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引来全球瞩目,获奖者“黄袍加身,财源滚滚”,这是全球多少电影人的梦想。冲击“奥斯卡”成了中国电影人的心病。对于“冲奥”我们应理性对待。
[关键词]奥斯卡 理性
一年一度的美国电影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活动及颁奖盛典引来全球瞩目。而能在此颁奖典礼上能获得一座金灿灿的奥斯卡金像奖,是全球每一个做电影人的梦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做电影人的最高奖赏。而中国电影人也从来没有摆脱对“奥斯卡”的情怀。就象中国足球永远无法摆脱冲击奥运会、世界杯的情结一样。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次又一次“冲击”奥斯卡,一次又一次地无功而返,多年来已在中国电影人的心中成了一块心病。对此。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一、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是美国的电影奖,全名叫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于1929年创办的,原名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据称,1931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一位图书管理员见到金像奖时惊呼金像的样子很象她的叔叔奥斯卡,于是奥斯卡的名字便被援用到学院奖上一直至今。
奥斯卡金像奖最先的设立,是为了表彰一年一度那些在美国电影的导演、编剧、摄影、表演及其他技术等方面非常优秀的影片。最早设立的奖项有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男女演员以及各技术奖。这些奖项的评出是经过了较为复杂的程序,所有参评的影片先由各影片公司提名推荐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下属的几个专业委员会,然后经各专业委员会通过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得票前几名的影片,提出提名名单并交学院全体委员会。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内预映给全体会员观看。大约经过六周的时间后,学院的全体会员通过无记名的投票方式最终决出各最佳奖项,最后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揭晓。随着后来奥斯卡影响的不断扩大,参评影片的范围扩展到上一年8月1日到本年7月31日之间在美国公开发行的英语影片。到1934年,参评的影片时间范围调整为上一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在美国公开发行放映的英语影片。设立的奖项也越来越多,并且从1956年第二十九届开始设立了最佳外语片奖。而中国电影人“冲击”的也主要是这个奖项。
二、奥斯卡在全球的影响
随着美国电影在全球的不断扩张,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好莱坞电影统治着世界电影市场。到处可见好莱坞电影,中国也不例外,综观各大影院,占统治地位的都是好莱坞影片,票房也被好莱坞大片占去大半。而奥斯卡作为对好莱坞电影的最高奖赏,在全球的文化消费中,随着美国文化霸权的扩张,已不单单是一个美国电影的评奖颁奖节日而已了,而是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电影文化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一年一度的奥斯卡盛典来临之际.人们都在谈论奥斯卡(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人并不是太喜欢它),颁奖盛典通过卫星向全球直播,各国家的电视台买下播映权实况转播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以满足各国人们收看需要。由此可见,奥斯卡的影响之大,堪比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而电影能在此盛典上获奖哪怕是获得提名,也是莫大的荣誉。当然能获奖,对做电影人来说,那是最高最好的奖赏了。
在奥斯卡盛典上捧得“小金人”,这是在全球亿万电影观众面前做了一个最好的广告。这意味着对获奖者的才能和他的影片质量的最高肯定:意味着获奖者可能得到更多片约和片酬以及更多的投资:影片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得到更好的市场回报:从而使获奖者能够在世界电影领域可能拥有更多更大的话语权,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电影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奥斯卡在中国
我国的电影正处于发展阶段,电影产业化还未形成。在国际电影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特别是在好莱坞大片冲击下,还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电影领域没有更多发言权。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一部分电影人勇敢地走出去,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世界,中国电影的存在。他们几乎都选择了同一条捷径,向世界各著名的电影节选送优秀的中国电影,通过在著名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来赢得世界对中国电影乃至中国电影人的尊重:赢得中国电影在世界领域的生存空间:赢得在世界电影中更多的话语权:从而振兴我国的电影事业,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昌盛。当然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在中国电影大力冲击各著名国际电影节之中。恐怕让中国电影人最割舍不下的就要算奥斯卡金像奖了,因为其他著名的国际电影节的大奖中国电影早已拿过。如嘎纳的金棕榈奖(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柏林的金熊奖(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2007年王安全的《图雅的婚事》),威尼斯的金狮奖(1992年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2006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等。独独奥斯卡金像奖,国内电影人没有一个获此殊荣,下面有资料为证
张艺谋执导的《菊豆》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0年);张长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1年):顾长卫凭《霸王别姬》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1993年):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3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2004年):赵小丁凭《十面埋伏》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2005年)。2006年陈凯歌的超级大片《无极》冲击2006年奥斯卡,张艺谋的新作《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冯小刚的新作《夜宴》将分别代表中国内地和香港参加2007年美国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评选,最后连提名都没捞上。
中国电影一次又一次“冲击”奥斯卡,又次次无功而返,这就快成了中国电影人的一块心病了,形成了一个“冲奥”情结。其实对于这种现象,作为中国电影人更应该理性一些。奥斯卡作为美国电影的一个奖项,主要是好莱坞电影的奖赏,对于外来电影具有很大的排外性,特别是非英语电影。对外国电影就只设了一个最佳外语片奖,显然获奖的几率就很小了。正如著名摄影师顾长卫说得好;“奥斯卡是美国的奖,就象内地的金鸡百花,香港的金像,台湾的金马之类,是一个本地的电影奖,它不同于国际电影节,敞开大门,各国都来。奥斯卡奖评的是美国自己的电影,外语片也要求在美国上映过。它看重的是市场,不象电影节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内容。”因此,中国电影人也别太在意奥斯卡,毕竟它也不是衡量电影的唯一标准(虽然奥斯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很大)。正如著名电影艺术家吴贻弓所说:“得奖并非衡量一个导演或演员甚至一部影片的唯一标准。我印象中,卓别林、希区柯克、库布里克这些大师以及经典名片《公民凯恩》都没得过奥斯卡奖。”况且,奥斯卡的商业性太浓,各大影片公司为了自己的影片能被提名获奖(据统计,获得提名的影片可增加一到两千万美元的票房,获得最佳的影片能增加三千万美元以上的票房。),投票前大势拉票做广告,不惜巨资。这样评出来的影片虽然有很大的观众群,但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影片,特别是它不太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内容,更为某些电影理论家特别是欧洲电影艺术家所不啻。因此,中国的电影人们,大可不必对奥斯卡耿耿于怀,能得奖当然不错,得不到也无所谓,没必要急吼吼誓冲奥斯卡。为得奖而得奖,不惜代价,不惜血本,一味求大,求豪华,不顾民族特色,一味削足适履,甚至违反电影发展的本来规律,到头来啥都不是。这才是中国电影的最大悲哀。其实“冲奖”对于国家电影发展并不是唯一途径,比如国家为了扩大中国电影在全球的影响频频在世界各大电影节期间或其他节日举办中国电影周或月的展览、展映,同样引起世界各国对中国电影的广泛关注,达到了传播中国电影的目的。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电影,了解中国文化。
因此,作为中国电影人,为中国电影长远发展计(当然个人发展除外),更应该脚踏实地,做好内功,少些“冲奖”情结,理性对待“奥斯卡”,立足于本民族,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等电影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结合我国电影自身的优势和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做自己的民族电影,把它做大做强。一位哲人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近几年崛起的韩国日本电影就是最好的明证。
[关键词]奥斯卡 理性
一年一度的美国电影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活动及颁奖盛典引来全球瞩目。而能在此颁奖典礼上能获得一座金灿灿的奥斯卡金像奖,是全球每一个做电影人的梦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做电影人的最高奖赏。而中国电影人也从来没有摆脱对“奥斯卡”的情怀。就象中国足球永远无法摆脱冲击奥运会、世界杯的情结一样。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次又一次“冲击”奥斯卡,一次又一次地无功而返,多年来已在中国电影人的心中成了一块心病。对此。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一、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是美国的电影奖,全名叫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于1929年创办的,原名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据称,1931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一位图书管理员见到金像奖时惊呼金像的样子很象她的叔叔奥斯卡,于是奥斯卡的名字便被援用到学院奖上一直至今。
奥斯卡金像奖最先的设立,是为了表彰一年一度那些在美国电影的导演、编剧、摄影、表演及其他技术等方面非常优秀的影片。最早设立的奖项有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男女演员以及各技术奖。这些奖项的评出是经过了较为复杂的程序,所有参评的影片先由各影片公司提名推荐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下属的几个专业委员会,然后经各专业委员会通过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得票前几名的影片,提出提名名单并交学院全体委员会。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内预映给全体会员观看。大约经过六周的时间后,学院的全体会员通过无记名的投票方式最终决出各最佳奖项,最后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揭晓。随着后来奥斯卡影响的不断扩大,参评影片的范围扩展到上一年8月1日到本年7月31日之间在美国公开发行的英语影片。到1934年,参评的影片时间范围调整为上一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在美国公开发行放映的英语影片。设立的奖项也越来越多,并且从1956年第二十九届开始设立了最佳外语片奖。而中国电影人“冲击”的也主要是这个奖项。
二、奥斯卡在全球的影响
随着美国电影在全球的不断扩张,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好莱坞电影统治着世界电影市场。到处可见好莱坞电影,中国也不例外,综观各大影院,占统治地位的都是好莱坞影片,票房也被好莱坞大片占去大半。而奥斯卡作为对好莱坞电影的最高奖赏,在全球的文化消费中,随着美国文化霸权的扩张,已不单单是一个美国电影的评奖颁奖节日而已了,而是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电影文化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一年一度的奥斯卡盛典来临之际.人们都在谈论奥斯卡(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人并不是太喜欢它),颁奖盛典通过卫星向全球直播,各国家的电视台买下播映权实况转播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以满足各国人们收看需要。由此可见,奥斯卡的影响之大,堪比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而电影能在此盛典上获奖哪怕是获得提名,也是莫大的荣誉。当然能获奖,对做电影人来说,那是最高最好的奖赏了。
在奥斯卡盛典上捧得“小金人”,这是在全球亿万电影观众面前做了一个最好的广告。这意味着对获奖者的才能和他的影片质量的最高肯定:意味着获奖者可能得到更多片约和片酬以及更多的投资:影片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得到更好的市场回报:从而使获奖者能够在世界电影领域可能拥有更多更大的话语权,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电影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奥斯卡在中国
我国的电影正处于发展阶段,电影产业化还未形成。在国际电影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特别是在好莱坞大片冲击下,还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电影领域没有更多发言权。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一部分电影人勇敢地走出去,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世界,中国电影的存在。他们几乎都选择了同一条捷径,向世界各著名的电影节选送优秀的中国电影,通过在著名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来赢得世界对中国电影乃至中国电影人的尊重:赢得中国电影在世界领域的生存空间:赢得在世界电影中更多的话语权:从而振兴我国的电影事业,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昌盛。当然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在中国电影大力冲击各著名国际电影节之中。恐怕让中国电影人最割舍不下的就要算奥斯卡金像奖了,因为其他著名的国际电影节的大奖中国电影早已拿过。如嘎纳的金棕榈奖(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柏林的金熊奖(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2007年王安全的《图雅的婚事》),威尼斯的金狮奖(1992年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2006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等。独独奥斯卡金像奖,国内电影人没有一个获此殊荣,下面有资料为证
张艺谋执导的《菊豆》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0年);张长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1年):顾长卫凭《霸王别姬》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1993年):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3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2004年):赵小丁凭《十面埋伏》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2005年)。2006年陈凯歌的超级大片《无极》冲击2006年奥斯卡,张艺谋的新作《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冯小刚的新作《夜宴》将分别代表中国内地和香港参加2007年美国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评选,最后连提名都没捞上。
中国电影一次又一次“冲击”奥斯卡,又次次无功而返,这就快成了中国电影人的一块心病了,形成了一个“冲奥”情结。其实对于这种现象,作为中国电影人更应该理性一些。奥斯卡作为美国电影的一个奖项,主要是好莱坞电影的奖赏,对于外来电影具有很大的排外性,特别是非英语电影。对外国电影就只设了一个最佳外语片奖,显然获奖的几率就很小了。正如著名摄影师顾长卫说得好;“奥斯卡是美国的奖,就象内地的金鸡百花,香港的金像,台湾的金马之类,是一个本地的电影奖,它不同于国际电影节,敞开大门,各国都来。奥斯卡奖评的是美国自己的电影,外语片也要求在美国上映过。它看重的是市场,不象电影节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内容。”因此,中国电影人也别太在意奥斯卡,毕竟它也不是衡量电影的唯一标准(虽然奥斯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很大)。正如著名电影艺术家吴贻弓所说:“得奖并非衡量一个导演或演员甚至一部影片的唯一标准。我印象中,卓别林、希区柯克、库布里克这些大师以及经典名片《公民凯恩》都没得过奥斯卡奖。”况且,奥斯卡的商业性太浓,各大影片公司为了自己的影片能被提名获奖(据统计,获得提名的影片可增加一到两千万美元的票房,获得最佳的影片能增加三千万美元以上的票房。),投票前大势拉票做广告,不惜巨资。这样评出来的影片虽然有很大的观众群,但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影片,特别是它不太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内容,更为某些电影理论家特别是欧洲电影艺术家所不啻。因此,中国的电影人们,大可不必对奥斯卡耿耿于怀,能得奖当然不错,得不到也无所谓,没必要急吼吼誓冲奥斯卡。为得奖而得奖,不惜代价,不惜血本,一味求大,求豪华,不顾民族特色,一味削足适履,甚至违反电影发展的本来规律,到头来啥都不是。这才是中国电影的最大悲哀。其实“冲奖”对于国家电影发展并不是唯一途径,比如国家为了扩大中国电影在全球的影响频频在世界各大电影节期间或其他节日举办中国电影周或月的展览、展映,同样引起世界各国对中国电影的广泛关注,达到了传播中国电影的目的。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电影,了解中国文化。
因此,作为中国电影人,为中国电影长远发展计(当然个人发展除外),更应该脚踏实地,做好内功,少些“冲奖”情结,理性对待“奥斯卡”,立足于本民族,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等电影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结合我国电影自身的优势和百年来的优良传统,做自己的民族电影,把它做大做强。一位哲人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近几年崛起的韩国日本电影就是最好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