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美学下的大学英语写作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nu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修辞对大学英语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修辞美学角度出发,研究探索英语写作中常用的五种修辞手法,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阐述,对大学生英语写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修辞美学;写作
  0 引言
  在当今英语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是每位教师的目标,同时也是每位学生的追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当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加强了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在四级还是六级考试中,写作部分都被安排在第一部分,但若想取得开门红却并非易事。根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心公布的数据表明,在所有的测试中,写作的平均得分率最低,这大大制约了大学英语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林林总总的,而写作的总体提高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但笔者愿试从修辞美学角度下对写作进行指导与完善。
  提到美学,大家都会一致认为它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它至少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美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它年轻,是因为当代的美学分别和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等结合产生了新的交叉学科,并且对这些学科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根据审美认知图式,审美主体对于客体的审美信息的直接性感应和把握来源于外在世界对主体的刺激。因此,它是感知的“刺激S——反应R”的产物。人对外物的审美特性的感觉,知觉,意象产生审美直觉。这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的“初始之芽”,一般称为“感性直觉”。[1]就英语写作来讲,主体的感知是对原语审美信息即写作的感应和感受,所以,文章的好坏是我们得到感知的依据,也是审美主体得到美的感受的根源。修辞作为语言的藝术,追求较高的审美价值,达到美的境界,让人心旷神怡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修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美学和谐统一规律的体现。修辞的每一个方式,每一个手段,每一项具体有效的活动能取得最佳的效果,都是由于它们符合了美学的原理,蕴含着美学的规律。[2]
  正是由于修辞与美学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美学修辞即修辞格对于写作的影响才不容小觑。根据《英语百科全书》中的列举,已成定论的修辞格已有77种之多。有的辞格着重营造词语的形象感或追求词语表达的多样化;有的辞格着力呈现句式结构的均衡美或通过句式结构的变化获得某种修辞功效;有的辞格则表现语言的音韵美。根据这一特征,美学修辞应分为三类:词语修辞格,结构修辞格和音韵修辞格。[2]在本篇中,笔者考虑到在写作中常用性和对大学生的可操作性,这里主要介绍词语修辞格中的五种:
  1 明喻
  比喻是各民族语言中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和隐喻(又称暗喻)两种。在英语中,明喻构成的三要素是本体,喻体和喻词。基本表达方式是:甲像乙,它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最常见的喻词是like和as,还有seem,as if(as though),liken…to…,compare…to…,as…as…等。在写作中,明喻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添彩。例如,What lungs are to the body,that parks are to the city.公园对于都市正如肺对于人的身体一样。在英语写作中谈到公园是否应该取消收费,很多考生都提到了公园的重要性,这样的句子无疑会给其文章增色不少。又如:Teaching is a noble work,and a teacher is like a candle lighting others and consuming itself.教师是一份神圣的工作,教师就像一支蜡烛点亮了他人燃烧了自己。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教师都被美誉为一份崇高的职业。在汉语中也不乏将老师比喻为“春蚕”“蜡烛”“园丁”的说法,写作中这样的表达无疑更加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 隐喻
  隐喻也称为暗喻,是不露痕迹的比喻,较明喻更进一步。它没有比喻词,是直接把一事物名称用在另一事物上,从而更生动、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在现代语言学中,隐喻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进行思考。李国南先生(1999∶98)也认为,“英语中的metaphor包括除了明喻以外的一切比喻,其涵盖面要比汉语辞格‘隐喻’宽得多。除了‘X is Y’的比喻模式外,还有各种变式,远远非汉语辞格‘隐喻’所能包容,而与汉语其他辞格相对应。这些汉语辞格实际上也是‘比喻’的各种变异形式。[3]例如,Money is the lens in a camera.金钱是一部照相机的镜头。笔者之所以运用隐喻把金钱比作照相机的镜头是因为镜头能反映出一个人不同面貌,金钱则能检验出一个人的不同品质,这就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3 拟人
  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描写,将人的某种特点或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之上,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等,使之人格化的一种修辞格。以物拟人,使两者达到彼此交融,合二为一的境界。例如,在写作中要表达“中国过去的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两句来自两个不同学生的习作中,哪个更好呢?(1)The past decade saw the tremendous changes in China. (2)There were tremendous changes in China.无疑,第一句要好于第二句。因为第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decade(十年)赋予有生命的生物特有的“看”的功能,使整句增色不少,给人以形象逼真的立体感觉。再如,一个学生在写到过多的家庭作业使他没机会开展兴趣,甚至没时间仰望天空时写道:The endless homework has deprived me of my interest as well as my chance to gaze into the sky.这句话妙在deprive(剥削)的用法。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剥削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将这一人特有的行为赋予一个没有生命的homework(家庭作业),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出在沉重家庭作业的压迫下该生的一个困窘的状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使其充分感同身受。
  4 夸张
  夸张是一种运用丰富想象,对所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使其更鲜明,增强表现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为了强调而故意增强事物的效果,用来抒发作者或说话人的强烈情感,表达自己的深刻感受,是一种写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一般来讲,它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的想象,却又不能使人误以为真。它能更好地将事物的本质体现出来,使其形象更加生动突出,从而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例如,一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We were starved to death after school.放学时我们都快要饿死了。句子虽然简短,但却十分传神,让读者们不由联想到中午下学时饥肠辘辘的感觉。但要说到饿死的话,那一定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非常形象生动的表现了饿的程度。
  5 仿拟
  仿拟是语言使用者有意通过部分词语的改动来模仿一些成语、谚语、名言、警句或俗语以便达到某种特殊用途或表达某种特殊意义。尽管它只是一种临时语言变体,但由于其机智新颖,内容传神,表达效果强烈,会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旧貌换新颜的感觉。它不仅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中,日常语言交际、新闻、广告中也不难发现它的身影。例如,A carrot a day keeps cancer away.一日一萝卜,癌症远离我。相信读者看到这句话都会觉得很眼熟,因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英语谚语是: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其他文献
摘 要:版式设计可以说是界面设计的基础部分,网页界面中的版式设计只是其发展应用中的一个方向。如何设计完美有魅力的网页界面,版式设计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优秀的版式设计可以给浏览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页面的访问量。因此,本文将向诸位读者介绍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网页设计课程中采用项目为指导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网页设计;版式设计 CDIO教育模式;项目教学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
期刊
摘 要:针对国内社交网络在当今社会关系中所担负的作用日益提高,为了分析利用网络社交关系如何挖掘社会价值以国内社交网站——人人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从社会学角度解析网络社交中强弱关系的判定,以及在网络社交关系中价值产生的机制。由此得出,在中国网络社交中社交关系转化为社会价值的突破点。  关键词:关系;社会价值;社会资本  1 社交网站中关系价值的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交变成
期刊
摘 要:水印木刻的创作过程是辛苦的却也是非常有趣的。在这个制作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的比想象的更多。而对于水印版画的喜爱促使自己选择了它,当触碰到它的那一刻起,让我坚定而充满期待地踏上了研究水印木刻的漫长之旅。  关键词:感悟;水印木刻版画;心路历程;创作  多年的版画学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版画的魅力。版画只是一个概述,它分为好几种:铜版,丝网,石版,木刻,综合版等。水印版画其实是属于木刻的一种。在
期刊
摘 要:具有“中国最难拍的电影”之称的《白鹿原》历经二十年终于被搬上银幕,然而随着影片的上映,争议四起,票房和口碑都远不如预期,这也引发了众多学者及业内人士对文学经典改编的思考。本文将在总结各方对《白鹿原》的反应基础上,对文学经典进行电影改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白鹿原  1993年,陈忠实出版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在文坛和读者中掀起了巨大热潮,其拥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因此
期刊
摘 要:陈凯歌擅于运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体现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他自身本土文化的自觉性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性相混杂,同时体现在他作品中的文化属性和历史积淀也在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身份中有着隐喻式的表述。变态人格和社会文化之间有着极隐蔽却不可割裂的关联。  关键词:陈凯歌;电影;变态人格;文化建构  可以说,陈凯歌的每一部电影都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折射人生百态,其中具有“症候”的人物形
期刊
生活本无色,增添故事以后,却多了些许精彩,时间本无意,有了感悟以后,便多了些许内涵。伴着一篇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我走进了林海音,感受到了才女的气质,随着她的童年故事,我走进了《城南旧事》,感悟到了不凡的生活。这部影片,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我更喜欢将它定义为散文,情节飘散而内容聚敛,让我慢慢地在带有颜色的时间中,爱上了一个纯真的人。影片主要分为四个主色调,分别以不同的颜色为代表,契合主人公在不同时
期刊
摘 要:在扬中,每逢老人大寿、房子上梁等喜事,人们都要请面工艺人,用面粉、糯米粉制成鱼、百合、寿桃、笋子等形状的“花圆子”,蒸熟后,在上面插上天竹叶子,这些“花圆子” 拙朴可爱、妙趣横生、寓意吉祥。本文从“花圆子”的形态特征、制作过程、寓意以及与民俗活动之关系等方面做一梳理和介绍。  关键词:花圆子;面花;传统文化  2013年1月26日,笔者对自己的家乡江苏省扬中市进行了一次有关民间传统手工食品
期刊
摘 要:在美术史上同一主题的画作,中西方画家往往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通过对《最后的晚餐》和《韩熙载夜宴图》两幅画作的分析,以此探讨中西方绘画美学和哲学的异同。  关键词:《最后的晚餐》;《韩熙载夜宴图》;美学;哲学  1 《最后的晚餐》作品分析  《最后的晚餐》整幅画高4.6米,宽8.8米,它位于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饭厅的墙壁上,达·芬奇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
期刊
摘 要: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塑造了一系列错乱的爱情故事,本文试图抽取其中的一组,即菲兰达、奥雷连诺和柯特的三角爱情,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分析三者之间的爱情关系。我们发现,俄狄浦斯情结从出现伊始就以正常和扭曲这两种矛盾的面貌贯穿三个爱情的欲望主体并始终闪现于回忆、虚妄、沉默、自恋、压抑的形式之中。  关键词:菲兰达;奥雷连诺;柯特;俄狄浦斯情结  《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巨擘,以“
期刊
摘 要:米莱斯是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绘画传达了拉斐尔前派所追寻的回归到拉斐尔以前中世纪的绘画时代单纯明净的特点,画风唯美,题材多为女性题材,具有很强的诗意抒情风格。米莱斯早期坚持自然主义画风,极大程度地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并且借助画面传达了画家的道德感,是拉斐尔前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关键词:拉斐尔前派;米莱斯;唯美;诗意  约翰·艾弗里特·米莱斯,1829年6月出生于南安普顿,父亲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