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让教学理念和谐着落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指南针。如何让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这是许多老师难以把握的困惑。磨课是最形象的实践指导。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学预案和试教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推敲、细致打磨,从而使该课教学成为质量较高的精品课的过程。成功的磨课让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和谐共生。
  在一次市级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练习7 学用字词句》一课。“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磨课过程中,我和我的同事们通过一磨、二磨、三磨,让集体智慧充分融合,让教学理念平稳着落,磨出了精益求精的教学设计,磨出了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和谐着落的理想课堂。
  初上:迷失“自我”——一节四不像的语文课
  《练习7 学用字词句》的内容是综合性实践活动,教材本身打破学科界线,把识字、写字、画画、说话紧密结合起来。编者在书上的文字画旁边做出提示:
  瞧,一幅文字画!你一定能看得出是哪几个字。把相应的字写下来。
  发挥想象,将这幅文字画改画成风景画,再涂上颜色。
  能跟小朋友介绍一下你的画吗?
  参照以上提示,教学时我采用以下教学设计:
  一、插图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书上插图。
  2.这幅文字画里藏着许多汉字,请你动脑筋想想,究竟是哪些字呢?
  二、写字练习,感受字形
  1.把这些字正确、美观地写在练习7插图中的田字格里。
  2.实物投影部分同学的铅笔字,评价反馈。
  三、理解字义,想象绘画
  1.如果请你把这幅文字画变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你想画些什么呢?
  2.把自己想到的画下来,比比谁画得最漂亮。
  四、连词成句,介绍作品
  1.四人一小组,组内轮流介绍自己的画。
  2.实物投影几幅有创意的画,并请他们上台介绍。
  五、补充拓展,课外延伸
  1.补充出示一些象形字,让学生揣摩猜测。
  2.赠送象形字卡片给学生,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猜猜是什么字。
  第一次试上给备课组的老师们听,我居然花了50多分钟的时间才下课,原因是在指导学生绘画的环节耗时太多。大家一致认为:整节课的教学脉络比较清晰,活动比较充实,但是“语文味”欠缺,感觉像是一节美术课。语文教师怎能“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一磨:准确定位——这是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第一轮磨课,我和备课组的老师们反复思考:这些象形字在本册书之前的课文中就陆续出现过,是“熟字”,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本课将这些象形字再次以文字画的形式集中呈现,难道仅仅是为了画好后面的那幅风景画吗?不是!这是一节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要努力通过这节课教给学生明确的语文知识,训练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体会汉字的优美。
  一、告诉学生明确的语文知识
  象形文字是一种会意文字,通过文字所体现的图形来传达意思。这节课,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并牢记象形字的特点:“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1.看图导入时。
  师:小朋友们,我们的老祖先非常聪明,他们用画图的方式把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简练地记下来,从而创造了象形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板书:字→画)
  在《练习7》中也有一幅文字画,里面藏着许多象形字,你能找出来吗?
  2.课中拓展时。
  师:刚才,我们通过书上的文字画认识了很多汉字,知道了一个字就是——
  生(接后半句):一幅画。
  师:你能认出这些画表示什么字吗?
  生:我认得是“羊”字,因为上面的两只角,就是“羊”这个字的两个角。
  3.变字成画时。
  师:对了,一个字——(生接后半句)就是一幅画。
  如果老师把这幅文字画改成一幅风景画的话,老师会画一座高高的大山,山下再画一条清清的小河。如果请你来画,你会画些什么呢?
  就这样,一节课下来,象形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的特点已深入学生内心。
  二、要有敏锐的语言训练意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发展学生的语言。本课要着力训练一年级学生“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是硬性教学指标。
  师:你会画些什么呢?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同桌讨论。)
  师:想画什么?(课件出示:我想画
其他文献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情节下显示出的教学场境。不管你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都会呈现不同的情境,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离不开情境的,只不过教学情境有优与劣、高效与低效之分。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的认知、身心、思维、情感得到更好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怎样使预设的情境在课堂上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就成了教师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回眸以往各地的研究成果,许多
摘 要: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二六七卷本《明史列传稿》,是迄今所知张廷玉《明史》现存数种篇幅长、价值高拟稿中的一种,但学界对之研究相对较少,至今只知其于乾隆后的流传状况。文章通过对该书所保存的一个校对题签中“迈注”二字之研究,从该书乾隆嘉庆时曾存海宁拜经楼、海宁人许汝霖之家于康雍年间曾存《明史》拟稿之明朝大臣传部分之抄本、海宁人朱尔迈与许汝霖是好朋友、朱许二人与康熙时《明史》总裁陈廷敬也是好朋友、康熙二
摘 要 港台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为大陆高职院校提升通识教育质量提供借鉴。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其应以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为切入点,统筹规划通识课程资源,明确区分通识类课程与专业课程,注重课程质量,采用多种方式实施通识课程考核。  关键词 高职院校;港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25-0
学习语文,单靠几本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80万字的阅读量,可见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实践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要求真
阅读经典,润泽童年。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不少经典作品值得学生细细品读与积累。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对我们来说,一生精读一些文化大师们的经典名篇,就如同我们自己在与大师们面对面地交谈,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启示和质朴的震撼,使我们能够在生命的短暂与存在的永恒之间铸造自我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关注真正
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这说明经过课改十年的实践检验,“三维目标”能够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该如何理解与把握?笔者以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整体性”关注的缺失,教师往往用“模式化解读”和“肢解式讲解”破坏了文章的整体、课堂的整体及语文学习的整体。正因如此,我们呼吁小语阅
摘 要 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背景,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35年办学实践为例,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系统分析认为,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对职业技术师范教师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认识它和发展它,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进一步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认识面临的新问题,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大
教学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按照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如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益,同样是我们在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辩证地说,任何一种识字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劣,以字理识字法包打天下,逢字必析字理,是不可取的。那种投入大于产出、有投入无产出的字理讲析,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舍弃。笔者认为,讲析字理必须从以下三方面下工夫,合理把握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现如今,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能教给学生的技能是有限的,而养成研究性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爱上学习“研究”  信息技术这门课看起来“高、大、上”,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许多学生对待信息技术
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悄然而发,并迅速席卷全国,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无数个医护人员前仆后继,为人民生命健康筑起安全防火墙,白衣天使们不顾个人安危,只为大家的安全奔波,我们怎能不感激?  本来期待过一个无拘无束的寒假,殊不知,却撞上了天灾,新型冠状病毒突如其来,神州大地一片沉寂。这位不速之客,在华夏之地猖狂肆虐。听者闻风丧胆,触者命悬一线,鹦鹉洲畔,黄鹤楼下,游人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