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笔者针对房屋渗透水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房屋渗透水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渗透水;施工管理;防治;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房屋建筑渗透水问题的根本原因
1、设计上失误所造成的渗透水问题
就我国建筑业目前情况来看,在建筑开工时,施工企业普遍存在为赶工期,对建筑物内的细节不够重视,在窗台的坡度、房屋滴水槽、铝合金门窗和墙体之间的接缝处等细节问题处理不当,导致了房屋的外墙产生渗透的问题。另外,一些建筑设计师都会忽略不同的材料界面之间连接的问题。例如,外墙设计层的层装饰腰线,因为外墙砖和混凝土的圈梁温度膨胀系数比较大,非常容易产生裂缝,所以导致腰线的上部渗水。在设计期间,墙面的保温板没有做好防水处理,也是导致房屋外墙渗漏的原因。
2、施工上产生的渗透问题
1)首先是屋面的渗透问题,屋面渗透问题主要包括女儿墙与山墙之间泛水部位的渗透,也就是山墙、女儿墙与钢筋混凝土屋面板连接泛水部位的裂缝,该部分渗透主要在于材料或者是施工方面出现了问题,主要是在处理渗透时候发现施工过程并没有按照要求来完成工作;屋面天沟与檐沟和落水口的渗透,也就是此处排水不畅或者积水所造成的渗透;穿过屋面板管道的渗透,也就是在卫生间的排气管道,保温层排气管以及厨房排烟管的渗透,主要是由于管道周围没填嵌密封材料防水,并且多数用水泥砂浆填缝而且又不饱满等原因造成的。2)屋面天沟和檐沟与落水口处的渗透问题,是由于排水不当造成了积水问题而导致了屋面天沟和檐沟与落水口处的渗透。3)屋面板管道中的渗透问题,也就是说在厨房排烟管到、卫生间中排气管道以及保温层中的排气管道上的渗透问题,主要因为在各个管道周围没有填充用于防水的密封材料,而且大多数的水泥砂浆在填缝中又有不好满的问题,所以造成了穿插屋内各个管道上的渗透。4)塑钢窗的渗透问题,塑钢窗渗透主要原因是塑钢窗与洞口墙体间的缝隙灌注发泡胶时,两侧未封死,发泡胶自由流动导致发泡胶不够密实,雨水沿缝隙渗入室内进而雨水沿塑钢窗的框边缝隙流入室内,污染了墙面和下层顶棚。5)卫生间的渗透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施工时候材料与质量没有保证,包括卫生器具排水口与排水管连接等质量问题。6)外墙的渗透问题,主要是由于外墙面的破损从而导致了水能够渗透到砌体内部,对外墙体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二、关于房屋建筑渗透问题的解决方案
1、提高设计的标准和设计质量
从现有的数据上总结出房屋建筑出现外墙渗透的问题,是因为大多数建筑的设计人员缺少处理防水的专业知识和处理问题的经验,从而也导致了很多防水工作质量上的严重不达标,所以,想要提高处理建筑渗透问题的水平,首要任务是加强对设计人员的专业防水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让设计人员熟悉现今在建筑上常用的防水材料,是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建筑图纸的绘制和设计。
2、把好施工管理中的质量关
在房屋建筑施工管理质量监控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有效质量监督工作体系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以及等级要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的工作是确定质量的标准,明确质量的要求以及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并且建立完善的体系检查工程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对施工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物质等。事中控制主要是对施工工艺过程质量控制工序交接检查、行驶质量监督权,严格工程开工报告以及复工报告审批制度,质量鉴定,定期报告有关工程质量动态情况等。事后控制主要的工作是组织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评定,整理工程技术文件资料等工作事项。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房屋建筑渗透问题已经收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房屋渗透问题成因复杂并且环节众多,而且环环相连,其中只要一个环节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便会产生非常严重的问题。根据实际操作过程的经验总结以及原因分析,并且通过对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质量监控过程对各种渗透问题深入研究探讨,抓好设计施工等各个步骤,切实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关卡,努力解决好房屋建筑中的渗透问题。
3、建筑施工上的提高。
1)针对屋面的渗透问题,在对屋面进行渗透防止的措施中,一定要加强对屋面结构层的施工质量管理,且在施工中必须要加强检查和验收,并对检查和验收的工作进行记录和归档的工作。在对山墙和女儿墙连接部分要做好拉结,并增加拉结钢筋。对檐沟和天沟以及变形缝的渗透问题上,虽然原因都各不相同,但在处理共同点上,就是应该在施工过程中适度的增加坡度,做防水层的时候都应适当的增加附加层,且要用密封的材料做好收口处的嵌填工作。2)针对塑钢窗的渗透问题上,一定要做好门和窗户的安装工作,窗框和门框一定要与墙壁的内埋件巩固的连接,并用柔性好的材料填补到墙壁和窗框的连接处,缝隙的表面上要留有5mm左右的槽口,用来填嵌不易老化的材料。并且需要用发泡胶填满塑钢窗的缝隙,并用夹具封死两侧,确保发泡胶被挤压密实,不能自由移动,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操作人员的管理,确保塞缝密实和发泡胶的发泡完毕后才能取下夹具,收编勾缝。特别注意,铝合金窗框要下下档留有排水缝,毛刷条玻璃的嵌条要固定牢靠、安装到位,防止出现缺少、短头和离位的现象。3)针对卫生间的渗透问题,一定要在建筑施工中加强对样品的检查,防止地漏管道和大便器的渗透,对下水道穿插过楼板封堵的问题,都应作为首要的工序进行检查签证,并在合格达标后才能进行后续工作。4)针对外墙的渗透问题,在施工中可以使用三排孔、多孔或者其他的轻质实体砌块,选择棱角齐全的砖块,同时,在抹灰前应检查墙体空洞,這样才可以封堵墙体的孔洞,对于不平整的地方应该使用水泥砂浆将其抹平,或者直接使用混凝土类将其进行半封堵。先内后外,充分的捣固密实,以达到提高砌体防水能力的目的,当然,一旦发现外墙面装饰出现了渗透的现象,可以使用弹性涂料对勾缝处进行涂刷两遍的处理。如果勾缝处没有明显的裂缝,可以使用有机硅憎水进行喷涂。散水坡的设计应该按照房屋建筑的轴线设计温度缝,防止因为温度的变化而使散水坡伸缩,并且造成散水怕的损坏。散水坡面一定要加强保养,可以使表面水泥的砂浆罩面抹平、压实,横、纵向伸缩缝可以采用柔性好的沥青油膏。5)防水设施养护问题。防水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外墙渗透,所以对防水设施要有足够的养护,尽量避免因为使用过程不当造成对防水设施损坏。建议,使用单位在防水设施建设完成后,应当对其进行养护处理,不能撒手不管,应安排相关人员定时对防水进行设施检查和维护的工作,在发现防水设施有渗透的现象,应及时报告和处理。于此同时,为避免用户在防水设施使用中产生问题,建筑方应向用户讲解防水设施的使用方法,和防水设施维护的重要性,让用户在防水设施维护的问题上有足够的重视,为避免防水设施的自然损坏或非有意性的破坏,应当让用户知道防水设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日常的维护保养。
结束语
我们在处理房屋建设渗透水的问题上,主要是采取预防的措施。一定要做到预防为主,加强监控。房屋建设的渗透问题是要从规划阶段开始入手,并贯彻到房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无论是设计师,施工人员还是用户都应该有着良好的防渗透意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加强对新科技的学习,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解决房屋建设渗透水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晓平.张红宇.“有关房屋建筑渗透的原因与防治的探讨”[J].工程管理与科学技术.2012(06)
[2]张明月.王光华.“关于房屋建筑渗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建筑知识.2013(1)
[3]赵顺波,张新中.《混凝土叠合结构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
关键词:渗透水;施工管理;防治;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房屋建筑渗透水问题的根本原因
1、设计上失误所造成的渗透水问题
就我国建筑业目前情况来看,在建筑开工时,施工企业普遍存在为赶工期,对建筑物内的细节不够重视,在窗台的坡度、房屋滴水槽、铝合金门窗和墙体之间的接缝处等细节问题处理不当,导致了房屋的外墙产生渗透的问题。另外,一些建筑设计师都会忽略不同的材料界面之间连接的问题。例如,外墙设计层的层装饰腰线,因为外墙砖和混凝土的圈梁温度膨胀系数比较大,非常容易产生裂缝,所以导致腰线的上部渗水。在设计期间,墙面的保温板没有做好防水处理,也是导致房屋外墙渗漏的原因。
2、施工上产生的渗透问题
1)首先是屋面的渗透问题,屋面渗透问题主要包括女儿墙与山墙之间泛水部位的渗透,也就是山墙、女儿墙与钢筋混凝土屋面板连接泛水部位的裂缝,该部分渗透主要在于材料或者是施工方面出现了问题,主要是在处理渗透时候发现施工过程并没有按照要求来完成工作;屋面天沟与檐沟和落水口的渗透,也就是此处排水不畅或者积水所造成的渗透;穿过屋面板管道的渗透,也就是在卫生间的排气管道,保温层排气管以及厨房排烟管的渗透,主要是由于管道周围没填嵌密封材料防水,并且多数用水泥砂浆填缝而且又不饱满等原因造成的。2)屋面天沟和檐沟与落水口处的渗透问题,是由于排水不当造成了积水问题而导致了屋面天沟和檐沟与落水口处的渗透。3)屋面板管道中的渗透问题,也就是说在厨房排烟管到、卫生间中排气管道以及保温层中的排气管道上的渗透问题,主要因为在各个管道周围没有填充用于防水的密封材料,而且大多数的水泥砂浆在填缝中又有不好满的问题,所以造成了穿插屋内各个管道上的渗透。4)塑钢窗的渗透问题,塑钢窗渗透主要原因是塑钢窗与洞口墙体间的缝隙灌注发泡胶时,两侧未封死,发泡胶自由流动导致发泡胶不够密实,雨水沿缝隙渗入室内进而雨水沿塑钢窗的框边缝隙流入室内,污染了墙面和下层顶棚。5)卫生间的渗透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施工时候材料与质量没有保证,包括卫生器具排水口与排水管连接等质量问题。6)外墙的渗透问题,主要是由于外墙面的破损从而导致了水能够渗透到砌体内部,对外墙体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二、关于房屋建筑渗透问题的解决方案
1、提高设计的标准和设计质量
从现有的数据上总结出房屋建筑出现外墙渗透的问题,是因为大多数建筑的设计人员缺少处理防水的专业知识和处理问题的经验,从而也导致了很多防水工作质量上的严重不达标,所以,想要提高处理建筑渗透问题的水平,首要任务是加强对设计人员的专业防水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让设计人员熟悉现今在建筑上常用的防水材料,是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建筑图纸的绘制和设计。
2、把好施工管理中的质量关
在房屋建筑施工管理质量监控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有效质量监督工作体系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以及等级要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的工作是确定质量的标准,明确质量的要求以及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并且建立完善的体系检查工程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对施工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物质等。事中控制主要是对施工工艺过程质量控制工序交接检查、行驶质量监督权,严格工程开工报告以及复工报告审批制度,质量鉴定,定期报告有关工程质量动态情况等。事后控制主要的工作是组织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评定,整理工程技术文件资料等工作事项。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房屋建筑渗透问题已经收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房屋渗透问题成因复杂并且环节众多,而且环环相连,其中只要一个环节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便会产生非常严重的问题。根据实际操作过程的经验总结以及原因分析,并且通过对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质量监控过程对各种渗透问题深入研究探讨,抓好设计施工等各个步骤,切实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关卡,努力解决好房屋建筑中的渗透问题。
3、建筑施工上的提高。
1)针对屋面的渗透问题,在对屋面进行渗透防止的措施中,一定要加强对屋面结构层的施工质量管理,且在施工中必须要加强检查和验收,并对检查和验收的工作进行记录和归档的工作。在对山墙和女儿墙连接部分要做好拉结,并增加拉结钢筋。对檐沟和天沟以及变形缝的渗透问题上,虽然原因都各不相同,但在处理共同点上,就是应该在施工过程中适度的增加坡度,做防水层的时候都应适当的增加附加层,且要用密封的材料做好收口处的嵌填工作。2)针对塑钢窗的渗透问题上,一定要做好门和窗户的安装工作,窗框和门框一定要与墙壁的内埋件巩固的连接,并用柔性好的材料填补到墙壁和窗框的连接处,缝隙的表面上要留有5mm左右的槽口,用来填嵌不易老化的材料。并且需要用发泡胶填满塑钢窗的缝隙,并用夹具封死两侧,确保发泡胶被挤压密实,不能自由移动,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操作人员的管理,确保塞缝密实和发泡胶的发泡完毕后才能取下夹具,收编勾缝。特别注意,铝合金窗框要下下档留有排水缝,毛刷条玻璃的嵌条要固定牢靠、安装到位,防止出现缺少、短头和离位的现象。3)针对卫生间的渗透问题,一定要在建筑施工中加强对样品的检查,防止地漏管道和大便器的渗透,对下水道穿插过楼板封堵的问题,都应作为首要的工序进行检查签证,并在合格达标后才能进行后续工作。4)针对外墙的渗透问题,在施工中可以使用三排孔、多孔或者其他的轻质实体砌块,选择棱角齐全的砖块,同时,在抹灰前应检查墙体空洞,這样才可以封堵墙体的孔洞,对于不平整的地方应该使用水泥砂浆将其抹平,或者直接使用混凝土类将其进行半封堵。先内后外,充分的捣固密实,以达到提高砌体防水能力的目的,当然,一旦发现外墙面装饰出现了渗透的现象,可以使用弹性涂料对勾缝处进行涂刷两遍的处理。如果勾缝处没有明显的裂缝,可以使用有机硅憎水进行喷涂。散水坡的设计应该按照房屋建筑的轴线设计温度缝,防止因为温度的变化而使散水坡伸缩,并且造成散水怕的损坏。散水坡面一定要加强保养,可以使表面水泥的砂浆罩面抹平、压实,横、纵向伸缩缝可以采用柔性好的沥青油膏。5)防水设施养护问题。防水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外墙渗透,所以对防水设施要有足够的养护,尽量避免因为使用过程不当造成对防水设施损坏。建议,使用单位在防水设施建设完成后,应当对其进行养护处理,不能撒手不管,应安排相关人员定时对防水进行设施检查和维护的工作,在发现防水设施有渗透的现象,应及时报告和处理。于此同时,为避免用户在防水设施使用中产生问题,建筑方应向用户讲解防水设施的使用方法,和防水设施维护的重要性,让用户在防水设施维护的问题上有足够的重视,为避免防水设施的自然损坏或非有意性的破坏,应当让用户知道防水设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日常的维护保养。
结束语
我们在处理房屋建设渗透水的问题上,主要是采取预防的措施。一定要做到预防为主,加强监控。房屋建设的渗透问题是要从规划阶段开始入手,并贯彻到房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当中,无论是设计师,施工人员还是用户都应该有着良好的防渗透意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加强对新科技的学习,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解决房屋建设渗透水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晓平.张红宇.“有关房屋建筑渗透的原因与防治的探讨”[J].工程管理与科学技术.2012(06)
[2]张明月.王光华.“关于房屋建筑渗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建筑知识.2013(1)
[3]赵顺波,张新中.《混凝土叠合结构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