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那段历史,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但大家想过没有:开国大将的兵权都被收回了,以后再有外敌入侵,谁来指挥军队呢?总不能让皇帝亲自带兵冲锋吧?就算这位皇帝比较神勇,每次打仗都亲征,他也不能身外化身,同时在多个地方指挥多场战役啊!要知道,宋朝运气可不太好,碰巧在强敌环伺的恶劣环境下建国,北边是国土辽阔的契丹,西边是骁勇善战的西夏,万一契丹和西夏同时入侵,又当如何呢?
其实宋太祖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杯酒释兵权”,释的是老同事的兵权,例如韩令坤、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李汉超等人。这些老同事和宋太祖一样,当年都是周世宗麾下的大将。大家都是同袍,级别差不多,威望也差不多,所以宋太祖特别害怕这些人造反,必须解除兵权才能安心。
还有一些人,虽然也是武将,但级别比他低,资历比他浅,可能还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例如李处耘、楚昭辅、王仁瞻、潘美等人,不但没有解除兵权,实际权力还扩大了,因为他对这些人比较放心,不怕他们造反。
不过,宋太祖对于亲手提拔的武将仅仅是比较放心,并不能完全放心。为了牵制这些武将,他又迅速往军队里安插了两批亲信。一批是他的妹夫、女婿、外甥、小舅子,简称“外戚”;一批是宫里的中高级宦官,俗称“太监”。今天我们暂且不谈外戚,重点说说太监——在北宋前期带兵打仗的太监。
比如说宋太宗朝的大内总管王继恩。这个人是宋太宗李皇后的亲信,当年统领大军平定四川叛乱,功劳超过绝大多数武将。可惜王继恩骄傲自满,不守本分,平定四川后,纵容部下抢掠百姓,被太宗召回问罪;待太宗驾崩,他又跟皇后联起手来,妄图废掉太子,另立新君,事发被流放,没能善终。
王继恩做到的最高官职是“入内都知”,相当于大内总管。他死后,继任者名叫秦翰,也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太监,立下的战功几乎不亚于王继恩。
秦翰是河北真定获鹿人,跟《三国演义》里的常山赵子龙是老乡,小时候因为家贫,13岁入宫当了太监。跟我们印象中那些娘娘腔太监不一样的是,秦翰“倜傥有武力,……以善战闻”(《宋史·宦者传一·秦翰传》),意思是说他长得高大帅气,武功高强,擅长打仗。
宋太宗刚即位时,跟北汉和契丹开战,善战的秦翰被派到大将崔彦进部下当监军。本来只需要负责监督崔部作战就行了,但他主动请缨,亲临前线,先后参加了攻打太原、攻打幽州以及在河北满城阻击辽军三场战役,由于作战勇猛,受到太宗嘉奖。宋太宗第二次伐辽,大内总管王继恩被任命为“排阵钤辖”,秦翰被任命为“排阵都监”,成了王继恩的副手。
伐辽失败后,宋太宗把注意力放在党项人(后建立西夏)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那里,派秦翰为钦差,去党项部落打探虚实。秦翰不辱使命,不但探明了敌情,还得到了李继迁的信任。他回京复命,对太宗说:“李继迁表面归顺,实则野心勃勃,奴才愿意豁出命去暗杀此贼。”宋太宗认为李继迁不会反叛,否决了秦翰的提议。后来李继迁果真起兵作乱,宋太宗将秦翰任命为灵州、环州、庆州、清远四个战区的总监军,该任命直到太宗驾崩才结束。
公元999年,即位不久的宋真宗御驾亲征,抵挡入侵的辽国军队,秦翰久经战阵并且忠心耿耿,被任命为前路、中路、后路总监军。前军统帅名叫傅潜,临阵怯敌,不管沿边城堡怎样飞书告急,就是不发一兵一卒出战。辽军如入无人之境,占领河北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秦翰赶到傅潜军中,催促傅某赶紧出兵,傅某才分兵去迎敌,结果取得大捷。
公元1000年,四川叛乱,泸州观察使雷有终苦战半年,没能平乱,宋真宗任命秦翰为“两路捉贼招安使”,去四川协助雷有终。一个月后,成都从叛军手中光复;两个月后,四川叛乱平定。在光复成都的战役中,秦翰击鼓督战,身中两支冷箭,依然屹立不退。宋真宗收到捷报和战报节略,亲自写信慰劳秦翰。
太监在古代中国源远流长,皇帝派太监督战、传送军情、巡查地方,甚至派太監代替自己批阅奏章、草拟圣旨。对于太监,大部分皇帝都是比较放心的。他们没有后代,有的从小伴皇帝长大,有的确实能力突出。
公元1001年,辽军再次入侵,宋真宗派已故老将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朗(杨家将故事里杨六郎杨延昭的历史原型)和另外两名武将当前锋,秦翰和另外5名太监到杨延朗军中督战。这些太监与武将共同努力,成功击退了辽军。
同年初冬,辽军又一次入侵。仍在前线防守的秦翰听探子回报,得知一股辽军在附近山上驻扎,于是从后山偷袭,将这股辽军歼灭。
同年岁末,党项入侵,秦翰领兵6万到边境驰援。次年春天,党项人退出,秦翰奉命驻守,修筑城堡。
公元1004年,辽军再次大举入侵,宋真宗在大臣寇准的建议下又一次亲征,外戚武将李继隆担任东路军主帅,秦翰担任西路军副帅。这年十一月廿四,秦翰所部与辽军激战之后,澶州城上的一小部宋军悄悄合力将床子弩拉满,一箭把辽军统帅萧挞览钉在地上,辽军锐气大挫,然后宋辽议和,签下澶渊之盟。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床子弩射杀萧挞览的那一队宋军,领队人竟然也是一个太监,名叫周文质。
宋辽和议达成后,秦翰率领大军回京,交回兵权,专心担任大内总管。但在公元1005年以后的几年里,他又被宋真宗派往陕西和甘肃,巡查沿边各地防御工事,凡是不牢固的城堡都要重新修筑,凡是兵力薄弱的地方都要加强战备。他在北宋西部边境驻防了5年半,勤于王事,不辞辛劳,累得头发都白了。 公元1010年,秦翰受命还朝,继续担任大内总管,直到公元1015年中风去世,享年约64岁。
秦翰去世时,宋真宗非常惋惜,为其追赠官职,还让翰林学士杨亿撰写了碑文。真宗在宰相王旦面前夸奖秦翰:“翰尽忠国家,不害人,亦不妄誉人。”(《续资治通鉴·宋纪三十二》)如果宋真宗没有过誉的话,那么秦翰的人品应该属于正直善良那种,与影视剧里阴险狡诈、残忍变态的太监形象完全不同。
太监在古代中国源远流长,皇帝派太监督战、传送军情、巡查地方,甚至派太监代替自己批阅奏章、草拟圣旨。对于太监,大部分皇帝都是比较放心的:第一,太监没有后代,篡权夺位的欲望相对不强;第二,很多皇帝从小在太监陪伴下长大,天生对太监有感情;第三,一些太监确实表现优异,跟文官武将相比毫不逊色,可以圆满完成皇帝指派的任务。姑且不说改进造纸术的蔡伦、下西洋的郑和,就连本文主角,这位不为大众熟知的宋朝太监秦翰,在军事上的功劳不也是明摆着的吗?
太监立军功,北宋前期屡见不鲜,除了秦翰、王继恩,还有阎承翰、张崇贵、石知显、窦神宝、李神福、李神祐、周绍忠、卫绍钦、韩守英、蔡守恩、蓝继宗……这些太监对外征伐,对内平叛,战功赫赫,他们的事迹在《宋史·宦者传》中都有记载。
太监督战,也不是没有坏处,比如会打击士气,武将指挥起来也备受牵制,但宋太祖、宋太宗乃至宋真宗等人的高明之处在于知人善任,选派的监军太监大多是德才兼备、能顾大局的人才。秦翰死后26年,大臣孙沔总结道:“先朝秦翰等数人,履行严谨,节义深厚,心皆好善,意不害人,出则总边方之寄,归则守内庭之职,俾之兼领,亦不侵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先帝重用的武职太监,如秦翰等人,工作严谨,待人宽厚,能胜任各种职位,去边疆能统率军队,回京城能侍候皇上,镇守地方时也不专横跋扈、欺负地方官。
另外,从宋真宗开始,朝廷对太监的任用政策也比较理性,所有带兵太監都是临时差遣,打完仗立即回京,不许长期担任军中要职。太监如有军功,封赏不能超过武将;太监如有过错,惩罚则比武将还要严厉。
可惜这样的理性政策没有变成祖宗家法,到宋徽宗即位,既不能知人善任,又不懂恩威并用,让一个不懂军事且人品低劣的太监童贯总领天下兵马,一败于辽,再败于金,太监的武功,最终没能挽救北宋。
秦翰 北宋宦官将领。字仲文,获鹿(今属河北)人。宋太祖时入宫,太宗、真宗时屡次参与抵御契丹以及讨伐赵保忠等军事活动,作战勇教,有谋略,功勋显著,很受太宗、真宗的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