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的终结和战后中国文学的转型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战胜利后“重建”中国文学的多种路向中,原京派成员的重新聚合并延续、发展了其京派主张的文学实践,反映了战后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种走向。战后的“京派”倡导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旗帜最鲜明、立场最充分的自由主义文学观。由此出发,他们全面展开了战后中国文学的“重建”。“京派”文学在左翼文学批判中的终结过程,构成战后中国文学转型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对京派的历史考察不能局限于30年代,而要打通战前、战后深入揭示京派及其传统在跨越1949年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various ways of “rebuilding” Chinese literature, the former members of the Beijing School reassembled and continued to develop their literary practices advocated by the Beijing School, reflecting the most important trend in post-war Chinese literature. Post-war “Beijing School” advocated the most distinctive and most liberal liberal literature view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arting from this, they fully launch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st-war Chinese literature. “Beijing School ” literature in the left-wing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process of the end of the post-war Chinese literature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history of our school of thought can not be limited to the 1930s, and get through the pre-war and post-war in-depth reveals Beijing School And its role, status and value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1949.
其他文献
采用ANSYS软件分析了温度载荷对YDC—Ⅲ89车削测力仪弹性环的热变形影响,得出改变弹性环半径尺寸弹性槽宽度不变;在弹性槽间增加螺钉联接可以减少弹性槽的热变形量。在此基础上
【正】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这个问题为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使用第三方交易平台来开展跨境贸易。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跨境贸易的影响因素
由于指纹的残缺区域缺失有效信息,使得通过细节点和脊线信息来进行指纹匹配的工作难以进行.本文针对指纹残缺区域中脊线断裂和细节点缺失的现象,提出了一种重建算法.融合邻域中的
目前,癌症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肿瘤光治疗如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及联合治疗得以快速的发展。然而,肿瘤部位极度乏氧的
我们把基本逻辑运算的电子电路称之为逻辑门电路。在数字电路关系应用中,逻辑门电路中的门代表着基本逻辑关系的电路。在该文中,将重点分析CMOS逻辑门应用电路。
目的 基于抑制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icated protein 1,Keap1)基因,研究砷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及抗氧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培养细胞72 h,分为5
提起黄河,人们自然地会联想到“浊流滚滚,混浪滔滔”的情景。早在春秋时,已有“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的说法,不难推论,河水混浊可能早已如此,至今它仍以最高含沙量闻名于当
从3D摄影技术概念入手,通过对3D摄影技术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阐述其在出版传播中应用的可行性,指出采用3D摄影技术是出版传播形式的重要转变之一,并展望了它在出版传播领域
本刊印刷版和网络版的版权属工业炉杂志社所有。为本刊撰写的文稿、图片等,从发表之日起,其专有出版权即归工业炉杂志社所有。请作者不要一稿多投。本刊文章欢迎转载或翻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