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德惠市耕地质量的分析,提出土壤改良的具体措施。同时要树立全社会对耕地流失和质量下降的忧患意识,提高对耕地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耕地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改善;耕地;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5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9.057
1目前耕地地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惠市是典型的平原黑土农作区,黑土和草炭土的面积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82%,土壤结构好,基础肥力高。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
1.1耕地土壤的自然肥力性状出现了逐渐退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耕层变浅,土壤板结,造成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和作物的抗逆性能减弱;作物苗期“烧苗”、后期脱肥现象发生频繁;在作物旺长时期,降雨频度和降雨量较小时,易出现旱情,但在短期内降雨频度和降雨量大时,因土壤接纳降水能力较弱,易产生垄沟径流,造成水分和养分流失,使雨水和肥料的利用率降低,进而影响作物产量,增加粮食生产成本,农民的种粮收入减少。
1.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灌溉方式落后
目前,能够实现水浇的仅限于水田以及占面积份额较少的菜田,而占耕地面积80%的旱田尚无灌溉条件。遇到春旱年份,仅有部分旱田能做到催芽坐水种。旱田在生产中仍然是靠自然降水,易受春旱威胁。水田和菜田虽能进行排灌,但方式落后。水田基本上仍然采用土渠的输水方式,管道输水基本没有,防渗渠道少,所以在输水过程中渗漏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菜田基本靠机井灌溉,采用方式都是沟灌,利用滴灌及微灌等先进设备和技术少。
2改善耕地地力的对策与建议
水田、菜田发展节水灌溉,旱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是德惠市今后农业生产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耕地建设与土壤改良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2.1调整种植结构,推行轮作制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惠市的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4万公顷左右。与此同时,大豆面积不断下降,出现了大面积玉米多年连作的现象,加上不合理的施肥,使得土壤养分失调,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下降,玉米病虫害发生频繁,危害逐年加重。因此,应逐步恢复大豆种植面积,实行玉米——大豆三年轮作制。同时,要构造“粮用玉米——工业用玉米——饲料用玉米”的三元结构,不仅可以适应玉米工业发展的需要,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还可以调节土壤养分的供需平衡,收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效果,使耕地地力得到恢复和提高。
2.2改革耕作技术,实行保护性耕作
土壤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变硬,这是土壤抗旱、抗涝能力下降的主要表现。因此,要在全市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建立以深松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配合增施农肥、化学除草等技术,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加快有机肥料的熟化进程,不断提高地力和土地的承载能力。
2.3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
随着耕地数量的逐步减少,人们对农产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以及农作物产量的逐步提高,有限的耕地所承载的负荷越来越大,因此要培肥地力,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一是增施有机肥料。要在近几年内使施入耕地的有机肥料达到每公顷15吨,农家肥的有机质含量要达到12%,同时要做到充分腐熟,做好无害化处理;二是秸秆还田。包括机械粉碎灭茬、留高茬、积造秸秆肥等方式。德惠市每年可产生秸秆和根茬约15多亿公斤,至少可以拿出1/3的秸秆量和全部的根茬进行还田;三是推广平衡施肥。实行平衡施肥不仅能为作物均衡地提供各种营养物质,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还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从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2.4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应在“三北”防护林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高;结合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做到“田成方,林成网”,使全市的耕地都能处于林网的保护之中。对于已经成网的农田防护林,要有计划地进行间伐和更新;二是在江河两岸栽植护堤林。
2.5加大投入,建立长期的地力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地力监测体系已经刻不容缓,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其中包括资金的投入和技术力量的投入,购置必要的设备和仪器,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建立规范的技术体系,完善科学的工作程序。
2.6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把保护耕地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要认真贯彻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仅要对数量实行严格的保护,而且对质量也要实行严格的保护,要依法办事,使耕地的保护工作法制化、常态化、永久化。
2.7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全民保护耕地的意识
要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宣传学习力度,树立全社会对耕地流失和质量下降的忧患意识,加强对耕地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耕地的保护工作。
作者简介:程志新,本科学历,德惠市植物检疫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关键词:改善;耕地;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5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9.057
1目前耕地地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惠市是典型的平原黑土农作区,黑土和草炭土的面积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82%,土壤结构好,基础肥力高。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
1.1耕地土壤的自然肥力性状出现了逐渐退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耕层变浅,土壤板结,造成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和作物的抗逆性能减弱;作物苗期“烧苗”、后期脱肥现象发生频繁;在作物旺长时期,降雨频度和降雨量较小时,易出现旱情,但在短期内降雨频度和降雨量大时,因土壤接纳降水能力较弱,易产生垄沟径流,造成水分和养分流失,使雨水和肥料的利用率降低,进而影响作物产量,增加粮食生产成本,农民的种粮收入减少。
1.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灌溉方式落后
目前,能够实现水浇的仅限于水田以及占面积份额较少的菜田,而占耕地面积80%的旱田尚无灌溉条件。遇到春旱年份,仅有部分旱田能做到催芽坐水种。旱田在生产中仍然是靠自然降水,易受春旱威胁。水田和菜田虽能进行排灌,但方式落后。水田基本上仍然采用土渠的输水方式,管道输水基本没有,防渗渠道少,所以在输水过程中渗漏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菜田基本靠机井灌溉,采用方式都是沟灌,利用滴灌及微灌等先进设备和技术少。
2改善耕地地力的对策与建议
水田、菜田发展节水灌溉,旱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是德惠市今后农业生产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耕地建设与土壤改良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2.1调整种植结构,推行轮作制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惠市的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4万公顷左右。与此同时,大豆面积不断下降,出现了大面积玉米多年连作的现象,加上不合理的施肥,使得土壤养分失调,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下降,玉米病虫害发生频繁,危害逐年加重。因此,应逐步恢复大豆种植面积,实行玉米——大豆三年轮作制。同时,要构造“粮用玉米——工业用玉米——饲料用玉米”的三元结构,不仅可以适应玉米工业发展的需要,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还可以调节土壤养分的供需平衡,收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效果,使耕地地力得到恢复和提高。
2.2改革耕作技术,实行保护性耕作
土壤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变硬,这是土壤抗旱、抗涝能力下降的主要表现。因此,要在全市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建立以深松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配合增施农肥、化学除草等技术,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加快有机肥料的熟化进程,不断提高地力和土地的承载能力。
2.3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
随着耕地数量的逐步减少,人们对农产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以及农作物产量的逐步提高,有限的耕地所承载的负荷越来越大,因此要培肥地力,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一是增施有机肥料。要在近几年内使施入耕地的有机肥料达到每公顷15吨,农家肥的有机质含量要达到12%,同时要做到充分腐熟,做好无害化处理;二是秸秆还田。包括机械粉碎灭茬、留高茬、积造秸秆肥等方式。德惠市每年可产生秸秆和根茬约15多亿公斤,至少可以拿出1/3的秸秆量和全部的根茬进行还田;三是推广平衡施肥。实行平衡施肥不仅能为作物均衡地提供各种营养物质,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还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从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2.4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应在“三北”防护林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提高;结合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做到“田成方,林成网”,使全市的耕地都能处于林网的保护之中。对于已经成网的农田防护林,要有计划地进行间伐和更新;二是在江河两岸栽植护堤林。
2.5加大投入,建立长期的地力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地力监测体系已经刻不容缓,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其中包括资金的投入和技术力量的投入,购置必要的设备和仪器,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建立规范的技术体系,完善科学的工作程序。
2.6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把保护耕地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要认真贯彻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仅要对数量实行严格的保护,而且对质量也要实行严格的保护,要依法办事,使耕地的保护工作法制化、常态化、永久化。
2.7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全民保护耕地的意识
要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宣传学习力度,树立全社会对耕地流失和质量下降的忧患意识,加强对耕地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耕地的保护工作。
作者简介:程志新,本科学历,德惠市植物检疫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