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阐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如何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整合策略包括知识点的切入、教学环境的营造、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资源的建设四个方面。具体的整合教学实践可以从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6-0106-02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来展开探讨。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学校教学系统中各个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一个是各个学科之间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有机联系。本文所探讨的是基于第一方面的含义。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开展的程度和深度不同,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
(1)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和个别辅导工具去辅助教学。教学仍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与学生仍然是灌输者和被动接受者的关系。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这样的信息技术介入,对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并没有多大帮助。
(2)以开放式资源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这一阶段的信息技术是资源环境、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等,凭借网络能给教学提供资源和工具,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师生角色、学习方式、学习理念和策略、教学评价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者更加重视对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等能力的培养,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启发式、问题解决式、任务驱动式等)引导学生寻找资源,并完成信息收集、分析、加工、使用等。
(3)深度融合的课程整合。第二阶段虽较第一阶段有较大进步,但是却没有达到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而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恰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质和落脚点。而要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就要先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然后实现新型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三大特征),加上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能实现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深度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1.寻找各学科有利于信息技术切入的知识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从各学科有利于信息技术切入的知识点入手来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知识点,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阐述、展开、归纳等,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开展课程整合。
2.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会比较稳定和持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以多元的教学手段持久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想持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教学环境。例如,利用VR技术展示植物生长过程,运用多媒体展示事物变化或者发展过程,运用音乐、视频、图片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营造出不同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体验学习。这种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得到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科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是不够的,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才是更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学习能促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思考、探究、表达和合作能力。合作探究学习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如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进行分工合作,或利用微信、QQ、钉钉、专题网站等工具平台,通过留言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发表个人观点、提供资源,形成一个全面、深入的讨论结果。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协同探索的精神,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教学资源
(1)建设素材型教学资源。素材型教学资源有多种分类,良好的分类机制能高效实现对教育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利用。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多媒体素材,多媒体素材大致可以分为文本素材、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五大类,合理运用这几类素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建设课件型教学资源。课件的制作工具有很多,操作也有难有易,功能也有强有弱。教学中常用的主要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ProntPage、几何画板等,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工具的特色、使用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来进行教学。
(3)建设“论坛型”教学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动态性和交互性为特征的微信、QQ、各类直播平台等成为当今普遍的信息交流方式。其中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软件以其开放性、广泛性、交互性、灵活性、自主性等优势,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使得论坛型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基于教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
1.小组合作学习
在四年级下册科学课“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了解各种花的雄蕊和雌蕊、花瓣颜色、萼片等知识,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三个任务小组,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完成自己小组的电子简报。活动中,各小组根据各自的任务,在网上下载图片,摘抄介绍文字,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完成电子简报,并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各小组通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拓展学习资源
在心理健康课“向挫折挑战”中,教师可给学生播放《命运交响曲》,并在学生听完音乐后提问:“谁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曲子?”学生通过网上查阅,了解到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写出这首旷世名曲,学生们被震撼了。接着,教师又要求学生们去查阅几个近代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面对挫折、打击时是如何走出低谷并迈向成功的。同时,教师结合海伦·凯勒的故事为学生们讲解她克服重重困难成为美国著名作家的经历,这样就拓展了学习资源,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3.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笔者以文件夹的形式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即“电子档案袋”。第一级文件夹以学生的班级和名字来命名,第二级以学习内容来命名。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把自己的作品、各种测验成绩、自己的反思甚至日记放入“电子档案袋”中,并根据需要进行增减。“电子档案袋”为教师的多元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师生可以利用本校的网站开辟专门的讨论、交流、学习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账号和密码进入“空间”,发布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体会,浏览个人设定的开放文件,并给出相应的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可以从知识点的切入、教学环境的营造、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资源的建设等方面着手,具体的整合教学实践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学习资源、开展多元评价等方式展开。
参考文献:
[1]曾亦琦.基于网络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及其教学应用[J].广州师院学报,2000(08).
[2]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02).
[3]陆宏,孙月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顾小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6-0106-02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三个方面来展开探讨。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学校教学系统中各个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一个是各个学科之间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有机联系。本文所探讨的是基于第一方面的含义。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开展的程度和深度不同,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
(1)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和个别辅导工具去辅助教学。教学仍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与学生仍然是灌输者和被动接受者的关系。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这样的信息技术介入,对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并没有多大帮助。
(2)以开放式资源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这一阶段的信息技术是资源环境、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等,凭借网络能给教学提供资源和工具,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师生角色、学习方式、学习理念和策略、教学评价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者更加重视对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等能力的培养,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启发式、问题解决式、任务驱动式等)引导学生寻找资源,并完成信息收集、分析、加工、使用等。
(3)深度融合的课程整合。第二阶段虽较第一阶段有较大进步,但是却没有达到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而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恰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质和落脚点。而要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就要先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然后实现新型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三大特征),加上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能实现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深度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1.寻找各学科有利于信息技术切入的知识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从各学科有利于信息技术切入的知识点入手来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知识点,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阐述、展开、归纳等,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开展课程整合。
2.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会比较稳定和持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以多元的教学手段持久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想持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教学环境。例如,利用VR技术展示植物生长过程,运用多媒体展示事物变化或者发展过程,运用音乐、视频、图片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营造出不同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体验学习。这种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得到提高,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科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是不够的,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才是更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学习能促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思考、探究、表达和合作能力。合作探究学习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如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进行分工合作,或利用微信、QQ、钉钉、专题网站等工具平台,通过留言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发表个人观点、提供资源,形成一个全面、深入的讨论结果。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协同探索的精神,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教学资源
(1)建设素材型教学资源。素材型教学资源有多种分类,良好的分类机制能高效实现对教育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利用。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多媒体素材,多媒体素材大致可以分为文本素材、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五大类,合理运用这几类素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建设课件型教学资源。课件的制作工具有很多,操作也有难有易,功能也有强有弱。教学中常用的主要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ProntPage、几何画板等,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工具的特色、使用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来进行教学。
(3)建设“论坛型”教学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动态性和交互性为特征的微信、QQ、各类直播平台等成为当今普遍的信息交流方式。其中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软件以其开放性、广泛性、交互性、灵活性、自主性等优势,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使得论坛型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基于教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
1.小组合作学习
在四年级下册科学课“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了解各种花的雄蕊和雌蕊、花瓣颜色、萼片等知识,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三个任务小组,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完成自己小组的电子简报。活动中,各小组根据各自的任务,在网上下载图片,摘抄介绍文字,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完成电子简报,并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各小组通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拓展学习资源
在心理健康课“向挫折挑战”中,教师可给学生播放《命运交响曲》,并在学生听完音乐后提问:“谁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曲子?”学生通过网上查阅,了解到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写出这首旷世名曲,学生们被震撼了。接着,教师又要求学生们去查阅几个近代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面对挫折、打击时是如何走出低谷并迈向成功的。同时,教师结合海伦·凯勒的故事为学生们讲解她克服重重困难成为美国著名作家的经历,这样就拓展了学习资源,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3.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笔者以文件夹的形式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即“电子档案袋”。第一级文件夹以学生的班级和名字来命名,第二级以学习内容来命名。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把自己的作品、各种测验成绩、自己的反思甚至日记放入“电子档案袋”中,并根据需要进行增减。“电子档案袋”为教师的多元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师生可以利用本校的网站开辟专门的讨论、交流、学习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账号和密码进入“空间”,发布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体会,浏览个人设定的开放文件,并给出相应的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可以从知识点的切入、教学环境的营造、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资源的建设等方面着手,具体的整合教学实践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学习资源、开展多元评价等方式展开。
参考文献:
[1]曾亦琦.基于网络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及其教学应用[J].广州师院学报,2000(08).
[2]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02).
[3]陆宏,孙月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顾小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