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着眼于湖北未来五年乃至十年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战略需要,我省于2011年启动了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按照“统筹遴选、强化培训、跟踪管理、择优任用、梯次接续、系统推进”的总体思路,以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集中选拔一批70后80后优秀年轻干部,到市、县、乡党政班子正职或重点岗位培养锻炼,努力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储备新生力量、提供人才支持。请看本期特别策划——
昨天,我们从建设一线走来
满怀着中国梦的理想与追求
今天,我们将心声谱成诗篇
诉说着建设者的豪迈与风流
我们是规划人
为美丽湖北绘制壮丽蓝图
我们是建设人
荆楚大地处处起高楼
……
这一首意气风发的朗诵诗,由湖北省年轻干部成长工程2013年省委党校中青班的学员创作,并在毕业晚会上集体吟诵。全诗紧扣时代脉搏,围绕湖北发展实际,生动诠释了他们“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坚定信念和雄心壮志。
2011年4月,湖北省启动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其参选对象之广,培训规格之高,测评手段之多,管理方式之严,均前所未有。截至目前,全省共选拔“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养对象79485人,其中省一级996人,市(州)一级8148人,县(市、区)一级19562人,乡镇(街道)50779人。现在,这些思想上“充了电”,行动上“加了油”的学员,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鼓足干劲为湖北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建功立业。
突破常规的战略决策
黨的领导是航向,领导干部是先锋,是“关键的少数”。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成长,则需要培养,需要历练。
近些年,随着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机制,为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成长提供了机会。然而,干部选拔任用中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的现象依然存在。阻碍年轻干部成长的,不仅有年龄、资历等“显格”,还有党政班子内部逐步轮岗、依次往前排的“潜格”。
常格不破,大才难得。在年轻干部选拔使用上,如果亦步亦趋,循规蹈矩,死扣台阶,论资排辈,就无法实现人才的超常规发展。要用改革的思想和创新的办法选才用才,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打破瓶瓶罐罐,破格提拔优秀年轻干部。
走过波澜壮阔的“十一五”,湖北加速驶入“十二五”新航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两型社会”建设试点……湖北未来有着清晰的战略发展目标。而成就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非常之事”,必须选拔一批思想解放、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勇于担当的“非常之人”,特别是要大力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
在历届省委高度重视下,我省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比,从事业发展的需要看,全省各级领导班子结构还存在年轻干部数量偏少、年龄结构不优等问题。省委组织部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省市州“四大家”领导班子成员中,40岁以下的只占1.8%;41岁至45岁的只占9.6%。103个县市区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的只占1.5%;35岁至40岁的只占9.7%。
年轻干部是党政领导人才中最活跃、最有生气、最具创造精神的一支力量。只有一届又一届、一代又一代年轻干部不断走上领导岗位,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够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构建战略支点的宏伟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因此,组织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是省委应对“黄金十年”机遇、应对“五局之势”优势、应对“五个湖北”建设需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接续奋斗的高度出发,推进的一项基础工程、战略工程。
省委书记李鸿忠强调,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既是我省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考量。要把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作为推进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程来抓。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指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实现湖北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年轻干部。
不拘一格的竞争选拔
清一色“70”后、“80”后干部,平均年龄38.7岁,正处级年龄最小的32岁、副处级年龄最小的30岁;清一色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博士研究生47名、硕士研究生112名,具有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的8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
这是最后一期中青班287名学员的年龄与学历结构。该期培训班分为财政税收金融、城乡规划建设、高等院校管理、教育行政管理4个班,许多学员已是某个学科的带头人、权威专家、业务骨干。
这么多优秀的年轻干部是如何遴选而出,成为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的一员?
该项工程启动之前,省委即提出,采取竞争性选拔的方式,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把年龄(70后、80后)、任职经历(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和考试成绩作为基本要素,把考察结果作为确定培养对象的主要依据,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看潜力,按照组织推荐、资格审查、集中考试、组织考察、确定对象等工作步骤,真正把那些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
突出干部的德才表现。如在实施党政综合类子工程时,省委组建了20个考察组,重点对培养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坚持把考察结果作为主要依据,把考试成绩作为重要参考,把任职经历和工作业绩作为基本要素全面实行量化评价,做到“不以考试代替考察”。
突出基层用人导向。明确规定,市(州)党政班子成员培养对象应当具有市(州)或县(市、区)党政班子任职经历;县(市、区)党政正职培养对象应当具有县级党政班子或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任职经历。 突出群众公认。确定重点培养对象时,注重扩大群众知晓度和监督面,实行干部基本情况、思想和工作小结“两公示”,对德、能、勤、绩、廉等进行量化测评,开展民主测评优秀率、思想和工作小结满意率、民主推荐赞成率“三率”比较,对“德”的得分不高,民主测评总体评价优秀率、个别谈话推荐得票率低于60%的人员,一律不作为培养对象人选。
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既严格又创新的选拔方式,为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茁壮心力的熔铸之炉
1979年出生、2001年入党的王栋,是名副其实的“海归”博士,现任武汉纺织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是2013年年轻干部成長工程中青班的学员。
2004至2010年留美学习、工作的6年里,王栋遭遇过多个政治团体的多次邀请和游说。他告诉记者,自己对党、国家、民族有着一种朴素而深厚的情感,出国前就交满了6年的党费,但这种感情一直很懵懂,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也很零碎。经过这次培训,懵懂的感情得到了升华,零碎的知识也得到了系统地梳理,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
年轻干部有许多公认的优势,比如,学历高、眼界宽、知识新、思想活,敢闯、敢试、有冲劲。但许多学员也坦承,年轻干部的不足之处同样明显,普遍存在“四个缺乏”,即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刻理解,缺乏艰苦环境、严格党性的考验和锻炼,缺乏基层工作尤其是直接的群众工作经验和历练。
人生如屋,信念是柱。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把坚定信念、勇于担当作为培训重点,提高年轻干部的理论素质和政治定力。以最后一期中青班为例,学员们在80天的时间里,围绕李鸿忠提出的“学什么?梦什么?循什么?”的命题认真思考,把党性锻炼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
他们重温经典,筑牢根基,系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原著,收看了《解放》、《中国远征军》等影视教材,集中学习讨论了中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和省委领导作的反腐倡廉形势报告,分组学习了模范典型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坚定了信仰、信念、信心。
他们走进警营,磨练意志。入学第二周,全体学员集中到武汉市警察训练基地进行了3天的军事训练,从简单的立正、稍息等动作做起,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砥砺意志毅力。
他们缅怀先烈,涵养精神。5月,学员分4批轮流到红安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学唱革命歌曲,重温入党誓言,缅怀先辈功绩,对“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有了深刻领会。
他们进村入户,再接地气。学员们深入红安县永佳河镇狮子口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地气、增底气,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
王栋对记者说,由于从小在城市环境中长大,生活比较优越,对农村生活缺乏切身的体会。这次到农村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发展需求等有了深入地了解,进一步坚定了利用自己所学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
来自宜昌市夷陵高新区的学员程鹏告诉记者,作为技术业务领域的干部,以前对入党兴趣不大。经过此次的系统培训,提高了对党的认识,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几名培训前未入党的学员,均在学习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素质提升的成长驿站
“许多学员培训前,缺乏现场脱稿演讲的驾驭能力。”省委组织部跟班干部杨仁浩说,最初的集体活动中,有一堂每人现场发言3分钟的课,结果不少学员磕磕巴巴、或中断卡住憋不出话,甚至有学员一上场就愣了神。现在经过多次的技巧学习、强化训练,学员们个个成了“脱口秀”大师,一次临时发言就是一场精彩演讲,学员们的气质和修养都得到很好的提升。
调研能力,也是学员普遍缺乏的能力“短板”,一些人甚至不了解系统的调查研究。经过现场模拟、系统教授调研方法,学员们问卷、访谈、采样等调研能力明显提高。
毕业前夕,省委党校结合学习李鸿忠书记署名文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开展了“我为湖北献一策”活动。学员们分赴19个县市区及有关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等课题深入思考,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比如,程鹏在对黄梅县小池镇进行了4天的调研后,写了一篇《小池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详尽分析了小池镇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提出了其发展定位“不够清”、内生实力“不够足”、支撑能力“不够强”、飞地经济发展“不够熟”等4个“不够”,建议小池镇产业发展要打5张牌:产业规划牌、项目招商牌、产业融资牌、协调发展牌、互利联合牌。教学老师认为,该篇报告数据详实、有理有据,对小池镇的产业发展相当有建设性。
“中青班上学习到的本领,将会使我一辈子受益。”来自省国税局的学员孙文峰十分看重自己的培训收获。他对记者说,培训中感触最深的是,老师们敢于直面现实中的问题。一次课堂上,学员提出疑问:国家的财政税收不少,为什么在一些民生问题上却总是缺钱呢?老师回答:主要是许多该花的钱没花,不该花的钱花得太多,如高楼大厦建得太多。这种状况正在扭转,国家财税已把越来越多的钱用在了民生问题上,花在了刀刃上。
据了解,这一期培训按照“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教学布局,精心设计了63.5个教学日、9个教学单元,邀请领导、专家和先进模范人物共85人次讲学,每个班组织现场教学6次、学员论坛5次、主题班会3次、实地调研2次。学员们把握机遇、博学沉思,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想得深、写得出,圆满完成了教学计划。很多学员学习笔记达10多万字,记完了12本笔记。
杨仁浩告诉记者,学员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岗位,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性格特点,但他们都很优秀,许多已是给别人上课的专家。当这么多优秀的人汇聚在一起,他们才知道天外有天,所以80天的学习锻炼,就像是一个“摧毁自信而后重建自信”的过程。学员们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一次全新的成长“涅槃”。 据了解,全省各地各单位对年轻干部的选拔、锻炼、培养,无不是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如恩施市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训班上,市委书记、市长和学员们面对面交流,谈发展、谋民生,并通过小组交流、集中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考试等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该市市委党校教师谭光荣介绍,40余天的学习中,学员们共集中学习了70多个专题。
纪律严明的扑面新风
严明的纪律是培训成功的保证。据介绍,开班之初,省委党校就认真组织学员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人手发放一本《学员手册》,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承诺严格做到“六不”。
同时创新管理模式,严格实行“两建三查四抓一讲评”:“两建”,即健全组织管理架构、健全学员管理制度;“三查”,即巡查一日作息制度遵守情况,检查学员规定落实情况,抽查重要事项执行情况;“四抓”即抓廉政纪律、抓课堂秩序、抓学习讨论、抓文体活动;“一讲评”,即各班班委会每周小结讲评,组织组半月总结讲评。学员们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正学风、改文风、转作风,形成了“三多三少”的良好风气,即主动带头的多、消极被动的少;脱稿发言的多、照稿讲话的少;出全勤的多、请事假的少,形成了高度统一和高度自觉。
纪律严格,但学员们的校园生活却丰富多彩。
各班的党支部、班委会,全部实行竞争性选拔和任期制,激发了学员的参与热情,增强了自我管理的能力。编印《学习简报》、《情况专报》10余期,交流学习成果,促进了比学赶超。针对兴趣和爱好,组织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啦啦队、摄影等兴趣小组和班际赛事,丰富了业余生活。举办“梦想@担当”为主题的结业晚会,学员们自创自编自演精彩节目,齐声高唱集体创作的班歌《追梦路上》,展现了激情燃烧、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
据介绍,为确保培训实效,襄阳、宜昌、十堰、咸寧等地坚持“全程跟踪 严格考核 民主管理”三位一体,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各地在培训管理中,均突出一个“严”字,学员进行封闭式管理,同时严把考纪关,严格规章制度,杜绝相互吃请等不正之风。
扎到一线去墩苗打磨
许多年轻干部属于“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他们缺乏社会实践和磨炼,不大熟悉基层,基本不懂群众,以至于出台相关政策时,易脱离实际,操作性不强。
针对这种情况,湖北采取墩苗打磨的培养措施。完成中青班的集中培训之后,各地各单位充分运用考核测评成果,准确把握培养对象的发展潜力、业务特长及个性特点,逐人制订培养锻炼计划。采取选派任职、挂职、交流、轮岗等方式对培训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和实践历练。
近3年来,全省上下交流80多名“70、80后”的年轻干部到市县任职,省一级挂职锻炼共安排培养对象550人,占挂职干部总数的82%。优先选派培养对象援藏、援疆。近年来,共选派326名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经济发达地区及省内上下交流挂职,选派196名干部援藏,459名干部援疆,促使干部在艰苦环境、复杂条件中锻炼成长。安排素质好、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对培养对象进行传帮带。建立和推行培养对象服务基层、联系群众制度,组织培养对象深入基层一线实践锻炼。
从机关到一线、从稚嫩到成熟、从生疏到干练,是年轻干部经历淬炼后的变化。
走出校门不到10年的“80后”干部张建,现任黄梅县委常委兼下新镇党委书记。这名完成了从“三门干部”到“基层干部”蜕变的年轻干部告诉记者,通过主动在田间地头等基层“大熔炉”接受锻造,年轻干部能够很快地在深入基层、腿上沾泥中,培养出为群众着想的决策定位和服务意识,多讲基层话、少带机关腔的群众路线思想日益牢固。
据了解,自2011年启动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以来,湖北集中选拔出的2.3万名年轻干部经过重点培养、择优使用,涌现一批佼佼者,许多“70后”、“80后”干部陆续进入县、乡领导班子,或成为各自单位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
昨天,我们从建设一线走来
满怀着中国梦的理想与追求
今天,我们将心声谱成诗篇
诉说着建设者的豪迈与风流
我们是规划人
为美丽湖北绘制壮丽蓝图
我们是建设人
荆楚大地处处起高楼
……
这一首意气风发的朗诵诗,由湖北省年轻干部成长工程2013年省委党校中青班的学员创作,并在毕业晚会上集体吟诵。全诗紧扣时代脉搏,围绕湖北发展实际,生动诠释了他们“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的坚定信念和雄心壮志。
2011年4月,湖北省启动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其参选对象之广,培训规格之高,测评手段之多,管理方式之严,均前所未有。截至目前,全省共选拔“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养对象79485人,其中省一级996人,市(州)一级8148人,县(市、区)一级19562人,乡镇(街道)50779人。现在,这些思想上“充了电”,行动上“加了油”的学员,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鼓足干劲为湖北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建功立业。
突破常规的战略决策
黨的领导是航向,领导干部是先锋,是“关键的少数”。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成长,则需要培养,需要历练。
近些年,随着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机制,为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成长提供了机会。然而,干部选拔任用中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的现象依然存在。阻碍年轻干部成长的,不仅有年龄、资历等“显格”,还有党政班子内部逐步轮岗、依次往前排的“潜格”。
常格不破,大才难得。在年轻干部选拔使用上,如果亦步亦趋,循规蹈矩,死扣台阶,论资排辈,就无法实现人才的超常规发展。要用改革的思想和创新的办法选才用才,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打破瓶瓶罐罐,破格提拔优秀年轻干部。
走过波澜壮阔的“十一五”,湖北加速驶入“十二五”新航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两型社会”建设试点……湖北未来有着清晰的战略发展目标。而成就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非常之事”,必须选拔一批思想解放、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勇于担当的“非常之人”,特别是要大力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
在历届省委高度重视下,我省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比,从事业发展的需要看,全省各级领导班子结构还存在年轻干部数量偏少、年龄结构不优等问题。省委组织部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省市州“四大家”领导班子成员中,40岁以下的只占1.8%;41岁至45岁的只占9.6%。103个县市区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的只占1.5%;35岁至40岁的只占9.7%。
年轻干部是党政领导人才中最活跃、最有生气、最具创造精神的一支力量。只有一届又一届、一代又一代年轻干部不断走上领导岗位,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够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构建战略支点的宏伟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因此,组织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是省委应对“黄金十年”机遇、应对“五局之势”优势、应对“五个湖北”建设需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接续奋斗的高度出发,推进的一项基础工程、战略工程。
省委书记李鸿忠强调,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既是我省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考量。要把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作为推进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程来抓。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指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实现湖北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年轻干部。
不拘一格的竞争选拔
清一色“70”后、“80”后干部,平均年龄38.7岁,正处级年龄最小的32岁、副处级年龄最小的30岁;清一色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博士研究生47名、硕士研究生112名,具有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的8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
这是最后一期中青班287名学员的年龄与学历结构。该期培训班分为财政税收金融、城乡规划建设、高等院校管理、教育行政管理4个班,许多学员已是某个学科的带头人、权威专家、业务骨干。
这么多优秀的年轻干部是如何遴选而出,成为年轻干部成长工程的一员?
该项工程启动之前,省委即提出,采取竞争性选拔的方式,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把年龄(70后、80后)、任职经历(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和考试成绩作为基本要素,把考察结果作为确定培养对象的主要依据,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看潜力,按照组织推荐、资格审查、集中考试、组织考察、确定对象等工作步骤,真正把那些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
突出干部的德才表现。如在实施党政综合类子工程时,省委组建了20个考察组,重点对培养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坚持把考察结果作为主要依据,把考试成绩作为重要参考,把任职经历和工作业绩作为基本要素全面实行量化评价,做到“不以考试代替考察”。
突出基层用人导向。明确规定,市(州)党政班子成员培养对象应当具有市(州)或县(市、区)党政班子任职经历;县(市、区)党政正职培养对象应当具有县级党政班子或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任职经历。 突出群众公认。确定重点培养对象时,注重扩大群众知晓度和监督面,实行干部基本情况、思想和工作小结“两公示”,对德、能、勤、绩、廉等进行量化测评,开展民主测评优秀率、思想和工作小结满意率、民主推荐赞成率“三率”比较,对“德”的得分不高,民主测评总体评价优秀率、个别谈话推荐得票率低于60%的人员,一律不作为培养对象人选。
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既严格又创新的选拔方式,为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茁壮心力的熔铸之炉
1979年出生、2001年入党的王栋,是名副其实的“海归”博士,现任武汉纺织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是2013年年轻干部成長工程中青班的学员。
2004至2010年留美学习、工作的6年里,王栋遭遇过多个政治团体的多次邀请和游说。他告诉记者,自己对党、国家、民族有着一种朴素而深厚的情感,出国前就交满了6年的党费,但这种感情一直很懵懂,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也很零碎。经过这次培训,懵懂的感情得到了升华,零碎的知识也得到了系统地梳理,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
年轻干部有许多公认的优势,比如,学历高、眼界宽、知识新、思想活,敢闯、敢试、有冲劲。但许多学员也坦承,年轻干部的不足之处同样明显,普遍存在“四个缺乏”,即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刻理解,缺乏艰苦环境、严格党性的考验和锻炼,缺乏基层工作尤其是直接的群众工作经验和历练。
人生如屋,信念是柱。年轻干部成长工程把坚定信念、勇于担当作为培训重点,提高年轻干部的理论素质和政治定力。以最后一期中青班为例,学员们在80天的时间里,围绕李鸿忠提出的“学什么?梦什么?循什么?”的命题认真思考,把党性锻炼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
他们重温经典,筑牢根基,系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原著,收看了《解放》、《中国远征军》等影视教材,集中学习讨论了中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和省委领导作的反腐倡廉形势报告,分组学习了模范典型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坚定了信仰、信念、信心。
他们走进警营,磨练意志。入学第二周,全体学员集中到武汉市警察训练基地进行了3天的军事训练,从简单的立正、稍息等动作做起,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砥砺意志毅力。
他们缅怀先烈,涵养精神。5月,学员分4批轮流到红安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学唱革命歌曲,重温入党誓言,缅怀先辈功绩,对“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有了深刻领会。
他们进村入户,再接地气。学员们深入红安县永佳河镇狮子口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地气、增底气,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
王栋对记者说,由于从小在城市环境中长大,生活比较优越,对农村生活缺乏切身的体会。这次到农村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发展需求等有了深入地了解,进一步坚定了利用自己所学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
来自宜昌市夷陵高新区的学员程鹏告诉记者,作为技术业务领域的干部,以前对入党兴趣不大。经过此次的系统培训,提高了对党的认识,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几名培训前未入党的学员,均在学习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素质提升的成长驿站
“许多学员培训前,缺乏现场脱稿演讲的驾驭能力。”省委组织部跟班干部杨仁浩说,最初的集体活动中,有一堂每人现场发言3分钟的课,结果不少学员磕磕巴巴、或中断卡住憋不出话,甚至有学员一上场就愣了神。现在经过多次的技巧学习、强化训练,学员们个个成了“脱口秀”大师,一次临时发言就是一场精彩演讲,学员们的气质和修养都得到很好的提升。
调研能力,也是学员普遍缺乏的能力“短板”,一些人甚至不了解系统的调查研究。经过现场模拟、系统教授调研方法,学员们问卷、访谈、采样等调研能力明显提高。
毕业前夕,省委党校结合学习李鸿忠书记署名文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开展了“我为湖北献一策”活动。学员们分赴19个县市区及有关单位进行专题调研,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等课题深入思考,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比如,程鹏在对黄梅县小池镇进行了4天的调研后,写了一篇《小池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详尽分析了小池镇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提出了其发展定位“不够清”、内生实力“不够足”、支撑能力“不够强”、飞地经济发展“不够熟”等4个“不够”,建议小池镇产业发展要打5张牌:产业规划牌、项目招商牌、产业融资牌、协调发展牌、互利联合牌。教学老师认为,该篇报告数据详实、有理有据,对小池镇的产业发展相当有建设性。
“中青班上学习到的本领,将会使我一辈子受益。”来自省国税局的学员孙文峰十分看重自己的培训收获。他对记者说,培训中感触最深的是,老师们敢于直面现实中的问题。一次课堂上,学员提出疑问:国家的财政税收不少,为什么在一些民生问题上却总是缺钱呢?老师回答:主要是许多该花的钱没花,不该花的钱花得太多,如高楼大厦建得太多。这种状况正在扭转,国家财税已把越来越多的钱用在了民生问题上,花在了刀刃上。
据了解,这一期培训按照“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教学布局,精心设计了63.5个教学日、9个教学单元,邀请领导、专家和先进模范人物共85人次讲学,每个班组织现场教学6次、学员论坛5次、主题班会3次、实地调研2次。学员们把握机遇、博学沉思,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想得深、写得出,圆满完成了教学计划。很多学员学习笔记达10多万字,记完了12本笔记。
杨仁浩告诉记者,学员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岗位,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性格特点,但他们都很优秀,许多已是给别人上课的专家。当这么多优秀的人汇聚在一起,他们才知道天外有天,所以80天的学习锻炼,就像是一个“摧毁自信而后重建自信”的过程。学员们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一次全新的成长“涅槃”。 据了解,全省各地各单位对年轻干部的选拔、锻炼、培养,无不是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如恩施市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训班上,市委书记、市长和学员们面对面交流,谈发展、谋民生,并通过小组交流、集中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考试等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该市市委党校教师谭光荣介绍,40余天的学习中,学员们共集中学习了70多个专题。
纪律严明的扑面新风
严明的纪律是培训成功的保证。据介绍,开班之初,省委党校就认真组织学员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人手发放一本《学员手册》,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承诺严格做到“六不”。
同时创新管理模式,严格实行“两建三查四抓一讲评”:“两建”,即健全组织管理架构、健全学员管理制度;“三查”,即巡查一日作息制度遵守情况,检查学员规定落实情况,抽查重要事项执行情况;“四抓”即抓廉政纪律、抓课堂秩序、抓学习讨论、抓文体活动;“一讲评”,即各班班委会每周小结讲评,组织组半月总结讲评。学员们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正学风、改文风、转作风,形成了“三多三少”的良好风气,即主动带头的多、消极被动的少;脱稿发言的多、照稿讲话的少;出全勤的多、请事假的少,形成了高度统一和高度自觉。
纪律严格,但学员们的校园生活却丰富多彩。
各班的党支部、班委会,全部实行竞争性选拔和任期制,激发了学员的参与热情,增强了自我管理的能力。编印《学习简报》、《情况专报》10余期,交流学习成果,促进了比学赶超。针对兴趣和爱好,组织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啦啦队、摄影等兴趣小组和班际赛事,丰富了业余生活。举办“梦想@担当”为主题的结业晚会,学员们自创自编自演精彩节目,齐声高唱集体创作的班歌《追梦路上》,展现了激情燃烧、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
据介绍,为确保培训实效,襄阳、宜昌、十堰、咸寧等地坚持“全程跟踪 严格考核 民主管理”三位一体,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各地在培训管理中,均突出一个“严”字,学员进行封闭式管理,同时严把考纪关,严格规章制度,杜绝相互吃请等不正之风。
扎到一线去墩苗打磨
许多年轻干部属于“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他们缺乏社会实践和磨炼,不大熟悉基层,基本不懂群众,以至于出台相关政策时,易脱离实际,操作性不强。
针对这种情况,湖北采取墩苗打磨的培养措施。完成中青班的集中培训之后,各地各单位充分运用考核测评成果,准确把握培养对象的发展潜力、业务特长及个性特点,逐人制订培养锻炼计划。采取选派任职、挂职、交流、轮岗等方式对培训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和实践历练。
近3年来,全省上下交流80多名“70、80后”的年轻干部到市县任职,省一级挂职锻炼共安排培养对象550人,占挂职干部总数的82%。优先选派培养对象援藏、援疆。近年来,共选派326名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经济发达地区及省内上下交流挂职,选派196名干部援藏,459名干部援疆,促使干部在艰苦环境、复杂条件中锻炼成长。安排素质好、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对培养对象进行传帮带。建立和推行培养对象服务基层、联系群众制度,组织培养对象深入基层一线实践锻炼。
从机关到一线、从稚嫩到成熟、从生疏到干练,是年轻干部经历淬炼后的变化。
走出校门不到10年的“80后”干部张建,现任黄梅县委常委兼下新镇党委书记。这名完成了从“三门干部”到“基层干部”蜕变的年轻干部告诉记者,通过主动在田间地头等基层“大熔炉”接受锻造,年轻干部能够很快地在深入基层、腿上沾泥中,培养出为群众着想的决策定位和服务意识,多讲基层话、少带机关腔的群众路线思想日益牢固。
据了解,自2011年启动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以来,湖北集中选拔出的2.3万名年轻干部经过重点培养、择优使用,涌现一批佼佼者,许多“70后”、“80后”干部陆续进入县、乡领导班子,或成为各自单位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