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定制一件旗袍,是现代女性的时髦事。在常州前后北岸的小巷里就有一家高级定制旗袍馆,手工旗袍制作者姜晓琪从帮顾客量身到出品,都坚守传统的技艺。
“我的父亲是个手艺人,做的是徽州木雕。”姜晓琪1982年出生,是家里年龄最小的孩子,“我们那里的技艺传男不传女,父亲时常叹息我为什么不是男孩。”姜晓琪的父亲凭借一手精湛的技艺,养活着全家十几口人。
有道是,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自古以来,民间手艺被认为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既可以是职业,也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手艺人靠双手创造物件,在不经意间传承了民族的文化记忆。
小时候,姜晓琪从不觉得父亲的徽雕技艺有什么特别,直到一次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那是在2003年,姜晓琪所在的医疗服务队深入广西深山。由于道路阻塞、交通不便,这里十分贫困。为了帮助当地人脱贫,姜晓琪和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无意间发现这里的人们都很擅长藤编,于是想到了将藤编品带出大山,帮助他们创收。看着朴实的山民将一根根藤条化韧为柔,姜晓琪想到了父亲曾经也是这样,以刀代笔,一下一下,反反复复,雕刻出朴拙的物件。
“我父亲有很多徒弟,但如今都改行了。”姜晓琪说,她因此明白了父亲为何时常叹息。
后来,姜晓琪创立“民间手工艺拾忆”项目,奔走大江南北,走访民间老手艺人。通过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匠人精神,姜晓琪越发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珍贵价值。
可是,在科技与机械唱主角的今日,这些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正逐渐消逝。它们也以这样的方式提醒我们,它们存在的不易。
“实在舍不得这么好的东西就这么没了。”对于传统手工艺,姜晓琪视若珍宝,并努力挖掘其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能性。在一次收拾衣物时,姜晓琪发现了结婚时穿的旗袍。这么多年过去了,旗袍依旧美丽,好似藏着手艺人精心折叠的光阴。
“何不以旗袍为载体,融合其他传统民间技艺,让更多的人看到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 2013年年底,姜晓琪带着多年积蓄回到常州,开设“琪嘉会馆”。
虽然会一些服装缝制的技巧,但对旗袍,姜晓琪并不精通。于是,她走访了常州、苏州、杭州几乎所有会做旗袍的老手艺人,向他们学习。
会馆成立6年来,始终坚持手工制作,“手艺,从来都不只是一种情怀。”怀着这份虔诚,姜晓琪在制作旗袍时也很讲究。
在苏州,姜晓琪有一支专业的刺绣团队,绣娘的平均年龄是67岁,她们经验丰富,技巧高超。无论被要求绣什么花样,绣娘们都郑重以待,用足心思。她们针法灵动,绣纹精致,绣线精密,清雅中不失活泼。
在正式缝制之前,姜晓琪根据客人的气质、体型和要求,选款、选料、设计、面料处理、上浆、制版、制作胚样、试胚、二次调版、裁剪。每一件旗袍的设计都别出心裁,都藏着一片景色和一个小故事。
矜持高雅的立领,恰到好处的开叉……制作一件不绣花的普通旗袍,也需要72小時,制作一件绣花的旗袍,则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工缝制1个月左右。
由素简的布条制出花样繁多的盘扣,需要极大的耐心,或许大半日的光阴,也就只能做出几枚扣。姜晓琪在盘制之时,极力做到平整挺括,无论是直盘扣、花型扣、蝴蝶扣,还是缠丝扣、镂花扣,总是仪态万千、骨相端庄。
在推广旗袍时,姜晓琪用盘扣做成了衣服吊牌,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创意收获了意外之喜——很多客人来预定盘扣做成的饰品。姜晓琪心想,如果有更多的老手艺被再次创新,就能重新被大家喜爱,于是,她尝试为老手艺寻找新的展现空间。
姜晓琪将盘扣和多种形式的手工艺相结合。盘扣,本就脱胎于中国结的形,于是,当姜晓琪将盘扣重新制成中国结,扑面而来的气蕴优雅无比;当盘扣遇上团扇,这样的“混搭”,让扣美得更随性,让扇美得更丰盛;当盘扣和常州“非遗”梳篦、留青竹刻相遇,精致且灵动。
从2017年至今,姜晓琪已经收了5个徒弟,“想学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耐下心来学的人却不多。”采访当日,馆内一个年轻的学徒正在盘金鱼扣,她说:“喜欢这么美好的事物。”
真正的手艺,是望得见初心,看得出用心。一直以来,姜晓琪的初心都很简单,就是让大家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有那么多璀璨的传统手工艺,也希望这些传统手工艺能觅得懂它的传承人。
(常州市妇联 供稿)
实习编辑 李嫣红
用16年,拾忆传统手工艺
“我的父亲是个手艺人,做的是徽州木雕。”姜晓琪1982年出生,是家里年龄最小的孩子,“我们那里的技艺传男不传女,父亲时常叹息我为什么不是男孩。”姜晓琪的父亲凭借一手精湛的技艺,养活着全家十几口人。
有道是,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自古以来,民间手艺被认为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既可以是职业,也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手艺人靠双手创造物件,在不经意间传承了民族的文化记忆。
小时候,姜晓琪从不觉得父亲的徽雕技艺有什么特别,直到一次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那是在2003年,姜晓琪所在的医疗服务队深入广西深山。由于道路阻塞、交通不便,这里十分贫困。为了帮助当地人脱贫,姜晓琪和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无意间发现这里的人们都很擅长藤编,于是想到了将藤编品带出大山,帮助他们创收。看着朴实的山民将一根根藤条化韧为柔,姜晓琪想到了父亲曾经也是这样,以刀代笔,一下一下,反反复复,雕刻出朴拙的物件。
“我父亲有很多徒弟,但如今都改行了。”姜晓琪说,她因此明白了父亲为何时常叹息。
后来,姜晓琪创立“民间手工艺拾忆”项目,奔走大江南北,走访民间老手艺人。通过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匠人精神,姜晓琪越发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珍贵价值。
可是,在科技与机械唱主角的今日,这些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正逐渐消逝。它们也以这样的方式提醒我们,它们存在的不易。
留住手艺,延续千年的中国美
“实在舍不得这么好的东西就这么没了。”对于传统手工艺,姜晓琪视若珍宝,并努力挖掘其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能性。在一次收拾衣物时,姜晓琪发现了结婚时穿的旗袍。这么多年过去了,旗袍依旧美丽,好似藏着手艺人精心折叠的光阴。
“何不以旗袍为载体,融合其他传统民间技艺,让更多的人看到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 2013年年底,姜晓琪带着多年积蓄回到常州,开设“琪嘉会馆”。
虽然会一些服装缝制的技巧,但对旗袍,姜晓琪并不精通。于是,她走访了常州、苏州、杭州几乎所有会做旗袍的老手艺人,向他们学习。
会馆成立6年来,始终坚持手工制作,“手艺,从来都不只是一种情怀。”怀着这份虔诚,姜晓琪在制作旗袍时也很讲究。
在苏州,姜晓琪有一支专业的刺绣团队,绣娘的平均年龄是67岁,她们经验丰富,技巧高超。无论被要求绣什么花样,绣娘们都郑重以待,用足心思。她们针法灵动,绣纹精致,绣线精密,清雅中不失活泼。
在正式缝制之前,姜晓琪根据客人的气质、体型和要求,选款、选料、设计、面料处理、上浆、制版、制作胚样、试胚、二次调版、裁剪。每一件旗袍的设计都别出心裁,都藏着一片景色和一个小故事。
矜持高雅的立领,恰到好处的开叉……制作一件不绣花的普通旗袍,也需要72小時,制作一件绣花的旗袍,则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工缝制1个月左右。
花样盘扣,让传统工艺碰撞出新火花
由素简的布条制出花样繁多的盘扣,需要极大的耐心,或许大半日的光阴,也就只能做出几枚扣。姜晓琪在盘制之时,极力做到平整挺括,无论是直盘扣、花型扣、蝴蝶扣,还是缠丝扣、镂花扣,总是仪态万千、骨相端庄。
在推广旗袍时,姜晓琪用盘扣做成了衣服吊牌,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创意收获了意外之喜——很多客人来预定盘扣做成的饰品。姜晓琪心想,如果有更多的老手艺被再次创新,就能重新被大家喜爱,于是,她尝试为老手艺寻找新的展现空间。
姜晓琪将盘扣和多种形式的手工艺相结合。盘扣,本就脱胎于中国结的形,于是,当姜晓琪将盘扣重新制成中国结,扑面而来的气蕴优雅无比;当盘扣遇上团扇,这样的“混搭”,让扣美得更随性,让扇美得更丰盛;当盘扣和常州“非遗”梳篦、留青竹刻相遇,精致且灵动。
从2017年至今,姜晓琪已经收了5个徒弟,“想学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耐下心来学的人却不多。”采访当日,馆内一个年轻的学徒正在盘金鱼扣,她说:“喜欢这么美好的事物。”
真正的手艺,是望得见初心,看得出用心。一直以来,姜晓琪的初心都很简单,就是让大家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有那么多璀璨的传统手工艺,也希望这些传统手工艺能觅得懂它的传承人。
(常州市妇联 供稿)
实习编辑 李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