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致脑干梗死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tiger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性,46岁,以“眩晕、呕吐、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 d”为主诉于2010年9月27日入院,患者全头部搏动性疼痛,尤以后枕部为重,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既往血压偏高,病前20多天曾有门板自上而下砸到右侧头部病史。发病当天急查头CT、颈椎平片未见异常。入院体检:体温36.2 ℃,血压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语言清晰,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双眼向左右侧注视时有复视,可见水平眼震,右侧面部针刺觉减退,双侧鼻唇沟对称,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左侧指鼻、轮替试验差,双侧跟膝胫试验准稳。右侧肢体针刺觉减退,双侧腱反射对称减弱。双侧Babinski征未引出。入院后头颅DWI检查提示延髓左侧高信号影(图1),颈动脉超声未见异常。

其他文献
患者男性,78岁,主因“四肢无力伴吞咽困难3个月余,加重2周” 于2011年3月1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散步时感到双下肢力弱,家属发现其说话鼻音,数日内出现双上肢力弱、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症状逐渐明显,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好转。于2010年12月14日在外院行头颅MRI、MRA及颈动脉B超,考虑“脑梗死”,治疗1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于2011年1月14日在另一所医院行肌电图+重频刺激显示面神经、尺神经
期刊
腔隙性脑梗死的正确诊治在我国特别重要。首先,它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脑梗死的临床类型,占我国脑梗死的40%~50%,而在西方人群中只占15%~28%。其次,它是一种轻型脑梗死,不用特殊治疗,大多恢复良好,早期正确诊断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治疗,避免轻病重治,加重患者的负担。在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有重要意义。第三,它常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严重的一个标志,是更大、更多次卒中的前兆。对其的正确诊治有利于引起医生和患
期刊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小板α和β分泌酶活性及α分泌酶的产物sAPPα含量的变化。方法对48例其他疾病老年对照者、42例MCI患者及40例AD患者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用荧光法测定各组患者血小板α和β分泌酶的活性,并用Western印迹检测血小板sAPPα含量。结果对照组、MCI组和AD组患者α分泌酶活性分别为100.0%±10.6%、78.2%±9.4%和6
目的通过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P-糖蛋白、肺耐药相关蛋白表达与卡马西平浓度的比较及相关性研究,探讨难治性癫痫耐药的机制。方法选取2007年至2009年间于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癫痫致痫灶切除术治疗且术前服用卡马西平半年以上的26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脑组织标本(其中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Ⅰb10例、Ⅱa4例、Ⅱb2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6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4例)。应用Envision二步法
目的观察发育期幼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海马内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迁移与分化特点。方法日龄7 d、14 d、21 d、28 d(P7、P14、P21、P28)健康SD大鼠共320只,完全随机法分为SE组和正常对照组,戊四氮造模后各个日龄组大鼠再随机分为1、7、14、21、28 d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发作后不同时间点的齿状回区细胞增殖、迁移情况。再选P14日
草甘膦(glyphosate)即N-(磷酰基甲基)甘氨酸,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广谱除草剂。在我国,草甘膦作为一种低毒除草剂在农村被普遍使用。长期以来,草甘膦导致急性中毒的报道屡见不鲜,其中毒表现常为消化道功能紊乱,血液循环障碍和呼吸衰竭,肝、肾功能损害等。近年来,草甘膦慢性中毒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特别是锥体外系症状和体征陆续被报道。我们曾率先在国际上报道了1例职业性草甘膦慢性接触史的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再发卒中的类型及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科住院诊治的再发卒中患者361例。患者的首发卒中类型必须为缺血性卒中,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吸烟、大量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头颅外伤、偏头痛、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及相关药物使用史。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与再发卒中类型和部位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61例首发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因素对急性卒中患者产生的血清氨基酸谱变化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急性卒中伴吞咽困难的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入院后48 h内、入院后(7±1)d及入院后(14±1)d时患者血清氨基酸谱、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BI)、感染率
患者男性,60岁。曾因“四肢麻木、无力2周”于2010年12月入院治疗。患者发病前3 d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随后逐渐出现从远端至近端的对称性四肢麻木无力。体检:脑神经正常,四肢肌力近端Ⅱ级,远端Ⅳ级,四肢腱反射(+)。四肢深浅感觉减退,左下肢较明显。查脑脊液细胞数4个/mm3,蛋白0.7 g/L。头颅MRI未见异常。神经肌电图检查见: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四肢远端运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