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退烧法
用于孩子退烧的中药主要有疏风清热、清热解毒、滋阴清热等几大类。以外感为例,看看中医如何辨证处方。
外感初起,发烧较轻,如低烧或中等度烧,属中医邪热在表阶段,疏风清热类中药可大显身手。药有桑叶、菊花、芦根、薄荷、防风、牛蒡子、荆芥穗、竹叶、蝉蜕等。此类中药煎煮不宜过久,一般煎15~20分钟即可,薄荷一定要后入,煎3~5分钟足矣。
随着病势深入,病情加重,体温攀高,升至39℃以上,属中医里热炽盛阶段,清热解毒类堪为良药。药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生石膏、生山栀、知母、丹皮、黄连、黄芩、鱼腥草、半枝莲等。煎煮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生石膏应先煎,剂量也应大一些。如高烧伴有大便不通,宜加大黄,以通便泻热;高烧伴烦躁,或出现惊厥,可加钩藤、羚羊角、蝉蜕、白僵蚕等。
恢复期体温渐趋下降,属于阴虚内热阶段,宜用滋阴清热类。药有生地、麦冬、沙参、青蒿、鳖甲、玄参、天花粉、地骨皮、白芍、玉竹等。煎煮时间宜长一些,一般在30~40分钟或以上。低烧伴有大便秘结者,加用火麻仁、郁李仁等;低热而兼盗汗,加用生牡蛎、浮小麦等。
中成药退烧法
柴胡注射液适用于病毒性感冒发烧,肌肉注射见效迅速。但目前国内的中药注射剂工艺不很成熟,不建议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使用。鼻腔给药生物利用率高,药物吸收快,作用强,使用方便,值得提倡。用时将柴胡注射液2~3滴湿润消毒棉球,塞入双侧鼻腔内;或取柴胡注射液适量,加入滴鼻器滴鼻,半岁以下双侧各滴2滴,7个月~1岁各滴3滴,4岁以上各5滴,30分钟重复一次。
紫雪散清热解毒,泻下通便,可使宝宝高热很快得到控制,且无不良反应。用时取紫雪散1支,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敷于肚脐窝内,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天换药1次。
风油精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促使体温下降。用时取风油精1毫升,用冷开水20~30毫升混合均匀,擦浴患儿上下肢两侧、背部、腋下、腹股沟及四肢关节屈侧,边擦边揉7~8分钟。15~20分钟后重做一遍。但出生1个月内的新生儿禁用,因其可引发新生儿黄疸,甚至使脑功能受损。
伤湿止痛膏疏风清热,解表退烧,对宝宝上感发烧特别有效。用时取伤湿止痛膏贴敷于双侧手臂“曲池”穴上,很快就开始退烧。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不仅退烧效果好,而且易为患儿所接受。先由中医师根据宝宝病情选定中药,将其研成细末,调和成膏,外敷于病变部位或特定穴位即可。
方一:吴萸、牛膝、大黄、生山栀各10克,黄连5克,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陈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足掌心前正中部位)。若12小时烧未退,可再敷1次。
方二:生山栀10克,研成细粉,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做成药饼,敷于涌泉穴,每日1次,每次敷8小时左右。
方三:栀子、杏仁、桃仁、大黄各6克,共研细末,蛋清调糊,外敷患儿手心(劳宫穴)、足心(涌泉穴)及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每次每穴2~3克,每日一换。
温馨提示:因为宝宝皮肤娇嫩,对药物刺激较敏感,敷药后如皮肤周围发红或起泡,应及时去除药物,并将皮肤擦洗干净。
中药灌肠法
将中药煎液,晾凉后灌入直肠内,通过肠道黏膜吸收,可收到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的双重功效。但需要在医院请医生操作。
用于孩子退烧的中药主要有疏风清热、清热解毒、滋阴清热等几大类。以外感为例,看看中医如何辨证处方。
外感初起,发烧较轻,如低烧或中等度烧,属中医邪热在表阶段,疏风清热类中药可大显身手。药有桑叶、菊花、芦根、薄荷、防风、牛蒡子、荆芥穗、竹叶、蝉蜕等。此类中药煎煮不宜过久,一般煎15~20分钟即可,薄荷一定要后入,煎3~5分钟足矣。
随着病势深入,病情加重,体温攀高,升至39℃以上,属中医里热炽盛阶段,清热解毒类堪为良药。药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生石膏、生山栀、知母、丹皮、黄连、黄芩、鱼腥草、半枝莲等。煎煮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生石膏应先煎,剂量也应大一些。如高烧伴有大便不通,宜加大黄,以通便泻热;高烧伴烦躁,或出现惊厥,可加钩藤、羚羊角、蝉蜕、白僵蚕等。
恢复期体温渐趋下降,属于阴虚内热阶段,宜用滋阴清热类。药有生地、麦冬、沙参、青蒿、鳖甲、玄参、天花粉、地骨皮、白芍、玉竹等。煎煮时间宜长一些,一般在30~40分钟或以上。低烧伴有大便秘结者,加用火麻仁、郁李仁等;低热而兼盗汗,加用生牡蛎、浮小麦等。
中成药退烧法
柴胡注射液适用于病毒性感冒发烧,肌肉注射见效迅速。但目前国内的中药注射剂工艺不很成熟,不建议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使用。鼻腔给药生物利用率高,药物吸收快,作用强,使用方便,值得提倡。用时将柴胡注射液2~3滴湿润消毒棉球,塞入双侧鼻腔内;或取柴胡注射液适量,加入滴鼻器滴鼻,半岁以下双侧各滴2滴,7个月~1岁各滴3滴,4岁以上各5滴,30分钟重复一次。
紫雪散清热解毒,泻下通便,可使宝宝高热很快得到控制,且无不良反应。用时取紫雪散1支,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敷于肚脐窝内,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天换药1次。
风油精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促使体温下降。用时取风油精1毫升,用冷开水20~30毫升混合均匀,擦浴患儿上下肢两侧、背部、腋下、腹股沟及四肢关节屈侧,边擦边揉7~8分钟。15~20分钟后重做一遍。但出生1个月内的新生儿禁用,因其可引发新生儿黄疸,甚至使脑功能受损。
伤湿止痛膏疏风清热,解表退烧,对宝宝上感发烧特别有效。用时取伤湿止痛膏贴敷于双侧手臂“曲池”穴上,很快就开始退烧。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不仅退烧效果好,而且易为患儿所接受。先由中医师根据宝宝病情选定中药,将其研成细末,调和成膏,外敷于病变部位或特定穴位即可。
方一:吴萸、牛膝、大黄、生山栀各10克,黄连5克,共研细末。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陈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足掌心前正中部位)。若12小时烧未退,可再敷1次。
方二:生山栀10克,研成细粉,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做成药饼,敷于涌泉穴,每日1次,每次敷8小时左右。
方三:栀子、杏仁、桃仁、大黄各6克,共研细末,蛋清调糊,外敷患儿手心(劳宫穴)、足心(涌泉穴)及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每次每穴2~3克,每日一换。
温馨提示:因为宝宝皮肤娇嫩,对药物刺激较敏感,敷药后如皮肤周围发红或起泡,应及时去除药物,并将皮肤擦洗干净。
中药灌肠法
将中药煎液,晾凉后灌入直肠内,通过肠道黏膜吸收,可收到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的双重功效。但需要在医院请医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