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劳模精神的理论渊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k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劳模精神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理论渊源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党对劳动的重视,进一步转换为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崇尚。劳模精神,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中存在的精神风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典型文化现象。
  劳动是劳模精神产生的本体,对劳模精神的理解必然要回归到对劳动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劳动是一个核心范畴,“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到处都处于中心范畴,在劳动中所有其它规定都已经概括地表现出来。”在劳动与人的层面上,劳动体现着人的本质;在劳动与社会历史的层面上,“劳动是理解社会历史的锁钥”;在劳动与人类未来发展的层面上,人类通过劳动解放自己,最终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为当代劳模精神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使我们从理论渊源的角度探究当代劳模精神的合理性内涵;同时,当代劳模精神也进一步凸显了劳动的价值,促进了劳动价值的合理回归。

一、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


  劳模精神的内涵是劳模精神研究的逻辑起点。劳模精神则是借助劳模一词延伸出的一个精神范畴。本质上讲,劳模精神是各行业楷模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体现,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再次对劳模精神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其内涵。
  (一)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模精神的基础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类在这一过程中对外输出自身力量和价值,同时为社会创造财富。李大钊曾以“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来表达劳动于人生的重要性。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特别以“四个最”指出劳动的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离不开劳动,当代劳模精神更是对劳动价值的彰显。
  (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劳模精神的要义
  儒家有“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的敬业主张,要求从业者做事认真、专心、态度谦逊。当代劳模精神继承了这一思想,主张从业者要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如习总书记所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以干劲、闯劲和钻劲,拼搏出一个新时代。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劳动者在感性上热爱自己的职业,在理性上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奋斗,就是对劳模精神的诠释。
  (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模精神的必然要求
  将名利、权力、地位抛诸脑后,为所从事的职业全身心付出,是劳模精神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所提到的,“这是对大家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褒奖,也是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润物细无声,一个劳动者付出的是热情、是汗水,收获的是个人价值,更是社会价值。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甘于奉献、不计得失的劳动者。无论从事高危职业,还是在普通岗位默默无闻,都需要耐住寂寞,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二、劳模精神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一)劳动与人的存在
  人究竟是种什么样的存在?马克思借助人的活动特质区分了人与动物。“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活动”使人区别于动物的“生存”,而成为人的“生活”:动物靠本能存在于自然界,它的生产局限在物种范围内,用自己的尺度进行生产活动,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能够用所有的尺度进行生产,因此人能够掌握“美”的规律,可以创造“美”;与动物本身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不同,人却能在自我意识的指导下将自身视为观察的对象并加以分析,人所拥有的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人生活在过去、当下甚至是未来。这种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就是实践,是人的劳动过程,它使人直接与世界发生联系,是人恰之为人的一个本质特征。
  (二)劳动与社会历史
  马克思借助劳动回答了人是种怎样的存在,揭示了劳动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决定性意义。人的类特性在于“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显示了劳动对社会历史具有决定性作用。“劳动是理解社会历史的锁钥。”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劳动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和“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正是劳动使人的生活能够得以维系。立足于劳动这一实践活动,马克思进一步阐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更多社会历史领域的奥秘。“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强调劳动在社会历史领域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只有抓住劳动这把锁钥,才能打开社会历史这扇大门,破解更多的“历史之谜”。
  (三)劳动与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必须深入现实来探究。国民经济学将本应该加以推论的东西当成了无需证明的事实;马克思则从“劳动异化”这一当前的国民经济事实出发,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无情剥削,提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找到了劳动解放的道路。当劳动解放使人从异化劳动转为自由自觉的劳动,“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而要实现劳动性质的转变,就要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使人的解放真正具有现实性。在共产主义这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劳模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


  (一)尊重劳动的时代价值更加彰显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劳动是一个基础性范畴。劳动在人和动物间作出区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劳动是打开社会历史的一把锁钥,带领人们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奥秘;劳动又是实现人解放的现实性手段,扬弃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使人的解放具有现实性。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向人们证明,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中彰显着劳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劳模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一种典型文化现象,更无法忽视劳动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意义。劳模精神以劳动为依托,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劳模精神的要义。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中,“尊重劳动”居于首位,可见脱离劳动去谈时代精神是没有意义的。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劳动“四个最”,进一步彰显了劳动的时代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是既使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发展离不开劳动,当代劳模精神更是对劳动价值的彰显。   (二)劳动是人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这就是说,人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使人“之所以为人”。人的这种实践活动,即劳动,在掌握和运用规律后,能够将人的创造力对象化或者物化。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大量资源,这些资源转换为人类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须经由人类的劳动。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有了劳动才能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进而人才能够生活,才能够创造社会历史。因此,劳动同样是人能动性的一种重要表现,是人在自我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現。而社会要向前发展,就离不开人的这种能动性。在当代,劳模精神已经将“人的能动性”具体化为“踏实肯干”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劳模班成员的回信中强调要干出社会主义,干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劳动,鼓励劳动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拓宽了劳动的视界。
  (三)劳模精神的产生需要打破私有制的基础
  劳模精神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精神风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形成的一种典型文化现象。马克思从“劳动异化”这一当前的国民经济事实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劳动的压榨和对人性的扭曲。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转变成异化劳动,作为一种异己力量压迫劳动者,阻碍劳动者的发展。劳动者无法在劳动中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只能将劳动作为满足生存需要的手段。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受到的压迫使其无法贯彻劳模精神中“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精神。马克思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矛盾,认为只有在扬弃了异化劳动、消灭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尽管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劳动与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条件下自由而自觉的活动相去甚远,但是我们已经走在了从异化劳动向自由而自觉的劳动演变的道路上。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产生异化劳动的制度基础,实现了劳动在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解放,使劳动者能够在劳动中实现而不是背离自己的本质,也为劳模精神的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劳动者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劳动的质和量,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无从实现,而这种精神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蓬勃发展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针对我省基于“三权分置”下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在整理和归纳调研地区土地流转模式的基础上,对试点地区的主要流转方式进行总结,在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的改革过程中还须正确定位政府角色、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农民土地社会保障金制度。  关键词 “三权分置” 土地承包权 土地经营权 土地流转  基金项目:陕西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 存在状况 市民化  作者简介:张小奕,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法学。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305一、研究区域及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步入了城市化稳定快速发展的时期。
摘 要 在国际司法实践中,面对同一国际法规范的不同解释,法官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这种自由裁量的实质是正当性衡量,因此国际法与政治问题很难彻底区分。自由裁量权下的法律不确定性从正当性的角度出发可能有迹可循。这决定了在参与国际司法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法律分析研究,还需调查法官的正当性偏好。这或许有助于接近法官的法律论证目的,更好地制定对应的辩护策略。  关键词 国际法 国际政治 自由裁量权 正当性问
摘要 杂交粳稻Ⅲ优98优良性状为米质优、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等。介绍了其主要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播种、肥床旱育、适期移栽、科学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杂交粳稻;Ⅲ优98;试种表现;栽培要点    Ⅲ优98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中国种子集团和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合作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粳组合,200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远县于2005年
摘 要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以育人为向度,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更有助于提升实际工作效果,增强美誉度。确立以育人为向度,既基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更缘与其内在的根据。本文认为需提高认识,完善组织建设,转变工作理念,注重与其它部门的协调,在工作中注意把握关键,确立育人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 育人 安全保卫 向度  作者简介:周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保卫处,本科,研究方向:高校安全保卫工作。  中图
关键词 比特币 虚拟财产 财产犯罪  作者简介:朱昊,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研究方向: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034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由于“币圈大佬”李笑来的一段录音和《韭菜的自我修养》
关键词 犯罪 刑罚 罪刑法定  作者简介:姚思慧,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研究方向: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126  人类自不断进行交往而形成社会以来,犯罪与刑罚这对孪生兄弟也相伴而生。由于早期人类的愚昧,文明
关键词 《电子商务法》 知识产权 保护 电商平台  作者简介:李梦艳,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244  电子商务自发展之初便成为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的高发之地,据一家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
摘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要求以及十九大报告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等提出的要求,云南省于2016年开始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云南省在进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实践成果,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故本文首先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背
关键词轨道交通 职业院校 就业 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是党与政府民生工作的重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十五”期间约1090万人,“十一五”期间约2500万人,“十二五”期间约3515万人,“十三五”期间预计可达约3850万人,同时因各年度待就业毕业生数的逐年增加,给大学应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