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统师道的思与行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ib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以载道,以道化民。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今多少脍炙人口的尊师佳话至今不绝于耳。但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传统师道受到严峻挑战,在当前“互联网 ”时代,传统师道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当前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师道传统?
  为此,2017年12月2日,由《中国教师报》、海淀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杂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主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之“传统师道的现代践行”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晗,北京海淀教科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北京中学党支部书记任炜东,北京上地实验小学校长倪百明,《中国教师报》采编中心主任康丽等和广大教师一起共议新时代传统师道的新气象、新作为。本次会讲由《中国教师报》全媒体中心主任、教师工作周刊主编白宏太主持。
  什么是师德与师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韩愈的这句话,楼宇烈先生有一个解释,即师者传的是为人之道,授的是为学之方,解的是偏蔽之惑。今天我们仍然在谈师道,期冀从传统师道中寻求它的现代价值。那到底什么是师道?教师要遵循怎样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感情以及有关的行为习惯等,郭齐家先生如是说。他以“中国传统师德的意义和价值”为题,从孔子、《学记》、孟子、荀子、韩愈、王阳明等的教师观谈起,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当代师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其中,“致良知”将“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这对当下师德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师德修养的灵魂与第一原则。他认为,如果一名教师内心充满私欲,没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他的师德理论学得再多,教学技能训练再熟练,也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教育只有从一个人的内心意识、良知良心开始,才是最深刻、最有用的教育。
  之所以将此次会讲的主题定为“传统师道的现代践行”,吴颍惠院长指出,师道当然是为师之道,是为师的基本规则,显然离不开立德树人。我们办教育,就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人成为善良的人,教师要教人从善,教人立德树人。她认为教师既要有德行又要有德性,教育只有有职业的德行,教师才能真正言传身教。如果教师具备了仁义智礼信、温良恭俭让的品格,就可以说他是仁德之师。而教师要想修炼师德,就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师道、寻找师德,成为“四有”好
  老师。
  新时代新师德新人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赋予师道哪些新的内涵,对教师提出哪些新要求,程晗研究员分享了他的有关“新时代新师德新人生”的理性思考。他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师德,其外延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广义的师德,即全体具有教育功能的社会人群和个人,这个道德品质统称为师德;二是专门意义的师德,即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集体及个人的道德品质,如国民教育、国防教育等;三是狭义的师德,专门指从事国民教育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的专职教师的道德品质,即国民教育系统。其内涵包括教师的公共道德,即知、情、意、行和教师的职业情感,即爱心、爱教育、爱教学、爱别人的孩子。
  他指出,现在我国的师德建设面临着一定的冲击,如一些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准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三信”(信仰、信誉、信心)缺失、“四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扭曲,而且很多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缺乏远大的志向,而“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这是我们当前加强师道与师德建设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中国教育处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线性叠加和非线性交织的时代,教育的根本问题可以说是我们在用农业文明时代的思维方式,采取工业化的培养模式,教育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教师落伍了。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幸福的德育,让德育变成幸福的、学生期待的,因为“没有期待的满足是不幸福的”。
  此外,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德育,要尊重潜能,尊重差异,尊重规划,尊重人格,实施开放的德育和民主的德育,这涉及悟道、创业、诱惑三方面的内容。而且,在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背景下的师德建设,要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形成教育合力。只有心动了,才可能投入感情实现情动,才可能有所行动变成恒动,只有这样,德育才有生命力。
  传统师道之践行
  人人都有良知,作为优秀的学校和教师,他们的良知是内在、内化的。他们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的心,并将这颗真心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
  改革学校形态,培育时代新人,任炜东书记从学校办学这一视角,具体阐述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师师德践行情况。他指出,学校从2013年建校以来,就秉持让学生的选择更大一些、获得的时空更广一些、志趣更远一些的信念。其中,让学生的选择更大一些,构建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潜能课程,以丰富教育为主,拓宽梯形人才结构,建立了五个系列课程,开展分层教学,设立学科群,设立了自修、研修、导修、讲修四种方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激发学生内心的成就动力;让学生获得的时空更广一些,是在推进个性化学习的同时,关注联系性学习、虚拟式课程,建设了博物馆课程,让学生在行走中体悟,走进自然;让学生的志趣更远一些,学校构建了自己的精神价值,也希望构建孩子完整的人格,让他们学会学习做一个智者,学会共处做一个仁者,学会创新做一个融者,学会生活做一个樂者,这源于它的基本核心理念,即植根、信任和感恩。
  师德不是空洞的,北京中学的所有教师用自己的践行,融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教育实践中,体现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与热爱,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北京中学如此,作为海淀北部新崛起的一所优质学校也是如此。倪百明校长从学校的水文化谈起,指出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将上地实验小学办成灵善家园,办学宗旨是坚持和谐育人的理念,为每一位教师的持续发展和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支持性环境,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认为当每个生命个体掌握了自己成长的主动权时,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拥有无穷的力量和智慧。而学校教育的着力点就是培养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的自我做主的能力,为此学校形成低中高三段相互衔接共两个模块十项指标的学生灵善素养培养体系,努力创设支持性环境,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上善若水,地灵人杰,上地实验小学一直把培育灵善学子作为教育目标,苏小梅老师用自己在班主任岗位工作的20年亲身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以智慧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用智慧与善良打动孩子的心灵,引领他们做一个善良、会思考、有智慧的人。爱,只有与智慧同行,爱才有深邃隽永的价值;智慧只有与爱同行,智慧才有生命的温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想成为学生喜欢的好教师,教师就要用自己的身心践行自己的誓言,用爱心呵护童真,携爱同行。
  责任编辑:孙慧
  zgjssjh@126.com
其他文献
本刊讯 2017年9月28日,适逢先师孔子第2568个诞辰日,由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办,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敬德书院承办的敬德书院秋季论坛召开。海淀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敬德书院院长傅首清,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刘恪,海淀区档案局(馆)长杨军昌,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杜荣贞,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颍惠,海淀教育科学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书院曾经是中华民族主要的精神生活场所,是我们民族的思想孕育场、灵魂安憩所和精神圣地。从某种意义上讲,书院的兴盛导致儒学文化的繁荣与传播,书院的衰落又必然导致中华文化精神的衰落,导致中国文化传播传承即教育方式的失落。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历经从民间私人办学到被官府纳入体制,从思想争鸣到终因言论而获罪被禁的曲折历程。正因如此,书院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
北京市顺义区是“国家级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年来,顺义区教委通过构建“城乡联动、共同发展”学校联盟体系,建立“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教育资源有机共享、教师科学合理流动”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步实现顺义教育二次创业。“十三五”时期是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目标推进落实的攻坚期,也是顺义区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
龚海燕  1934年出生,河南省新蔡县佛阁寺镇梅湾村委龚湾人。1959年7月毕业于潢川师范学校。1959—1963年先后任教于信阳教育行政干部学校、余店中学、陈店完小;1964—1966年任教于佛阁寺乡冯围孜小学,并担任少先队辅导员;1967—1983年先后担任佛阁寺乡老围孜小学、梅湾小学、佛阁寺中学校长、副校长;1984年任佛阁寺乡教育管理站站长、党支部书记;1995年退休。  一、我的求学之路
编者按  翻开河北近现代教育史,令人心存敬畏和感慨:从清末创建新式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种军事学堂、实业学堂等,到民国时期推行“壬戌学制”,最早实行中小学六三三制,再到20世纪90年代,唐山市在全国率先普及高中教育,2009年全国首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邯郸召开……  近年来,河北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常态:低投入高产出的成本优势;基础教育保持着较高水平发展;县域基础教育整体发展与规划的经
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小学就开始了,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让他们体会到凝聚在古典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和意境。而小学诗词教学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它既要保证可接受度,又要融入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初高中古典诗词文本分析等更全面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何利用课本所选的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是广大教师一直在讨论的话题。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具体课文为例,结合当下小学语
“神奇的电磁铁”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能量及其转换”第12课。本单元围绕能量展开,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具体事例和装置中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之间是能够转换的。基于学生已经学习过能量形式的转换,本课将对能量转换进行更深入的探究:电能如何转换成磁能。以具体装置—电磁铁—让学生深入体会能量的转换,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得出电磁铁的神奇特性。本课采取问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着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历史核心素养,并将核心素养融入历史教学过程中,努力讲出历史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 立德树人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育才由育师始,育人者先受教育,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面对教职工平均年龄超过40岁的现实情况,如何改造教师培训机制,推进教师培养、交流和质量监控与评估等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行都是人类丰富见闻、拓展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和自然,在这样一个别样的课堂中,学生在行走中拓宽了视野,在青山绿水中看到了祖国之美,更在其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从2010年春季起开始举行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充实,管理到位,效果显著,得到了教师、家长的广泛认同。  一、纳入课程,凸显目标  1.突出课程的知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