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发展探析

来源 :河北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a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数据统计法、数据分析法,对廊坊10所职业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动机、参与形式、活动次数和时间,运动队伍建设和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场地设施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下就如何更好地推动职业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并开展有效合作交流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目标,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外合作交流;提高身体素质
  一、前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以外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总和,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的体育活动,也包括学生自发的一切校内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1] 课外体育活动是进一步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平台,也是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开展校内外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廊坊市共有27所职业院校,本研究随机选取4所高职院校、6所中职学校(其中公办4所,民办2所)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知网涉及体育课外活动、合作交流、“双师型”教师学术论文、文献资料50余篇,并查阅了硕士论文十余篇,中国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和相关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2.访问调查法。就10所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工作和改善措施与主管领导和教师进行交流。
  3.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需求和问卷设计原则,设计学校体育管理人员调查问卷、体育教师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经信度、效度检验合格后,随机发放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符合研究要求(见表1)。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 软件包进行处理并且对部分统计结果进行重复运算,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5.逻辑分析法。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对廊坊市职业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讨论与分析。
  三、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一)早操开展现状与分析
  早操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一部分,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有效方法之一。
  表2、表3所示4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所中等职业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安排和要求; 4所中等职业学校有要求并以系和班级为单位集体组织,统一安排活動内容,但只是做操和统一跑步。
  从学生对早操的认知情况从图1所示不喜欢参加早操锻炼占了47.28%;表4所示参加早操学生中也有26.43%的学生因为学校规定才参加,由此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早操的认识程度较低,对健康和职业需求的认识程度较低,惰性严重,主动性差也缺乏教师指导和引导。
  (二)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与分析
  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是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余锻炼时间、空间学生选择性大,是强化体育技能和提高体育素养的重要平台。
  表5所示有6所有要求和安排学生开展课余体育锻炼,4所没有。组织形式5所为自由安排,4所安排校内体育比赛为主,1所有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如表6所示,有73.33%的学生每周只进行锻炼1—2次,普遍学生参加的主动性不强,自律性差,惰性强。50%以上的学生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内。活动时间有部分学生不够,不能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部分学生只是应付、敷衍。从表7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篮球、羽毛球,其次为足球、排球、田径(跑步),网球、游泳、健美受场地设施影响较大,选择的频数低。
  以上情况分析学校对课余锻炼工作重视不够,“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没有形成,只有1所学校安排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并且没有系统的督导检查制度;受场地设施的限制,活动内容单调,不能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三)体育竞赛活动和运动训练队伍建设及合作交流现状与分析
  校内体育竞赛是展现校园文化和体现学校凝聚力,检验体育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校外合作交流的媒介和平台。
  通过调查表8所示有7所学校开展学校运动会,9所学校开展篮球比赛,按照国家要求6所学校开展冰雪项目比赛(轮滑为主),4所开展拔河比赛。定向越野、民族传统项目、游泳没有开展。通过分析和访谈得知体育竞赛项目开展的不是很广泛,受场地设施影响和师资因素影响较大。
  运动训练队是在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锻炼活动基础上,组织有专项体育特长和对某项体育活动十分酷爱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门的训练,起到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通过运动训练队参加各级比赛,能起到展示学校风貌,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窗口作用,也是促进和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媒介。
  经访谈调查,表9所示运动训练队建设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有1所学校有常年训练的专项运动队伍;受师资、场地硬件条件限制,有些项目不能开展,主要开展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4个项目。因经费原因其他学校是在接到省、市级比赛或活动通知后临时组队开展中短期训练。9所学校运动队学生来自普通招考学生,1所中等职业学校对运动队学生在招生方面有政策性倾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招生和奖助学方面倾斜不够。整体看没有打造出特色的体育项目,形成浓厚的体育文化,以达到全面育人的作用。   体育源于宗教、生活、战争、娱乐。由体育起源可见体育与社会联系密切也是合作交流的重要渠道,多元合作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方案》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
  体育技能的传授、体育比赛的组织、运动训练的参与、运动项目的拓展、体育场馆的支持是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所欠缺的资源。社会人力资源和企业资源能给予学校有效支持和支撑,从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以体育竞赛和运动队伍交流活动为媒介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和社会交流是职业院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对10院校的调查发现(见表10)由于涉及安全和资金问题,9所学校场地、设施不对外开放,1所是有限开放;每年以学校为组织的体育交流活动有4所开展过1—2次,6所学校没有开展过或极少;比赛交流形式只是开展友谊比赛,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沟通;交流的目的如图2所示增进友谊、提高运动水平、锻炼身体是开展的主要目的,经过访谈调查,各学校研读国家相关文件不深入,“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有畏难情绪,同时企业和社会团体与学校开展体育合作短期不能产生实际效益,积极性不高也是开展深层次的交流和校企共建工作不到位的原因。
  四、 影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因素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多种,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表11所示,受场地设施和教师因素影响较大,主观因素主要是没有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一)场馆设施情况
  体育场馆与设施条件是开展正常体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学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学环境的优劣往往能影响教学效果和课余活动成效。2004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中明确规定:10000人规模以下的学校应具备: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一个;25米或50米标准游泳池1个;风雨操场1个;配备健身房;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共3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应有200米以上环型跑道的田径场,有满足教学和体育活动需要的其他设施和场地,符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基本要求。
  从表12所示4所高职院校田径场地和篮球场地符合要求,只有1所学校有体育馆(风雨操场)和健身房,其他场地设施没有达到国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6所学校只有3所有运动场,3所没有达到国家最低要求。通过访谈部分学校场地设施能满足基本体育教学需要,对体育竞赛、训练和学生的课余活动等的有效开展影响较大,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增多,政策支持不够,经费短缺,造成体育硬件设施修缮和建设滞后。
  (二)教师师资工作量和“双师型”教师情况
  1.教师工作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估标准》规定120—150名学生配备一名体育教师,经过研究调查本地区高职院校师生比达1:584,指标远远低于国家要求;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要求,本研究调查中职学校师生比为1:355,具图3教学班級人数大部分在36人以上。
  课时量是体现体育教师工作量的重要指标,要适度均衡,否则会影响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根据表13所示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课时量较大;图4所示41.67%的教师周学时达17-20学时,基本每天都有教学任务。这部分体育教师基本是中级和初级职称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是承担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和指导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学工作量偏大,对有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直接的影响。
  2. “双师型”师资情况。开展行之有效、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例如根据学生身体情况开设运动处方指导;单项运动队伍的训练也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开展体育竞赛需要教师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所以“双师型”教师是刚需。体育“双师型”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律师、高级技师、高级私人教练、职业棋、牌教练等),即能教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向、全能型的教师。[2]
  教师进修、实训、实践锻炼机会较少,年轻教师居多,家庭影响等原因造成10所职业院校体育“双师型”教师只占27.78%,(见图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早操和课余体育锻炼上多数院校不重视,10所职业院校早操和课外活动基本处于松散管理状态,对学生的教育和思想工作不到位,惰性逐渐形成; 组织形式僵化,活动内容不丰富、教师指导不到位。
  2.在运动训练队伍建设上,没有重视,多数学校没有形成系统工程,只是简单完成;在体育竞赛开展内容传统化不丰富,学生积极性不高并且没有形成系统活动;以体育竞赛和运动队伍为媒介的合作交流不深入,没有达到校企共建的目的。
  3.体育场馆设施匮乏陈旧,与国家要求还有距离,严重影响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4.中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在课外活动上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指导并且学校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引起学校重视。体育教师专业都为传统项目,在各种健身舞蹈、冰雪项目、健身塑性、武术实战等项目上还缺乏。“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在个别项目和运动队伍建设上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偏低,指导水平需提高。
  (二)建议
  1.强化早操和课余体育锻炼管理,培育健康生活意识。在产业升级背景下,岗位要求高素质人才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质,学生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有健康生活方式是学校体育工作成果地延伸,学生主动参与课余活动也是体育课程教学成果地延伸。首先要制定政策,加强管理,形成制度,与学年或在校期间体育课程总评相结合,督促学生参与早操和课外活动或体育社团活动;同时体育主管部门在课外活动内容要进行合理安排。早操要以发展体能、增强体质为主要内容,避免采取集体活动形式,以自由锻炼为主;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以社团或运动俱乐部形式,定规章制度,聘请体育教师任技术指导,统一安排活动场地开展活动,进行课程教学延伸。在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设置锻炼标准,监测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数据汇总,开展评定工作。   2.开展多种体育竞赛活动,打造精品运动训练队伍。10所学校大部分都开展了运动会和部分单项活动,将体育竞赛一系列活动打造成体育文化节等形式,在时间上要合理安排,避免随机安排;与学生管理部门紧密联系,将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情况和成绩做为学生评奖、评优、政治进步等评定条件之一,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竞赛活动。
  每所学校要打造1-2支特色运动队伍,首先需要在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为了形成特色打造拳头项目,在招生上要对重点学生在符合国家政策情况下予以倾斜;参考学生训练情况和取得运动成绩情况在学业上,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照顾;与学管部门形成联动,制定政策给予学生鼓励,形成梯队保障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打造精品团队;制定奖励性政策,带动教师积极参与运动队的指导工作
  3.深度开展合作交流,引入社会资金。有效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能引入校外资金注入,扩大社会影响力,拓宽学生就业和教师社会实践渠道。10所学校在体育合作交流上只是流于 “浅层”和简单交流,助力作用没有体现。利用学校教师资源、校园活动、体育运动队伍为媒介“走出去”“引进来”,主动与企业和社会团体进行对接,在体育知识传播、体育技能指导、竞赛组织策划、运动队伍训练、运动场地设施的提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和参与;制定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安排的合作交流工作;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深入社会和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在资金上进行适当补助和奖励,在职称和评优上给予支持。
  4.多措并举,改善教学硬件条件。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和校外合作交流的基础,也是国家开展教学评估的硬件条件,更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0所职业院校的场地设施和教学环境还是明显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热情和课余活动的积极性。首先要合理利用场地资源设置小型体育设施;其次要安排专门人员管理体育设施,重点是要及时修缮,保障体育设施能长久使用;第三在上级部门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拓宽渠道,开展合作交流,引入社会资金和企业支持,尽快改善场馆设施。
  5.培养和引入并重,全力打造“双师型”团队。应注重扩大教师队伍,引进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的师资。招聘教师以提高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并减轻教学工作量;提高体育教师待遇,保持教师队伍稳定,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家各种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及时更新、拓宽教育理念;教师也需要自我加压、自我输血;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对教师进行实地指导;群策群力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组建学生体育运动队伍,为教师提供锻炼实践能力平台,打造学校精品队伍。
  参考文献:
  [1]  张进.上海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改进思路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
  [2]  唐芒果.高職体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09(02):86—87.
  [3]  邹忠.北京地区职业院校体育工作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2(04):4—5.
  [4]  孙建史为圣.徐州地区高职院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25) :129—130.
  [5]  孟海江,章翔 ,何青.皖江城市带体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101—103.
  [6]  徐茂升.昌邑市中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
  [7]  谢 安.职业院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41—43.
  [8]  姜 健.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体育课程构建[J].河北职业教育,2016(01):53—55.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文章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利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会计行业的相关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调查结论提出了要从创新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快实训基地建设等四个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
期刊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传统教学变革的重要途径,而基于在线教学的翻转课堂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在Photoshop软件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学生预习、课堂展示与分组讨论、课后作品的改进与提交、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等诸多环节,使课程更加高效和更具吸引力。实践表明,基于在线教学的翻转课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在线教学;翻转课堂; Photo
期刊
摘要: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迫切性,阐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说明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指出了既要注重课程的开设,又要重视课程的建设,促进职业课程一体化建设,贯通普通本科与职业本科课程体系,重视课程体系建设的制度化,强调课程更新开放性,最后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和完善评价监督和管理。  关键词:课程体系;“双创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职业资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摇篮的职业院校,相继开展了各种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尝试与探索。文章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昆山办学点引进德国AHK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为例,介绍了职业院校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和现状;浅析了AHK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引入、机制与特征;重点阐述了AHK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引入的实践及效果。  
期刊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模块化课程和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能有效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文章研究了模块化课程和教学模式开发流程,并以电子专业的电子产品设计岗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职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模块化课程  模块化课程和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我国职教界汲取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宏观教学方案,这种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对模块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其质量实施系统化的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完善其内部质量诊改体系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应根据各类实践教学的特征,分类分别从教学输入、过程与输出三个维度来建构诊断内容与标准体系,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诊断评价技术与方法,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诊改团队,同时建立“元评价”与反馈跟踪机制,以有效提升诊改的成效,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关键词:高职
期刊
摘要:通过对情景模拟法与家政专业简要概述,提出情景模拟法在家政专业教学中的理论基础,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师能力、校企结合等方面分析情景模拟法在家政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转变高校家政专业教学理念、丰富高校家政专业的教学手段、增强高校家政专业教师的能力、加强高校家政专业与企业的联系等策略,提高情景模拟法在家政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情景模拟法;家政专业;教学实践  家政专业近年
期刊
摘要:高职扩招后必然引起办学生态、学制、培养方案的适当变化。除传统应届生外,退伍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等诸多生源将进入高职院校。在年龄跨度、学习基础、文化背景、社会经验、职业诉求悬殊的境况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培养对象的差异性,创建分层教学模式,打造有梯度精细化的进阶模块,采取优化资源、强化实操、校企合作等方式,以解决基层特困生“学不了”、中层学困生“学不好”、高层学
期刊
摘要:为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全国掀起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热潮。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作为五大“金课“之一,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课堂革命,借助优质资源,进行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通过梳理与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情况和质量评价情况,发现其在课程质量评价标准、评
期刊
摘要:礼仪素质养成训练基于高职管理服务类专业课程表达与沟通、商务礼仪等理论课程,结合高职管理服务类行业就业需要,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开发的一门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育人、专业素养与人格修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育人体系。文章以管理服务类学生礼仪素质养成训练为例,结合“三全育人”理论,对综合实践育人体系建构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以丰富实践育人内涵与外延、融汇贯通校内外两个育人阵地、积极推进“大思政”理念下“课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