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又见大唐” —谈一谈展览的五点突破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me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以辽博典藏的唐代法书名画为主体,纳入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九家图书馆、文物收藏单位的藏品,用100件展品生动全面的重现和回顾了大唐盛世,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与共和国同龄的辽宁省博物馆建馆七十周年,在双重节日中,以一个全新的展览塑造辽博的形象,以优质的展览讴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是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发扬砥砺奋进的精神,解放思想,突破常规办展思路是该展览取得圆满成功的坚强基石。本文即向读者介绍展览中的五点突破。
  突破一:大历史观叙述 多类文物并陈
  展览聚焦“又见大唐”主旨,宏观参考唐代波澜壮阔的289年历史中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及民族融合、对外交流等重大事件,以书法、绘画、陶瓷器、三彩器、金器、木器、乐器等类文物交织,在“盛世画卷”“浩荡书风”两大部分下各建立四个单元,尽可能全面的反映出唐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然观众感受大唐的多姿多彩。与以往辽博举办的“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绘画展”不同的是,在“又见大唐”展中,书法绘画文物并不是单纯的解释其书画艺术发展的样貌,而是以书画文物所描述的内容作为透视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簪花仕女图》是辽博的镇馆之宝,也是观众最为熟悉的唐代形象之一,在展览中,通过丰富的链接引申,目的是让观众感受到唐代的流行风尚,尤其是画面上的服饰与妆容所体现的鲜明时代特点。
  突破二:兼顾不同观众 语言通俗易懂
  某些文物展往往给人的印象是晦涩难懂,对专业人士尚可,对占绝大数量的普通观众和一般文物爱好者来说则可谓曲高和寡。为了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博物馆并看懂大唐盛世,在策展之初即充分和辽博志愿者进行交流,因为他们更贴近观众,熟悉观众的普遍反馈。为此,在展览的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代大事年表”,年表上按年代比例分布着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289年间唐代所有的年号,并依次标示出发生的重要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卒年等,观众通过浏览年表勾起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激发探索历史的热忱之心。年表中辅以“七至十世纪外国大事年表”,通过对比也可以发现唐朝在同时期时间范围内的卓然不群。对于一些文物名称及说明叙述中的生僻字,展板上也尽量标示出了汉语拼音,这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谓贴心备至。在展品的解释和说明中也力求语言的通俗易懂,将高深的学术研究以简略的语言表达,力求贴近观众。
  突破三:深入解读文物 带动观众互动
  在本次展览中,一级品共有38件之多,《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仲尼梦奠帖》《万岁通天帖》等精品荟萃,对文物的深刻解读既满足了观者的要求,也生动的诠释了“让文物活起来”的主旨,并回答了“国宝如何成为国宝?”的疑问。“让文物活起来”是当下的流行语,从《国家宝藏》《文物会说话》等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到琳琅满目的文创衍生品都是各种具体的实践,但对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深刻叙述,尤其是直面部分学术争议更是“文物活起来”贴近本体的选择。展览中介绍了《簪花仕女图》的几种不同学术观点,将“唐代说”“五代南唐说”“宋代说”总结归纳后介绍给观众,可以说观点争鸣对文物价值毫无影响,而通过激辩更有利于后人去了解文物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客观公正的认知历史。《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主体人物“虢国夫人”是哪一位历来争议不休,展览中一方面向观众介绍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同时也通过图版将画面中的马具和马饰进行分类,以此看出对主体人物的推测要有恰当的逻辑和必要的历史知识,观众通过真迹与图版的反复浏览,得出自己心目中答案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物和历史知识的了解。展厅中《虢国夫人游春图》对面是精心制作的巨幅数字化投影,通过合理的虚构,画面上的人物都“活”了起来,舒缓行进的队伍,愉悦的人物神情吸引观众驻足不前,流连忘返。
  突破四:精雕形式设计 营造观展氛围
  文物展览的形式设计和内容设计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以往展览重内容轻形式,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展览氛围的营造。本次展览中,首先构建了展览的“色彩系统”,展廳颜色以红色和蓝色两个基调为主。红色采用朱砂为主,蓝色以花青和石青二者结合为主。朱砂、石青、石青都是中国画常用颜色,极具中国书画特色,这些颜色所形成的视觉效果与唐代敦煌壁画给观者的感受相一致,也与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唐三彩中使用的颜色接近,朱砂和朱膘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也恰当烘托了迎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喜庆氛围。《阙楼仪仗图》是唐代壁画中的杰作,展览中将之原大喷绘,高约4米,宽约8米,颜色鲜艳饱满,气势恢弘磅礴,是“大唐”中“大”的最好解释。《唐玄宗纪泰山铭》整幅拓片高达13.2米,托裱后则为16米的巨幅,展览中利用有限的空间,借鉴徐冰的名作《天书》的悬挂方式展出,观众需仰视参观,也传达出唐代的博大气度。
  突破五:立足辽宁地域 紧扣时代主题
  辽宁在唐代地处边陲,并非核心地区,在辽宁举办唐代的展览,观众主体是辽宁人,介绍唐代辽宁区域在唐代的位置是激发辽宁人对本土文化热爱的重要举措。策展之初即着手调查所能掌控的资源中与辽宁又密切关系的典型文物,经过反复的筛选和思考,最终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的1992年于辽宁朝阳出土的三件金器《东罗马金币》、《东罗马金牌饰》、《金戒指》作为展览的最后展品,可以说这三件金器有力的证明了在唐代朝阳地区(时称营州)就有东罗马的商人活动。在“一带一路”的时代基调之下,本展览也在最后一个单元以新疆出土绢画文书、敦煌藏经洞的经卷及大量的胡人俑等,详述了唐代的新疆和敦煌上贸易往来,与中原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三件金器的陈列也有力证明了辽宁朝阳是丝绸之路的东端重镇,拓展了我们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提高办展水平是博物馆一贯的追求,在观众需求日益提高,各地博物馆精品展览层出不穷之际,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也是该展览策展之初的主旨之一。通过上文介绍的五点突破,在了解该展览特点的同时,也启迪和深化了博物馆的办展思路,“又见大唐”展是我们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也希望这种尝试和思考对其他有所启发。
  作者  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
其他文献
作为民族文化宝藏的中国戏曲,历经时代变迁与社会变化,曾抵达过艺术形式的巅峰,为万众瞩目;也曾沦落下滑,几脱离主流视界。沉浮中的前行与曲折中的发展,成就了戏曲活态展现社会生活与表达人情世故的中国方式,也成就了戏曲的多样化形态。时代发展到今天,艺术形式繁花纷呈,传播方式闪转腾挪,更有多种“融”艺术打破了传统门类界限,不断生发出新。而存储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中国戏曲,只有在这个不断需要被刷新的
期刊
中国抽象艺术四十年—2019上海新抽象艺术展于8月31日下午在艺诺艺术中心拉开帷幕。32位艺术家携近70幅作品参展,展览时间至9月22日。本次展览是上海抽象艺术家群体向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四十年致敬—由艺诺艺术和上海抽象画会共同主办的、主题是创新的抽象艺术大展。遵照“新”的宗旨,参展作品不分品种,都要求符合“新”的标准,具有突破性,能呈现不一样的精彩。上海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四
期刊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5周年。中华艺术宫在金秋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系列展”,记录国家和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讴歌勤劳善良、努力奋斗的人民,汇聚上海美术现实题材创作成果,推出大师精品力作,用美术作品和展览反映新时代,突出表达上海美术工作者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系列展由三个特展组成: 1.时代风采—
期刊
今年9月,上海宝龙美术馆同时启幕双展。其一,由上海宝龙美术馆与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联合主办、王溪担任策展人,于此中国70周年之际,恰巧也正是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两周年馆庆之际,携其艺术馆开馆之作—《初见:费利斯·比托,世界最早的东亚影像记录》,来到上海开启一场有关“1860年前后东亚影像图鉴”的展览费利斯·比托,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更是唯一一位系统记录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
期刊
上海不仅要做文化的码头,更要做文化的源头。这就需要勃勃的艺术原创力和肥沃的艺术生态的土壤。土壤的浇灌,无外乎主体的教育与客体的政策扶持与平台的开放。在过去的一年中,上海在当代艺术与文化基建领域“动作”频频。是的,上海已经准备好了。2018年,中国艺术品销售额达129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然而上海在艺术品交易领域与纽约、伦敦两大全球城市相比,在开放度、艺术品从业主体数量和质量、艺术品交易规模、艺术品
期刊
“复调·中国艺术生态”调查展览项目”的建立初衷,是希望在体制与市场两种评价机制之外的艺术家来作为调查的对象,也希望呈现“主旋律”之外对“多声部”的艺术生态进行补充的理想展览状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也希望通过展览的理想状态来对艺术高校的教学与学生的创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样本。  “复调”·东南亚展览项目的源起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于2012年年底正式启动“复调·中国艺术生态”调查展览项目,几乎与南艺
期刊
现代舞“看”什么?  王曦:你们的舞团有专职的摄影师吗?  谢欣:暂时没有舞团固定的摄影师。但是有非常棒的摄影师朋友,会经常一起玩,演出的时候也会邀请他们来拍摄。有时也会有很棒的摄影师主动提出合作,比如这次工作坊的北京老赵。我在开幕式的发言、论坛、舞团排练演出现场、整个“身体最前沿”两周,他全程都在,很感谢他。  王曦:这样他会比较了解你的创作。  谢欣:对,他很喜欢现代舞,所以他想要加入进来,用
期刊
本文从上海博物馆儿童绘本出发,探讨如何在创新研发与互动中培养儿童对于博物馆藏品的兴趣,以儿童绘本设计、感官体验、行为体验和情感互动体验为突破口,有效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发展思维、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从而,提高学龄前儿童阅读绘本的可持续性,让儿童更好地在阅读中获取博物馆文物知识。通过探索,实现博物馆儿童绘本在策划、设计和互动上的最佳优化。  近些年来,学龄前儿童的成长与教育备受父母的重视。博物馆作为公共
期刊
在过去的两年内,我们发现全国一流的高等艺术院校“不约而同”有一个现象,那就是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开放型调研,并最终以展览汇报的形式呈现。由此,我们发现一种新型的艺术院校的教育模式。其中,有宏大立意的抒写,有繼往开来的实践,也有一些在不同国家和地域进行的文化田野调查。本专题撷取若干案例,以新近举办展览的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以及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为例,他们的定位和风格各自不同,呈现
期刊
我和许德民先生结缘于诗的遭遇绝然不是在今天,反推逝去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1983年,许德民等30位复旦大学学生诗人在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自己的诗集《海星星:大学生抒情诗集》,许德民就是这部诗集的主编。  集结于《海星星:大学生抒情诗集》这部诗集的30位青年诗人,都是“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招生有幸进入复旦大学的大学生,许德民当时是复旦大学经济系79级的学生。他们虽然来自复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