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些 oversize d的衣服架在她身上总是晃晃荡荡,有种非人类的凄惨美。
听英文歌应该是从看电影《音乐之声》开始的,那时白衬衫牛仔裤的文艺女青年成方圆也刚开始抱着吉他唱美国乡村歌曲。接着是 1988年寒假,有高中同学从上海带回几本刚创刊不久的《音像世界》杂志,让我们大开眼界。
后来各地争先恐后有了经济广播电台,每次的几秒钟开场音乐总有很可笑的调子,我和同学经常在宿舍里边听边跟着大声唱“重庆经济台”然后笑个不停。直到 1991年到广州,听珠江经济台才发现那古怪调子的老祖宗原来在这里,好在粤语发音让它避免了可笑。那时主持音乐节目的陈丹虹已然是红透广州的著名 DJ,而广州青年的一举一动都能让内地小青年跟风。
前不久有一个时尚微信公号回顾说 oversize衣服是 2000年后开始流行的,我一看就笑了。在我的记忆里,早在 1990年以前就有人穿各种 oversize,从衬衫到外套到线衫——广州人叫冷衫。标志性人物是我在大学的同事阿玲,广州女孩,瘦得连走路都没声音,那些 oversize的衣服架在她身上总是晃晃荡荡,有种非人类的凄惨美。
阿玲的男朋友叫老梁,也很瘦,两人都是我的同事。那时英语系年轻教师多,有一位退休的张教授特别爱热闹,经常请大家到他家去吃饭喝茶听黑胶唱片或者弹钢琴唱英文老歌,我记得《Yesterday Once More》就是点唱率最高的一首。张教授的太太李老师曾遭车祸受伤不良于行,对教授请年轻同事到家里本也是欢迎的,但到后来目睹教授在和小姑娘合唱《Sunshineon my shoulders》时会把双手搭在对方的肩上就不高兴了,有天晚上老两口在家里吵到摔了杯子。
李老师上海人,早年在圣约翰做过钱钟书的学生,后来做法语翻译工作,受伤后跟着教授南下广州。李老师偶尔会单独把我叫到她家聊她的往昔故事,给我展示她的水墨画作,印象最深是绝壁上一枝清冷花朵,我知道那是老人家自况,常在心中浩叹。
阿玲和老梁那时经常在老梁的宿舍里做饭吃,我们一伙人常去蹭饭。但不久却听说老梁要出国了。老梁考了粤菜厨师证,说是有备无患,万一出国后找不到工作,在中餐馆炒炒菜也是能混下去的。我有一次偷偷问同事,阿玲会和老梁一起出去吗?同事说,好像不。这回答让我困惑了很久,明明那么相爱,为什么不努力想办法天长地久?
没人能答我。
第二年春天老梁去了澳洲。阿玲接受了一个比她小两岁的男同事的追求,在第三年的春天做了新娘。那时吃喝唱歌的一帮小青年各自成家生子,有很多离开了大学到外面的公司里做事,我和先生来到深圳,跟旧同事渐渐断了联系。
2013年的一天,我到广州参加活动,偶遇旧同事阿婷。阿婷一直在大学里,现在已经是一个学院的副院长。我们聊起过去的人和事,自然也聊到阿玲和老梁,张教授和李老师。阿婷说,李老师一直身体不好,已在 2005年去世;阿玲的女儿上中学了,老梁前两年回来,阿玲夫妇请他吃饭,一帮在广州的老同事借机聚了一次。说完阿婷叹一声:“那时他们那么好……但还能怎么样呢,都过去了。 ”
都过去了。
我先生有个高中同学当年立志进军影视圈,考中戏两度失败后选择了留在重庆做电台主持人。他曾经送过我们一盒磁带,是他采访齐秦的录音资料。我们如获至宝,打开却发现货不对板:这位兄弟太过低调,把他自己的声音尽数抹去,剩下齐秦一个人在那里独白,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齐小哥究竟在跟什么人讨论什么话题?
只记住了齐秦的一句话:往事随风,都过去了。
那大约是 1995年,《往事随风》发行不久。
都过去了,该翻篇的都已经翻篇。就算我们在卡拉 OK还
会再唱《Yesterday Once More》,但人人都心知肚明,昔日不会再重来。那就让往事随风。这或许是打开昨天的最好且唯一正确方式。
听英文歌应该是从看电影《音乐之声》开始的,那时白衬衫牛仔裤的文艺女青年成方圆也刚开始抱着吉他唱美国乡村歌曲。接着是 1988年寒假,有高中同学从上海带回几本刚创刊不久的《音像世界》杂志,让我们大开眼界。
后来各地争先恐后有了经济广播电台,每次的几秒钟开场音乐总有很可笑的调子,我和同学经常在宿舍里边听边跟着大声唱“重庆经济台”然后笑个不停。直到 1991年到广州,听珠江经济台才发现那古怪调子的老祖宗原来在这里,好在粤语发音让它避免了可笑。那时主持音乐节目的陈丹虹已然是红透广州的著名 DJ,而广州青年的一举一动都能让内地小青年跟风。
前不久有一个时尚微信公号回顾说 oversize衣服是 2000年后开始流行的,我一看就笑了。在我的记忆里,早在 1990年以前就有人穿各种 oversize,从衬衫到外套到线衫——广州人叫冷衫。标志性人物是我在大学的同事阿玲,广州女孩,瘦得连走路都没声音,那些 oversize的衣服架在她身上总是晃晃荡荡,有种非人类的凄惨美。
阿玲的男朋友叫老梁,也很瘦,两人都是我的同事。那时英语系年轻教师多,有一位退休的张教授特别爱热闹,经常请大家到他家去吃饭喝茶听黑胶唱片或者弹钢琴唱英文老歌,我记得《Yesterday Once More》就是点唱率最高的一首。张教授的太太李老师曾遭车祸受伤不良于行,对教授请年轻同事到家里本也是欢迎的,但到后来目睹教授在和小姑娘合唱《Sunshineon my shoulders》时会把双手搭在对方的肩上就不高兴了,有天晚上老两口在家里吵到摔了杯子。
李老师上海人,早年在圣约翰做过钱钟书的学生,后来做法语翻译工作,受伤后跟着教授南下广州。李老师偶尔会单独把我叫到她家聊她的往昔故事,给我展示她的水墨画作,印象最深是绝壁上一枝清冷花朵,我知道那是老人家自况,常在心中浩叹。
阿玲和老梁那时经常在老梁的宿舍里做饭吃,我们一伙人常去蹭饭。但不久却听说老梁要出国了。老梁考了粤菜厨师证,说是有备无患,万一出国后找不到工作,在中餐馆炒炒菜也是能混下去的。我有一次偷偷问同事,阿玲会和老梁一起出去吗?同事说,好像不。这回答让我困惑了很久,明明那么相爱,为什么不努力想办法天长地久?
没人能答我。
第二年春天老梁去了澳洲。阿玲接受了一个比她小两岁的男同事的追求,在第三年的春天做了新娘。那时吃喝唱歌的一帮小青年各自成家生子,有很多离开了大学到外面的公司里做事,我和先生来到深圳,跟旧同事渐渐断了联系。
2013年的一天,我到广州参加活动,偶遇旧同事阿婷。阿婷一直在大学里,现在已经是一个学院的副院长。我们聊起过去的人和事,自然也聊到阿玲和老梁,张教授和李老师。阿婷说,李老师一直身体不好,已在 2005年去世;阿玲的女儿上中学了,老梁前两年回来,阿玲夫妇请他吃饭,一帮在广州的老同事借机聚了一次。说完阿婷叹一声:“那时他们那么好……但还能怎么样呢,都过去了。 ”
都过去了。
我先生有个高中同学当年立志进军影视圈,考中戏两度失败后选择了留在重庆做电台主持人。他曾经送过我们一盒磁带,是他采访齐秦的录音资料。我们如获至宝,打开却发现货不对板:这位兄弟太过低调,把他自己的声音尽数抹去,剩下齐秦一个人在那里独白,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齐小哥究竟在跟什么人讨论什么话题?
只记住了齐秦的一句话:往事随风,都过去了。
那大约是 1995年,《往事随风》发行不久。
都过去了,该翻篇的都已经翻篇。就算我们在卡拉 OK还
会再唱《Yesterday Once More》,但人人都心知肚明,昔日不会再重来。那就让往事随风。这或许是打开昨天的最好且唯一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