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咖啡馆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
  要论咖啡在中国最普及的城市我想应该是上海。上海人向来喜欢赶时髦、别苗头、扎台型,所以喝咖啡与其说是一种口舌享受,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市场的标记,并逐步发展成一种优雅时尚城市生活的符号。咖啡馆也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城市硬件建筑之中,提升整条马路的时尚指数和文化氛围。旧上海的霞飞路(现淮海路)和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之所以在上海地图上风景这边独好,就与咖啡馆的密集有关。光想想它们的名字—— Hot Chocolate(沙利文)、DDS(甜甜丝)、 Mars(东海)、Jimmy (吉美)、Philadelphia(飞达)、老大昌、凯司令等,好比夜空中的闪闪繁星,装点着一个喧闹多彩的都市。
  咖啡馆派生出一道最绚丽的文化色彩就是具有异国风情的温馨浪漫。但是要在老上海站住脚,哪怕最时尚、最摩登的咖啡馆也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环境打不同的牌。老上海咖啡馆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商务行政型的,如位于大马路(现南京东路)的Mars(东海)和德大,因四周洋行银行密集,所以店堂的布置侧重敞亮方正,比较硬气,有利于公司与客户的接待。中央商场的Jimmy(吉美)在笔者印象中,面积不大,但原木白胚的卡座,用碱水刷得雪白洁净;咖啡杯是那种白底蓝边的粗瓷,同时还供应三明治、热狗之类的简餐,完全为了方便附近工作的白领。
  而到了被称为上海时尚地标的静安寺路,电影院、夜总会、舞厅遍布四周,是情侣和时髦人最中意的地方。这里的咖啡馆当然要极力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可惜我生得迟了几年,无缘感受到老海派咖啡馆的氛围,幸亏还来得及看到他们远远逝去的背影。
  海派文化的精髓就在于以最低的成本推出最有特点的精致。咖啡馆的本意在国外就是单售咖啡、茶以及简单的点心。然到了上海,或许由于昂贵的店铺租金,当然还有消费者的需要,一般老上海咖啡馆都与西餐合二为一,集门市外卖,包括糖果、饼干、曲奇糕点、午茶、冰淇淋于一身的多元经营。为了竞争,除了咖啡外,还形成了每家咖啡馆各自的拳头产品,如“老大昌”的拿破仑蛋糕、“凯司令”的栗子蛋糕、“沙利文”的牛茶鸡茶、“天鹅阁”的奶油鸡丝面、“东海”的柠檬派、“吉美”的草莓冰淇淋、“飞达”的鸡卷……相比之下,虽然今天的上海咖啡馆遍布各处,但除了“红宝石”的奶油小方之外,你还能想起这些咖啡馆有哪些特色的糕点小吃吗?说穿了只不过是“星巴克”的翻版,而不是Made in Shanghai(上海制造)的风味。
  老上海流行喝香而浓的欧式咖啡。随着咖啡的普及和美式文化的抢滩,特别是1938年雀巢速溶咖啡的问世,二次大战胜利后,上海年轻人开始爱上了香而淡、量偏大(用马克杯)的美式咖啡。如果没记错,“吉美”就是抗战前上海较少的一家比较典型的美式咖啡馆。
  “吉美”在上海有两家,一家在中央商场,另一家在四川路。说起四川路这家“吉美”还是沿马路的,又敞亮,位置比在中央商场里的好。但正应了商家的一条铁律“地段、地段、还是地段”,四川路这家就是做不过中央商场。
  本刊《蓝屋盛宴》专栏作者、著名海派女作家程乃珊女士因病于2013年4月22日凌晨在上海逝世。值此,本刊全体同仁表示深切哀悼。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