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初探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anfly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素养包含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核心要素。《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由于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因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应该怎样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课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实践、思维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结论—经实践运用、检验、再认真结论的过程,学生就在实践中有了第一性的切身体验。这种体验是他们在只是跟着教师对着一本教材来一番“纸上谈兵”式的学习中所得不到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科学探究,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科学思想,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艰辛,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明确阶段培养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很重要的是需要明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阶段培养目标,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素养培养目标链条,并通过日常科学教学课、创造思维技能训练课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课,实现学科与活动、分科与综合之间的平衡;第二,坚持贴近生活实际。在科技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立足教材、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将反映时代气息和现实生活的内容选择、补充到教学内容中,追求基础性与发展性、学术性与现实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融合,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时空条件和知识、技能、方法的准备;第三,努力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缩短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促进学生主动表现;通过调整座位、利用教具、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和表现的环境氛围。
  二、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技活动
  学科学最好的方法是“做科学”。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停止过探究。学生又生活在千姿百态的现实世界中,他的学习生活与气象万千的世界形成的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教育者所要做的,不过是促使儿童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促使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技活动。
  如:广泛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每学期举办“科技活动月”,展示学生的各项科技活动成果;介绍创造发明的原理、方法,小制作的制作技巧;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特色标本;布置“创意与制作”作业;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动手动脑;组织学生开展科技知识比赛、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参观科技展览;举办科普活动周;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作科技辅导报告;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科学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扶植和加深了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把学生带入趣味的世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释放能量、加强探究、提升素质,成为科学课堂的延伸和融入自然世界的重要渠道。
  三、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小课题研究
  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也是以问题结束的,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参与科学活动,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科学知识,并通过灵活运用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因而,对于科学素养的养成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验证性活动,而应是探究性活动,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来发现问题、构造问题、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达到更新的一轮探究活动,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生成新的问题。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基于问题开展教学,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小课题研究。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小课题研究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学习方法来选择身边素材,自主地完成一项项小课题研究;其次,要经常鼓励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调查中根据自身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第三,成立小课题研究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小课题研究活动计划表》等;第四,经常组织学生到课堂外面去学习体验,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去,给学生提供一个能探究、发现的空间。
  总之,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科学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从小打好科学素养的底色,对小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小学科学教师肩负的重大责任。只要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积极探寻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结合点、渗透点,并不断加以总结,就一定能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其他文献
利用网络调研法,调查了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中969个一级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建设及服务现状,并提出定点帮扶、构筑各省移动图书馆服务网络、建立移动图书馆服务示范单位和领军机构、制定区县级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服务规范的对策,以期为解决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问题探寻一条可行路径。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通过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特点。当然,这些活动的设计要紧扣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要符合英语教学本身的特点,使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同步协调地进行。  一、在角色扮演活动中体验学习乐趣  英语作为
期刊
历史学科以其过去性、复杂性、丰富性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特色。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史实,对历史现象有深刻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并能真正的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吸纳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认真探索体现历史学科固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现悠久历史于眼前,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前提  教师的自
期刊
金融扶贫是贫困人口获取资金扶持,由“输血变造血”实现精准脱贫稳定脱贫的有效路径。2020年我国摆脱绝对贫困后,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扶贫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目前,脱贫地区农村金融体系仍不健全,贫困人口贷款门槛高、偿还难。基于此,以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扶贫工作为研究视角,就推进金融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提出相关建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同时还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
期刊
在技术、政策、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媒体生态已发生彻底变化。就四川广电媒体而言,如何“扬长避短”,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探索建构主流舆论新格局,对推进四川在新时代谋求新发展,实现舆情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如何构建这一格局进行策略研究亦具备了相应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大熊猫作为四川地域文化资源,为动漫以及衍生品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具有超强的IP属性.本文分析了目前大熊猫IP打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四川地域特色文化和大熊猫IP生成、IP开发和IP授权模式进行实践探究,对企业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动漫衍生产品IP打造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图书馆界对残障人群服务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公共图书馆的残障人群服务存在应急服务体系未建立、空间服务停滞、信息资源应急保障缺位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在应急服务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残障人群服务新趋势:“专门”和“通用”的服务理念深化了平等的内涵;趋向于打造融合性的服务空间、构建资源易得的利用模式、搭建多元合作的服务模式。
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与支持下,高校智慧图书馆采用精湛智能化技术、精密大数据资源配置、精细智慧RFID管理系统和精致智慧服务系统,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智慧化环境,从整合智慧网络数据资源、提升智慧空间服务级别、强化智慧服务个性三个方面保障高校智慧图书馆精准服务。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公共图书馆特定场景下提供健康信息服务提出要求,也凸显出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从场景的概念和运行机制出发,梳理图书馆服务中场景理论研究及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现状,探讨公共图书馆场景化健康信息服务模式,以期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健康信息服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