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慢性浅表性胃炎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全部用中药治疗;对照组90例,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110例中,显效37%,有效60%,无效3%,总有效率97%,对照组90例中,显效8%,有效76%,无效16%,总有效率84%。组间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显效率与对照组显效率比较,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浅表性胃炎有确切疗效。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药治疗 柴胡疏肝散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151
资料与方法
收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及对照组90例。治疗组110例中,男78例,女32例;年龄20~68岁,平均44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6个月。对照组90例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18~65岁,平均41岁;病程最长17年,最短6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试行标准。纳入前2个月内检查证实的诊断。年龄范围18~68岁。
排除标准: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由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有恶变者。合并心、脑、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并发症。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及妊娠和哺乳女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柴胡疏肝散加味。基础方:柴胡、枳壳各15g,川芎、甘草各10g,白芍、金铃子、延胡索各30g。吐酸、疼痛加瓦楞子、木香10g。瘀血疼痛可加乳香、没药、生蒲黄、五灵脂5g。对畏寒胃痛去金铃子,加丁香、肉桂、良姜、小茴香3g。偏热反酸加黄连、栀子、各8g,对偏寒乏酸者加砂仁,香附可加至30g,对痞满可加神曲、麦芽、谷芽、山楂、鸡内金、厚朴、木香、降香等12g,水煎3次,共煎600ml,每次100ml,每日服3次,2日1剂。对照组口服甲氰米胍0.2g,每日4次,莨菪片(654-2)片,5mg,每日3次。4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评定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胆汁反流消失;②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2分之1以上,炎癥有所减轻,胆汁反流改善;③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之病例,而未恶化者。
结 果
治疗组110例中,显效40例,有效6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90例中,显效8例,有效7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显效率与对照组显效率比较,组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
讨 1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占慢性胃炎的53%~86.5%。多数患者表现为胃部的涨满,疼痛,并可见嗳气、纳差,饭后疼痛加重,恶心烧灼、嘈杂不适等,疼痛多无节律性,上腹可有轻度压痛,压痛弥散。以上所有症状均无特异性,而且症状轻重与胃炎的轻重常不一致。因此,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病理活检。
本组病例的主要证候可归纳为3项: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反酸。次要症状: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胆汁反流。舌象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旋。参照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诊断标准,确定本组病例为肝胃不和型,采用疏肝理气、和胃解郁止痛之法。选用景岳全书中的柴胡疏肝散加金铃子等药物。方中柴胡、枳壳、香附子疏肝解郁,川芎开肝经血郁,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和胃,共呈调气疏肝之效,使气机畅则胀满消,肝木柔而痛可解。金铃子苦寒清热、疏肝止痛,元胡行血中气,本方加减配伍功效大增。
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除辨证论治外,止痛也是关键措施。止痛可分行气止痛、解痉止痛、化瘀止痛、温中止痛等。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药治疗 柴胡疏肝散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151
资料与方法
收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及对照组90例。治疗组110例中,男78例,女32例;年龄20~68岁,平均44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6个月。对照组90例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18~65岁,平均41岁;病程最长17年,最短6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试行标准。纳入前2个月内检查证实的诊断。年龄范围18~68岁。
排除标准: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由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有恶变者。合并心、脑、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并发症。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及妊娠和哺乳女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柴胡疏肝散加味。基础方:柴胡、枳壳各15g,川芎、甘草各10g,白芍、金铃子、延胡索各30g。吐酸、疼痛加瓦楞子、木香10g。瘀血疼痛可加乳香、没药、生蒲黄、五灵脂5g。对畏寒胃痛去金铃子,加丁香、肉桂、良姜、小茴香3g。偏热反酸加黄连、栀子、各8g,对偏寒乏酸者加砂仁,香附可加至30g,对痞满可加神曲、麦芽、谷芽、山楂、鸡内金、厚朴、木香、降香等12g,水煎3次,共煎600ml,每次100ml,每日服3次,2日1剂。对照组口服甲氰米胍0.2g,每日4次,莨菪片(654-2)片,5mg,每日3次。4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评定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胆汁反流消失;②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2分之1以上,炎癥有所减轻,胆汁反流改善;③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之病例,而未恶化者。
结 果
治疗组110例中,显效40例,有效6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90例中,显效8例,有效7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显效率与对照组显效率比较,组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
讨 1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占慢性胃炎的53%~86.5%。多数患者表现为胃部的涨满,疼痛,并可见嗳气、纳差,饭后疼痛加重,恶心烧灼、嘈杂不适等,疼痛多无节律性,上腹可有轻度压痛,压痛弥散。以上所有症状均无特异性,而且症状轻重与胃炎的轻重常不一致。因此,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病理活检。
本组病例的主要证候可归纳为3项: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反酸。次要症状: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胆汁反流。舌象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旋。参照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诊断标准,确定本组病例为肝胃不和型,采用疏肝理气、和胃解郁止痛之法。选用景岳全书中的柴胡疏肝散加金铃子等药物。方中柴胡、枳壳、香附子疏肝解郁,川芎开肝经血郁,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和胃,共呈调气疏肝之效,使气机畅则胀满消,肝木柔而痛可解。金铃子苦寒清热、疏肝止痛,元胡行血中气,本方加减配伍功效大增。
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除辨证论治外,止痛也是关键措施。止痛可分行气止痛、解痉止痛、化瘀止痛、温中止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