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教师自身发展的源动力受到了诸多禁锢,改革并非出自于教师本身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教师所拥有的权利, 特别是一定的自主权,只有正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 教学自主权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高校教师
一、引言
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部署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持续地在全国各高校开展。2002年底,教育部就把大学英语教学作为“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下发了《关于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部分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2]291号)文件,从而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2002年至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高额的投入却没有得到同比例的回报。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仍处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之下,教师还是讲究词、词组、语法的知识传授,从知识点、知识面到知识系列一路讲来,把本来生动感人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惨不忍睹。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注重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提高、解题的技巧。这样的教学,仍然没有完全实现教学改革的初衷,学生仍是那些“不敢开口、不会开口”的“应试机器”。
二、高校教师自身发展是教改的核心
为什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耗时多而收效小”呢?大部分教学改革都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系统地进行的,这种改革往往难以引起课堂内的实质性变化(吴宗杰、黄爱凤等,2005:37)。教师们感觉到了变革的压力,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去适应,甚至感到困惑。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杜威曾多次指出:“在所有教育运动中,最重要且最可控的事情,就是那些开展它的人的个性和训练。生活中的一切事情最终都要归结到人;而学校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归结到教师。”“教师教育是教育运动中的战略要点。只有从这样一个堡垒出发,才能经济有效地进行。”(Dewey,27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 教材(2分) 环境(4分) 教法(3分)]×教师。这个公式中括号内的四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那么教学质量就越高。笔者认同以上观念,真正有效的改革应该发自于教师自身的需要,真正有效改革的核心不应该是那些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法等课程因素,而是教师自身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專业素质得以提高,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三、正视教学自主权,促进高校教师自身发展
如何进行教师的自身改革呢?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3:45)。然而,笔者认为,一个只会按部就班、按图索骥、没有创新开拓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完成其专业化进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教师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一定的自主权,而现实情况却是教师受到了过多的限制,在教育教学中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也就必然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动力(于书娟,2007:60)。最终,大英教改政策不断,成效却不显著。
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英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正视教师所应该拥有的教学自主权。
(一)从一系列教学改革文件中解放出来。
教师不应该只是文件的执行者,相反应以这些改革文件体现教师发自内心的改革需要。从不同的教法(翻译法、交际法、活动式等)的更替,到不同教学目标(语法、交际能力等)的定位,英语教学走到今天留给教师的仍是一片迷茫。为了追随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的步伐,忠诚地执行上级领导专家的权威理念,教师们已经顾不上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素养是否达标,只能亦步亦趋地进行“拿来主义”,照搬国外新潮理论,继而实施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如果教师继续被那些充满光华和权威色彩的外语教学理论所误导,那么教育的真正目标和最好方法就会从他们的身边溜走。如果把教师贬低到了一种教育工具、别人决策的执行者,那么课程就失去了灵魂。没有灵魂的课程不可能塑造有灵魂的人。
(二)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解放出来。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是教学大纲的一个周期性教学工作安排。大纲和计划必须充分体现各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许多学校也把是否完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作为评判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标准。因而,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们只能忽略班级与班级间的差异、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有时为了赶进度,完成大纲计划所规定的单元数,教师根本顾不上学生是否听懂、是否能消化这些知识点,为了“量”只能舍弃“质”。但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技能课程,能根据学了多少单元来量化学生的习得吗?教学大纲和计划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师不能沦为它们的奴隶。国外有关专家(Allwright,1990)说,谁也没有能力可以比教师更了解自己的教学。每个教师应该根据本班的实际水平和特点,适当修改既定的大纲计划,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在21世纪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正不断经受外界史无前例的深刻冲击与影响,新事物不断产生。如果教师观念不进行转变,仍然受到大纲等文件的控制,而不挣脱出来改变它们,那么教学就将永远滞后于现实,永远不可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
(三)从教材课本中解放出来。
教材在某种意义上是很有限的,因为教材编写专家们没有办法了解每个教师的课堂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有教师本人知道。教师所接触的东西要比任何专家知道的对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更重要。过分强调教材的权威,反而会使教师对教材以外的课程内涵不作思考,使教学活动肤浅和表面化,使教师更加无能,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发展,限制了他们对教育本质、教学目标、教育过程的理解及对教育资源(如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能力。另外,学习是不能预测的,是一种偶发事件。只有思维相互的碰撞才会产生学习机会。而这种教学机会是共同创造出来的,不是现成的。教材从某种意思上说只能起到讲义的作用。它不是一个根本因素,根本问题在于人与人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及由此产生出来的学习欲望、冲动、思维运转以及语言操练的机会。只有抓住这个机会继而继续学习深谈下去,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真正积极地进行思考,才能激励地交换意见,开口说话。孔子是中国人所熟知的智慧家,是大家公认的最好的老师。孔子教育学生不会板着面孔照本宣科,大量罗列条条框框,然后让学生去背、去考。这说明传输知识本身的在于教师自己,而不应该完全束缚在教材之中,失去自我。
(四)从考试制度等评价体系中解放出来。
外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决定课程体系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考试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考分被用来作为促使学生继续学习的最重要手段。他们把知识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可以从书本或者教师的脑子里转移到学生身上,然后用考试的方式予以确认。把通过语言交际方式存在的创造性思维、研究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社会合作能力等,对人格发展至关重要的知识排除在学习之外。在教改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统考干扰了教师的正常教学,使教师不得不屈服于这种体制之下,机械地进行考点的传播。教师不得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兴趣、心理和年龄特征,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特征。只要是考点范围的知识就拿来“灌”,造成“学用脱节”的现象,学生的所学知识平时就用不到或不会使用。国外研究表明(Fransson,1984),由考分激发出来的动机只是一种外动机。外动机高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学习效果走向反面。更为严重的是当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内在冲动和兴趣的时候,不恰当的外动机就会削弱它(吴宗杰、黄爱凤等,2005:48)。因而,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和合作形成的冲动力才是课程的立足点,教师不应该过度把自己和四六级等考试制度绑在一起,考试不能主宰课堂,只能是课堂向外延伸的一种评价体系而已。
四、结语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也说过:“教师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才的培养,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同样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试问,如果连教师的灵魂都失落了,变成了传递知识的机器,又如何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具有“灵魂”的下一代呢?因此,笔者在此呼吁,要将教师从一系列教改文件、教学大纲、教材和考试制度等课程要素中解放出来,让教师们重新正视教学自主权力,自主、自觉地提高专业化水平,不断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ewey,John.Significance of the School Education[M].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vol.1.27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3]教育部示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4]吴宗杰,黄爱凤等.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RICH教育视野[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9:37,48.
[5]于书娟.试论杜威的教师教育思想[J].教师教育研究,2007,(6):60.
关键词: 教学自主权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高校教师
一、引言
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部署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持续地在全国各高校开展。2002年底,教育部就把大学英语教学作为“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下发了《关于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部分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2]291号)文件,从而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2002年至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高额的投入却没有得到同比例的回报。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仍处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之下,教师还是讲究词、词组、语法的知识传授,从知识点、知识面到知识系列一路讲来,把本来生动感人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惨不忍睹。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注重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提高、解题的技巧。这样的教学,仍然没有完全实现教学改革的初衷,学生仍是那些“不敢开口、不会开口”的“应试机器”。
二、高校教师自身发展是教改的核心
为什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耗时多而收效小”呢?大部分教学改革都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系统地进行的,这种改革往往难以引起课堂内的实质性变化(吴宗杰、黄爱凤等,2005:37)。教师们感觉到了变革的压力,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去适应,甚至感到困惑。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杜威曾多次指出:“在所有教育运动中,最重要且最可控的事情,就是那些开展它的人的个性和训练。生活中的一切事情最终都要归结到人;而学校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归结到教师。”“教师教育是教育运动中的战略要点。只有从这样一个堡垒出发,才能经济有效地进行。”(Dewey,27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 教材(2分) 环境(4分) 教法(3分)]×教师。这个公式中括号内的四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那么教学质量就越高。笔者认同以上观念,真正有效的改革应该发自于教师自身的需要,真正有效改革的核心不应该是那些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法等课程因素,而是教师自身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專业素质得以提高,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三、正视教学自主权,促进高校教师自身发展
如何进行教师的自身改革呢?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3:45)。然而,笔者认为,一个只会按部就班、按图索骥、没有创新开拓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完成其专业化进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教师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一定的自主权,而现实情况却是教师受到了过多的限制,在教育教学中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也就必然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动力(于书娟,2007:60)。最终,大英教改政策不断,成效却不显著。
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英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正视教师所应该拥有的教学自主权。
(一)从一系列教学改革文件中解放出来。
教师不应该只是文件的执行者,相反应以这些改革文件体现教师发自内心的改革需要。从不同的教法(翻译法、交际法、活动式等)的更替,到不同教学目标(语法、交际能力等)的定位,英语教学走到今天留给教师的仍是一片迷茫。为了追随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的步伐,忠诚地执行上级领导专家的权威理念,教师们已经顾不上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素养是否达标,只能亦步亦趋地进行“拿来主义”,照搬国外新潮理论,继而实施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如果教师继续被那些充满光华和权威色彩的外语教学理论所误导,那么教育的真正目标和最好方法就会从他们的身边溜走。如果把教师贬低到了一种教育工具、别人决策的执行者,那么课程就失去了灵魂。没有灵魂的课程不可能塑造有灵魂的人。
(二)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解放出来。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是教学大纲的一个周期性教学工作安排。大纲和计划必须充分体现各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许多学校也把是否完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作为评判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标准。因而,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们只能忽略班级与班级间的差异、学生与学生间的差异。有时为了赶进度,完成大纲计划所规定的单元数,教师根本顾不上学生是否听懂、是否能消化这些知识点,为了“量”只能舍弃“质”。但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技能课程,能根据学了多少单元来量化学生的习得吗?教学大纲和计划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师不能沦为它们的奴隶。国外有关专家(Allwright,1990)说,谁也没有能力可以比教师更了解自己的教学。每个教师应该根据本班的实际水平和特点,适当修改既定的大纲计划,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在21世纪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正不断经受外界史无前例的深刻冲击与影响,新事物不断产生。如果教师观念不进行转变,仍然受到大纲等文件的控制,而不挣脱出来改变它们,那么教学就将永远滞后于现实,永远不可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
(三)从教材课本中解放出来。
教材在某种意义上是很有限的,因为教材编写专家们没有办法了解每个教师的课堂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有教师本人知道。教师所接触的东西要比任何专家知道的对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更重要。过分强调教材的权威,反而会使教师对教材以外的课程内涵不作思考,使教学活动肤浅和表面化,使教师更加无能,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发展,限制了他们对教育本质、教学目标、教育过程的理解及对教育资源(如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能力。另外,学习是不能预测的,是一种偶发事件。只有思维相互的碰撞才会产生学习机会。而这种教学机会是共同创造出来的,不是现成的。教材从某种意思上说只能起到讲义的作用。它不是一个根本因素,根本问题在于人与人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及由此产生出来的学习欲望、冲动、思维运转以及语言操练的机会。只有抓住这个机会继而继续学习深谈下去,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真正积极地进行思考,才能激励地交换意见,开口说话。孔子是中国人所熟知的智慧家,是大家公认的最好的老师。孔子教育学生不会板着面孔照本宣科,大量罗列条条框框,然后让学生去背、去考。这说明传输知识本身的在于教师自己,而不应该完全束缚在教材之中,失去自我。
(四)从考试制度等评价体系中解放出来。
外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决定课程体系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考试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考分被用来作为促使学生继续学习的最重要手段。他们把知识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可以从书本或者教师的脑子里转移到学生身上,然后用考试的方式予以确认。把通过语言交际方式存在的创造性思维、研究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社会合作能力等,对人格发展至关重要的知识排除在学习之外。在教改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统考干扰了教师的正常教学,使教师不得不屈服于这种体制之下,机械地进行考点的传播。教师不得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兴趣、心理和年龄特征,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特征。只要是考点范围的知识就拿来“灌”,造成“学用脱节”的现象,学生的所学知识平时就用不到或不会使用。国外研究表明(Fransson,1984),由考分激发出来的动机只是一种外动机。外动机高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学习效果走向反面。更为严重的是当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内在冲动和兴趣的时候,不恰当的外动机就会削弱它(吴宗杰、黄爱凤等,2005:48)。因而,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和合作形成的冲动力才是课程的立足点,教师不应该过度把自己和四六级等考试制度绑在一起,考试不能主宰课堂,只能是课堂向外延伸的一种评价体系而已。
四、结语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也说过:“教师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才的培养,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同样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试问,如果连教师的灵魂都失落了,变成了传递知识的机器,又如何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具有“灵魂”的下一代呢?因此,笔者在此呼吁,要将教师从一系列教改文件、教学大纲、教材和考试制度等课程要素中解放出来,让教师们重新正视教学自主权力,自主、自觉地提高专业化水平,不断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ewey,John.Significance of the School Education[M].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vol.1.27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3]教育部示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4]吴宗杰,黄爱凤等.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RICH教育视野[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9:37,48.
[5]于书娟.试论杜威的教师教育思想[J].教师教育研究,2007,(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