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报评点
2007年9月16日“徐阳委约作品暨演奏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在浮躁的音乐界,能听到这样一场高境界、高品位、高质量的民族乐器阮的音乐会实在是难得。
音乐会的开始,就给人们一个“意外”。《楼兰寻梦》用低音乐器大提琴、低音提琴为一件中国乐器协奏(李滨扬作曲)。此前尚未见到。低音乐器半园形的排列,阮在中间一朵“白兰花”特显醒目,婷婷玉立给人以美的享受。乐声响处,空旷、静谧,阮声则轻挑慢拨“总相宜”。乐队中屡屡出现叹息音调。“直叫人感叹唏嘘”(节目单语),阮声默契则“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追随着“人生的梦”……
梁文曦《新酒狂》改编自古琴曲,原曲短小精悍,恰当地表现作者(阮藉)对现实不满而以酒“佯醉”的心态。“佯醉”并非真醉,所以无论在情趣上、步态上与常人相差不多。如果“速离恍惚,步履颠踬”则真的成了“醉鬼”而失去了“佯”,就失去了他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又不合作的气概。而他的心却是“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所以,我还是喜欢古琴曲《酒狂》对节拍、音高的处理。
徐品俊《剑器》有些不知所云。不知作曲家如何理解“剑器”,但在乐曲中似乎听见刀剑相击,寒光四射,似乎是在描写古代兵器的交锋。而我所见到的史料中称:“剑器是健舞名”,(《乐府杂录》)“剑器,古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妓雄妆空手而舞”。(《正字通》),《文献通考·舞部》又称:“以剑器为刀剑,误也”。又:《剑器》原为西域胡舞,所以作品音乐如何处理,不言而喻。
周龙的《竹林一贤》是该场音乐会的重点曲目之一,笔者比较在意阮左手的表现。在整场音乐会的所有曲目中,这里是致韵较多的一曲,如“滑音”、“打音”,四弦上的“拉音”等,均令人回味无穷。乐曲结构不够严谨而有点松散,而前(五声音阶)与后(七声音阶)在风格上稍欠统一。且最后的“热烈”也没有热烈起来。独奏中阮常常为乐队所淹没,而令人遗憾。
王斐楠编曲的《山韵》是本场音乐会结构较大的一部协奏曲,没理解错的话,正如节目单中所示,是表现山的“高大而雄伟,巍峨的壮丽”,但节目单中每个乐章后的两句诗,不知与“山”何干?如“涧”,后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使得人憔悴”。《现代汉语辞典》解“涧”为:“山间流水沟”。诗词中也不时出现“涧”字。如“寒山出涧湿”,“琮琮琤琤泉落涧”、“玉涧出泉”、“幽涧泉,鸣深林”,“深藏涧水寒”、“泉鸣空涧”等等,看不出与“人憔悴”有何干。本来,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不可言传,更不能明示。用非常明白的字去诠释,往往会弄巧成拙。用不相干的词注解更欠妥当。
陈怡《丝路之舞》。“丝路”有陆路“丝路”,有海上“丝路”。此处之“丝路”大约是指陆路“丝路”,它是由长安出发,路经陕、甘、宁、青、过新疆而抵达中亚、东亚、西亚等均可称“丝路”。如何表达新疆这一段的称谓与特点,尚须探讨之。
音乐会的帷幕虽然已经落下,阮韵却久久不愿离去而萦绕心扉。细品之,进而慎思之,似乎有些尚须进一步思考之需。
中华乐器与西方交响乐队合作,近来已成时尚。不可否认,它对提高中华乐器的表现力起了某些作用,也为民众增添了新的品种而受到某些欢迎。但对于不同音乐体系的中西音乐而言,有几点问题是应该研究的。
一、律制。中华传统音乐(乐器)是多律制的。除古琴外,其他弹拨乐器,在建国后大体上都归依为西方音乐的“十二平均律”。而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都使用匀律(有称等律的),即没有西方音乐“十二平均律”的“半音”,相邻两音均为(大体上)大二度音程,这种律制早在九千年前(贾湖遗址出土之骨管)即已定型,古代音理称为:“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黄翔鹏先生在《曾侯乙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一文中有详尽的考证与阐述。)简言之:如琵琶曲《十面埋伏》、《平沙波浪》、《瀛州古调》、《平沙落雁》等,原曲中的微升fa(↑4)、微降si(↓7),“十二平均律”的琵琶是弹不出来了,其韵味大失其色,失掉了中华音乐的特质。(相信徐阳女士会有所悟)。所以,以牺牲自己的特质而屈从于西方的“十二平均律”是利是弊,慎之。
二、韵味。它是乐音升华的最高形态。“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明·陆时雍,见《琴学丛书》)相信弹琵琶出身的徐阳女士对弹琵琶的(主要致韵),左手会有很深的体会。为什么琵琶文曲(如《塞上曲》、《夕阳箫鼓》等)听后总是让人回味无穷而念念不忘;而武曲则是热闹一阵子如过眼云烟而失忆,其实就是“韵”字在做祟。当然,阮曲之“韵”,首先在于作曲家对阮致韵手法掌握的多寡、深浅有关,为演奏家“出韵”提供多少可能。对于不大了解中华音乐、中华乐器和阮的特点的作曲家,要求他们写出具有中华音韵的乐曲来是不大好把握的。
三、即兴。给演奏家一点自由(即兴)如何?中华传统音乐的特质之一即为“即兴”。黄翔鹏先生说:“传统音乐绝非谱面上的那些东西,没有学到民间艺人即兴性艺术创造这个本事,就没有学到民族音乐的精髓”。遗憾!建国以来,“即兴”艺术(在音乐学院和音乐团体)由于向西方音理学习而丧失殆尽。现在的民族器乐艺术(尤其是和西方交响乐队合作)都是作曲家一节一拍、一个个音符写在谱纸上的,不允许演奏家有一点点的即兴,甚至传统的致韵手法也不让用或很少用。演奏家只能“照谱宣科”,制约了演奏家乐思的飞翔与技艺的发挥(作曲家不可能把各种乐器、各位演奏家及其掌握技艺都能了解、掌握)。在总体上尊重作曲家原创的基础上,可否在适当部位允许演奏家的乐思驰骋和炫技性的表演,它或许是该曲的最精彩的部分,何乐而不为,即所谓“至音非可求,只在天然中”。其实,早期的西方音乐中就有这种艺术,称为“华彩乐段”(cadenza ad libitum)初时为演奏家即席即兴演奏,后也由作曲家谱写。(近期西方某些音乐表演艺术,仍不时有“即兴”的演奏)而这种技艺在中国已有很久的历史了。
2007年9月16日“徐阳委约作品暨演奏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在浮躁的音乐界,能听到这样一场高境界、高品位、高质量的民族乐器阮的音乐会实在是难得。
音乐会的开始,就给人们一个“意外”。《楼兰寻梦》用低音乐器大提琴、低音提琴为一件中国乐器协奏(李滨扬作曲)。此前尚未见到。低音乐器半园形的排列,阮在中间一朵“白兰花”特显醒目,婷婷玉立给人以美的享受。乐声响处,空旷、静谧,阮声则轻挑慢拨“总相宜”。乐队中屡屡出现叹息音调。“直叫人感叹唏嘘”(节目单语),阮声默契则“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追随着“人生的梦”……
梁文曦《新酒狂》改编自古琴曲,原曲短小精悍,恰当地表现作者(阮藉)对现实不满而以酒“佯醉”的心态。“佯醉”并非真醉,所以无论在情趣上、步态上与常人相差不多。如果“速离恍惚,步履颠踬”则真的成了“醉鬼”而失去了“佯”,就失去了他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又不合作的气概。而他的心却是“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所以,我还是喜欢古琴曲《酒狂》对节拍、音高的处理。
徐品俊《剑器》有些不知所云。不知作曲家如何理解“剑器”,但在乐曲中似乎听见刀剑相击,寒光四射,似乎是在描写古代兵器的交锋。而我所见到的史料中称:“剑器是健舞名”,(《乐府杂录》)“剑器,古武舞之曲名,其舞用女妓雄妆空手而舞”。(《正字通》),《文献通考·舞部》又称:“以剑器为刀剑,误也”。又:《剑器》原为西域胡舞,所以作品音乐如何处理,不言而喻。
周龙的《竹林一贤》是该场音乐会的重点曲目之一,笔者比较在意阮左手的表现。在整场音乐会的所有曲目中,这里是致韵较多的一曲,如“滑音”、“打音”,四弦上的“拉音”等,均令人回味无穷。乐曲结构不够严谨而有点松散,而前(五声音阶)与后(七声音阶)在风格上稍欠统一。且最后的“热烈”也没有热烈起来。独奏中阮常常为乐队所淹没,而令人遗憾。
王斐楠编曲的《山韵》是本场音乐会结构较大的一部协奏曲,没理解错的话,正如节目单中所示,是表现山的“高大而雄伟,巍峨的壮丽”,但节目单中每个乐章后的两句诗,不知与“山”何干?如“涧”,后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使得人憔悴”。《现代汉语辞典》解“涧”为:“山间流水沟”。诗词中也不时出现“涧”字。如“寒山出涧湿”,“琮琮琤琤泉落涧”、“玉涧出泉”、“幽涧泉,鸣深林”,“深藏涧水寒”、“泉鸣空涧”等等,看不出与“人憔悴”有何干。本来,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不可言传,更不能明示。用非常明白的字去诠释,往往会弄巧成拙。用不相干的词注解更欠妥当。
陈怡《丝路之舞》。“丝路”有陆路“丝路”,有海上“丝路”。此处之“丝路”大约是指陆路“丝路”,它是由长安出发,路经陕、甘、宁、青、过新疆而抵达中亚、东亚、西亚等均可称“丝路”。如何表达新疆这一段的称谓与特点,尚须探讨之。
音乐会的帷幕虽然已经落下,阮韵却久久不愿离去而萦绕心扉。细品之,进而慎思之,似乎有些尚须进一步思考之需。
中华乐器与西方交响乐队合作,近来已成时尚。不可否认,它对提高中华乐器的表现力起了某些作用,也为民众增添了新的品种而受到某些欢迎。但对于不同音乐体系的中西音乐而言,有几点问题是应该研究的。
一、律制。中华传统音乐(乐器)是多律制的。除古琴外,其他弹拨乐器,在建国后大体上都归依为西方音乐的“十二平均律”。而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都使用匀律(有称等律的),即没有西方音乐“十二平均律”的“半音”,相邻两音均为(大体上)大二度音程,这种律制早在九千年前(贾湖遗址出土之骨管)即已定型,古代音理称为:“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黄翔鹏先生在《曾侯乙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一文中有详尽的考证与阐述。)简言之:如琵琶曲《十面埋伏》、《平沙波浪》、《瀛州古调》、《平沙落雁》等,原曲中的微升fa(↑4)、微降si(↓7),“十二平均律”的琵琶是弹不出来了,其韵味大失其色,失掉了中华音乐的特质。(相信徐阳女士会有所悟)。所以,以牺牲自己的特质而屈从于西方的“十二平均律”是利是弊,慎之。
二、韵味。它是乐音升华的最高形态。“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明·陆时雍,见《琴学丛书》)相信弹琵琶出身的徐阳女士对弹琵琶的(主要致韵),左手会有很深的体会。为什么琵琶文曲(如《塞上曲》、《夕阳箫鼓》等)听后总是让人回味无穷而念念不忘;而武曲则是热闹一阵子如过眼云烟而失忆,其实就是“韵”字在做祟。当然,阮曲之“韵”,首先在于作曲家对阮致韵手法掌握的多寡、深浅有关,为演奏家“出韵”提供多少可能。对于不大了解中华音乐、中华乐器和阮的特点的作曲家,要求他们写出具有中华音韵的乐曲来是不大好把握的。
三、即兴。给演奏家一点自由(即兴)如何?中华传统音乐的特质之一即为“即兴”。黄翔鹏先生说:“传统音乐绝非谱面上的那些东西,没有学到民间艺人即兴性艺术创造这个本事,就没有学到民族音乐的精髓”。遗憾!建国以来,“即兴”艺术(在音乐学院和音乐团体)由于向西方音理学习而丧失殆尽。现在的民族器乐艺术(尤其是和西方交响乐队合作)都是作曲家一节一拍、一个个音符写在谱纸上的,不允许演奏家有一点点的即兴,甚至传统的致韵手法也不让用或很少用。演奏家只能“照谱宣科”,制约了演奏家乐思的飞翔与技艺的发挥(作曲家不可能把各种乐器、各位演奏家及其掌握技艺都能了解、掌握)。在总体上尊重作曲家原创的基础上,可否在适当部位允许演奏家的乐思驰骋和炫技性的表演,它或许是该曲的最精彩的部分,何乐而不为,即所谓“至音非可求,只在天然中”。其实,早期的西方音乐中就有这种艺术,称为“华彩乐段”(cadenza ad libitum)初时为演奏家即席即兴演奏,后也由作曲家谱写。(近期西方某些音乐表演艺术,仍不时有“即兴”的演奏)而这种技艺在中国已有很久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