了医圣张仲景那里,“家”却不是个好词,而是有病的代名词,比如经常出汗的叫“汗家”;经常气喘的,叫“喘家” ;经常肾虚的,叫“失精家”。这个“家”字,被仲景这么一贴标签,你还稀罕吗?谁稀罕谁要,拿走,不谢。
  另外,不少曾经风光的传统媒体人也感叹:自己现在既没有成就感也没有影响力。他们羡慕新媒体、自媒体大V。内容为王?你要对自媒体大V说这个,他们会笑你,并且一本正经地“教育”你:内容为王,这话在20年前是对的,现在错了。平台,还是平台。人气,还是人气。流量,还是流量。总之,可以是平台为王、人气为王、流量为王,“内容为王”是大错。他们一本正经地“教育”你:互联网的特点是爆发式增长,3——9——27,不是1+1+1+1这样的递增。1+1+1+1式递增,那是传统媒体的思路。
  他们说的不对吗?对,很对。但是,你不觉得哪儿出问题了吗?你不觉得不对劲吗?这是要“弯道超车”的节奏,对吗?一步一个脚印都不行了,要一口吃个胖子。2018年7月28日,“拼多多上市,创始人黄峥身价反超刘强东”,这消息让很多活在虚拟空间的人打了鸡血一般,莫名兴奋。你问他:拼多多,是什么东西呢?他说,这就是互联网经济的魅力,在很多人还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它已经上市了,做大了。拼多多是一家略显神秘的公司,朋友中没有几个用它。黄峥是一个神秘年轻人,朋友中没有几个知道他。创始人黄峥表示,拼多多的规模和影响力太大,此次上市会让拼多多变得更公开、更透明,更机构化。拼多多的用户人群涵盖极广,开发了很多原本并非电商用户的人群,扩展了整个行业的边界,以至于能和淘宝、京东等电商掰手腕。截至2018年6月30日,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为3.44亿人,活跃商户数为170万家。拼多多在过去一年中的交易额达到了惊人的2621亿元;2017年全年实现营收17.44亿元,同比增长了245.35%。
  从成立到美股成功上市,相比京东的10年,唯品会的8年,淘宝的5年,拼多多只用了短短3年。
  自媒体大V们说得越兴奋,我越觉得有问题。坐在咖啡馆里,你跟这些自媒体大V聊天,聊“金色财经”的一个企业策划书。他很兴奋,说一个项目最少报价200多万元,从来不缺客户,客户都要排队等。他还会兴致勃勃地告诉我:现在的市场环境,都在感叹赚钱难,某地一个地级银行,要催账,通过第三方追债公司,这个追债公司的生意兴隆到什么程度呢?一下就招200个催贷员。这些催贷员工作方式一点也不像外面说的那样,而是用相当“文明”的方式,就把事办成了。怎么办呢?就是通过自己的渠道,拿到“老赖”的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然后逐一打电话,告知对方某某欠债没有还的事实。很快,“老赖”觉得很没面子,就主动去还钱了。
  我心想,那些年,经历过太多的“概念”了,什么P2P, 020,滴滴,太多太多了,炒个概念都能赚钱。滴滴活的时候,大家都调侃说要滴滴打船、打机呢。现在呢,P2P暴雷潮都不是新闻了。很多城市辉煌一时的滴滴,现在重回出租车时代。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靠炒概念赚钱的金融人,还有那些靠炒虚拟货币赚钱的金融人,那时候口气多大啊,一开口就是多少千万、多少亿,什么融资呀分红呀,潮水退了,才知道自己在裸泳。有些金融人现在戏称自己成了“金融难民”。这些人就受不了平淡的日子,就喜欢大起大落,就连谈恋爱,也喜欢“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和平年代,哪有奋不顾身啊?不就是谈恋爱吗?干嘛弄得那么张扬又悲壮?正常人谁还敢跟你交往啊?“惊天动地”成了这些年轻人的习惯,就连一次很平常的回忆,也非要和“杀”这样暴力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回忆就回忆,叫“回忆杀”算怎么回事?降价就降价,干嘛扯上跳楼、吐血啊?这些暴力的词汇用多了,正常人都会焦虑的。不停地制造焦虑,才有更多商机,这其实是商人的阴谋。
  不少炒概念的,像传销,不去踏实做事,只梦想一夜暴富。这怎么可能呢?没有理性呀。我是海南最早卧底采访传销的记者,至今回想起来,还有点后怕。现在,我是个安静的读书人,喜欢研究传统文化。这些年,大浪淘沙,人生如梦。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诸如此类的事情不知道见了多少。有一点我非常清楚: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热”都是不正常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夫妻,左手拉右手,吵吵闹闹,白头偕老,这才是生活。哪有什么激情燃烧啊。爱情是用来憧憬的,不是用来吃饭的。《泰坦尼克号》里杰克的一句“你跳,我也跳”,《大话西游》里至尊宝的一句“爱你一万年”,那是电影台词,不是生活。   日子其实就是白开水,平淡而琐碎,大起大落不是好事。平平淡淡才是真。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平淡的,不起眼的。真正的爱,无须张扬。柴米油盐、细水流长,才是真实的生活。轰轰烈烈、惊天动地,那是小说,那是电影。
  这就是“上善若水”的深层意义。
  只是,很多人不明白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这个话的良苦用心。老子把人分为“圣人”和“平民”两大类,结果,这两类人中都有不少人没明白“上善若水”的真实意思。事实上,你只要按照“上善若水”去做人、去做事,就是安全的。生活本来平淡无奇,你干嘛非要弄得波澜壮阔啊。平凡多好啊。可很多人就是不甘心。各大商家的推波助澜当然是个原因,你自己没有定力,更是重要原因。11月11日,本来只是普通的一天,商家却打着校园亚文化的旗号,堂而皇之地演化为全民狂欢的“光棍节”,然后就是购物。你买了一堆东西,“脱单”了么?照样还是“单身狗”。看到别人秀恩爱,“单身狗”们自嘲般地说自己被“塞了一嘴狗粮”……怪谁呢?谁让你没有一点哲学头脑啊?你出门啥都带了,就是没带脑子,这怎么行呢?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自我辩护。我们这代人就死守老一套,安心当个“旧式文人”,不更新不跟时髦了,不是那样。如果那样的话,就得学王国维,成为旧文化的祭品了。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1923年曾被召为清废帝充“南书房行走”,但1927年,这个具有至深文化情结的旧式文人,不堪清王朝及其文化的没落,呜乎哀哉之后在颐和园投湖自尽。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一文中说了王国维自杀的文化本质:“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见于自杀无以求一已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
  与时俱进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不能丢了匠心精神,不能丢了心神。否则,健康堪忧啊。现在的问题是,当你和朋友面对面聊天,你聊一些正经事的时候,对方在低头看手机,就是出神。你跟他聊最近读了什么好书(和赚钱无关的),或者,你告诉他刚看到一个新闻,说多国今年遭遇极端天气,高温天气袭击整个北半球,北极也热了。他一听和赚钱无关,马上就低头刷屏去了。
  他生病了。你跟他谈“阴阳生于太极,太极生于无极”、“现代很多人生的都不是阴阳病,是太极病,无极病”。他只是反问你:有没有什么短平快的办法治愈我的病?你想谈论一些关于环保的话题,有科学家说宇宙要变了,有个地方偶尔出现半夜天亮,还有的地方,比如俄罗斯有时候白天没有太阳。他一听,这和快速赚钱有关系吗?就不聊了,继续低头刷流量去了。有一次,一个“80后”约我出来喝咖啡。他说,现在出去采访,结伴的都是“90后”了。我们“80后”如果还不是领导,跟“90后”混在一起,很难看的。所以,不想在单位混了,想出来创业。我问他为什么?他说:5年前,他所在的报社,收入也就是5千元左右。他一算,用这点钱买房肯定不够,“敲诈勒索”他又不敢,但又想快速赚钱。于是就想一个赚钱的办法:当“打手”。说得简单点,就是帮A当“打手”,找对手B的毛病。写稿,除了赚稿费,另外赚一点当“打手”的钱。比方说,街边有两家商场,是竞争对手。一家说,你是记者,你帮我整点对手的材料,写他的各种毛病,然后,我给你3千元小费。就这样。你说这是正道吗?显然不是。
  我说,你想出来创业的话,做什么呢?他说,做自媒体,赚钱快。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年轻的自媒体人有多少已经是严重的亚健康了?有多少人抱怨周末看个皮肤病,挂不上号。又有多少人抱怨做个无痛胃镜检查,预约挂号要排到一个月之后。过去的姑娘手腕上喜欢戴着玉镯,现在很多姑娘手腕上都戴着漂亮的运动手环,随时测心率,避免猝死。而且很多医生朋友都这么建议:强行玩手机不睡觉很要命的。但她们是做自媒体的,工作需要,离不开手机,于是听了医生的建议后,她们感叹:“其实活着挺好的,就是有点累”。看到没有,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开始戴手环防猝死,反正淘宝一个手环也很方便,根据心率可以提前检测是否有心脏病。我的学生,有的刚毕业才一年,她们就开始在朋友圈交流买运动手环的经验,是买“小米手环3”好呢,还是买别的品牌。有的说,我就是坐着,玩玩手机,没有运动,心率突然一下就上去了,不知道为啥就蹦到130。另一个跟她交流,说早上记得测量。一医生朋友说,如果你心率到达170以上就危险了。
  你看,这些做自媒体的年轻人,她们忙成什么了。阅读习惯的改变,让他们觉得方便就是好的。购物、阅读、吃饭、工作,包括恋爱,一部手机,全部搞定。
  什么赚钱快,就想干什么。现在很多人就是这么想,什么爱情呀、鲜花呀、远方呀、诗歌呀、理想呀、情怀呀,都一边去。他首先问的是“能不能尽快变现”?不能,那就去做尽快变现的事情。
  为什么变成这样?是怎么变成这样的?我曾经问过一个“80后”。他说,因为他要还住房贷款啊,没有办法。先挣钱再说。于是,他们宁可相信泡沫,也不愿意脚踏实地,因为脚踏实地实在赚钱太慢了。就连婚姻,也想通过“速配”来解决。
  前两年,小米手机的CEO雷军有句名言:“放在台风口,猪也会飞”。说这话时,小米手机风头正盛。人一有钱就得意,得意就忘形,莫名生出颇像狂妄的自信,自信到让猪飞起来。常识被抛到一边了。在美国,有个州遭遇一场龙卷风,别说猪啦,就连牛啊汽车啊都“飞”了起来。龙卷风过后,科学家发现,这些“飞”起来落到地上的猪,再也不长个了,无论喂他什么,都长不大了。为什么呢?猪的基因里面就没有会飞的,这些被“飞”的猪受到极度惊吓,“恐伤肾”,这种创伤再也无法修复。
  不就是要快吗?快速赚钱、快速暴富,这没有错。但为了快速赚钱、快速暴富,都开始不踏实了,這肯定不正常。
  两年前,“共享”是多么时髦的词呀。共享单车承载着人们解决城市交通“痛点”的期望,以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成为新宠。上班族不必再因为汽车或自行车的牌子好坏而进行攀比,学生们不用担心自行车被盗,老年人可以适当追逐一下潮流……一夜之间,大街上随处可见一排排的“摩拜单车”、“ofo”等共享单车,骑着小黄车、小橙车、小蓝车、小绿车等各种颜色共享单车的人们,俨然成为街头的一道风景。现在我们到北京、上海出差,出门真的是方便了,共享单车+地铁,就可以了。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满身大汗地挤公交了。   共享事物也催生了人们的共享理念,也衍生了“共享经济”,其核心就是循环往复,共同使用,带动城市良性运转。共享,顾名思义,就是一件物品,有许多人共同分享、使用。共享不是“私享”。《现代汉语词典》对“共享”一词的解释是:共同享有,如资源共享、软件共享。“共享”更有如铺天盖地般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尽管“共享”引发出种种社会话题,但它也让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共享自行车、汽车、电动车,共享书籍、期刊、报纸,共享充电宝、雨伞、KTV……仿佛“共享时代”来了,我们还没准备好呢。然后就有新闻说,有的人在骑完共享单车后,把它搬进了自己的家;有的人给共享单车上了锁,变成了自己的私人物品;有的人把“二维码”备份,然后再把二维码破坏了,让别人没法开锁;有的人卸下车座或是脚蹬子,还有的人干脆直接拆锁,把“共享单车”据为己有。更有甚者,将一些印刷的病毒“二维码”贴在自行车的二维码上,进行诈骗……
  这么说吧,一年前,你要是出门聊天不谈“共享”简直就不是地球人。有的公司为了促销,居然让经理们制造一个“共享男友”概念,惹了非议一片。现在呢?才多久啊,一部分“共享单车”公司又陷入倒闭潮、退押金难的境地。人们似乎不再留意大街小巷几乎随处可见的“小黄”、“小蓝”、“小橙”、“小绿”,有的小区直接贴出告示:共享单车,禁止入内。
  再过几年,那些把大把时光用于追热点的自媒体大V们,再回首,看自己走过的路,也许就像曾经火爆的“共享单车”,不知道被丢到城市的哪个角落去了。就在一年前,咪蒙的自媒体多红啊,现在消失到哪里去了?那些追看咪蒙的人,现在纷纷取关改追兽爷了吧。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可是,你再读《诗经》,它依然是经典。你看《诗经·卫风·淇奥》中,古人怎么赞美女性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怎么定情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现在的自媒体大V能写出来吗?除了“女神”,都找不出别的词汇了吧。
  马里奥·普佐在《教父》中说:“让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敌人高估你的缺点”。现在的自媒体人,从来不缺这点心眼。一篇貌似充满正义的文章,看到最后,是“打赏”两个字,作者可怜巴巴地写上:“撰文不易,赏两个钱吧”、“觉得不错,请杯咖啡吧”、“传播不易,打赏随意”、“请点击赞赏”。最后惦记的还是赏金,“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换句话说,那些只看文章不打赏的朋友就不感谢了。“作者已设置关注后才可以留言”,为了被关注,为了讨赏,可谓机关算尽。一些已经退休或者还在打拼阶段的大学老师,一些不甘寂寞的作家,也竞相自我营销、策划,到微聚网租个平台,语不惊人死不休,做了传播生意。这类微信文章的开篇基本套路都是一个长相怪异的二维码,旁边是“重要提示”:环境逼仄,防失联请添加小编微信。名额有限、添加从速,诸如此类。看到最后,全是冲你要钱的。“打赏”这个设计让自媒体人一开始就有了讨赏心态。这和大街小巷那些商家搞的同情营销,“工厂倒闭,货物抵工资”、“铺面转让,赔本买,跳楼价”、“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等,有什么两样吗?无论他是多么有名的人,无论他曾经多么“专家”,多么“公众”,自从他入住某平台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个四处讨赏金的商人。
  前不久,网上有几段视频。
  一位白发长髯老者,身着对襟功夫白褂,手拿硕大注射器,几位美女为他撑开一面白布,让他把注射器里的墨汁飙射在布上。然后接受采访,问他这样的书法有没有人承认,老者慨然回答:“不管有没有人承认,这就是我的作品!”
  一位长发齐耳的青年书法家,全身赤裸,端起一盆墨汁,从头顶浇下去。周围朋友默然观望,路人面露惊异。
  一位裸体女郎,手执画笔,俯身案边,然后在地上摊开画布,以身体蘸彩,滚地作画。
  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是:达达主义初起时,马塞尔·杜尚弄一个小便池、把蒙娜丽莎加上小胡子,就被评论家捧为“观念艺术先驱”,选入西方美术名作,名垂艺术史。曼佐尼拍卖自己的粪便,被赞为“对当代艺术无情的嘲讽”,收藏家以黄金价格争购。
  书法不是达达主义,不是流量艺术,书法家也不是网红。书法艺术里面离不开传统的“母本”,这个“母本”就是大篆。《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和“母”,都可以看成是“母本”。如果往上追溯的话,传统书法作为艺术加以表现,从大篆就开始了。大篆,多熔铸于青铜器皿底部和周边,越来越有写意色彩。齐鲁的大篆温柔敦厚,秦晋的大篆尚武杀伐,楚国的大篆另类斑斓,尽展“异质风流”、多元并存之妙。它是一种与甲骨文共生的文字,两者都具备了实用功能和审美情趣。正是大篆母体,分娩哺育并滋养了晋朝书风。大篆广义上包括六国各种文字。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大篆的复杂结构被简化,象形的图画文字被改造成长方形的方块体形,起笔与收笔近浑圆,转角处带弧形,于是,有了小篆。
  文人气节,这是中国古人的标配。从魏晋一直强调这个。可现在很多人把这个丢了,就连好好的书法艺术也愣给弄成笑话。
  现在,你看那个书法家,“全身赤裸,端起一盆墨汁,从头顶浇下去”,这是干什么呢?这里面有大篆母体吗?没有,完全没有。这是书法的正路吗?既然不是,为什么还要这样出来闹笑话呢?这都是耐不住寂寞。就算成“网红”,又能怎么样呢?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定的功夫,静的境界。现在,总有人感叹活得不舒坦。一方面因为压力,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不定不静,总是追求“流”“量”,而不是“衡量”。不能止一,能不累吗?流量这条道,我觉得不正。
  什么叫“正”?就是止一。什么叫止?儒家把止看成最高境界。《大学》里面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哪里止呢?在一那里。止一,才是“正”。“正”的反义词是什么?邪。《老子·四十五章》云:“清静为天下正”。清静,就是正。不正是什么?就是邪。现在很多人都不静,这就是邪,邪门歪道的邪,病邪的邪。   《老子·十章》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止一就是守一,守一就是抱一,抱一就是知一,就是得一。
  什么叫“一”?《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为阳,地数为阴。以五方类之,则一六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东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
  曾经长期在河南居住的西晋初年的民间学者皇甫谧,就是一个能够“止一”的人。张仲景的神奇医术得以天下传扬,皇甫谧功不可没。他称赞张仲景“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皇甫谧,生于汉末,长于曹魏,逝于西晋,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一说为甘肃省灵台县,一说为宁夏彭阳县)人,后徙居今河南新安县;出身东汉名门世族,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侯,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到了皇甫谧父亲一代,家道中落,走上了著书立说之道,著有史学书《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郡国志》等。他不惑之年得了偏瘫,又转从医学,以自己为试验对象,在身上寻找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并撰集针灸学宝典《针灸甲乙经》,奠定了针灸学科理论基础,因此,后世称他为“针灸鼻祖”。身体有残疾的皇甫谧成名后,魏相司马昭、晋武帝都曾先后数次邀请他入朝,但他拒不出仕,就是不做官,甘愿做一名江湖学者、民间“高让之士”。61岁那年,晋武帝又诏封皇甫谧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官职,皇甫谧依旧不答应。直到68岁去世,他只是隐居河南民间,靠写书为生。
  一口吃个胖子,那是虚胖,不正常。明知道不正常,为什么还要去追?答案是别人都在追。别人都在追,自己一定要追吗?
  我们这代人老了,还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路,踏实。慢生活,简单爱。
  最近,在《新周刊》看到一篇文章,窦唯说:“谢谢你们惦记,但我已经和摇滚乐没什么关系了”。文章说:多年以后,唐朝乐队在2016年元宵晚会上献唱《梦回唐朝》,但表演却成了跑调、高音上不去的“车祸现场”。张楚在《鲁豫有约》中再次出镜,作品几乎无人问津。黑豹的成员开过影视公司投资偶像剧,还开过一家叫“人潮人海”的火锅店,火锅店没有火,倒是消失在了人潮人海中。直到2017年为纪念黑豹30周年,赵明义排练中拿着保温杯出现,这才激起微博上的热门话题。然而,话题最终也没带来票房,只有无数围观群众手持保温杯前去合影。赵明义事后发了一条朋友圈吐槽说:“没人理我,全是杯子”。红磡的辉煌犹如烟花凋落。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年少有年少的好处,年老也有年老的妙处。过去有个说法,叫“人过50不学艺”,就是说,都到了一把年纪了,感觉力不从心了,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吧,浑浊就浑浊吧,无所谓了、不在乎了,再向外求也求不到什么了,反正到头来一切都会是“空”,索性转向内心。内心放肆一回倒也无妨。
  当大家都一味求快的时候,你慢下来,未尝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有些东西急不得的,也快不了,有点匠心,还是好的。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也求快,快速了解对方是否有房有车,有的话可以考虑。没有,拉倒,不浪费时间。只要条件合适,闪婚,无所谓。要不,为什么很多人都感叹婚姻脆弱。你看看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式”婚恋,那叫厚实。那个时代,约会基本从看电影开始;那个时代,路上拉拉手还是个让人害羞的事情;那个时代,想结婚还需要组织开个介绍信;那个时代,夫妻相互竞争当劳模也还是比较光荣的事情;那个时代,婚姻少了些物质却又多了份令人窒息的政治色彩。那时候,即使偏远的小山村,一个小伙子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未婚妻,作为纪念,未婚妻也会像今天珍惜黄金戒指一般地珍惜它。那个时代,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包含了对爱情的忠贞,又意味着对信仰的执着,成为单纯而热情的50年代中國人的爱情信条。
  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爱情无关,只不过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所以,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就是愿意一直忍耐你的人。也许,法国哲学家蒙田说的对,一个人能和他的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
  法国导演克劳德·勒鲁什说:“在上世纪,我给我的爱人写一封信,起码要两个星期才能到,还要两个星期才能回信,这四个星期都是美好的。从前你收到三页情书,可能要读20次。但是现在,情人们随时可以发短信、打电话,三天之内就能把爱情耗光了。”
  沈从文对张兆和说:“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近看美国电影《爱在记忆消逝前》,感叹男女主人公80岁还互相吃醋、还能有性生活。这才是爱情啊。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最浪漫的事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可是老也有老的烦恼。妻子艾拉不幸被查出癌症晚期,丈夫斯宾塞也患上了阿兹海默症,常常下一秒就不记得自己身在何方,甚至走着路就尿了裤子。
  人脑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奇迹。失忆症是个医生难题。《解放日报》2018年8月4日发表一篇文章《脑科学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作者 顾凡及)。文中说,2005年,有一本新书叫《永远是今天》。主人公也是一位失忆病人。这位病人的海马体因脑炎损坏,尽管他并没有癫痫,但是他只有短时记忆,会迅速忘记上一分钟自己做过的事,因此他没有昨天和明天,永远活在今天。不过作为钢琴家,他依然保有演奏乐曲的技巧。因此亨利这样的病例并非孤例。
  一个人记性很好,是不是很幸福?也不一定。他能记住具体的可视化的对象,却记不住抽象的概念;能记住细节,但是不能把握全局。比如说,他对人脸不大记得住,因为人的脸老是变,人的表情总是变化,他把人的不同的表情都记住了,但难以抓住里面共性的东西,听人讲故事每一句话都能记住,但整个故事讲的什么意思却不知道。有一个记忆达人皮克,他的记忆力太好了,就像计算机一样。同样一份材料,他父亲要花23分钟读完,他只要53秒就读完了,他一生中大概记住了12000本书的内容。但是,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衣服穿得乱七八糟,不善于抽象思维。   《爱在记忆消逝前》中的男主人公斯宾塞也有短时记忆,但同样会迅速忘记上一分钟自己做过的事。
  “你好,请问有没有看到我的妻子艾拉,她22岁,是个金发碧眼的大美女。”“我的约翰是一个年轻的教师,帅气、绅士、满腹经纶,你把他偷走了,你还给我。”这对老年夫妻的对话让人辛酸,让人哭笑不得。
  但作为文学教授,斯宾塞依旧可以随口说出海明威的所有作品,《老人与海》更是他的至爱,他能背出其中的大段句子。
  既然住院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既然死亡注定要来临,那就来一次房车旅行,跟这个世界有尊严地道个别。当然,也为了满足丈夫的心愿。于是,他们决定开着那辆老旧的房车,从马塞诸塞州出发,一路向南,前往海明威的故居。
  互相吃醋是两人每天的必刷日常,吃醋是因为太在乎对方。
  曾经的帅教授斯宾塞,如今彻底老了。经常不认识老伴是谁。老了还是服老吧,毕竟谁都有老的一天。生命就是一个轮回,有童年的喜悦、中年的洒脱,就有老境的寂寞。
  “老当益壮”之类的话,听听也就算了。恐被社会忘记、怕被人群冷落,是老年人的通病。老了,还是掌握好火候,说话尽量要短,精而不腻。老了就别相信掌声了。当然,这需要智慧和定力。有句话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如斯如斯。
  你看作家海明威,多才多艺,一生经历不凡,女友众多。他是一个出名的非洲打猎者,卡里滨海的渔夫,西班牙斗牛场的斗牛士。多么硬汉啊,脾气也大得很,某次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写信给他,批评他的《永别了武器》原稿,他怒而回信道,“你可吻我的屁股,E.M.”
  但你看,到了晚年,海明威留下的墓志铭多么简单又幽默:“恕我不起来了!”
  《爱在记忆消逝前》中的男女主人公,相爱50年,如今老了,准备告别了。
  女儿在大学工作,有很多事要忙,儿子要照顾父母两边跑。斯宾塞不想拖累儿子和女儿,趁着还能说话,他对妻子说,他不想这样活着,他要学海明威,饮弹自尽。大家知道,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原因在于他不愿意忍受病痛的折磨。斯宾塞交代说:“当你把我送进养老院的那天,记得把枪塞到我的手里,把大拇指扣在扳机上,然后解释给我听,是我让你这么做的,亲吻我,亲吻我两次,然后转身离开。”
  生命的告别是一场盛宴,他们选择了以最优雅的方式退场。活着没有质量,宁可死。艾拉到了癌症晚期,癌细胞已经全部转移,医生说她能活着已经是个奇迹。在丈夫的帮助下,她从医院逃出来,不愿意拖累子女,估计也没有人可以忍受渐渐失智、胡言乱语的丈夫,于是,她连夜写好遗书,告诉女儿和儿子:“已经联系好律师,所有的事情你们都不用操心了。除了信用卡上的帐号可能是个天文数字。我很爱你的爸爸。你们不要伤心。我不舍得留下约翰独自受罪,不愿意增加儿女沉重的负担。自己做主,来了结自己,这是最好的选择了”。
  艾拉写完遗书,在驾驶室拆下防废气的挡板,喝了加入大量镇静剂的威士忌,安详地在熟睡的丈夫身旁躺下……和丈夫共赴黄泉。
  不知道,当简和罗切斯特老的那一天,会不会像艾拉和斯宾塞那样,平静而快乐。我想,只要他们的“三观”一致,会的。你说呢?
  4.思考“上善若水”之四: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平静和快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
  但叔本华对此表示悲观,他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简却告诉我们,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平静和快乐”。
  “先生,你感到平靜和快乐吗?”这是简问罗切斯特的话。这句话可以看作是《简·爱》的“书眼”。
  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爱就是“平静和快乐”。在罗切斯特身边,她能感受到的爱像温暖的牛奶一样浸泡着她的全身,平静而快乐。这种平静和快乐,换了一个人,比如圣约翰,那个坚持让他当夫人然后带着她去印度传教的男人,还会有吗?面对那个男人的追求,简说,我可以跟着你去印度,但是,让我嫁给你,那等于自刎。
  圣约翰为什么要向简求婚呢?小说中,简对圣约翰的心理分析得很清楚。说好听的,圣约翰去印度传教,需要一个伙伴,一个互相照顾的伙伴。简既是名义上的妻子,又是伙伴。简是他传教的一个工具,一个梯子。为了实现伟大的传教目标,顺便,“招聘”一个帮手,替他驮着行囊,就像毛驴。
  他对简,最多是合伙人的感觉,没有男女之爱。他选择简的原因,也是因为简孤身一人,又继承了一大笔钱,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于是圣约翰以上帝的名义,向简超理性地求婚。
  “宗教在召唤——天使在招手——上帝在命令——生命像一幅画卷正在卷起——死亡的大门敞开了,显示出门里面的永生”。
  简算不上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有自己的内心坚定的追求。简差点被圣约翰洗脑了,幸好,远方的鸟鸣声,将她唤醒。那个声音告诉她:永远相信你内心的力量。在你自身之外,并没有其他重要的东西。清醒后的简是这样想的:这种情况下,我屈服的话我就是傻瓜!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简的不幸来自父母早逝,她从小寄居在舅妈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缺什么就想补什么,缺少亲情的简,比任何人都渴望亲情。也许,爱情可以填补亲情的缺陷。
  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爱就是“平静和快乐”。要知道,平静和快乐,并不容易做到。
  放眼周围,全是让你不平静、难快乐的事,如果你敏感的话。君不见,现在有些电视台,喜欢邀请贴着“心理专家”、“律师”、“鸡汤作家”标签的“嘉宾”,给一些剩女做思想工作,或者给一些“情不自禁”的作女“会诊”。他们做的就是不平静、不快乐的事。   现代人就连家丑都可以外扬。古人可不这样,那时候道德森严,像《红楼梦》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绝对是一桩家丑。“家丑不可外扬”。有了家丑,惟恐邻居知道,当事人为了遮丑,不得不忍气吞声,打掉牙往肚子里咽,黑夜里独自低头舔舐内伤,或者默默疗治。
  这是个狂躁的时代,马路上,“一言不合就飙车”的“路怒症”,已成司机“通病”;新媒体上,“一言不合就送钱”的“炫富狂”,已成土豪“挑衅”。
  在生活节奏繁忙、信息充塞视听的今天,你还别总说“作女”,“作男”也多了去了,尤其是手里有几个闲钱的男人。故意把家丑弄成娱乐头条,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让“吃瓜群众”大饱“眼福”。“作男”们根本不想遮丑,就像打马赛克的“暴露狂”,仿佛最不想要的就是生活的宁静,非常乐意糟蹋自己,不把“家丑”闹到沸反盈天、乱作一团,就不过瘾。而娱乐记者也跟着煽风点火,用拉仇恨来吸引眼球。受众不是喜欢窥私么?好,我爆料给你看。作男送一套房子给女朋友,小编们就造一个词“地产泡妞”,增添了许多茶余饭后的谈资。呵呵。你说,整天看这些新闻,你的心能静吗?古代读书人看什么?念经啊,看《经》书啊,四书、五经之类。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一句话:动物对于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是知道的,但是人不知道。
  这话有点绝对了,《简·爱》的主人公简就是个例外,自己需要什么,她很清醒。也有读者认为,《简·爱》是一个不真实的故事,勾勒出一个灰姑娘的爱情。简的经历和夏洛蒂·勃朗特很相似,所以总有人说《简·爱》是一部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但是很可惜,夏洛蒂小姐并没有简那么幸运。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这位英国女作家生在一个穷牧师家庭,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今年是艾米莉·勃朗特诞辰200周年。《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平素在离群索居中,最喜欢与大自然为友,从她的诗和一生行为,都可见她天人合一宇宙观与人生观的表现,有人因此而将她视为神秘主义者。
  夏洛蒂·勃朗特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她的姐姐玛丽亚也早逝,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夏洛蒂到一所学校里当教师。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写作。20岁那年,她把自己的几首短诗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想不到,她得到的是无情的嘲笑,还有训斥。“桂冠詩人”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对她说:“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后来,她到有钱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有人向夏洛蒂求婚:一次是她的一个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但是,这两次求婚都被她拒绝了。30岁那年,夏洛蒂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取名《教师》;妹妹艾米莉和安妮也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阿格尼丝·格雷》。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阿格尼丝·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师》将被退回。夏洛蒂不服气,她没有绝望,又写了一部,这就是《简·爱》,很快问世。
  夏洛蒂由于长期熬夜写作,身体衰老过快,婚后9个月就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年仅39岁。人体衰老为什么?就是因为不断地透支精血,精亏血弱。心主火,肾主水。人上火有两大原因,一个是火气太大,用心过急,长期超负荷地工作;另一个就是阴分过少,长期熬夜,饮水不足,下水道里的水被蒸干了。心静则阴分自补,神安则阳火自退。所以,人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
  最终不热爱钱的简,得到了“穷亲戚”的大笔遗产;爱钱的舅妈,家产却被败家的儿子挥霍一空。这些不过是小说《简·爱》的情节。
  也许,每个女人都会憧憬自己的罗切斯特,他是那么强大、能扛起她所有的失落,又是如此脆弱、只能等待她的救赎。
  5.思考“上善若水”之五:“感情机器”制约了美女的哲学大脑。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桑菲尔德庄园外,一个小树林。一女子独自陶醉在落日的余晖里,迎面过来一匹马,一个绅士从马上摔下来。错愕之间,绅士满腹怨气,冲女子咆哮:“见鬼,女人!你这是干什么!”
  女子名叫简。绅士就是罗切斯特先生。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次“短兵相接”。
  此时,也许罗切斯特先生会想: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已经把我弄得焦头烂额,怎么又来了一个“疯女人”?
  并不美丽的简,在罗切斯特先生面前一点都不卑微,丝毫没有张爱玲那种“见了他,她变得很低,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的感觉。那不是简的风格,更不是她的个性,她是那种灵魂平等主义者。你有万贯家产又如何?我是我,你是你。我和你在灵魂上是平等的,我不是“感情机器”。
  为什么女哲学家那么少?原因第一是:“感情机器”制约了美女的哲学大脑。根据“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简的这种不同凡响的反应,吸引了罗切斯特。罗切斯特欣赏的恰恰就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女人。两个“三观”一致的人相遇了,彼此互相珍惜。
  中国有句俗话,冤家路窄。不是冤家不聚头。两个冤家就这样相遇了,就这样开始了曲折而又漫长的爱情之路。
  罗切斯特是个理想丈夫,但这样的男人必然是有故事的人。这样的男人,往往给你惊喜之后,会给你更大的惊骇。
  爱有多销魂,就有多伤人,如果不伤人,也许就不是爱情。通俗惊险小说《东方快车》(格雷厄姆·格林著,黄梅等译,漓江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的一句卷首引语,非常耐人寻味:“世间万物万事,其理想本质富于诗意,其命运必为悲剧,其存在荒唐滑稽”。   现实中太多女子陷入爱的缠绵,是“感情机器”,她们的爱情不过是爱上“爱”的那种感觉,缺少冷静,因而自怨自艾。但简不是。简就如一朵幽蓝的小花,终其一生,本以为就这么默默绽放,“也许遇见某一人,过着平淡的生活”,但终究还是遇见了罗切斯特,幸耶?非耶?
  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表面上风光无限的罗切斯特,内心却像一个四处流浪的孤儿,一个需要拯救的精神孤儿。他有家,有庄园,但庄园的女主人是个疯子。当初他父亲为了疯女子的家产,让他娶了这个疯女人。但是,这家对他来说,不是家,更像折磨他的人间地狱。于是,他睡觉时,突然就着火了。如果不是简把他从床上叫醒,他早就被大火烧死了。这也为故事最后那一把大火,埋下了伏笔。
  每个人心中都有秘密。简承诺为她保守秘密,同时,好奇心也让她又有“害死猫”的冲动。简的直觉告诉她:罗切斯特渴望一个家,渴望一份安全感,就像一只漂泊的船,在寻找着自己的港湾。
  罗切斯特向简求婚的时候,隐瞒了自己已经有妻子的事实。也许,在他看来,他的婚姻是无爱的,是不幸的,他根本不承认这个婚姻。只要两个人相爱,就可以结婚,他甚至没考虑他是不是有结婚的资格。
  知道真相的简对自己说:“假如我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忘掉了自己受到的教育,用任何借口、任何辩解,或者受到任何诱惑,去步那几位可怜姑娘(被罗切斯特始乱终弃的情妇)的后尘,那么,他将来总有一天也会用同样的感情回忆起我,也会用同样的亵渎语言来描述我”。
  红颜必须薄命吗?美貌是稀奇资源吗?没错,也许女人的阶级是美丽。但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了解哲学。因为这些问题是个哲学问题,属于身体哲学。
  已故著名学者俞吾金教授曾指出:“哲学赋予了人们一种‘Choice(选择)’的眼光,使得你能够站在制高点上,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更有把握”。
  现代科学并不能回答“人怎么样活得更好”的问题,因为现代科学本身就充满悖论:一方面证伪了“神创论”、“水生论”等思想,同时又为“原子论”、“微观宏观论”提供了佐证。从分子、原子、纳米,再到更小的夸克,以及与之对立的反物质。
  于是,我们需要哲学。
  什么是哲学?周国平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就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方式及活动。哲学,实际上就是让你从具体的事情、日子里面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间,到底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那么重要的。哲学就是教你取舍。
  女性,与生俱来的女性独特的生理特质,注定在一生中要比男性经历更多磨难。《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从女孩蜕变为女人,从月经初潮到怀孕生子、再到更年期绝经,女性这一生,似乎总是与气血的盛衰作斗争。中医学早就有“女人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妇女以养血为本”等观点。老百姓说,女孩要富养,女人要润养。道理就在这里。这也促使女人比男人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哲学。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维特根斯坦对无法言说的事物保持沉默,海德格尔则强调“诗意地栖居”的生存状态。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就说过:“世界是我的表象”。他的表象,意思就是康德说的现象。在他眼里,世界分为两部分,即:作为表象的世界和作为意志的世界。表象的世界(物质世界,六尘)是假的,意志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才是真的。
  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避开17世纪唯灵论与唯理论所坚持的两种实体的对立,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建立起全新的“人体哲学”。其主要论题是心灵与肉体的关系。他的结论是:“人脑是感觉中枢,人是一架机器”。他反对莱布尼茨、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灵论,两者都是把心灵实体化,物质反而成为心灵的产物。
  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是思考“我思故我在”的话,中国古代哲学则思考“安身方可立命”。你看看道家的经典书《淮南王书》,这本书上就这样说:“全性保真,不以物害形”。“不以物害形”,就是不要用物质的东西去损害生命本来的天性。庄子也说:“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
  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是一种“意识本体论”的话,那么中国古代哲学则不然,它是更关注身体,也可以理解成以身体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身体本体论的哲学。只不过,这里的“身”字不是今天所理解的身体,而是“天人合一”的大身,也就是说,是一种整体性的、宏观哲学思维。中医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的一个整体观。这种整体思维,对治疗疾病非常好,去有余,补不足。简单说,就这六个字。《老子·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就是说,整体上阴阳平衡了,病就好了。
  中医学讲的就是整体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阴阳就是整体观。读过《伤寒论》你就知道,中医首先是辨病然后才是辨证。广西中医学院的刘力红教授说:辨病是首位,辨证是次位。你不首先确定是太阳病,你怎么去进一步肯定它是中风还是伤寒。太阳病这个概念同时还具有天人合一的内涵。三阴三阳的辨证是最具整体观念的辨证方法,真正地把人放在天地的大系统内来认識,不是只在人体的层次上进行的多角度认识的概括。这一思想在《伤寒论》的“欲解时”条文中有所体现。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所谓“欲解时”就是说疾病有可能解除、或有可能痊愈、或有可能减轻的时间区域。我们知道人体具有着精密的自我调节能力,凡有病变,机体自身都会本能地产生保护性反应以抵抗致病因素的影响、修复受伤的组织及其功能。也就是说人体本身就有愈病的机能。太阳病在某一个时间内 “欲解”,就是说在这个时间段内机体正气的工作机制正好有利于增强其自愈反应。太阳病的欲解时是“从巳至未上”,即在巳、午、未这三个时辰内,也就是上午9时至下午3时之间。这一时间内机体的正气有什么特点呢?《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太阳病的欲解时正属日中,“日中而阳气隆”,与 “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闭”相对。这是天人相应的必然结果。就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一样,“时立气布”,到了某一时间,天地间就必然呈现相应的阴阳之气,这又必然影响着人体的阳阴。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如果某些常年不愈、反复发作的疾病总是在夏天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而天冷或遇寒时又重,如风湿性关节炎、老慢支、支气管哮喘之类。我们就可以考虑从太阳论治。
  我们辨太阳病,乃至辨三阴三阳病,都需要以天地人这个大系统为背景,以阴阳为纲,在整体上寻找病变的主要矛盾。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谈身体哲学,必须有这种整体观、天人相应观。
  身体哲学这个“身”怎么理解?在《易经》中有云“安其身而后动”(《易传·系辞下》),孟子则说:“反身而诚”(《孟子·离娄上》)、“守身为大”(《孟子·离娄 上》),《淮南子》则谓“圣人以身体之”(《淮南子·沦 训》),王夫子言“即身而道在”(《尚书引义四》)。说的都是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而不是“七尺之躯”的有限的生物躯体。这个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就是基督教意义上的“道成肉身”的身体,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换句话说,中国古代哲学思考的“身体”,是与无限宇宙整体联系在一起的“大身體”(“大体”),而不是寄居小房间里的“小身体”(“小体”)。古人所说的“我”是一种“无我之我”。如果说天地是大宇宙的话,中国古代哲学思考的“身体”,则是作为阴成性、阳化气之后的“小宇宙”;用张载的话来说,那就是“天地之帅吾其性,天地之塞吾其体”(《正蒙·乾称》);用王夫之的话来说,就是说“君子视天下犹吾耳目手足尔”(《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杜,1989年版,第381页)。
  所以说,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整体性哲学,这个“身体”本质上是“无我”。儒家强调修身养性,把身体礼乐化。“六十而耳顺”(《论语·为政》),是以身体器官的状态来描述人生的修炼境界;而“君子九思”中的“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论语·季氏》),同样是从身体器官的在场功能,来衡量自我规训的修养功夫。
  儒家“天人合一”,就是整体性哲学的意思,就是一种“无我”的整体状态。佛家也是“无我”,无分别、不执著的大圆镜智,不就是“无我”吗?“湮灭”自我意识,目的是破除“我执”。
  《易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按唐力权先生的解释,依据早期人类“依形躯起念”这一原始语言表述的特点,此处的“太极”乃作为宇宙终极本体的人的身体,“两仪”乃人头顶之天与脚下之地,“四象”乃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八卦”乃四面八方所垂之卦象。讲的是一种以身体为坐标的的世界图式。
  老子强调应从整体上珍重、爱惜身体。他将“身体”和“天下”对立,同时也将身体看作人生苦难。他在《道德经》里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现代文学以来的“身体写作”,诸如服饰、头发、恋爱、婚姻、性、道德、疾病、医学、纵欲、性解放、色情、颓废、死亡、规训、献祭、女性身体、性革命、缠足、身体美学、身体政治、身体意识形态等等,都有作家触及。但是,有一点,身体不等于“性意识”,文学身体化不过是对身体维度或身体哲学的狭隘化扭曲。比方说缠足,缠足的历史起源是最晚形成于晚唐和宋代,迄今为止已有约一千余年。今天,用缠足来束缚身体的行为没有了,但是,束缚身体的花样依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从原始时代开始的文身、穿鼻、凿齿等怪癖是否绝迹了?丰胸、整容、增高、变性、骨感等等仍然变换着花样,以时尚的名义,大行其道。只不过,人们已经熟视无睹,见怪不惊了。
  在汉字的语境里,“他”是“人”字旁,而“她”则是“女”字旁。妖、奸、婬、奴、妒、嫖、婪,这些字都归在“女”部。《集韵》中说“女性多怠故从女”。女权主义者肯定不高兴了,这不是男尊女卑么?
  “她”,在白话文运动初期写作“伊”字。宋代字典《集韵》上对“她”这个字是这样解释的:“蜀谓母曰姐或作她”。
  在上古时期男女怎么样呢?《通鉴外纪》说:“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
  《白虎通》中说:“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也,以礼屈服”。这个说法,和《易经》里面的“厚德载物”接上了。
  先天八卦图的上面是乾卦,表示老天在上;最底下是坤卦,表示大地承载万物。儒道两家虽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但是后来走的路不一样。比较而言,儒家比较偏重于乾卦,重阳刚之气,用今天的主流话语,就是比较“积极”、“乐观”,诸如用“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之类,来激励人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道家呢,则比较偏重于坤卦,重阴柔之气。比方说,老子就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更主张活命,注重身体,强调顺其自然,强调精神上的自由自在,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大境界。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系辞传》里的话。这个阴阳就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生生不息之创生力。万物是怎么成的?人又是怎么成的?都是从阴阳生成的。阴阳之间的交感和合之后,人就完成了从“生”到“成”的过程。人的生命不就是一个“成”吗?你看《圣经·创世纪》第一章开篇就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行在水面上。……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接下来,一连用了三个事就这样成了。
  “先天地生”的是太极——相当于老子的“道”。然后,太极生出了两仪——阴阳,阴阳交感就生出万物,包括人。生命就这样“成”了。接下来,有了生命之后,人要做的就是守这个“成”。这并不容易。后天的很多东西,包括语言、教育、环境、父母、同事、老师、领导等等,他们做的很多事,都是要把你的生命遮蔽起来,让人程序化,让你守规矩,让你听话,让你脱离原创、活成盗版,从而迷失自己,远离造物主已经给你的“成”,而你要拼命地祛蔽,才能回到你的生命,才能找回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简跑步离开了约翰,回到了罗切斯特身边,因为,她差点把自己丢了。回去,是為了找回自己。
  6.思考“上善若水”之六:真正的美,是不知道自己美。
  罗切斯特是个特别的男人,他并不喜欢美女,他喜欢的是那种不是很美,但有个性、有脾气的女子。
  罗切斯特对简说:“你就是在上个月中像鳗鲡一样滑溜,像蔷薇一样多刺的人儿吗?我在哪儿都不能放下一个手指头,除非给刺痛;可是现在,我却仿佛抱着一只迷路的羔羊;你是从羊圈里出来找你的牧人的,是吗,简?”
  简说:“先生,一切事物中你最像幻影,你不过是一个梦罢了。”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种“爱美之心”是上帝提前植入我们灵魂中的“天然基因”。
  先别说男人多喜欢美女,难道女人不喜欢看帅哥吗?不过不像男人那样当饭吃而已。美的东西首先是养眼,其次嘛,其实美女惹人喜爱有生物学上的原因。男人或者认为,越美的生育能力也越强。
  美丽的外表谁不喜欢呢?但问题来了,什么叫美女?不过,成熟的男子是不会单单为外表所眩惑的。当他爱上一个人,就会觉得她美。美,并无标准。
  怎么理解美女的“美”字?
  真正的美,是不知道自己美。
  曹雪芹的审美标准,就是这样。他有女孩儿情结,喜欢“女儿”,不喜欢“女人”,说“女儿”具有天然的美。“女儿”就是那些未出闺阁、天真无邪的少女,而对嫁了男人之后的女人,他觉得没有天真无邪了,于是就不喜欢了。
  在《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曹雪芹借贾宝玉的丫鬟春燕之口说:“怨不得宝玉说‘女孩未出嫁是颗无价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再老了,更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是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子来?’”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贾宝玉甚至一点都不客气地贬低那些“鱼眼睛”老妇人。在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后,把迎春的丫鬟司棋撵出去了。当周瑞家的赶司棋出园子时,贾宝玉骂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子更可杀了。”守园的老婆子听他这么说觉得可笑,便问:“这样说,凡女儿个个是好的了,女人个个是坏的了?”宝玉发恨道:“不错,不错。”
  曹雪芹将《红楼梦》里面的反面人物写成两类人:男人和嫁了人的妇女。他甚至不给这些妇女留下名字,有地位的称夫人,如邢夫人、王夫人。没地位的妇女,则称为“家的”或“媳妇”。如林之孝家的、王善宝家的、周瑞家的、来旺媳妇、柱儿媳妇等。这些“夫人”“家的”或“媳妇”个个都是双面人,当面好话说,背后干坏事。
  《牡丹亭》里杜丽娘有一句唱词:“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女孩的美就在这“天然”二字,没有经历那么多的人情世故,所以还不圆滑,也没有太多心计。“天然”的女孩水灵啊。
  在阴阳学中,女人属阴,水为阴。男人属阳,山为阳。所以女人阴柔,男人阳刚。我们形容女人,说她柔情似水,水柔可绕指柔,水柔也可以克刚。
  哪有“恨水”的人呢,是吧。顺便说点题外话。我在上中学的时候,一直好奇,有个作家竟然“恨水”这是为什么呢?我的语文老师解释“张恨水”名字的由来,说“张恨水”心仪的意中人为女作家某冰,因而有“恨水不成冰”一说。后来看张恨水的自传《我的写作生涯》。他作了夫子自道:我写作起先用“愁花恨水生”,后来读李后主词,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便截取恨水两字。后来又看了“张恨水”的儿子张晓水的解释:“为什么父亲偏要叫恨水这么一个名字,又为什么其他不恨,单单要‘恨水’呢?我还想做一些注释。他少年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很喜欢这闕词,并从中悟到了光阴的可贵,于是就截取了‘恨水’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意思是不要让时光像流水一样的白白流逝,每天都要想到自己的名字,时刻鼓励自己珍惜时间,我们从父亲笔名的命意上,也可以看到他律己是多么的严格。”(见张恨水《回忆父亲》一文)
  咱们接着说水。
  水维系生命的活力、擅长滋养万物。哲学家泰勒斯声称“万物是水”——哲学就从水开始。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或根基,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而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万物是由火产生,勾画了“火—水—土”的下降运动,和“土—水—火”的上升运动。水居其中,是火运动与变化的核心要素。他相信一切皆流,万物皆变,并以水为喻:“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河水长流,再入水时,已非前水。而恩培多克勒的《论自然》则将水视为生化万物的四根之一,“从这些元素(火水土气)中生出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事物”。
  我们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来谈谈水。刘力红在《思考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里面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以,膀胱是津液之府,是水府。那么,这样一个水府为什么要跟太阳相连呢?这个连接正好昭示了水与气化的密切关系。一个水、一个气化,太阳篇的许多内容都与这个相关。
  在运气里,太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合起来就是太阳寒水。水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是一天也不能缺少的东西,水是生命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男的称起来有 100多斤,女的有 90 多斤,但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水。大家还可以打开世界地图看一看,占地球绝大多数的是什么?依然是水,陆地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老子说“人法地”,所以,我们人身也是这样,水占绝大部分。从这个组成,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重要性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一个人一个星期不吃东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能没有水。西医的看法也是这样,病重了,他最关心的是什么呢?还是这个水。小便量多少?液体量多少?水电解质平不平衡?总之,水对生命来说,它的重要再怎么形容也不过分。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要过生活,那你看看这个“活”字怎么来?没有水(氵),活得了吗?所以,要活下来,就必须得靠水。水作为生命的要素,它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层面,这个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易卦来体悟。易卦里代表水的叫坎卦,水本来是最阴的东西,用卦象来代表这样一个东西应该都用阴爻,可是我们看一看坎卦却并不是这样,它是阴中挟阳,这就构成了水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有了这个阳,这个水就是真正的活水,就能为生命所用。没有这样的一个阳,这个水是死水一潭,死水对生命有用吗?没有用处!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将进酒》,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黄河之水为什么会从天上来?天上哪来的水呢?这就存在一个“搬运”的过程,肯定有一个东西将水搬运到了天上,这个东西就是阳,就是太阳。《内经》讲“地气上为云”,就是指的这个过程。地气怎么上为云呢?阴的东西它总是往下沉的,我们读读《尚书·洪范》的五行就知道: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水总是往下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就会知道,泼出一碗水,看它往上升还是往下走。所以,水要往上升,要成为云,就必须借助阳气,就必须借助火。因此,水要成为活水,要能循环起来,运动起来,要能真正为生命所用,它就必须借助阳气的作用。坎卦中爻为什么不用阴爻而用阳爻呢?道理就在这里。从坎卦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易卦揭示事物是从很深的层面去揭示,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弄通中医的理论,易的学问不能不稍加留意。   水被阳气蒸动起来了,蒸蒸日上,当到达一定的高度以后,就会遇寒。水被阳蒸成为气,当这个气遇到高处的寒,就又复凝结为水。高处的水越凝越多,当达到一定的重力,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作用,它就会重新降下来,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天气下为雨”的过程。
  《伤寒论》里面,不管是麻黄汤、桂枝汤、五苓散,还是大青龙、小青龙、越婢汤,这些方都是在讲水。所以,我给太阳篇总结了一句话:治太阳就是治水。治水就要做大禹,不要做鲧!
  我对刘力红老师这段话,深有同感。古人说,怪病当问水。凡是那些稀奇古怪的病,抑郁啦、失眠啦、头疼啦、腰疼啦、身肿啦、风湿性关节炎啦、老慢支啦、支气管哮喘啦,以及衄血、便血、发狂啦等等,他这个人的“水循环系统”一定出了问题,不是上升为云被卡住了,就是下降为雨被卡住了,或者“下水道”堵塞了,小便困难,或者小便次数太多了,一个晚上起床10几次,睡觉都不踏实。按照整体宏观思维,把人放在天地的大系统内来认识,这是“水患”了,总之,都是水的问题,都可以考虑从太阳论治。
  “治太阳就是治水”,就是说,治疗太阳病就是治水,这思路就对了。什么叫太阳病?就是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表证的肤表病。太阳病病位在表,不但在肤表,也在太阳的经络。“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肤表而统荣卫”,太阳病的主导因素是阳气出现了问题,就是水液代谢异常、出现病变,换句话说,水液有了问题。
  朱熹在《观书有感》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太陽升则为云,降则为雨。整个太阳篇,就是讲水循环系统问题,于是寒也好,风也好,只要伤了阳,“水被阳蒸成为气”这个环节就出了问题,阳蒸的力量不够了,人就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表证、水气、痰饮、蓄水,讲的都是水。治疗太阳病的两个代表方桂枝汤和麻黄汤都是治水的。仲景言桂枝汤证之病机为“荣弱卫强”,桂枝汤是人体的津液不够了,整体是个“不足”的状态,力量不足以祛邪,于是通过鼓舞胃气给它加把力。“桂枝汤本为解肌”,被誉为群方之魁、众方之祖的桂枝汤,就是通过发小汗、喝粥,来增强津液(其实就是补卫阳),输荣以济卫,荣卫相济,阴阳就平和了。而麻黄汤呢,是“脉浮而数”,力量够、有力,但是,水的出口在体表那块被堵住了,于是,通过服用麻黄汤发大汗,让废水排出去。你看《伤寒论》太阳篇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再看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仲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刘力红说,他的先师李阳波曾经一语道破天机,传授他一个治病的要诀,说中医治病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时间怎么能开出来?比方说,火热病怎样对付它呢?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冬天,冬天来了,自然不会再有炎热的夏天。按照中医的治病原则,热者宜寒之,用这个寒性的药来治疗这样一个火热性质的疾病,不就是用的冬气吗?不就是利用药物的特殊气味模拟了一个冬日的时相吗?将药物的气味一放到“方”上来,时间的属性就很快出来了。气寒的药就属冬,气凉的药就属秋,气热的药就属夏,气温的药就属春。《伤寒论》有三张很奇怪的方,一是青龙汤、一是白虎汤、一是真武汤,青龙汤不就是开的东方吗?白虎汤不就是开的西方吗?真武汤不就是开的北方吗?开东方实际就是开的春三月,开寅卯辰;开西方实际就是开秋三月,开申酉戌;开北方呢?那当然就是冬三月,亥子丑了。我们看太阳篇,太阳病欲解于“巳至未上”,这就把时间的问题摆出来了。再看一看麻黄汤,麻黄汤有什么作用呢?麻黄汤气温热、性开发,服后身暖汗出,仿佛置身于夏日的火热之中。太阳病不是欲解于“巳午未”吗?麻黄汤就有这个巳午未的功能。
  你看,麻黄汤具有一个夏日的时间特性。
  从整部《伤寒论》看,证最复杂多变的要数枢机病、水气病。小青龙汤、真武汤啊都是治水气的方。
  到了虚寒的表证,这个人的水又出问题了,吃青菜拉青菜,吃田瓜拉田瓜。他的脾胃不好好干活了,也没力气干活了,于是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脸色没一点光泽,手脚冰凉。脉啊弱到快没有了。你看“脉”字怎么写的?水月相合,意思就是阳加于阴谓之脉。脉无阴水无以成,脉无阳火无以动。太阳伤寒,寒伤阳气,寒邪最易导致在太阳领域的功能异常。阳不化气,水液代谢就会失调。他的水循环系统被寒住了,肾水之中那点阳,衰退了。你喝再多的水,都是北极圈的冰,那水也没有用啊。所以,仲景用附子、干姜、炙甘草这三样大热的药,进行急救,回阳救逆。少阴篇第323 条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就是让他身体内的水循环系统运转起来。人身体内的水循环系统,这个“小循环”是怎么运转的呢?靠肺脉。肺为水之上源。《素问·经脉别论》云:“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大家知道,血液经过大循环后,血氧耗失殆尽,右心室将这个含氧很少的静脉血注入肺循环,在这里进行充分的血氧结合,然后再经肺静脉入左心,再进入大循环。所以,机体的每一分血都必须经过肺循环,都必须在这里进行血氧结合。血液经过这道程序,然后再流向身体各处。
  暑天热,这个“暑”是个复合气,暑必加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是第一位,土是第二位。江南水多,女子就水灵。但水多了,也容易湿。南方人,近河,近海,天气多湿热。暑天湿气重,春季雨水增多,更是潮湿。湿气重,人会怎么样呢?会觉得全身乏力、没食欲,好心情也会打折扣。有经验的人会煲个猪脾茵陈夏枯草汤(猪脾500克,夏枯草、茵陈各30克,生姜4片),来清热祛湿、除肝火,提神解乏。
  猪脾又称为猪横脷,其性平、味涩,能补脾胃、助消化,那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脘腹胀满用它就对了。夏枯草呢,性寒,味辛、苦,能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茵陈,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因此得名。它有清利湿热、退黄疸的功效,是治脾胃湿热的专药,还可用于治疗黄疸。但这个汤偏寒凉,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比如脾胃虚寒者就得慎用。
  仲景的《伤寒论》的底本是《汤液经法》32卷,后经魏晋王叔和整理编次,递传至今。汤液,是不是水啊?在仲景的《伤寒论》这本书里,气就是津液,阳也指的是津液。津液是什么?本质上不还是水吗?血管里的水分就是津液,血液也是液嘛。这种营养人的血液从哪里来?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来。血藏于肝,统于脾,五脏六腑都要由血来濡养。为什么夏天有的人心烦?心为什么会烦呢,水少了呗,不足以养心了,也就是津液枯燥了,不足以养心,所以,造成心烦。为什么上年纪的人会脚疼呢?有时候感觉挛急、肉跳、手脚屈伸有点困难?还是水的问题——也就是津液的问题,津液丧失,津液不达于四肢了,手脚屈伸当然困难了。还有的人明明喝了很多水,还是感觉口渴?这是因为他胃里面热了,有里热,水的循环出了问题,喝了一肚子水,还是渴,因为水不能化成精气。肚子里面都是水,但都是废水、毒水,就好像一个人乘船在大海上航行,四周都是水,但都是海水,能喝吗?人体的排水系统出了问题,废水不能排出去,新水就无法被吸收。这个时候,你得考虑用越婢汤了。这个越婢汤起的名字很有意思,就像过去端茶倒水的奴婢,主人喝茶之后,她要清理废水的。越婢汤由麻黄、甘草、生姜、大枣、石膏共五味药组成,专门用来治风水的方,也就是治疗恶风、全身浮肿、身热不断出汗。这都是水的问题,有水气就会浮肿,患者水气在表,用药让他发汗,排废水,借用流行世俗的说法,就是排毒。一个人如果胃不好,胃气虚衰、脱水,小便就失去收摄,中医上叫“土虚不能治水”,就得考虑用甘草干姜汤了。为什么明明津液虚还要用甘草干姜汤这样的辛甘药呢?这是因为,恢复胃气才能生津液。干姜能健胃止呕,甘草能养液、缓急迫,以复其阳,这就能够恢复津液。   水到天上以后,又要由云变为雨,这个过程是下降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被障碍了,往往就是府证,属于五苓散证,医生往往要用五苓散来解决。五苓散是太阳篇很重要的方,张仲景主要用它治疗蓄水,治疗消渴。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消渴?它里面没有一样养阴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用的是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反而有桂枝这样的辛温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怎么能够治疗口渴?按照刘力红的说法,如果你把它放到太阳里,放到自然里,放到水的循环里,这个疑惑就很容易解决。地气上为云了,还要天气下为雨,如果天气不下而为雨,那大地就会出现干旱,这个事实大家都是经历过的。那这个大地干旱在人身上是什么反应呢?地为土,脾主土,开窍于口,所以,这个“干旱”首先就会出现在口上,就会有消渴。五苓散能使天气下为雨,解决这个下降过程的障碍,那当然能治渴了。
  “爱”这个词被用得太泛滥了,我爱你,这三个字过了热恋期,就可能变成“我已经不爱你了”。现代人的爱情不是福尔马林溶液中的一块肉,不可能长时间不腐烂、不变质,新鲜感一过,基本就是食之无味了。有一本书上说:婚姻就是一场博弈,理性的人总是在自身客观条件约束下,选择合适的对象,实现婚姻效用的最大化。大家都这么精明的话,这爱情真的没法谈了。按照我们上面的分析,人的身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欲望太多,算计太多,心累,心透支多了,心火太旺,滋养心的津液就会少,于是心慌、心乱,久而久之心严重缺水,则生病。
  最近,在《新周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窦唯:谢谢你们惦记,但我已经和摇滚乐没什么关系了》。文中说:生于1969年的《黑豹》主唱窦唯和王菲离婚后,像变了个人,在后海的酒吧一待就是3年,起床就去那儿坐着。他变得不爱说话,不去人多的地方。
  此后的窦唯,无论在音乐上还是生活上,都努力寻求低调和宁静。那时他只有一辆富康,一室一厅的小房子。在一次访谈中,窦唯清晰表述了自己的态度:“我就想过一种很普通的生活,我觉得无论是当歌手,还是做音乐,其实是很普通的事,没有必要把它弄得好像就高人一等。我对做音乐的理解是:我所从事的,只不过是我有兴趣和擅长的事情。仅此而已,再简单不过”。
  窦唯想要的,只有清净。他不愿意媚俗,也不愿被消费,只想静水深流地“熬清净”。
  2016年,《鲁豫有约》采访张楚,鲁豫问:“当年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说红磡之后,张楚死了,何勇疯了,窦唯成仙儿了,你怎么看这句话?”张楚说:“何勇我不能理解,对窦唯,能稍微理解。我记得他说过一句话,叫最难熬的就是清净,我想一个人最大的救赎,就是让自己安静下来。”
  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里说:“他(窦唯)是坚决不开口唱歌了,他只要唱,分分钟都是钱!凭他那些事,他要想炒作,早就上头条了!”
  窦唯心怀士大夫之忧,一直操心北京的环境问题。
  7.思考“上善若水”之七:从《简·爱》到《鬼丈夫》,多少往事已难追忆。
  面对圣约翰的求婚,简的态度是极端理性的。她毫不迟疑地拒绝,说那无疑于自杀。她非常清醒,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甚至没有共同语言。
  当圣约翰把婚姻当作任务、布置给简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简不论是在小说里还是在电影里,都有所动摇。而此刻,不知何处飘来那悒郁深沉的呼唤,似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罗切斯特的似水柔情,慢慢地注入到简瘦弱的身体里面。
  在那个年代,宗教的力量其实是很可怕的,圣约翰以几乎不可拒绝的理由置疑简:你舍弃了上帝!
  而刚刚彻底明白她和罗切斯特是那么相爱的简,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我发现了上帝!在他的儿女彼此相爱之中发现了他,彼此相爱!彼此相爱!人不能仅仅爱上帝!
  简一定会回到罗切斯特身边。这不是回去后怎么办的问题,而是来不来得及的问题。
  但是就像小说开头所说的,一点小事就可以把我們从浩瀚的星空召回大地:毕竟见了面会怎么样?
  那里有什么在等着她?有罗切斯特的呼唤,那呼唤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虽然这是那么的悬空。
  记得《爱德华大夫》里曾说恋爱中的女人是用脚后跟思维的。但瘦弱平常的简十分肯定:“只要我一息尚存,只要我尚有思想,我就必然会爱他”。
  显然,简痛苦的,并不是生活发生了意外,而恰恰在于生活基本没有意外。
  简清楚地知道,她理解的幸福就是“平静和快乐”。而这种平静和快乐,罗切斯特可以给他,圣约翰不能,也给不了。所以,他选择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直至死亡将我们分离”。
  来到罗切斯特身边,简看到的是什么呢?
  镜头回到古堡,一片废墟,物是人非。
  罗切斯特已经是盲人,也不再是个有钱人,家园已经化为灰烬。此时对罗切斯特来说,自由,不过是一个词而已,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简这个时候已经是个继承家产的有钱人。一个有钱的单身女人,却要嫁一个结过婚、身无分文的盲人,这个时候,你觉得她是理性的吗?现实生活中,你觉得可能性有多大呢?即使嫁了,你觉得她能够不离不弃吗?但是,小说和电影却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读者呢?也觉得这个结局可以接受。这就是爱情的力量。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简,这种选择,我想来想去,只有老子的四个字可以解释:“上善若水”。她如水一样至柔之中,又包含着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自然水性体现出的是天道:宽广、包容、卑下、不争。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做事行云流水,能屈能伸。无事时,安然;遇事时,泰然;失意时,坦然;得意时,淡然。
  大家想想,一个继承了大笔遗产的单身女人,却嫁了一个毁了容的、死了老婆的盲人,这样的情节,是不是像极了琼瑶的电视剧《鬼丈夫》?
  《鬼丈夫》是发生在民国民间的一个凄美、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因白狐结缘的柯起杆和袁乐梅在雾山村的祭典上一见钟情,他们用真爱化解了两家上一代的恩怨,双双走到幸福门前,岂料天妒良缘,柯家丫环紫烟纵火为母报仇,大火将来不及逃生的起轩烧成脸毁声哑腿瘸的重残。起轩痛不欲生万念俱灰,长辈们只得同意配合他以不治身亡来悔婚,欺骗乐梅,让她另觅归宿。可专情的乐梅却痴心不改,决定抱牌位成亲。两人在经历一次次肝肠寸断的折磨后终成眷属。《鬼丈夫》是琼瑶剧里的特例,其他琼瑶剧中的恋人为了爱非生即死,唯有这部《鬼丈夫》——男女主角要演绎的却是生不如死、恍如天人两隔的情形,着实考验了主演李志希和岳翎的演技,他们的表演超出了期待,让我们陪着起轩和乐梅一起脆弱一起坚强。导演的完美主义、演员们的敬业精神、美得像画一样的剧景、超精彩的台词、真材实料的眼泪、令人赏心悦目的容妆、独特的道具、恰到好处的配乐造就了唯美的《鬼丈夫》!   至今百度帖吧里面,还有很多影迷在打听岳翎姐的通信地址呢。听说翎姐姐在温哥华,没人能知道地址,影迷失望得不行。
  《鬼丈夫》的主题歌《庭院深深》这首歌:
  多少的往事 已难追忆
  多少的恩怨 已随风而逝
  两个世界 几许痴迷
  几载的离散 欲诉相思
  这天上人间 可能再聚
  这是蔡琴版的,还有许茹芸版的。你无法想象,许多“鬼迷”小时候第一次看《梅花三弄》,就深深爱上了《鬼丈夫》。不是说女人胆小吗?但很多“鬼迷”对戴面具的起轩也不害怕,几年了还是念念不忘这部剧。有的女孩长大后,又买了《鬼丈夫》的DVD,反复看,更认为它是经典。看了无数遍,还是非常感动,喜欢里面每一个人物,每个人都在用心演绎角色。剧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简单而又纯粹,音乐更是一绝。
  我们现在重新思考这个结局,用咱们中国哲学的角度来看,简拥有的这种幸福就叫“上善若水”。《鬼丈夫》里面,那个痴心不改、抱牌位成亲的乐梅更是“上善若水”了。
  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这个时代,女孩太现实,就爱钱。你让我怎么相信她们?你说,想找个人陪我在顶楼一直沉默至天亮却不问任何理由的女孩,可能吗?想找个有母性和最有人间烟火气的女人可能吗?想找个温柔而包容、了解而忍耐的女人可能吗?想找个在我最艰难的时刻、总是恰好出现、不离不弃的女人,可能吗?想找个在一起可以玩得像心无旁骛的小朋友的女人,可能吗?想找个拥抱的时候觉得温暖、交谈的时候毫无防备的女人,可能吗?
  我说,你不能只要求女人“上善若水”,你自己也应该“上善若水”啊。大家都要有“水德”才行。你自己带着一本《孙子兵法》去相亲,却要求女人毫无防备,这可能吗?想过一种有蓝天白云看的日子,越简单越好。要求别人简单,你就不能复杂。你复杂了,别人就不会简单。人生就像一颗小小的薄荷糖,苦涩中总有清凉。
  老子说“上善若水”。他把心目中最善最美的东西用水来比喻,因此老子哲学也称“水德”。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水虽然出生高贵,但它的习性却喜欢处至下之位。它以“善”的特性,“随遇而安”,滋养万物、利泽生灵。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的低洼沟渠之地,所以水“几于道”,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果像人一样,喜欢往高处走,那就不是“几于道”,而是背道了。
  水是万物之源,它滋润万物而与世无争,甘居低处的谦虚退让。上善之人,有水一样的德性。水是一种隐喻。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最接近道。人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如此,才合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
  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说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古人拿水写了一副对联:“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老子赞美柔弱,主张处雌柔的位置。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七十八章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贵柔论。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并认为“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他的贵柔守弱,本质上是一种自信。老子说:“吾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从对水的观察中体会出了一种高妙而有效的方法。比如,百川和大海都是水聚而成,但为什么是百川奔海,海纳百川?老子认为,那是因为大海处在百川的下位,“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水促成万物的生长,但它对于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才是最高的德性。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薛宝钗描写拥有水德之人,说她处事平和、内敛、宽厚,“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又说她“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老子还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王弼注:“壮者,武力暴兴也”。《老子》六十一章说:“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蓄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他说水处于下流,是最接近于道的。而水的最大特点乃是向下流淌,且具有“柔弱”“居下”“不争”“利物”等特质。有谦下不争之德,忍辱不争,反而能汇集无限生机和力量。在老子看来,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大邦者下流”,如此方能使“天下乐推而不厌”。雌柔之性,静而不求,物自归之,故能常以其静定胜过雄强,其原因即在于它能保持虚静而又能处下的缘故。
  我们居住的地球,之所以叫地球,而不叫水球,这都应该感谢固态的水。水的固态使得生态平衡得以维护。如果地球上的水全部是液态水,那么,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将占据为数不多的陆地。正是水的固态,使地球的南北两极被厚厚的冰原覆盖,平衡了地球的温度,那些绵延的白茫茫的冰川和雪峰,共同构成了淡水水库。这都是上天的“善”。
  水,是深邃的,深含着一种智慧和灵活性。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说:“智者达于事而周游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也”。也就是说,智者处世通达圆润,与水性相似,有深度且流动不滞。
  神奇之液态水,它随物赋形,难以名状,它自然天成,水乳交融,以不变应万变。液态水不管被如何折腾煎熬,从冰点到沸点,液态水始终还是液态水。
  水,润泽万物,生生不息。上善若水,柔可胜刚。真正的智慧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代诗人元稹的詩告诉我们,水静则清,人静则明。
  山无常势,水无常形。鱼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鸟乘风飞而不知有风。我们今天重读《简·爱》,就是希望女人多一些哲学头脑,像简·爱那样,而不是像“抹布女”那样沦为感情机器,这对提升女性素质应当有启发。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的形状是什么样?语言无能为力,惟有河床能够描摹。一如简·爱的灵魂,只有罗切斯特才能描摹它的形状。
其他文献
8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东郭子问庄子:道究竟在哪里?  道是看不见的形上之物。  “大声不入于里耳”、“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当你问这个话的时候,庄
期刊
喜剧片《我不是药神》爆红,上映3天,票房破8亿,豆瓣评分9.0。而上一部超过9分的院线公映国产片,是16年前的《无间道》。  《我不是药神》由文牧野导演,宁浩、徐峥监制并由徐峥领衔主演,讲述了主人公程勇“自我救赎”的故事。本片收获了良好口碑,它剖开了人性的复杂面,却又能神奇地予人光明。  这部电影其实完全可以打上一行字: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因为剧情并非纯属虚构。《我不是药神》的故事设置在2002年,
期刊
林徽因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被萧乾称为“京派的灵魂”。她的小说目前考证虽仅有6篇——《窘》、“模影零篇”系列四篇《钟绿》 《吉公》 《文珍》《绣绣》和《九十九度中》,却是京派小说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此前学界对于林徽因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她的诗歌创作方面,鲜少系统阐述其小说创作;而已有的论述,如赵凌河发表的《直觉的意象 脱俗的性灵——读林徽因的小说》等又主要集中在林徽因对西方现代派的运用方面。基于
期刊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2017年12月7日《人民日报》撰文称:“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粮”。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美好生活是人民对物质、文化、精神和社会生活更高的期待,除了满足物质需求之外,还要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价值感等。今天,人们对文化、精神的给养要求不断提升,心灵的充实、精神的满足、价值的实现以及心有所依、心有所向、心有所好是大众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
期刊
油画《父亲》/罗中立,创作于1980年,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本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罗中立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谁都无法忘却这张布满皱纹的脸,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产儿——在经历了伤痕文学时期后,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深沉、更本土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初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商品逐渐丰富。那时的高档消费以“三转一响”为代表,“三转”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是收音机。影碟机(VCD、DVD)、传呼机(BB机)、大哥大、小霸王游戏机等电子产品,那是属于90年代初的记忆。那时的“万元户”已经是令人羡慕的富裕阶层。2005年,那时短信是最流行的交流工具,手机是按键的诺基亚直板。  2010年后,网购迅速发展,鼠标一族开始多了起来。现在
期刊
在我看来,陈集益的《金塘河》(《人民文学》2018年第3期)是一篇大巧若拙的作品。作者似乎为小说文本赋予了某种“河流”属性,表面上看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支脉纵横。“我家的田大部分在金塘河畔。金塘河,其实是一条溪流的名字”。小说的叙事基调大致如此:朴实沉稳、流畅自然。然而,小说文本结构的内部和细部,却蕴藏着惊人的情感势能和思想张力。“金塘河”作为小说题目,显然在所指意义上并非仅仅是一条
期刊
孤独分为自然状态的孤独和社会化的孤独。前者在野蛮人时期,由于环境因素形成;后者则是个体价值观念与群体价值观念格格不入时,个体被群体隔绝、或被权力及权威当作异端加以剿灭,而被逼到群体孤立的境地或被驱赶到绝境。  在原始社会,人们处在长期自然状态下的孤独中,饱受自然灾害及食物匮乏的生存困境,并渐渐认识到群体生活能够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食物的数量,于是采用了群居生活并进行了社会分工,逐渐地发展成
期刊
摘要:满全,笔名道日那·腾格里,蒙古族,兼具学者、诗人等多重身份。近十几年来,他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用蒙、汉、日语在中国、蒙古国、日本等地发表诗歌作品300余篇,通过诗歌这一载体,他从精神构建的角度出发,给当代草原文化留下了时代的坐标,赋予了草原诗歌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语境。我们可以从诗人的忧患、精神的观察、审美的蕴藉、融会的认知等九个维度来理解诗人的诗歌。  关键词:诗歌研究;满全诗歌;九个维度 
期刊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生于新郑东郭宅。  郑州古称荥阳郡,荥阳郡包括新郑县。郑州,是一片厚重的沃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这里孕育了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这里还是《诗经·郑风》的起源地。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据《光明日报》融媒体报道,为纪念白居易诞辰124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