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方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近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引起了大家普遍的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高质量地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积极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重构与创造,灵活地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让学生增强对自己身边的地方文化资源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地方文化资源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运用语文,在民俗精神、民俗文化中感知语文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赣榆文化;地方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这也为我们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方向:发挥地域性优势,探索地域特色文化,全方位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文化素材,有效服务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创新,搭建学生认识地域文化、从文化中体悟生活、感受文化精神的平台,在广袤的文化土壤中尽情地接受语文知识的熏陶和洗礼。
  地方课程资源虽然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的利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们还未过多关注地方课程资源,因此造成了一些优秀的课程资源的浪费,且教师也缺乏开发利用的意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深入调查教师在教学中的开发利用现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粗浅地提出几点开发利用的建议。
  笔者结合本地的地方资源,探究了江苏赣榆地方文化的主要特色,赣榆文化主要体现为三种颜色:红色、蓝色、绿色。
  红色文化是“抗日山文化”的凝练,抗日山是江苏连云港市赣榆革命老区精神独有的亮点,近年来在区政府的号召和全体人民的推动下,抗日山逐渐被全国人民熟知。如:中央电视台在2013年以赣榆抗日山为题材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抗日山》;2015年《人民日报》对赣榆抗战文化和革命先烈进行了积极报道,且以此为点,集中多方力量拍摄了电视剧《烽火抗日山》,而且这部电视剧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这部影视作品体现了“抗日山精神”与赣榆人民的血脉相融,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
  蓝色文化作为“海洋文化”的凝练,是赣榆渔民民俗文化的象征和符号。赣榆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与海洋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海洋兴则民兴,海洋旺则民旺”。当地每年都会组织海洋文化巡展进校园以及海洋文化节等活动,本地还成立了一所以海洋文化为特色办学宗旨的学校——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这些对深入发挥海洋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绿色文化作为“水库文化”的凝练,是对塔山水库精神的生动提炼。塔山水库是由老一辈赣榆人民用铁锨、小推车等劳动工具建设而成,是赣榆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结晶。为江苏北部农业灌溉、防洪泄水、水力发电、淡水养殖、城镇供水、森林涵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塔山水庫在建设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赣榆人在挖掘水库经济价值的同时,一直不忘对塔山水库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塔山水库美丽的湖光秀山,为水库文化增添了更多的历史底蕴,可以说是生动的自然教材和科学书。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赣榆的地方文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知识和能力,利用赣榆地方文化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整个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语文知识,从生活中提升语文能力,是这一学科的魅力所在。地方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是一个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充分挖掘,适时、适量、适当地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同时开发利用地方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带有地方特色的语文味,更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文化产生喜爱和依恋之情。
  二、注重过程与方法,利用赣榆地方文化调动课堂思维
  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旨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综合能力解决现实的实际问题。纸上谈兵的文本解读往往满足不了语文课堂的需要,把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由老师转到各个同学的手中,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标对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寻找地方文化资源,欣赏乡土风情之美,只有学生积极搜集、潜心研究,才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喜爱之情。要实现以上目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将地方文化资源引入语文课堂,就需要在语文课堂灵活使用搜集、阅读、批注、互评、辩论等方法。
  三、立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滋润课堂与生命
  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由“认知领域”调整到“生命领域”,由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面,语文课堂就已不是仅仅传授学生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更需要通过多种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课堂只有做到这样,从地方文化资源着手,激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达到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求。
  “抗日山”的红色文化体现着赣榆人民的人格精神;电视剧《烽火抗日山》很好地诠释了赣榆红色文化的特质。与海洋相关的蓝色文化是是赣榆渔民民俗文化的象征和符号。曹文轩在《前方》中有一句“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渔民的生活,经年累月在水上生活,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作为绿色文化代表的“水库文化”,则是赣榆人民勤劳、智慧、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符号。每一种文化都能挖掘出丰富的内容。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喜爱与依恋之情。
  笔者就以赣榆的红色文化为例,展示一个关于赣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设计。
  课程主题:红色文化寻访
  教学目标:
  1.搜集抗日山红色景区的相关资料,了解抗日山地区的革命历史背景。
  2.引导生利用已有的知识领悟人文景观的内涵,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升其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如何教好鲁迅小说作品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传统化小说讲授模式的束缚,小说鉴赏依然在“小说三要素和主题”上打转。笔者以自己教授《祝福》一课的实践经验,谈如何突破鲁迅小说作品的教授困境。力图消除语言的生涩感,消解内容的年代感,让学生发现珠玑下面潜藏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阅读欣赏鲁迅小说的乐趣。
“议论要有针对性”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写作主题,主要解决的是作者、读者针对性欠缺等问题。本课例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典型任务、提供技术支架等方式,让学生在深刻立论、有力驳论时更具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言语形式是语文课的立科之本。立足言语形式有利于聚焦学生可信的真实自主,一方面要聚焦“学科属性”的本位“生问”,另一方面要聚焦“支架辅助”的有效“师导”,从而提升“生问师导”双边能力。
在新课程强调学习任务群的背景下,单篇文本仍然是不可回避和忽视的教学内容和完成学习任务的依据。以系统的整体性、立体性、关联性等思维视角定位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落实学习任务是进行任务群中单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盛夏的茉莉,其实像一首歌,是湖边水色间渺远的歌声,飘飘荡荡,萦绕心怀。  确是有人为它们作歌曲的。最脍炙人口的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沾着水韵的歌喉,温温软软,听得人心也化了,不禁对这不堪盈握的小小花朵生出无限怜惜。  其实茉莉并不似其外表那样娇弱不堪。“茉莉好养”,城西的花卉市场,种花的龚老太笃定地跟我讲,茉莉对土没
群文教学高效整合点在于整合角度的选择。“思辨性文本的阅读与表达”根据单元学习任务确定课堂学习任务,设置教学情境,使教材、生活、考场三层联动,将单元学习任务放置于立体空间,从预设走向生成,再到运用实践,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课堂活动中学生思维活动层次性的体现是思辨性文本阅读的高阶任务,这得益于教师引领方法的有效实施。
摘 要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目标也随之转变。相应地,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教学的效能,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难以牢固地把握,因此,本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
摘 要 课外阅读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农村中学实施课外阅读教学,面临着许多特殊的情况,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多元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以适应农村中学教育的具体情况。本文主要从明确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方式、实施多元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 农村中学;课外阅读;多元评价;评价体系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外阅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外
《红楼梦》是曹雪芹“悲金悼玉”的一曲哀歌!这部书中包蕴的春愁春恨,则通过穿插其中的众多“伤春”诗词,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这既是对传统“伤春”意绪的赓续,又是对其细化和深化。梳理这些伤春诗词,探讨其与传统文学“伤春”主题的联系,对于更好地把握《红楼梦》的主题、更好地促进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朝花夕拾》项目化学习采用逆向设计的方式,从“消除与经典隔膜”的教学目标出发,围绕“在读书节上推介《朝花夕拾》”这个驱动性问题,进行任务分解,并为学生提供项目支架,通过设计覆盖全程的评价体系为任务提供规范与指引。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走向深度阅读,成为意义的积极建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