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实践证明,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不仅是一个富有情趣的动力车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为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支持材料。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桥梁呢?怎样创设这样有价值的情境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认识:
一、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不仅仅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主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并在探究、运用中感受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学习兴趣。因此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你知道此处的“0”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起来,“电话号码中有0”;“我的三角尺上有0”;“我在温度计上见过”;“在体育比分上见过”……这样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直观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外,还可以在温度上表示界点;在三角尺上可以表示起点;在电话、日历上和其它数字一起组成号码。把本来是一个很单纯的数字和自己经常熟悉的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并促使学生主动地动口、动脑,想办法去认识,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后,还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要將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二、情境要能启发学生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例如:毕业前夕,六一班准备买一个标价为10元的杯子作为毕业纪念品,经过与店主的交涉,两家店分别推出了这样的优惠措施:其中,A商店是这样的:每只杯子一律九折;而B商店是这样的:十只杯子以内原价销售,超过部分一律八五折销售。现在,作为六一班的一员,你准备到哪家商店去购买毕业纪念品,为什么?在这里,问题的本身就是他们即将面临的实际问题,问题的结果又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怎能不让他们产生思考的欲望,吸引他们用心去研究呢?如果学生经常性地解答这类问题,那么,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定会明显地提高,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舍得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畅游。
三、情境要能引导学生探究
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单方面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亲身实践而主动获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具有探索性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过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准备几组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纸片,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协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学生自己动手随意摆弄,并在充分摆弄之后,自己发现,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通过延伸,对拼、移的图形的进行测量,计算进行验证。这样的情境既切中了知识的关键,又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并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四、情境要能促进学生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所以,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要通过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即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正如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所说:“一个数学问题应该是困难的,但却不应是完全不可解决而使我们白费力气。在通向那隐藏的真理的曲折道路上,它应该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最终并以成功的喜悦作为对我们的报偿。”
总之,创设情境必须做到科学、适度。既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有明确的目的,还要具有时代特征。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情境应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
一、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不仅仅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主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并在探究、运用中感受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学习兴趣。因此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你知道此处的“0”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起来,“电话号码中有0”;“我的三角尺上有0”;“我在温度计上见过”;“在体育比分上见过”……这样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直观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外,还可以在温度上表示界点;在三角尺上可以表示起点;在电话、日历上和其它数字一起组成号码。把本来是一个很单纯的数字和自己经常熟悉的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并促使学生主动地动口、动脑,想办法去认识,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后,还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要將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二、情境要能启发学生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例如:毕业前夕,六一班准备买一个标价为10元的杯子作为毕业纪念品,经过与店主的交涉,两家店分别推出了这样的优惠措施:其中,A商店是这样的:每只杯子一律九折;而B商店是这样的:十只杯子以内原价销售,超过部分一律八五折销售。现在,作为六一班的一员,你准备到哪家商店去购买毕业纪念品,为什么?在这里,问题的本身就是他们即将面临的实际问题,问题的结果又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怎能不让他们产生思考的欲望,吸引他们用心去研究呢?如果学生经常性地解答这类问题,那么,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定会明显地提高,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舍得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畅游。
三、情境要能引导学生探究
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单方面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亲身实践而主动获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具有探索性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过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准备几组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纸片,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协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学生自己动手随意摆弄,并在充分摆弄之后,自己发现,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通过延伸,对拼、移的图形的进行测量,计算进行验证。这样的情境既切中了知识的关键,又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并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四、情境要能促进学生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所以,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要通过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即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正如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所说:“一个数学问题应该是困难的,但却不应是完全不可解决而使我们白费力气。在通向那隐藏的真理的曲折道路上,它应该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最终并以成功的喜悦作为对我们的报偿。”
总之,创设情境必须做到科学、适度。既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有明确的目的,还要具有时代特征。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情境应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