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应善于设计并运用“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
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最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核心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紧扣题目,质疑解疑
比如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这篇课文题目是《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为什么要写园子呢?细读文章,我慢慢地发现,这个园子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举足轻重的,作者写园子,是在回忆自己在园子里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是在怀念给了她自由和爱的祖父。于是,我以课题作为切入口设计核心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展开教学。教学开始,学生通过复习第二自然段,对园子的认识只停留在美丽、样样都有、五彩斑斓等字眼上。但学生品读完趣事后,他们了解小萧红在园子里干了很多事,并不是在劳动,而是在瞎闹,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时再问:在萧红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随着对文本的一次次品读,感受更进一层:自由、美好、快乐、无忧无虑等字眼充斥在课堂中。最后我穿插了蕭红的背景资料,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深有感触,在萧红的内心,这是一个温暖、幸福、令人回味、充满爱的园子啊!这一核心问题虽然简约但不简单,可谓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让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了共鸣!
二、抓关键词,巧妙勾连
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是的,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时,理解关键词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关键词句体现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通过关键词句传递的。关键词有时是句子的中心,统率全句乃至全段、全文;有时是观点,表达见解;有时是判断,点明事物的性质或必然性,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抓好这些关键词句,牵动课文重点段的阅读品析,并且巧妙勾连,通过各个方面,多角度地赏析词句,深层次地领悟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品味文本所传达的语境。
三、抓中心句,统领全篇
例如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课,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让人激情澎湃。但这篇文章是散文,通常散文教学是一个难点,学生常常是觉得散文语言很美,但就是读完以后不知所云。如何让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又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安塞腰鼓》对生命和力量的歌颂?“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句话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巧妙地架构了文章的结构。教学时我就抓住这句中心句来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好”在哪些方面?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它的“好”? 课堂沿着寻“好”——说“好”——品“好”——读“好”——写“好”的思路有序展开,学生在反复品味中感受到“火烈的舞蹈场面、震耳欲聋的鼓声、元气淋漓的后生、匆匆变幻的舞姿”就是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学生在明白了中间部分的安塞腰鼓动态美的特点后,开头结尾安塞腰鼓静态美的特点和开头结尾互相照应的特点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领悟。这样的课堂不枝不蔓,始终围绕文本中心展开。
四、抓冲突处,激活课堂
由于学生认知上的不足,一些文章中蕴含的现象、观点、结论往往会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与课文的“冲突”设计评论性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要说服对方,就要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通过辩论能刺激学生的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对别人的观点及时做出回应和反驳,有利于在更高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例如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第一课时我让学生体会了天游峰的高和险,第二课时我紧扣“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教学,这段对话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在这些语句中,老人说的“不累,不累”则引发我们很多思考,学生包括大人都会有疑惑,扫地何况是扫这么高和险的山路当然是累的,老人怎么说不累?我抓住这一冲突设计核心问题引发辩论:你们认为,老人扫山路累不累?请联系文章说出理由。这一问题,让课堂一下活跃了起来,学生赶紧阅读课文寻找有效信息,或与小组成员讨论,或托腮思考。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逐渐认识到扫山路是一件苦差事,但老人拥有自信豁达、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老人非常热爱这份工作、热爱生活,所以对老人而言何来累呢?
五、抓住人物,领悟精髓
语文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小学阶段大多都是叙事性文章,这就离不开人物,有了人物那就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品悟。教学中,教师可把人物作为切入口设计核心问题,这样的问题能指导学生积极地读书、思考、感悟、表达。
比如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是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的一篇回忆他的老师刘老师的文章。全文列举了三个事例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核心问题“请抓住细节描写仔细品读,思考: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学生从“笑谈腿疾”读到了刘老师的风趣幽默、乐观开朗,从“旋转板书”读到了刘老师的勇敢坚强,从“放飞风筝”读到了刘老师的顽强与自信……这些真切的感受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的核心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核心问题”是改变课堂冗长、繁琐、低效的一剂良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善于设计并运用“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最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编辑:龙贤东)
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最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核心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紧扣题目,质疑解疑
比如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这篇课文题目是《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为什么要写园子呢?细读文章,我慢慢地发现,这个园子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举足轻重的,作者写园子,是在回忆自己在园子里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是在怀念给了她自由和爱的祖父。于是,我以课题作为切入口设计核心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展开教学。教学开始,学生通过复习第二自然段,对园子的认识只停留在美丽、样样都有、五彩斑斓等字眼上。但学生品读完趣事后,他们了解小萧红在园子里干了很多事,并不是在劳动,而是在瞎闹,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时再问:在萧红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随着对文本的一次次品读,感受更进一层:自由、美好、快乐、无忧无虑等字眼充斥在课堂中。最后我穿插了蕭红的背景资料,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深有感触,在萧红的内心,这是一个温暖、幸福、令人回味、充满爱的园子啊!这一核心问题虽然简约但不简单,可谓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让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了共鸣!
二、抓关键词,巧妙勾连
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是的,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时,理解关键词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关键词句体现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通过关键词句传递的。关键词有时是句子的中心,统率全句乃至全段、全文;有时是观点,表达见解;有时是判断,点明事物的性质或必然性,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抓好这些关键词句,牵动课文重点段的阅读品析,并且巧妙勾连,通过各个方面,多角度地赏析词句,深层次地领悟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品味文本所传达的语境。
三、抓中心句,统领全篇
例如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课,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让人激情澎湃。但这篇文章是散文,通常散文教学是一个难点,学生常常是觉得散文语言很美,但就是读完以后不知所云。如何让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又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安塞腰鼓》对生命和力量的歌颂?“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句话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巧妙地架构了文章的结构。教学时我就抓住这句中心句来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好”在哪些方面?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它的“好”? 课堂沿着寻“好”——说“好”——品“好”——读“好”——写“好”的思路有序展开,学生在反复品味中感受到“火烈的舞蹈场面、震耳欲聋的鼓声、元气淋漓的后生、匆匆变幻的舞姿”就是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学生在明白了中间部分的安塞腰鼓动态美的特点后,开头结尾安塞腰鼓静态美的特点和开头结尾互相照应的特点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领悟。这样的课堂不枝不蔓,始终围绕文本中心展开。
四、抓冲突处,激活课堂
由于学生认知上的不足,一些文章中蕴含的现象、观点、结论往往会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与课文的“冲突”设计评论性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要说服对方,就要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通过辩论能刺激学生的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对别人的观点及时做出回应和反驳,有利于在更高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例如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第一课时我让学生体会了天游峰的高和险,第二课时我紧扣“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教学,这段对话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在这些语句中,老人说的“不累,不累”则引发我们很多思考,学生包括大人都会有疑惑,扫地何况是扫这么高和险的山路当然是累的,老人怎么说不累?我抓住这一冲突设计核心问题引发辩论:你们认为,老人扫山路累不累?请联系文章说出理由。这一问题,让课堂一下活跃了起来,学生赶紧阅读课文寻找有效信息,或与小组成员讨论,或托腮思考。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逐渐认识到扫山路是一件苦差事,但老人拥有自信豁达、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老人非常热爱这份工作、热爱生活,所以对老人而言何来累呢?
五、抓住人物,领悟精髓
语文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小学阶段大多都是叙事性文章,这就离不开人物,有了人物那就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品悟。教学中,教师可把人物作为切入口设计核心问题,这样的问题能指导学生积极地读书、思考、感悟、表达。
比如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是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的一篇回忆他的老师刘老师的文章。全文列举了三个事例突出人物形象,反映刘老师的品质。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品析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核心问题“请抓住细节描写仔细品读,思考:你从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读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对作者30年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原因获得感性认识。学生从“笑谈腿疾”读到了刘老师的风趣幽默、乐观开朗,从“旋转板书”读到了刘老师的勇敢坚强,从“放飞风筝”读到了刘老师的顽强与自信……这些真切的感受为后面深化理解主题打下基础。这样的核心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核心问题”是改变课堂冗长、繁琐、低效的一剂良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善于设计并运用“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最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