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k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应该读书的年代是没有书读的。1966年,我11岁,十年动乱开始;1978年,改革开放,我23岁,本应大学毕业,这人生最应该读书的黄金十二年,我却完成了动荡不上课,随父母去干校劳动,在家待业,去农村插队,回城当工厂的人生旅程,自打小学四年级离开了学校,再没有机会系统地读过书。可我自幼酷爱读书,记得父亲有一天拿回一本书,淡黄色封面,上面印着《天演论》三个朴素大字,我磕磕绊绊地读了,基本上没读懂,但记住了作者叫赫胥黎,那一年我十三岁;从东北五七干校回到北京,无事可做,邻家女孩儿偷偷地借给我一本禁书《红楼梦》,我看得死去活来,这本小说让我知道了有一种情感叫爱情,那一年我十六岁;我下乡时没有书读,生活苦闷,一天偶然从农民家中糊墙的废纸堆捡起一本书,没有封面没有封底,连书脊都没有字,不知书名,我把自己反锁在屋中,几个馒头一壶水,一天一夜看完了这本书,看过很久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叫《简·爱》,那一年我十九岁。回城以后,禁书的风声没那么紧了,我随表哥去了叶圣陶先生家,厚着脸皮跟表哥的同学,叶老的孙子叶三午借了巴尔扎克的名著《高老头》,书的扉页上有翻译家傅雷先生的亲笔题字:圣陶先生教正,傅雷。这是我在十年动乱期间读的最奢华的小说了,精装本,硬硬的书皮,没读就让人陶醉了。《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鸿篇巨制的序幕,可想而知,处在文学饥渴状状态的我,看见这序幕拉开时的兴奋与茫然。那时我在航天工业部做工人,硕大的厂区内居然有一座很大的图书馆,我能挤出的时间大概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再后来,改革开放,我从工厂调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做了编辑,看书是不发愁了,发愁的是越来越没有看书的时间了。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获得在这个社会上良好的生存,读书是唯一的捷径。前人把自己的积累通过书籍传授,为的是延续文明;我们学习这些知识,为的是文明能够延续。知识一定是学习来的,经验要靠自己慢慢积累。为了优质的生存,学习知识代价最小,积累经验代价最大。所以王充在《论衡》中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但读书学习是件辛苦的事,刺股悬梁,凿壁偷光,是我们熟知的读书典故,这些成语的主人公最终都成为了一代大儒,可见刻苦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一定先苦后甜,只有在读书成为精神享受的时候,你才会知道掌握知识的美妙;一个人的物质需求很容易填满,可精神需求永远填不满。你书读的越多,你就会越感到自己渺小,知道惶恐,知道敬畏,知道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浩如烟海,我们只不过是漂浮在上面的一叶扁舟。
  当你自由自在地乘坐于扁舟之上,环顾周围都是无尽的美景时,你才知道快乐是如何到来的,学海无涯苦作舟,苦中之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我记得年轻时精力充沛,凡新书都读来津津有味,常常坐半宿躺半宿,直至天明还未能入睡。今日忆起,竟成望尘,老话有理,一年之计在于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书一定要趁早,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凡是能记起来的知识,大都是年轻时读的书。
  宋代有个大臣,叫倪思,主张抗金,反对求和,以直谏著称,在兵部礼部都做过尚书。宋史有其传。他关于读书有过一段朴实的高论,他说:“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棋子落声,煎茶水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这些都是自然界和生活中最美好的声音,但倪思最后说:“而读书声为最。”
  这是个读书人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个走过大半人生的儒者苦心总结。倪思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他一生所受的好都因读书而来,他总结到:“天下之事,利害常相伴,有全利而无害者唯有读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故有全利而无害也。”人到年龄大了,很容易懂得这个道理,但年轻时如懂这道理,人生就会不一样,就会少走弯路。
  每个人自六岁可识字起,古人把每十年划分一个阶段,六至十六岁,十年诵读,利用其记忆力应背下一些经典;十六至二十六岁,十年讲贯,利用其心智边读边研究,加入思考;二十六至三十六岁,十年涉猎,利用其阅历广泛多读杂书,学文科的不妨读些理性书,学理科的不妨读些文学书,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能力。三十年读书如此坚持下来,必然会懂得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之路因为读书,虽窄犹宽,虽崎岖也平坦,即便一生清苦,依然会乐趣无穷。
  (摘自“马未都的新浪博客”)
  请你思考
  1.作者先叙述自己的读书经历,他的这一经历有着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读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具有怎样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列举了古人读书的哪些事实与道理来证明读书的价值?这些事实和道理表现的角度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梳理一下作者告诫了我们哪些读书的要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古人把读书划分为三个阶段是否有道理?这对你的读书生涯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文献
这个世界,有一个曼妙而落寞的借口,叫“如果”。  失败者在“如果”中可以打捞到成功的倒影,后悔者在“如果”中可以回望当初的烟云。但,这只是倒影和烟云,结果已冷冷地摆在那里。一阵时光的风吹来,倒影碎了、烟云散了,“如果”,这个只会假设的家伙,只好寂然逝灭。  “如果”,是一个虚弱的连词,它不具备征服世界的力量,它只会流转在失意者的唇齿间,抚慰受伤的内心。  这个世界不相信“如果”。若有本领,就放马过
期刊
我对写作班的学生讲日本的作家村上春树。我说他对我们的影响,不是他的小说,而是他的一本精短散文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这本散文集把一个幸福的词带给了我们,这个词叫:小确幸。我们笔下的文字,更多的要展示的,正是这样的小确幸。  什么是小确幸?有学生不解地问。  我答,就是生活中那些微小的但确切的幸福。譬如,村上春树自己选购内裤,把洗涤过的洁净内裤卷摺好,然后整齐地放在抽屉中,这件微小的事,就让他感到一
期刊
引子: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小的时候,我们就会背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
期刊
★马在松软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语中易摔跤。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还鱼一池水塘。  ★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  ★姜是老的辣,笋是嫩的鲜。  ★高个子的人常常低头讲话。  ★指南针不等于目的地。  ★山溪的纯净,不是因为它不含沙土、碎石、残枝、败叶,而是因为它的通达、理性、无私和宽容。  ★时钟的庄严,源于齿轮间的精密。  ★两只大象
期刊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
期刊
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不论遇上好事坏事,也不分时间地点,一张嘴就是“没意思”。他自己是真的没意思了,也给别人扫了兴,弄得大家都很没意思。我有个熟人就是这样,平均每两句话总要带出一句“没意思”,一次开会讨论,有人为其统计,发言不到5分钟,他居然说了12个“没意思”。  干活,在他眼里肯定是第一件没意思的事。钱拿不了几个,官也不大,还得每天伺候人,看领导脸色,干着机械、重复、无聊的事情。而且还得按时上下
期刊
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者,人气作者,多次发表短篇小说于《最小说》杂志,写作风格凌厉多变。  1.有读者评价你的写作角度敏锐刁钻,不仅能精准地把握细节,而且笔下人物萌态十足,作品视觉感强烈,你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因为《秘境之匣》涵盖了很多历史地理知识,写每一期故事前,我和编辑会收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包括这一期故事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关系、当地气候、风土民情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情况……
期刊
现在,火车站正是点灯的时候。  山上火车站的灯光,是成熟了的柿子的颜色,稍离远一点望去,会令人突然怀恋得要哭泣。车站上,长长的货车,像睡着了似的停着,已经有一个小时不动了。  靠着沿线路的黑栅栏,一郎早就在看那列火车。那关闭的黑箱子里,究竟塞进了些什么呢?也许,那儿装着想不到的耀眼的好东西……瞧,像那个时候的箱子……  一郎想起最近在文娱演出会上,看到的变戏法的箱子。变戏法的箱子,一开始是空的,可
期刊
自私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三分,伤己七分。  小镇的河边,一个12岁的男孩突然丢下自行车,飞奔着大喊:“救命啊,救命啊,小孩子掉河里了!”  这个男孩的呼叫,惊动了河岸人家。陆陆续续,河岸边围观的人不下几十人。其中有个叫严武的人,28岁,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大家都知道他水性好,就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他。严武有点儿不自在,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并没有下河救人的意思。岸边的几个老人急了,大声对着围观的几个青壮年
期刊
问:宫廷剧里宫里人有用冰块避暑的,请问冰块是从哪儿来的?  牛范儿(绿色建筑工程师)答:  采集冰块的时间:《诗·幽风·七月》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明远在3000年前的商代,人们就在隆冬季节把冰块储藏起来供夏日用。  采集冰块的人员:周代设有专管取冰用冰的官员,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记有:“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会设立专门的官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