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出土的有铭文青铜器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北滍村滍阳岭上,是一处以西周贵族为主的应侯家族墓地,也包括应国灭亡后部分楚国贵族墓葬以及两汉时期的一些平民墓葬。应国墓地1979年被发现,1986年開始发掘,经过21年的发掘,应国墓地共发现墓葬500多座,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其中大量带铭文的青铜器为我们研究应国的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从这些器物上我们可以了解应国从分封直至灭亡的历史。
  关键词:应国墓;青铜器;铭文
  尊(图1),1992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84(M84∶99),现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周文物,通高16.7厘米,口径18厘米,圈足径13厘米,重155千克,容量1.4升。喇叭形口外敞,斜方唇,长颈微束,垂腹外鼓,浅圈足。颈部饰以细云雷纹衬地的长尾凤鸟纹周(两组),每组纹饰各以一浮雕兽首为中心,两侧各饰一凤鸟,相对而立。兽首双角宽大向上,双耳位于两侧,眼球鼓凸。凤鸟头顶的羽冠拖干后背,长尾末端上卷。器底部有铭文坚款三行。
  壶(图2),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13(M13∶00784),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西周文物,通高50厘米,口部长16.8厘米,宽12.8厘米,圈足长24厘米,宽17.6厘米。此壶为两件,成对出现,仅一件有铭文。子口盖,呈圆角长方形,盖表面外鼓,顶部有长方形圈足式捉手。器口微敞,呈圆角长方形,方唇向内侧稍折。长颈,颈部两侧有一对较厚的金元宝形整耳。腹部下垂,平底,圆角长方形圈足。盖捉手外侧与盖面、颈部与圈足部各饰一周由三道凸弦纹组成的箍形条带纹,腹部四面各饰一组凸起的十字条带纹,十字条带纹左右相连,且在其上下边缘各添加边框,形成凸箍形田字纹。圈足四壁内侧有竖向的六道凸出粗棱,用来提高圈足承重的强度。壶颈部内壁铸有长方形凸细线方格,方格内自上而下有竖款铭文,一行四字,其内容为“应侯作壶”。整器外范四块,合范缝上下纵贯腹部四面的十字条带纹,器盖亦是外范四块,合范缝位于四面中部、器腔内、圈足内,其中盖捉手内与盖内均置以内范。
  卣(图3),西周时期,1992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84(M84∶103),现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高(含提梁)20.6厘米,器高17.8厘米,口部长径12.3厘米,短径8.7厘米,重2千克,容量1.325升。上有椭长方形器盖,顶部上隆,中心有椭方圈顶形捉手,盖周边下折为直壁,折壁两侧边缘如犄角状向上耸起。器口部呈椭长方形,子口较直,方唇,粗颈,颈部两侧各有一个环形纽,分别与提梁两端的环纽相衔接,腹部下垂,近平底,矮圈足。颈部与盖缘各饰一周两组以细云雷纹衬地的长尾凤鸟纹,每组纹样各有一兽首(器盖上为变形兽首)为中心,两侧凤鸟相向而卧,尖喙,冠羽垂于后背,长尾末端向上卷曲,器颈部下饰一周凸弦纹。提梁表面饰四组蝉纹,蝉眼凸出,背有双翼,头前端一对长须向外卷曲,蝉纹之间以凸菱形饰相隔,提梁两端各饰一圆雕式羊首。器底与盖内各铸有一篇内容相同的铭文,均竖款三行十二字。
  盘(图4),西周时期,通高12厘米,口径37厘米,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13(M13∶00782),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敞口,平折沿,厚方唇,弧腹下收,附耳,浅圜底,高圈足下口外张,且周边有窄平内折沿。其中一耳因二次浇铸的失误与盘身结合在一起,中间没有透孔。腹部饰一周组合型平目窃曲纹,圈足部饰一周斜角云纹,外底部有网格状凸细线纹。圈足内壁一周等距贴附八条竖向凸棱,以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器内底部铸坚款铭文三行十九字(含重文二字)。
  盉(图5),西周文物,1992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84(M84∶28),现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高24.1厘米,口径14.3厘米,通宽30.1厘米。敞口外侈,尖圆唇,高领,腹部外鼓,作三等分,形似分裆鬲。细管状流上扬且稍弯曲,环形銎。腹下三柱状足。口上有子口盖,盖圆形上隆,一侧有环形纽,在器罄上端也有一个环形纽,两纽间以一节“8”字形链条相连。器领部与盖沿上方各饰斜角卷云纹一周。其中领部纹饰分为六组,盖沿纹饰分为四组,每组纹饰均以目形纹为中心。垫上端饰龙首,宽鼻大耳。盖内有铭文竖款两行六字,自右至左为“乍(作)兽宫彝,永宝”。
  斧(图6),西周文物,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86(M86∶55),现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长12.2厘米,登口长4.4厘米,銎口宽2.4厘米,刃端宽3.8厘米,重0.4235千克。正立面略呈倒梯形。顶端銎口呈长方形,末端为平齐的双面中刃。近銎口端设有一周凸箍,其一侧面有一个三角环形纽。正面上部铸有一字,从行从二羊,或读为“斯”,是斧的一种别名。
  簋(图7),西周时期,1982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229(M229∶2),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通高17.1厘米,口径14厘米,腹径20厘米。盖部与底部各有一个小孔,盖边缘裂开一道缝隙。上有盖,盖面向上隆起,盖顶有喇叭形捉手,捉手两侧有一相对称的拱门形镂孔。口部甚敛,为深子口,口缘外侧附有一对兽首耳各衔一圆形环,腹部极度外鼓下垂,平底,喇叭形圈足下口边缘有周竖折边。盖缘与口缘各饰一周四组椭方目变形夔龙纹,每两组纹样皆以变形兽首为中心,左右对称。推测这种纹样大概是流行于西周中晚期铜器上的“s”形窃曲纹雏形。圈足上饰两周细云雷纹,并界以一周凸弦纹。盖内与器底所铸铭文相同,皆为坚款单行五字“应事作旅簋”。
  惩(图8),西周文物,1992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84(M84∶68),现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高22.4厘米,通宽39.2厘米,口长28.8厘米,口宽19.8厘米,重7.5千克,容量4.05升。上有子口盖,盖顶部近平,沿周边分布四个底部相连的曲尺形支足,如将盖倒置,亦可做容器使用。器口为圆角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较直,两侧有一对龙首形耳,耳下附耳,近平底,圆角长方形镂空圈足。盈口缘下与盖缘上各饰两组以细云雷纹衬底的长尾凤鸟纹,每组各有四只鸟纹,两组纹样之间各间隔一个变形兽面纹。同一侧的凤鸟前后相从,前面的凤鸟尖喙,头顶有巨型冠分为前后两支,其一向前弯卷垂于胸前;另一拖于后背,末端为三叉羽毛形,长尾,尾羽呈弯曲卷云形,身下两爪,作奔走状。后面的凤鸟除没有前垂冠且尾羽稍短外,形制大体和前者相同。盖部曲尺形支脚上饰大凤鸟纹,均两两相背而立,且尾羽相连。这种凤鸟为短尾上翘,单爪,巨型冠分别垂于胸前和后背。盈耳上部饰一龙首,下部及耳部饰细线卷云纹。圈足镂孔间饰连续的简易波曲纹等。外底部饰凸细线菱形网格纹。器底内与盖内铸有相同的铭文,均竖款,四行二十八字。
  爵(图9),西周文物,1982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229(M229∶3),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通高19.3厘米,流至尾长17.2厘米,口宽8.2厘米,重0.82千克,容量0.25升。敞口,长流,尖尾,流与器身交接处的外侧附一对菌状柱,腹壁略微下垂,圜底,三棱形足稍外撇。柱顶饰一周简单卷云纹,腹中部饰一周凸弦纹。器内壁有竖款单行铭文,计“(应)事乍(作)父乙宝”六字。铭文中首字不清晰,但依同出的鼎、簋、觯等器物铭文来看,当为“应”字。“事”字锈蚀不清,但隐约可见。
  应虽是一个小国,但传世的铜器较多,从应国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和制作工艺来看,说明其物质文化较为发达。从器物及铭文中还能窥见它与周、邓、楚之间的关系。应与周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大约在周恭王当政时期,周天子曾对应侯见工进行过特别的赏赐,这表明当时的应国虽小,但其政治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如《逸周书·王会解》云:“成周之会……内台西面者正北方,应侯、曹叔、伯舅、仲舅,比服次之。”晋孔晁注:“应侯,成王弟。”应侯列于其叔父曹叔及伯舅、仲舅之前,可见其位之尊。从出土的几件邓公簋可知,在西周中后期的孝夷时期,应君曾娶邓女嫒毗为夫人,这是邓国国君为嫁到应国的女儿嫒毗特意制作的媵器,说明当时应、邓两国为抵御它们的强敌—荆楚及南淮夷的侵略以联姻的形式结成政治同盟的情况。政治婚姻作为外交手段在两周时期被许多诸侯国所采用,这些铜器及铭文对研究应国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其他文献
摘 要:明清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农业经济发展到极盛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辉煌,商业贸易也在各地蓬勃开展,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以血缘宗族、同乡情谊、行业信义为纽带联系而成的跨区域大商帮。汾商作为晋商的一个支系,崛起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前中期。由于汾阳与晋商核心发祥区域祁太平在地理上毗邻,受“敢为天下先”的晋商精神的带动与鼓舞,汾商成为晋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汾商与祁太平商人把张家口作
摘 要:南海神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史迹点。2016年结合申遗需求,按照不改变文物原貌、安全性和最少干预原则,采用多项综合性专业技术措施,成功对大殿、礼亭、仪门复廊、东西廊庑、礼亭与碑亭、浴日亭等文物建筑本体进行修缮与养护,确保了南海神庙文物建筑本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今后进一步的保护与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南海神庙;建筑本体;修缮养护  文物建筑是人类文化遗产
摘 要:临汾大中楼,位于临汾市中心,俗称鼓楼,原名河山一览楼,旧称谯楼,后称中楼。其盛衰与平阳城的盛衰休戚与共。数百年来,志书、文献和文人志士,对大中楼做过不少记载与考究,但受当时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限制,对大中楼的记载和考究有些方面尚有欠缺合理的地方。文章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对大中楼的前世今生、历史沿革进行再度探索与认识,试图捋清大中楼的发展脉络,使人们更加了解和爱戴历久弥新的大中楼。 
摘 要:灿烂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了经典的历史故事和不朽的文化印迹。其中,古墓葬是比较特殊的历史见证物,在封建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墓葬形制的演变更是可以作为断代研究的直接依据,其发展变化也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情况。因此,对古墓葬形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墓葬形制;随葬品;生产方式  古墓葬包括墓坑、墓地、葬式、葬具、随葬器物等
摘 要: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是太平天国时期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存太平天国壁画中的代表性壁画。作者试图从壁画的基本概况和艺术题材两个方面探究侍王府壁画艺术题材出现的历史缘由,探究侍王府壁画题材中对中国传统“龙文化”、人物题材以及浓厚的政治色彩等题材特征的延续和发展,从而推及创作观念本身。  关键词: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题材  1 中国传统“龙文化”的延续  在古代,龙被赋予尊贵、至上、天人相
摘 要:邓国是两周时期与楚国有着密切关系的诸侯国,目前可见15件周代邓国青铜媵器出土材料,整理分析其内容及出土地点,并根据铭文拓本深入探讨铭文内容与字体风格,梳理周代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对外姻亲关系等问题。从出土文献材料出发,结合传世文献,重新反思历史和考古,以提高全方位解读材料的辩证思维能力为目的,以邓国媵器为个例进行研究,对青铜器加以释读。  关键词:周代邓国;青铜器;媵器;铭文拓本;书
摘 要: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为了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的引导、教育以及推动作用,需要对文博事业进行研究,促使文博事业的服务运行机制实现创新发展,在整个城市的发展中形成一个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样就可以充分地保障公众的生活质量,使其能够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文博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需要涵盖多个内容和部分,从而发挥为公众提供全面服务的能力。文章从文博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角度出发,阐述了其基
摘 要:针对考古学领域中文物鉴定仪器的应用展开讨论,介绍文物鉴定工作的重要意义,阐述常见的三种鉴定仪器,分别论述书画、青铜器、玉器鉴定仪器的应用方法,为今后文物鉴定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支持。  关键词:仪器;考古学;文物鉴定;电子探针  现代科学技术与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不同种类的文物鉴定仪器也先后得到创新,结合考古学领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传统单一的文物鉴定方法不再满足于真伪鉴定变化的需求
摘 要:文章从现阶段我国文物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技术特征,深入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及关键技术,并以莫高窟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文物保护;莫高窟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由此带来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工作的黄金发展时期。文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记载着历史的变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摘 要:根据文献记载以及考古研究,商人重祭祀,事必占卜,而青铜器作为祭祀重器,在商人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雕铸的纹饰更体现出商人尊神事神的观念。从商代青铜器纹饰由兽面纹为主转向鸟形纹为主的发展趋势来看,商人对于上帝和祖先的崇拜重心发生了变化,根据这个变化可以窥探出商代社会神权与王权的碰撞交融。  关键词:青铜器;兽面纹;鸟形纹;神权;王权  商代青铜器制作精良,纹饰雕刻丰富、繁缛细腻、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