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种下“发现”的种子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h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发现”,《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找到、发觉;通过探索找到前人未知的自然现象或规律。语文课堂中的发现机制,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的,即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和结果,而是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品读语言、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达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发现机制,符合新课程理念。其次,发现机制的运用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由于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发现结论,就能充分调动他们内部动机的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有益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再次,从语文学习规律来说,老师的越俎代庖,细致分析不能替代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只有自主地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才能有感而发,才能记忆深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发现机制,在语言文字的沃土为学生种下“发现”的种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抓住品味点,发现语言规律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不仅要理解词语的意思,扫清阅读障碍,更要丰厚词语积累,达到灵活运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文中值得品味的字词,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朗读体验,发现其构词的规律,了解这样的词语在句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例如一年级教材《世界真美呀》一课中有一句话:“小鸡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教者关注了“啄呀啄呀”这个短语,小鸡破壳未出,实现生命的蜕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小鸡来说是多么不易。“啄呀啄呀”通过重复使用语气助词“呀”,表现出小鸡啄蛋壳的时间长。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读句子,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学生读懂了小鸡啄蛋壳啄了很久。老师接着问:“你发现句中的什么词语让你感觉到啄了很久?”学生再次读文,主动探寻词语的秘密。当学生找到“啄呀啄呀”时,老师给予肯定:词语后面加上了“呀”,时间就会变长,生活中你听过或者说过这样的词语吗?学生发现了语言规律后,打开思路,回忆生活细节,畅所欲言:写字时,写呀写呀,写了很久;走路时,走呀走呀,走了很久;画画时,画呀画呀,画了很久……
  二、抓住对比点,发现表达效果
  “对比”是课堂上常用的教学策略,对比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往往能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比”,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一篇课文中可以进行上下文的对比,前后异同的对比。不同课文中可以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对比,不同写作手法的对比等。
  二年级教材《木兰从军》一课中这样描述木兰奔赴前线的情景:“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句中提炼了一系列动词,“披”→“跨”→“渡”→“过”,采用四组三字短语揭示了木兰奔赴前线的全过程,表现了木兰随同大军跋山涉水,行动迅捷,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是毫不逊色于男儿,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两处对比,让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效果。
  对比一:老师将课文中的原句改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上了战袍,跨上了骏马,渡过了黄河,越过了燕山,来到了前线。”让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发现修改后的课文与原文在朗读的感觉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三字短语更有力度,能突出木兰英勇神气的样子,仿佛看到她充满信心奔赴战场为国解难。
  对比二:与《沉香救母》中的:“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进行对比。都是历尽艰辛,都是勇敢执着,为什么表达上有不同呢?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人物特点,发现“翻过了多少座高山,跨过了多少道深涧”更能表现出路途遥远,体现沉香为救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而“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更能表现兵贵神速,突出“快”。经过两轮对比,学生发现字数少的短句节奏明朗,富有力量;字数多的句子,铺陈开来,更有渲染效果。
  三、抓住重复点,发现推进线索
  文学创作中,言语重复是行文的一大忌,但有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作者为了强调某种意思,以便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品质,表达思想感情,往往把一句话或一个词语反复使用,使课文的中心更为突出,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刻意为之的“重复点”,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厘清文章的脉络,层层递进,走进人物内心。
  笔者曾经执教过一篇名为《企盼》的文章,讲述了一个被父母遗弃的盲童,在一位叔叔的帮助下终于重见光明,直到最后他才知道那位叔叔也是一位盲人。文中多次写到盲人叔叔那双粗糙的手,文章的结尾处重见光明的盲童目光最终也停留在那双手上。作为盲人,手是他们接触世界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盲童被丢弃无助的时候,他握住了那双手;当他在生活中磕磕绊绊的时候,是那双手帮助着他;当他手术前紧张不安的时候,又是那双手在鼓励他。于是,我设计了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大问题:文中出现了几次“一双粗糙的手”,盲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接触到这双手的,当时给他带来什么感受?这样,教材被划分为一个个发现过程,学生根据这样的线索去主动探索并发现结论。
  再如五年级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老师引导学生浏览3-20自然段,找出彭德怀下命令的句子。三个句子分别在第5、11、17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语第一次是命令的口吻,第二次是不耐烦,第三次怒吼来读好这三次命令。三次命令有相同之处:杀大黑骡子。也有不同之处,有刚开始的命令,到不耐烦,再到最后的怒吼。这重复出现的三次命令背后,隐藏了彭德怀内心怎样的纠结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军令如山,可是同一道命令,这位军团长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下,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描写彭德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体会彭德怀这位铮铮铁汉在杀与不杀、骡子与战友、爱与痛的边缘抉择挣扎的内心。   四、抓住矛盾点,发现情感内涵
  不少课文看起来似乎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这正是作者用笔的独到之处。让学生发现文中的矛盾,紧扣矛盾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再通过思考与交流解决疑问,这样的过程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发现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写的—首儿童诗。作者运用生动、形象、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刻画出雨后广场上孩子们无忧无虑、无所顾忌地尽情玩耍的场面,一对天真活泼的小兄妹的形象跃然纸上。小哥哥拍着泥裤子,嘴里说着“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小妹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课堂上让学生聚焦这对兄妹俩,通过反复朗读,发现其中的矛盾点,并质疑:哥哥为什么嘴里说“糟糕”,脸上却是兴奋和骄傲呢?妹妹为什么轻轻地小心地跑,却希望自己也摔跤呢?接下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兄妹俩的心里:哥哥是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而羞愧,还是因为不经意间与大自然融合而欢喜?是为这意外的收获而兴奋,还是为了能替小妹摔这一回而骄傲?小哥哥的心里想的是什么?在那可爱的小妹妹眼里,小哥哥就是他心目中的偶像,他勇敢,他能干,他摔了跤都不哭,所以她也想摔这么痛快的一跤。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这样富有童真童趣的诗句,这样纯真的童心,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了,他们才能在诗中读到自己的影子。
  五、抓住关联点,发现文本主旨
  经典课文之所以经典,除了内容上的精妙,表达上的精彩,更多的是思想上的精深。学生学习一篇经典课文,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篇课文上,而应走出文本,通过与之相关联的作者背景了解,以及同系列文章的广泛阅读,来拓宽视野,加深对文本核心价值的理解。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季老的质朴坚韧与夹竹桃的韧性相通,在品读了夹竹桃的花性后,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季老的人品,从而达到花与人合一的教学效果。季老与夹竹桃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介绍季老的资料非常多,如何进行资料的选择呢?最初的教学方案,是由老师将精减的资料通过大屏幕直接展示给学生,多媒体屏幕上左边一半是季老的资料介绍,右边一半是夹竹桃的描写片段。通过对比朗读,感受花与人的共通之处。这样的设计,课堂上完全是牵着学生走,忽略了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学习的开放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高年级要培养学生浏览的能力,即根据一定的目标快速浏览资料,从中搜集有关信息的能力。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阅读资料,自我发现呢?教师准备了一份介绍季羡林的资料,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浏览资料。学生会发现季老的朴素就如夹竹桃的不张扬,季老逆境中乐观向上就如暴雨中顽强开放的夹竹桃,季老坚持写作就如始终如一的夹竹桃……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后,教师设计了对比朗读的环节。选择季老的名言并进行配音,通过教师的串词,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将人与花的共性升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上,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提供适宜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发现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毛成,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213003)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院校所招进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及成长规律,构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与学生社团互动模式,有利于变“说教式”被动教育为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主动参与、增强自信的自我教育,持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创新型学生社团;互动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
摘要:张荣胜校长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的领军者。他科学的办学定位、严格的质量监控、对接产业的智慧举措等是培养现代化人才、铸就特色职教品牌的成功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张荣胜;成功;教育人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71-03  [人物档案]张荣胜,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京高职校)校长,高级讲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
李宏伟说自己和新海高中很有缘份,他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家长、教师,又是主政多年的校长。我以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这所学校文化基因的继承,新海高中的前身是普爱平民义务学校,学校的起步就伴随着普爱的进程。近些年来,李宏伟基于学校文化传统的承传,基于人到中年的生命感悟,又努力倡导探索“普爱教育”,以卓有成效的实践给教育爱的丰厚内涵以生动诠释,将学校发展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大爱的本质  教育爱是一种职业
摘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调查、分析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产生的教学效果、获得途径及影响因素,能为改善教学质量提供翔实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27-03  一、调查概况  调查对象: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部分专业课程任课教
摘要:“更好的教育”是服务学生自然成长、启迪学生自己成长、引领学生自由成长、促进学生自觉成长的教育。追求“更好的教育”,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专业成长范式和校长管理服务方式,构建促进心灵转向、滋润生命生长、点燃生命火焰、提供外在自由的课堂。追求“更好的教育”,需要县级政府改变思维方式、改变行为导向、改变实践路径,让基础教育发展更为理性、创新更富实效、治理更加有力。面对基础教育发展
拿到陈明华先生的新著《语文的享用与工艺》时,适逢首届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暑期高级研修班在南京师范大学火热进行中。在组委会推荐的众多名师著作中,这本书颇为碍眼,封面有些土,色调有些暗,很随意的一只咖啡杯,隐隐的很散乱的几滴飞溢的咖啡或是墨汁,细看那微微突起的黑色竖排书名“语文的享用与工艺”八个字,由不得你不去咂摸这封面的整体构思,这时你的心头会涌起雅致、厚重等一些词语了。陈明华先生是江苏省中学语文教授
摘要: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校本化实习课程是适应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校内外实践性教育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适合本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等特点同时又能突出本校特色的实习课程。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实施应秉承建构性理念、情境性理念及“全实践”理念;集中分散四位一体实习模式和双导师制实习模式及分区督导评价机制。  关键词: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校本化实习课程;实施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
有幸得以细品张齐华老师的两节《用数对确定位置》,先是叹服于第1版本中孩子们惊人的创造力,继而又被课例2当中孩子们对规则的精准把握和精彩外延所吸引。再三把摩、沉思两课细微之处,则不禁敬佩张齐华老师在这一异构过程中所传达出的对学生的人本关怀以及对教学的不懈追求。躬逢美课,恰如游走于色彩斑斓之山溪美景,不免要生出色授魂与之感。乃强为置喙,恭疏短见于下。  一、改课,不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两个版本课堂
袁爱国老师是扬州宝应人,执教于宝应实验初级中学,18岁师范学校毕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语文教坛上勤奋工作,从一名师范生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在阅读爱国老师的文稿时,我发现他一路求真、向善、寻美,有梦想,更有坚实的行动,在思与诗之间发现了语文的魅力,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他成长、成才、成名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不少有益的启迪。  一、求真:做一个热爱生活、素心追月、明道正学的授业
摘要:历史概念解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现阶段高中历史课堂偏重于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对历史概念的解读缺乏“历史味道”,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影响考试的成绩。历史概念的解读要通过相关材料分析历史概念形成的前因后果,得出历史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在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材料加深对相关史实的认识。  关键词:历史概念;历史味道;本质和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