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实现了高速腾飞,大众新闻传媒领域呈现出高速发展趋势。在此大环境下,人类的思想价值理念以及日常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突显出引导新闻传媒发展的重要性。时政新闻是以政府与党为对象、以党和政府有关的人物及其活动动态为主要报道内容的一种新闻形式,能科学的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为此,本文将具体的阐述时政新闻采访工作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关键词:时政新闻;措施;采访
在所有类型的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的撰写难度是最大的。然而其内容量多,具备新闻报道的价值,记者能否有效采写时政新闻始终是新闻界工作的一个重要关注话题。仅从新闻采访工作上看,时政新闻的采访环境及其对象都比较特殊,对实效性的要求相当高。所以,在進行时政新闻采访时记者通常会谨慎采访。本文接下来将阐述记者做好时政新闻采访工作的必要性,并给出有效措施,仅供参考。
一、开展好时政新闻采访工作的必要性
时政新闻采访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向受众展现国家领导人员的重要活动。时政新闻采访的领域及其对象比较特殊,稍有不慎,会引起巨大争端。为此,时政记者要加大力度关注并做好时政新闻采访工作,利用合理的手段展开有效采访。
同时,从时政新闻采访工作上看,因时政新闻的采访内容比较特殊,故而对负责采访的记者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时政新闻采访人员在开展采访工作的过程中,要站在社会的高度用政治的视觉看待问题,由政治着眼组织采访话题、采访态度、采访语言等,唯有如此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掌握采访内容。由此可见,相较于其他采访工作,时政新闻人员的采访工作的难度系数更高。为此,时政新闻采访记者一定要加大力度关注采访工作,提升政治敏感度以及自身的素质水平,从而做到合理、科学采访时政问题。
此外,时政新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其是否合理科学关乎到国家领导人员传达的理念、精神、政策方针等是否正确。为此,在进行采访之前,新闻记者务必要做好准备工作,仔细剖析领导人员的想法,找到其合理目的,将每个问题都问到点上,提高采访效率,增加新闻的价值性。当然,时政新闻记者还需全方位的规整自身想采访的话题,等到采访工作结束后依照真实的记录撰写新闻。必须提到的是,新闻记者切忌盲目猜度不明确的问题,要严格确保时政新闻的精准度与真实性。
一言以蔽之,在开展采访工作的过程中,时政新闻记者应在有限时间内,持合理、正确的态度对领导人员进行采访,精准清晰的掌握全部采访内容。时政新闻记者能否做好采访工作,一方面关乎到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认可度、领导人员思想能否得到正确传播,另一方面关乎到新闻编写环节的顺利实施。同时,时政新闻采访的有效性会对时政记者的发展前景起到决定性影响。因此,有必要做好时政新闻采访工作。
二、记者做好新闻采访工作的有效措施
时政新闻的采访工作难度较大,影响力深远,正因为如此,新闻记者在开展时政新闻采访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全力发挥自身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有效促进采访工作的开展。详细来说,要想做好新闻采访工作,记者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采取上下统筹的方式优质开展时政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模式要遵守由上至下的采访原则,也就是在刚开始采访的时候就把相应的政策当成接下来采访的导向,依据政策指引进行采访。不过在按照政策指引的过程中,假如不能做到灵活应对,便会让采访的内容和实际情况相背离,也就不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同。好的时政新闻应当进行两头抓,不仅要符合上级政策的要求,还要满足底层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使采访报道变成各社会阶层之间沟通的桥梁。由应用性的角度而言,该种上下统筹的采访模式还能够发挥一定的鉴别作用,也就是该种模式能够对有关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检验,同时还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地了解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比方说,某个地方出现了矿井坍塌的事件,当地有关部门对此事件的遇难人数进行了公布,不过之后煤矿安全监督单位所查得的遇难人数和先前的有差异,对于该新闻的报道,记者应当对有关问题进行慎重提问,尽可能地将事件进行还原,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事件真相。
(二)促进新闻采访中点线面的串接
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十分重要,记者在实施采访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有机结合话题的点线面,全方位的、精准的向受众展现内容。首先,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定要充满全局意识,站在整体的高度去看待采访的问题,确保时政新闻采访的线、面的导向正确。同时,在新闻内容中挖掘出一个具有探讨价值的话题展开深层次的研究与采访,亲自前往基层部门以及群众中进行实践,找出报道内容的突破口,从而更进一步的开展采访工作。此外,时政新闻记者必须要确保新闻采访的内容不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符合精确性特征,深层次挖掘新闻采访内容的底蕴及其背后的寓意,以让受众更为真实、全面的把握某一问题,防止出现采访内容太过形式化的问题。
(三)合理把握细节,科学采访时政新闻
细节乃成败的关键所在,就时政新闻的科学采访报道依旧是一样的,细节至关重要。在开展采访工作的时候,要紧抓具备鲜明特点的采访细节和内容,彰显出新闻采访报道的特殊之处。在新闻事件中,时政新闻事件比较特殊,由于其形式主义比较显著,群众难以重视到时政新闻的内容。要想把此僵局打破,就必须从细节入手,合理、科学掌握细节,提高新闻报道形式的新颖性,同时还能有助于报道内容得到广泛传播,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采用多视角、全方位采访方式提高时政新闻报道水平
对于纪实性新闻的采访报道而言,如果要想提高其采访水平,便应当在具体的报道过程中尽可能地从更多的视角着手,将视角从之前的单个领域延伸至更加开放的全方位视角,使采访变得更加立体化。比方说在报道教育时政新闻时,有关高校扩招的普遍状况,要是只简单地由事件表层来进行报道,便会使人产生教育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然而,倘若要深层次挖掘该问题,即可找出在持续扩招的背景下出现的许多不足之处。因此,相关报道媒体有必要深入的挖掘并剖析问题,而非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否则将会误导社会教育界,增加问题的严重程度。
(五)加强有效对比,提高采访效果
在广大时政新闻题材中,要是只选取某一时间来报道的话难以具有说服力,并且由于受众面相对狭小,也使得老百姓难以对报道内容形成共鸣,因此,从形式上而言,新闻报道必须具有周期性与相对性。也就是说,唯有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做好前后对比,随时制定针对性目标,才有可能使采访内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比方说,在对有关党的十八大会议筹备工作的时政新闻进行报道时,便能够把之前的十七大会议当成一个参照目标,之后再对比两次会议的传递的会议精神、颁发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挖掘出许多有意义的新闻内容。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难以理解的体质政策更为浅显易懂,还能够使老百姓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政府为人民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社会所发生的变化等。
三、结语
时政新闻对政府与党的方针、政策、提高人们对于政府执政行为的认同感,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等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时政新闻的采访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开展时政新闻采访工作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必须有效调动多方面力量,采取有效采访方式,真实、全面、有效的体现出采访内容,有效促进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秀.电视时政新闻记者采编工作创新与发展分析[J].科技展望,2017,27(19):300.
[2]黄金华.时政电视新闻采访要素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10):50-51.
[3]冯微.广播电视台做好时政新闻采访报道的途径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6,(19):47.
作者简介:
卓玛拉姆(1979—),女,藏族,拉萨日报时政记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从事新闻采编、传播等方面工作。
关键词:时政新闻;措施;采访
在所有类型的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的撰写难度是最大的。然而其内容量多,具备新闻报道的价值,记者能否有效采写时政新闻始终是新闻界工作的一个重要关注话题。仅从新闻采访工作上看,时政新闻的采访环境及其对象都比较特殊,对实效性的要求相当高。所以,在進行时政新闻采访时记者通常会谨慎采访。本文接下来将阐述记者做好时政新闻采访工作的必要性,并给出有效措施,仅供参考。
一、开展好时政新闻采访工作的必要性
时政新闻采访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向受众展现国家领导人员的重要活动。时政新闻采访的领域及其对象比较特殊,稍有不慎,会引起巨大争端。为此,时政记者要加大力度关注并做好时政新闻采访工作,利用合理的手段展开有效采访。
同时,从时政新闻采访工作上看,因时政新闻的采访内容比较特殊,故而对负责采访的记者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时政新闻采访人员在开展采访工作的过程中,要站在社会的高度用政治的视觉看待问题,由政治着眼组织采访话题、采访态度、采访语言等,唯有如此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掌握采访内容。由此可见,相较于其他采访工作,时政新闻人员的采访工作的难度系数更高。为此,时政新闻采访记者一定要加大力度关注采访工作,提升政治敏感度以及自身的素质水平,从而做到合理、科学采访时政问题。
此外,时政新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其是否合理科学关乎到国家领导人员传达的理念、精神、政策方针等是否正确。为此,在进行采访之前,新闻记者务必要做好准备工作,仔细剖析领导人员的想法,找到其合理目的,将每个问题都问到点上,提高采访效率,增加新闻的价值性。当然,时政新闻记者还需全方位的规整自身想采访的话题,等到采访工作结束后依照真实的记录撰写新闻。必须提到的是,新闻记者切忌盲目猜度不明确的问题,要严格确保时政新闻的精准度与真实性。
一言以蔽之,在开展采访工作的过程中,时政新闻记者应在有限时间内,持合理、正确的态度对领导人员进行采访,精准清晰的掌握全部采访内容。时政新闻记者能否做好采访工作,一方面关乎到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认可度、领导人员思想能否得到正确传播,另一方面关乎到新闻编写环节的顺利实施。同时,时政新闻采访的有效性会对时政记者的发展前景起到决定性影响。因此,有必要做好时政新闻采访工作。
二、记者做好新闻采访工作的有效措施
时政新闻的采访工作难度较大,影响力深远,正因为如此,新闻记者在开展时政新闻采访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全力发挥自身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有效促进采访工作的开展。详细来说,要想做好新闻采访工作,记者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采取上下统筹的方式优质开展时政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模式要遵守由上至下的采访原则,也就是在刚开始采访的时候就把相应的政策当成接下来采访的导向,依据政策指引进行采访。不过在按照政策指引的过程中,假如不能做到灵活应对,便会让采访的内容和实际情况相背离,也就不能获得老百姓的认同。好的时政新闻应当进行两头抓,不仅要符合上级政策的要求,还要满足底层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使采访报道变成各社会阶层之间沟通的桥梁。由应用性的角度而言,该种上下统筹的采访模式还能够发挥一定的鉴别作用,也就是该种模式能够对有关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检验,同时还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地了解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比方说,某个地方出现了矿井坍塌的事件,当地有关部门对此事件的遇难人数进行了公布,不过之后煤矿安全监督单位所查得的遇难人数和先前的有差异,对于该新闻的报道,记者应当对有关问题进行慎重提问,尽可能地将事件进行还原,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事件真相。
(二)促进新闻采访中点线面的串接
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十分重要,记者在实施采访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有机结合话题的点线面,全方位的、精准的向受众展现内容。首先,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定要充满全局意识,站在整体的高度去看待采访的问题,确保时政新闻采访的线、面的导向正确。同时,在新闻内容中挖掘出一个具有探讨价值的话题展开深层次的研究与采访,亲自前往基层部门以及群众中进行实践,找出报道内容的突破口,从而更进一步的开展采访工作。此外,时政新闻记者必须要确保新闻采访的内容不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符合精确性特征,深层次挖掘新闻采访内容的底蕴及其背后的寓意,以让受众更为真实、全面的把握某一问题,防止出现采访内容太过形式化的问题。
(三)合理把握细节,科学采访时政新闻
细节乃成败的关键所在,就时政新闻的科学采访报道依旧是一样的,细节至关重要。在开展采访工作的时候,要紧抓具备鲜明特点的采访细节和内容,彰显出新闻采访报道的特殊之处。在新闻事件中,时政新闻事件比较特殊,由于其形式主义比较显著,群众难以重视到时政新闻的内容。要想把此僵局打破,就必须从细节入手,合理、科学掌握细节,提高新闻报道形式的新颖性,同时还能有助于报道内容得到广泛传播,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采用多视角、全方位采访方式提高时政新闻报道水平
对于纪实性新闻的采访报道而言,如果要想提高其采访水平,便应当在具体的报道过程中尽可能地从更多的视角着手,将视角从之前的单个领域延伸至更加开放的全方位视角,使采访变得更加立体化。比方说在报道教育时政新闻时,有关高校扩招的普遍状况,要是只简单地由事件表层来进行报道,便会使人产生教育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然而,倘若要深层次挖掘该问题,即可找出在持续扩招的背景下出现的许多不足之处。因此,相关报道媒体有必要深入的挖掘并剖析问题,而非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否则将会误导社会教育界,增加问题的严重程度。
(五)加强有效对比,提高采访效果
在广大时政新闻题材中,要是只选取某一时间来报道的话难以具有说服力,并且由于受众面相对狭小,也使得老百姓难以对报道内容形成共鸣,因此,从形式上而言,新闻报道必须具有周期性与相对性。也就是说,唯有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做好前后对比,随时制定针对性目标,才有可能使采访内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比方说,在对有关党的十八大会议筹备工作的时政新闻进行报道时,便能够把之前的十七大会议当成一个参照目标,之后再对比两次会议的传递的会议精神、颁发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挖掘出许多有意义的新闻内容。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难以理解的体质政策更为浅显易懂,还能够使老百姓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政府为人民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社会所发生的变化等。
三、结语
时政新闻对政府与党的方针、政策、提高人们对于政府执政行为的认同感,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等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时政新闻的采访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开展时政新闻采访工作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必须有效调动多方面力量,采取有效采访方式,真实、全面、有效的体现出采访内容,有效促进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秀.电视时政新闻记者采编工作创新与发展分析[J].科技展望,2017,27(19):300.
[2]黄金华.时政电视新闻采访要素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10):50-51.
[3]冯微.广播电视台做好时政新闻采访报道的途径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6,(19):47.
作者简介:
卓玛拉姆(1979—),女,藏族,拉萨日报时政记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从事新闻采编、传播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