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题意解读]
表面看来,这是围绕“青春”、“朽”与“不朽”的两段话语材料,但究其本质是关于生命“朽与不朽”的终结拷问,是一道高度聚焦而又颇富哲学意味的智慧命题。
“有人说”的内容由两个分句组成,其基本价值判断相当明晰,可作如此解读:在物质层面,没有什么是不朽的;而精神层面的青春等是可以不朽的。
“也有人说”的内容由三个分句组成。
第一分句,“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是承“有人说”而来的概括和判断,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持“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观点的只是“青年人”;二是“青年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年轻的自己“有朝一日会老去”;三是青年人所说的“青春不朽”是指“容颜”、“身体”等。
第二分句,“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这是建立在前一句概括和判断基础上的进一步引伸和推导,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知觉”和“觉解”;只是一种“天真”,而不是“科学”和“理性”。
第三分句,悄悄转换了对象,变为“我们”,我们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这种看法是自欺欺人的。
现列简表示意如下:
青春身体(可朽)精神(可不朽)
第一句,强调了“精神”,故曰“青春不朽”;第二句,强调了“身体”,故曰“青春亦朽”。要之,此题“哲理性材料”的焦点在于:“青春,朽与不朽?!”同学们可以自己“选取角度”,故只要抓住“朽”或“不朽”,从“青春”、“生命”等话题入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
[记叙文]
朽叶的桅子花
江苏考生
小城深处有条老巷。明晃晃黄醺醺的光蔓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
相属的板车,彼伏的吆喝,一路的葱蒜,噼噼叭叭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女人的店也在其中。
女人是卖锅贴的。煎到外酥里嫩,香气四溢,搁到蓝印花的小碟中,浇一层香醋,撒一圈葱花,待到轻咬一口,却是意料之外的香甜之感,隐隐间又有些青春独有的青涩。
在旁人眼里,女人不过是个有些瘦削的老太太,可我只想用“女人”这个含着少女的甜蜜和妇人的成熟的代称。女人爱美,每次见她,总是抹了脂粉搽了口红,似乎想留下青春的最后一点尾巴。女人爱笑,笑起来眼角会轻轻颤颤,不招不摇,温婉而妥帖。煎锅贴时,她总是打扮得一丝不苟,有点“盛装端热油”的味道,远远看去竟像是从《蒹葭》里走出的那位如水女子。
我迷惑于女人身上青春娇美端方的气息,沉迷于女人手下青涩而有些甜蜜的锅贴。恰巧,女人是我同学的祖母,一经询问,方知锅贴里藏着桅子和苹果混合的酱料。而女人原是那个十里洋场的大户之女,几经辗转方暂栖于这个闭塞的小城,操持着祖业依然优雅地活着。
一时间,我心中充溢着难以言说的震惊和恍然。震惊于加花酱的匠心,恍然于女人身上的不朽之气。一个会在锅贴里加花酱的女子,岂会敌不过时光的磋砣?当岁月爬上她的鬓角,风霜侵蚀她的容颜,她依然爱着美,爱着生活,像年轻时一样雅致而细腻,如此,岂会老去?
时常去女人的小摊,站在一边我不语,女人亦不言。我呆呆看她熟练地翻煎,温婉地浅笑,不卑地招呼,沉溺于女人那一汪如碧水般的不朽之气里。夕阳西下,女人美得如一幅古仕女图。
我时常迷惑于青春与不朽。以为青春必是光洁明艳,不朽必是巍巍如高山之巅,仰不可攀。然而,看到女人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我方有些体悟。有时候,心的柔软与细腻远胜过形貌。没有人活在保鲜膜中,没有人会永葆青春,但做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时光永远会厚爱你几分;而如此,何尝不是另一种静水流深的不朽?
想起女人,就想起一枝搁在蓝印花碟中的带露桅子。或许叶子些许腐朽,但花瓣仍是一如既往地柔软。
[评析]
这是一篇跳动着诗心、洋溢着画意的记叙文。“诗心”在于一个“有些瘦削的老太太”,却“想留下青春的最后一点尾巴”。正是因为有了这颗青春的“诗心”,才洋溢出盎然的“画意”:那巷、那人、那锅贴。“那巷”“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那人”打扮一丝不苟,举止优雅大方;“那锅贴”馅里加着花酱,搁在蓝印花碟中。这个“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的女人向我们昭示的是生活深层底蕴:韶光易逝,但只要柔软、细腻的“诗心”常在,则“青春”永远不朽,人生处处溢“画意”。有“诗心”,方有“神”之韵;有“画意”,方有“形”之雅;形神兼备,方有“人”之静水流深。
[散文]
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江苏考生
我想,草籽枕头的青春,姨婆的青春和村庄的青春,大概是一起逝去的。
譬如当姨婆掉落第一颗牙齿,村里倒下了第一幢年久失修的老屋;当无人问津的草籽枕头因姨婆的日夜摩挲而终于破裂,村里的人也像枕头里的稗草籽一样哗哗流去,散落四方……
如果我们就把这叫作老去,那什么能被称为青春?
在姨婆一口健壮整齐的牙齿能干净利落地咬断草茎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她能每天早上四点半利落地爬起,与村庄里的女人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地去收草籽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我每年都换上的新草籽枕头散发出草木与大地干净而辛辣的气息时,我想它是青春的;在村庄还鸡鸣狗吠,热闹非凡时,我想它是青春的……
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姨婆早上出门时的背影。彼时她年轻如斯,活力如斯,蹑手蹑脚地打开那扇老旧的木门。可我每次都会在木门的吱呀声中醒来,然后看到她梳着一个大辫子的挺直的背影和门缝中微露的一条狭长的晨曦。从孟夏到深冬,那天晨曦从微红变作深紫,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姨婆的背影从挺直变得微躬……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题意解读]
表面看来,这是围绕“青春”、“朽”与“不朽”的两段话语材料,但究其本质是关于生命“朽与不朽”的终结拷问,是一道高度聚焦而又颇富哲学意味的智慧命题。
“有人说”的内容由两个分句组成,其基本价值判断相当明晰,可作如此解读:在物质层面,没有什么是不朽的;而精神层面的青春等是可以不朽的。
“也有人说”的内容由三个分句组成。
第一分句,“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是承“有人说”而来的概括和判断,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持“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观点的只是“青年人”;二是“青年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年轻的自己“有朝一日会老去”;三是青年人所说的“青春不朽”是指“容颜”、“身体”等。
第二分句,“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这是建立在前一句概括和判断基础上的进一步引伸和推导,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知觉”和“觉解”;只是一种“天真”,而不是“科学”和“理性”。
第三分句,悄悄转换了对象,变为“我们”,我们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这种看法是自欺欺人的。
现列简表示意如下:
青春身体(可朽)精神(可不朽)
第一句,强调了“精神”,故曰“青春不朽”;第二句,强调了“身体”,故曰“青春亦朽”。要之,此题“哲理性材料”的焦点在于:“青春,朽与不朽?!”同学们可以自己“选取角度”,故只要抓住“朽”或“不朽”,从“青春”、“生命”等话题入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
[记叙文]
朽叶的桅子花
江苏考生
小城深处有条老巷。明晃晃黄醺醺的光蔓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
相属的板车,彼伏的吆喝,一路的葱蒜,噼噼叭叭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女人的店也在其中。
女人是卖锅贴的。煎到外酥里嫩,香气四溢,搁到蓝印花的小碟中,浇一层香醋,撒一圈葱花,待到轻咬一口,却是意料之外的香甜之感,隐隐间又有些青春独有的青涩。
在旁人眼里,女人不过是个有些瘦削的老太太,可我只想用“女人”这个含着少女的甜蜜和妇人的成熟的代称。女人爱美,每次见她,总是抹了脂粉搽了口红,似乎想留下青春的最后一点尾巴。女人爱笑,笑起来眼角会轻轻颤颤,不招不摇,温婉而妥帖。煎锅贴时,她总是打扮得一丝不苟,有点“盛装端热油”的味道,远远看去竟像是从《蒹葭》里走出的那位如水女子。
我迷惑于女人身上青春娇美端方的气息,沉迷于女人手下青涩而有些甜蜜的锅贴。恰巧,女人是我同学的祖母,一经询问,方知锅贴里藏着桅子和苹果混合的酱料。而女人原是那个十里洋场的大户之女,几经辗转方暂栖于这个闭塞的小城,操持着祖业依然优雅地活着。
一时间,我心中充溢着难以言说的震惊和恍然。震惊于加花酱的匠心,恍然于女人身上的不朽之气。一个会在锅贴里加花酱的女子,岂会敌不过时光的磋砣?当岁月爬上她的鬓角,风霜侵蚀她的容颜,她依然爱着美,爱着生活,像年轻时一样雅致而细腻,如此,岂会老去?
时常去女人的小摊,站在一边我不语,女人亦不言。我呆呆看她熟练地翻煎,温婉地浅笑,不卑地招呼,沉溺于女人那一汪如碧水般的不朽之气里。夕阳西下,女人美得如一幅古仕女图。
我时常迷惑于青春与不朽。以为青春必是光洁明艳,不朽必是巍巍如高山之巅,仰不可攀。然而,看到女人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我方有些体悟。有时候,心的柔软与细腻远胜过形貌。没有人活在保鲜膜中,没有人会永葆青春,但做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时光永远会厚爱你几分;而如此,何尝不是另一种静水流深的不朽?
想起女人,就想起一枝搁在蓝印花碟中的带露桅子。或许叶子些许腐朽,但花瓣仍是一如既往地柔软。
[评析]
这是一篇跳动着诗心、洋溢着画意的记叙文。“诗心”在于一个“有些瘦削的老太太”,却“想留下青春的最后一点尾巴”。正是因为有了这颗青春的“诗心”,才洋溢出盎然的“画意”:那巷、那人、那锅贴。“那巷”“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那人”打扮一丝不苟,举止优雅大方;“那锅贴”馅里加着花酱,搁在蓝印花碟中。这个“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的女人向我们昭示的是生活深层底蕴:韶光易逝,但只要柔软、细腻的“诗心”常在,则“青春”永远不朽,人生处处溢“画意”。有“诗心”,方有“神”之韵;有“画意”,方有“形”之雅;形神兼备,方有“人”之静水流深。
[散文]
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江苏考生
我想,草籽枕头的青春,姨婆的青春和村庄的青春,大概是一起逝去的。
譬如当姨婆掉落第一颗牙齿,村里倒下了第一幢年久失修的老屋;当无人问津的草籽枕头因姨婆的日夜摩挲而终于破裂,村里的人也像枕头里的稗草籽一样哗哗流去,散落四方……
如果我们就把这叫作老去,那什么能被称为青春?
在姨婆一口健壮整齐的牙齿能干净利落地咬断草茎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她能每天早上四点半利落地爬起,与村庄里的女人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地去收草籽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我每年都换上的新草籽枕头散发出草木与大地干净而辛辣的气息时,我想它是青春的;在村庄还鸡鸣狗吠,热闹非凡时,我想它是青春的……
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姨婆早上出门时的背影。彼时她年轻如斯,活力如斯,蹑手蹑脚地打开那扇老旧的木门。可我每次都会在木门的吱呀声中醒来,然后看到她梳着一个大辫子的挺直的背影和门缝中微露的一条狭长的晨曦。从孟夏到深冬,那天晨曦从微红变作深紫,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姨婆的背影从挺直变得微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