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应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86827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实践证明,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不仅是一个富有情趣的动力车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为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支持材料。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桥梁呢?怎样创设这样有价值的情境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认识:
  一、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不仅仅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主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并在探究、运用中感受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学习兴趣。因此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你知道此处的“0”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起来,“电话号码中有0”;“我的三角尺上有0”;“我在温度计上见过”;“在体育比分上见过”……这样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直观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外,还可以在温度上表示界点;在三角尺上可以表示起点;在电话、日历上和其它数字一起组成号码。把本来是一个很单纯的数字和自己经常熟悉的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并促使学生主动地动口、动脑,想办法去认识,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后,还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要將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二、情境要能启发学生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例如:毕业前夕,六一班准备买一个标价为10元的杯子作为毕业纪念品,经过与店主的交涉,两家店分别推出了这样的优惠措施:其中,A商店是这样的:每只杯子一律九折;而B商店是这样的:十只杯子以内原价销售,超过部分一律八五折销售。现在,作为六一班的一员,你准备到哪家商店去购买毕业纪念品,为什么?在这里,问题的本身就是他们即将面临的实际问题,问题的结果又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怎能不让他们产生思考的欲望,吸引他们用心去研究呢?如果学生经常性地解答这类问题,那么,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定会明显地提高,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舍得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畅游。
  三、情境要能引导学生探究
  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单方面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亲身实践而主动获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具有探索性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过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准备几组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纸片,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协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学生自己动手随意摆弄,并在充分摆弄之后,自己发现,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通过延伸,对拼、移的图形的进行测量,计算进行验证。这样的情境既切中了知识的关键,又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并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四、情境要能促进学生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所以,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要通过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即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正如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所说:“一个数学问题应该是困难的,但却不应是完全不可解决而使我们白费力气。在通向那隐藏的真理的曲折道路上,它应该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最终并以成功的喜悦作为对我们的报偿。”
  总之,创设情境必须做到科学、适度。既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有明确的目的,还要具有时代特征。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情境应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
其他文献
听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由于听力缺失,思维方式单一直观。从开始学写句子就会出现语序颠倒、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句意含糊不清等诸多语病。如:“我吃饭”。聋生会说是“我饭吃”。。。。。。。诸如此类的现象在聋生中普遍存在。以至于到了九年级甚至高中毕业,大多数聋生写的句子还是存在很多语病。为此,我们尝试这样一种方法,从低年级开始就注重培养聋生的语言能力。  一、学生要有扎实的拼音功底  在聋低年级的教学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愿意投人,乐于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主动、活泼、和谐地发展。我认为,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证;学会学习,发展个性,是学生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现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
期刊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就必须根据社会的变革来探索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有益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和意义  探究性学习
期刊
数学素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学习素材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我们的课堂一直在追求有效性,这始终是我们教学的生命线。最近,我区开展了风风火火的复习课研讨活动,面对各式各样的复习课教学,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让我们的复习课不再如此乏味,让我们的学生也能在复习中,品尝得更
期刊
课堂练习,是教学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学生将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探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课堂练习成为我们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数学练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
期刊
一 引言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也很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笔者以为,实现这一目标要特别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材是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语言。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美国作家德尔文·G·舒伯特说过,教科书所编写的阅读文章是写作素材的集散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体裁的示范本。这
期刊
根据语感的心理学定义,我们发现培养语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形成语感图式。所谓语感图式,就是主体在言语实践中预先存在的以有关言语经验、言语知识的体系,即以言语为信息载体的心理结构。语感图式的动态表现分两种可能,一种是顺向输入,即语感图式同化言语对象,将新的言语信息整合到原有的图式之中。另一种是逆向输入,即语感图式顺应言语对象,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派生或者重新组建新的图式。  明白了语感图式同化顺应的建构过
期刊
建设开放、民主的历史教学环境,进行民主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下如何进行民主教学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开放、民主的历史学习环境。  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  要建立开放、民主的历史学习环境,教师更新观念是首要的。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充分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要求人们不只是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
期刊
一说到写习作学生们个个都眉头紧锁,面露难色;一说到批改习作,老师们就怨声载道,唉声叹气。习作俨然已成了让我校老师和学生都头疼棘手的课题。为了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习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打好习作基础,要注重低年级时写话的训练,  虽然识字、写字是小学一二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但是习作也并不是一定要等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训练,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就可以进行一些习作的启蒙教育。习作不是一朝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