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水上乐自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exc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书是一门艺术。林语堂在其散文作品中展示了其以“自然”为核心,以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为要点的读书艺术。
  关键词:读书艺术;自然;林语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书籍,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可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句古语告诉了我们,读书也要讲究一个方法问题,读书也是一门艺术。在这一方面,现代散文大家林语堂先生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让我们来稍略做总结,期得有尝鼎一脔之效。
  说及读书,首要的问题便是读什么。不同于循着书单上下求索,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不求广博,只挑最高尚的和最下流的作品;不为考试,只读心悦诚服、志趣相投的东西。缘何?他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最高尚的一级可以说是人类思想之源头”(《著作和读书》),最下流的则是最有“生活力”(同上)的,而“欲求直接的灵感,便不能不向思想和生命之渊源处去追寻了”(同上)。可能在这里,有人会质疑:他不是在《一团矛盾》中说“生平无书不读”吗?但是,且耐心地看完《一团》中该句的下文——“希腊文,中文,及当代作家;宗教,政治,科学。爱纽约《时代杂志》的Topics栏及《伦敦时报》的‘第四社论’,还有一切在周围加框儿的新闻,及科学医药新闻。”仔细审察,便会发现,他的“无书不读”实则还是限于最高和最低,分界点在笔者引文中的那个句号。
  又,在《论恶性读书》中,他写道,“为考试而读书,变成恶性读书。”“鹤肉清炖也好,红烧也好,总与养鹤旨趣想去甚远,那么那些煮鹤专家,所为何事?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而在《读书的艺术》中,他进一步给出了正确的方向来拨正应试教育的错误——“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
  这样的做法,即使在如今也仍可称之为特立独行。近些年来,开书目的风气可谓是有增无减。不仅各大高校热情如火,即便是出版社、报刊杂志也跟风而上。阅读者因之变得越发浮躁,而若于此时览观林氏找书法,便不啻服了一剂清凉药。他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知识上的鉴赏力》)。
  其次,既然一书在手,那么该怎样去读呢?摆在首位的,自然是要有正确的读书态度。需要看到的是,在中国,读书工具论一直都有其拥护者。他们只是为了某种目的去阅读,而这种目的更多的是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目的主要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求富贵。其中的代表,便是宋真宗的《劝学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取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当然,“存在即合理”,其产生必然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但是,若读书只是为了享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岂不是失去了其存在的独特意义了吗?读书带来的富贵,目不识丁者靠家族的荫庇、自身的头脑或者一定的运气同样是能得到的。只是,他们可能在精神气质上与读过书的人有差距罢了。
  另一种是为了寻道(特指儒道)。自“诗言志”“文以载道”一脉而下,它始终与前一种观点相颉颃。历代的宣扬者,以维护正统自居,并将自书中寻得的道一以贯之地施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以韩愈《答李翊书》中的一段话为例: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很明显,这种看法也是有失偏颇的。固然,“仁义”、“道”不敢须臾而离,但是若只为寻求这些,而不观非“三代两汉之书”、不存非“圣人之志”,那么如何能形成具有个体特征的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完整认识呢?如何能通以达变呢?如何能确认你寻得的那个“道”就是准确无误的呢?(当然,这只是代表了大多数儒者的想法,例外如柳宗元等,则并非是追求纯粹的儒道,而仅以五经为取道之原,以杂书来旁推交通)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的对李杜诗的不客观批评不正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吗?汉儒注经、乾嘉考据看似不重义理,然则也是依自己心中的儒家义理(儒道的外化)而行。可是满头白发的他们除了一堆充斥圈点的纸张留下外,有什么其它有价值的东西吗?这样的“道”,亦不是读书之道。
  基于此,林语堂给了我们一个相当好的词语来指出向上一路,即“情不自禁”。“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在《读书的艺术》中,他如是写道。这是一种审美心态观照下的读书观。它只是本源一点灵心的相通。而其最终达到的境界,我想描述得最理想的莫若《徒然草》中的一段话,“晚春时分,柔和艳丽的天空下,来到一处家院,打眼一看就非身份低贱的人家:纵向深长,古木林立。看到庭院里散落的枯萎花朵,怜惜之情顿生,禁不住步入远门观看:南面的格子窗全都放落下,一副寂寞样子。环庭院而去,向东的妻户正好不大不小地开着,从帘子的破露处窥视里面:一位容貌清秀的男子——年龄二十岁左右,心宽体疏的样子,可又很优雅、很沉静,展开桌上的书物看着。”不仅仅是“情不自禁”了,更有从容自若的淡然,这个牵引着“情”的本质,在里面。这也就是林语堂说的“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读书的艺术》)的那种“自然”。
  此外,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态度有时并不能决定效果,方法错误的后果便是“南辕北辙”,差之千里。总结他的文章,大致可以得出一个公式:好方法=问题意识 宽广视野 鉴赏力。
  问题意识,即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即能发现书本空白处文字的能力。用他的话便是:“和探索新大陆一样”,要能够“虚怀若谷、好问、好奇、冒险、探索”(《知识上的鉴赏力》)。“一个好的读者将作家翻转过来看,如乞丐翻转衣服去找跳蚤那样。”(《写作的艺术》)这正如苏轼的“八面受敌法”。我们只有有意识地从不同的方面读一本书、读一个作家,才能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书被读得慢慢变厚,学养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做到这一步后,视野便可得以拓宽。当然,宽广的视野并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来求得。还要凭借广义上的“书”——人生。“智者同时读书本及人生。宇宙一大书本,人生一大学堂。”(同上)做到以上两点,便是获取了“书”中的信息。而信息也有有效和无效之分。因而,我们进一步要做的,也是最关键的,便是要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也即是要有鉴赏力来沙里拣金,要知文字之味。当然,这种鉴赏力不是先天的,或是他人可以传授的,而是须借助个体的阅读经验才能形成的。因着这个缘故,在培养这种能力的过程中,必须依赖本心而非外界事物。“积许多这种读书欣赏的经验,清淡,醇厚,宕拔,雄奇,辛辣,温柔,细腻,……都已尝过,便真正知道什么是文学,什么不是文学,无须读手册也。”(《写作的艺术》)
  总之,无论是读什么书,还是书怎么读,林氏读书艺术始终奉行着二字真言——“自然”。也即我自拟的本文标题——“风行水上乐自如”。
  最后,让我们来看这样一幅图景:“在一个雪夜,坐在炉前,炉上的水壶铿铿作响,身边放一盒淡巴菰,一个人拿了十数本哲学,经济学,诗歌,传记的书,堆在长椅上,然后闲逸地拿起几本来翻一翻,找到一本爱读的书时,便轻轻点起烟来。”(《读书的艺术》)此种读书,既比古人焚香沐浴后正襟危坐来得随意潇洒,也较今人地铁公交上用Kindle或是Ipad看碎片知识来得古雅切实。我想,一个得书中三味的人,大都是生活在这样的图景里的吧。
  参考文献:
  [1]林语堂. 人生不过如此[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少康主编.卢永璘,张健,汪春泓,白岚玲,郭鹏选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资料选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日]鸭长明,[日]吉田兼好[M].李均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严歌苓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度的剖析,这与她独特又深刻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无论是童年时期遭受的“文革”创伤,还是成年旅居美国时西方文化对她的冲击,都对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所研究的《花儿与少年》是以移民为视角,特别是女性为主体,来揭示人性在异国他乡的迷失和挣扎,向我们展示了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下,一个柔弱但却坚韧的东方女性形象。  关键词:《花儿与少年》;错位归属;东西文化碰
摘 要:正如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54年2月写给《新方向》的信中所言,《洛丽塔》像是一颗“刚刚安装好的定时炸弹”。小说由于叙述了37岁男子亨伯特和他12岁的继女洛丽塔之间的畸恋而备受争议。这部小说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和道德判断,通过倒叙手法讲述了在欲望和情色的驱使下,令人心悸而异常唯美的悲剧。  关键词:欲望;时间;死亡;唯美;悲剧  作者简介:张昭楠(1986-),女,陕西渭南人,硕士研
据DHNS 2016年10月16日报道,总部在美国加州的教育平台Coursera每月增加约6万名在印度的学习者,当前已有170万印度学习者在学。  Coursera的首席商务官Nikhil Sinha指出印度学习者中有1/4都对技术技能感兴趣。技术和数据科学是继商务领域外印度需求量最大的两个领域。Sinha同时提到,Coursera上有20%的学习者只使用移动设备学习。  Coursera通常和世
摘 要: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是一部典型的悲哀性质的交响音乐,以c小调贯穿全曲,让人情绪起伏跌宕,矛盾深沉,内心冲突。充分展示了作曲家的作曲技巧、作品独特的风格和配器的手段,感受颇丰。  关键词:马勒;复活;交响音乐;感想  作者简介:何晓堾(1981-),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辅导员、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J6
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在全新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的影响下的叙事视角改变对电视剧《红高粱》改编的影响,探索经典在不同语境下保留的文化内核以及迸发出的鲜活力量,总结经典改编的具体语境和时代依据,分析作品改编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红高粱;影视作品;变更;叙事视角;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1  2014年,电视剧《红高
作者简介:陈蕾(1987-),女,陕西咸阳人,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第一次知道仓央嘉措这个名字,是因为朱哲琴专辑《央金玛》中的那首歌曲《六世达赖喇嘛情歌》,后来拜读了龙仁青先生的作品《仓央嘉措情歌》后才知道,这首歌曲并不是那多情的雪域之王
摘 要:本文通过解析阎连科《生死晶黄》中大众群体的意志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并致使个体生命的消失后果,来寻求人存在于世的价值和尊严。  关键词:大众群体;个体生命;价值;尊严  作者简介:刘闪(1990-),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2  阎连科的《生
我尊敬的朋友张抗抗、同志们、朋友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为了一个作家,为了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为了一个把写作视为自己生命的人相聚在这里,共同来见证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文学馆的开馆,我想这无论是对于她的朋友,还是对于她无数忠实的读者,都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在这里,请允许我以一个诗人的名义并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张抗抗文学馆的正式开馆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人才辈出的杭州高级中学的慷慨之举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为文
人大多喜欢积聚,积聚有好有坏:有的人积德、积恩、积善,因为积种种好事,得以流芳百世;也有的人积种种坏事于一身,最终招致种种祸患,甚至遗臭万年。  兹将积坏之患,列举如下:  一、积财招嫉:积聚钱财,本乃人之常情,但有的人过分贪财好利,甚至挡人财路,积不该积之财,例如揩油、贪小便宜、放高利贷等。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积聚钱财也要讲究君子之道。如果钱财积聚不当,人生就被破坏了,即使有财,
还得从水说起。因为属于我们的一切,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还得从嫩江说起。多少年来,多少故事,在这条江边扮演;多少年来,多少风景,在这条江边变换。而值得说的,是变换的历程;值得看的,是今天的美丽。  “嫩水流长,历尽沧桑,沿岸人民,得失嫩江。丰年雨顺,喜获五谷;灾年洪害,民遭祸殃。”这是一段碑文,来自齐齐哈尔抗洪胜利纪念塔;这是全部的历史,是嫩江子孙几百年的悲欢。  我们要看的是嫩江公园,但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