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挤压型盆地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重建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

来源 :天然气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ic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研究是超压成因判别、地层压力预测、剥蚀厚度恢复及油气运聚研究的基础.强挤压型盆地后期经历的强挤压和强剥蚀强烈地改造了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规律,重建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对于认识和预测超压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揭示最大埋深期泥岩的压实规律,以典型强挤压型盆地——库车前陆盆地为例,根据库车前陆盆地内克拉苏冲断带和南部斜坡带新近系物源相同、泥岩类型相似以及构造变形强弱不同的典型地质特征,重建强挤压型盆地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模型,恢复强挤压区克拉苏冲断带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过程,并探讨泥岩压实重建对流体压力定量评价、超压成因判别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强挤压型盆地中弱挤压区/弱剥蚀区(山前坳陷、斜坡带)沉积的与强挤压区相似的泥岩可以作为重建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模型;②利用弱挤压区/弱剥蚀区泥岩重建的最大埋深期泥岩压实曲线评价强挤压盆地最大埋深期流体压力更精确,误差更小;③强挤压盆地中,重建的最大埋深期加载曲线能够较准确地判别超压成因,反映真实的超压演化与油气成藏过程,体现了多成因超压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列车自动防护车载设备管理信息系统(AMIS,Automatic?Train?Protection?On-board?Equipment 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是电务专业运维智能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为使对AMIS关键数据安全的保护符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系列标准,分析了AMIS建设中面临的数据安全风险,阐述了6项有助于实现AMIS数据安全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AMIS网络架构的优化方法,为AMIS的数据安全运维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
为有效应对铁路企业面临的日益严峻的信息网络安全威胁,引入Cyber Kill Chain模型来识别和预防网络入侵活动,分析了该模型7个阶段相应的攻击行为特点,针对各阶段的预期目的,提出符合铁路行业特点的信息网络安全防御措施,以求在网络攻击较早阶段瓦解网络威胁,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保护铁路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等免遭网络攻击破坏.
针对铁路局集团公司运维人员及应急领导小组所在地与机房监控中心分处两地且无共享可视化界面的问题,设计了面向铁路信息中心的可视化应急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采用网络远程集中管控器、大屏显示、音视频传输等技术,解决了日常运维和应急指挥处置受区域限制、无法共享信息系统的问题.实践证明,该系统满足应急工作快速响应和处置的管理要求,能够大幅提升铁路信息系统网络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工作时效性.
随着“智慧站段”概念的兴起,当前铁路基层站段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结合生产和办公需求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在生产、管理、培训等方面普遍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这些信息系统已逐渐成为支撑铁路基层站段生产的关键设施,一旦遭到安全威胁,将直接扰乱铁路基层站段的正常生产秩序,甚至影响铁路运输生产.为此,文章参照《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结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某机务段机车整备作业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应用实践,针对铁路基层站段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特点和要求,从人防、技防、物防等方面综合防控,制定了较为
考虑到现有高铁实训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与现场环境脱节、实训手段单一、数据不能共享、调度与车务人员实训与演练割裂、考评标准不统一等,设计一套调度、车务一体化仿真实训平台.该平台采用分层设计的思路,分为表示层、数据支撑层、基础设备层、业务应用层.重点阐述业务应用层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得一体化仿真实训平台支撑调度、车务单独或联合演练的各种场景,贴合现场实际,真正达到以实物式、实景式、实作式的考核目的.
为弥补铁路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安全防护方面的薄弱环节,分析铁路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安全现状,研究了数据安全防护平台的架构、特点及功能,提出了动态数据安全防护思路,运用轻量级数据加密算法与安全传输协议集成技术,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全生命周期进行安全防护.平台具备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流动过程事前感知、事中响应、事后溯源的能力.对铁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数据安全防护具有参考价值.
针对铁路局集团公司的安全管理问题,文章将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并介绍了该系统的架构、功能模块,以及在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的应用情况和所取得的效果.实践证明,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较好地为铁路局集团公司的管理提供支撑,保障其安全运营.
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受古隆起、古裂陷、古侵蚀面与现今构造的共同控制,恢复震旦纪至二叠纪原型盆地原貌并寻找有利于成储成藏古地质单元是该盆地深层与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勘探的重要研究方向.为此,利用四川盆地西部(以下简称川西地区)及其周缘地区最新地震、钻井等资料,在区域地震引层精细对比的基础上,恢复川西地区二叠系沉积前的古地貌(古坳陷),从地层充填序列、平面展布特征及沉积演化等方面剖析了该古坳陷的形成与消亡过程,进而分析了该古坳陷的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地区二叠纪前在德阳—绵阳地区存在大型古坳陷,可以将
近期,LX1井在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钻遇滩相优质孔隙型储层,且油气显示良好,与前期“吴家坪组只发育裂缝型储层,天然气勘探潜力较小”的认识不一致.为了进一步弄清吴家坪组天然气勘探潜力,拓展盆地油气勘探新层系、新领域,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钻井—地震标定,落实了四川盆地北部(以下简称川北地区)沉积相展布,利用岩石薄片、测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吴家坪组的储层特征,并结合勘探、研究新进展指出了该层系的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西侧吴家坪期发育大型台缘带,面积为3 600 km2,台
目前对于深层高压页岩气藏储层真实吸附气含量的研究不深入、计算欠准确、报道较罕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广泛使用的微孔充填Dubinin-Astakhov模型,结合不同温度下的超临界甲烷高压吸附实验数据,研究了高压下甲烷在页岩中的超临界吸附特征,探讨了常用吸附相密度计算方法在高压下页岩气过剩吸附量校正中的适用性,结合Gibbs公式和Dubinin-Astakhov模型开展了过剩吸附量校正研究,基于循环迭代和最优化思路提出了结合吸附特征曲线优化Dubinin-Astakhov模型参数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