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院校“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初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i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二本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出在“计算机导论”的双语教学中,要从明确教学目标、注重英语使用度以及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等几个方面,开创性进行各项教学活动,使得双语教学能真正起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双语教学;二本院校;语码转换
  作者简介:范玉涛(1977-),女,山西大同人,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系,讲师。(北京 1016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0-0079-02
  
  “计算机导论”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因其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偏重概念原理介绍和理论难度不大的特点,成为各级各类高校双语教学的首选课程之一。二本院校在开展该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时,除了要解决好双语教学中共性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还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注重教学质量而不是流于形式,注意因材施教而不是照搬照抄,开创性开展好各项教学活动。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准绳,教学目标正确、有针对性,是教学过程成功进行的首要前提。任何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的采用都不能改变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
  “計算机导论”这门课程旨在系统、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大门,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初步规划专业学习。[1]针对二本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相对不高的实际情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和掌握成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将双语教学引入“计算机导论”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的是该课程原有的教学中心任务不变,引入英语语言元素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提高其运用第二语言获取和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2-3]简言之,双语教学是对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使用能力的培养和开发,而不应该喧宾夺主,盲目强调加大英语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率,一相情愿期待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应该意识到,一些知识的获得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一种能力的培养却需要更长的时间。只有在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英语能力的提高才会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提高也更需要英语能力的提升。[4]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很难理解计算机专业的文章,计算机专业的博士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英语能力。
  因此,对于二本院校,“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计算机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和掌握为中心,逐步培养学生借助英语为语言工具了解专业新知识、新趋势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适时适度使用英语
  在双语教学中,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之间的辨证关系毋庸置疑,但具体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有效地把握好这个关系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于二本院校“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的主体——学生而言,双语教学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学习能力不强,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更是相对一本院校的学生明显偏低。
  因此在双语教学中,就要更加注意英语的使用,既不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也不能是“拔苗助长”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这里所说的英语的使用,包括教师和学生课堂用语,板书/电子讲义中英语的使用和学生课后英语的使用等几个方面。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课堂上使用英语对于双语教学的效果影响最大,其他几个方面英语的使用则对双语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对于教师在“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中使用英语的问题,总的原则是:适时和适度。
  1.适时原则
  适时原则重点关注教师如何把握教学过程中使用英语的时机。结合二本院校学生的特点,英语水平普遍不高且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处于“聋子”英语的状态,不合适地使用英语会打击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本身专业内容的学习热情。比如,在首次上课时,为了凸显课程的双语特点而使用英语开场是不合适的,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一片哗然。更有甚者,个别学生直接从后门“逃之夭夭”。相反,通过母语介绍清楚开设本双语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安排,并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课内外的学习活动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课堂上适合使用英语的时机,包括:简单会话时(如:互致问候、课堂提问)、复习旧知识点,引入新知识点、新知识点再次出现、总结当前知识点,在这些固定的时机点运用英语可以产生语块效应。[5]一方面学生不会因为突然的语言转换而产生不适应;另一方面,在这些点使用的英语通常具有相似的结构,更利于学生模仿并使用。
  另外,在这几个时机点用英语表述也符合语言学中语码转换的理论:[6]当一个全新的英语表述在后继教学中再出现时,直接使用该英文表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用到该英语表述,并且通过有意识地进行反复语码转换,从而达到深刻记忆乃至灵活使用的效果。
  2.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全面考虑到每一次完整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用语、板书/电子讲义、学生课后学习乃至实践环节中的英语语言的总体使用量。这个总体使用量可能是从零开始的,并逐步加大。但总的来说,不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的范围。
  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入学英语成绩以及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反应的分析,大致估算出一个使用量。实践表明,30%左右是比较合适的。因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二本院校的学生英语高考成绩折合百分制后,平均成绩在70分左右。30%的总使用量基本切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能力。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现状,不能过分期待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学生的英语能力能有多大的提高。
  在确定使用的总量后,对于双语教学在不同环节的使用量的分配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我们主张在实践环节中不易过多使用英语环境,但在学生的课后学习中则应该加大使用英语的比例。
  在实践环节中不易过多使用英语环境主要是因为,在二本院校的“计算机导论”教学中,包含了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主要内容是教授使用学生常用的工具软件,比如办公软件Office系列,图象处理软件Photoshop等。
  有些教师过分追求英语氛围,要求学生全部使用英文操作系统和相关工具软件。这样的做法对于二本院校的学生是否合适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更主张从中文环境逐步过渡到全英文的操作环境,毕竟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在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如何使用所要学习的软件前,就让他们适应英文的操作环境,无形中为专业技能的获得制造了不小的障碍,对于有些英文功底非常差的学生,这种障碍甚至是无法逾越的。
  相反,在学生的课后学习中应该鼓励其使用英语来完成作业乃至进行相关资料的阅读。毕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远比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更为重要,正所谓“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了需要使用英语学习的信号,课后学习正是他们将这种信号转换成具体学习活动的过程。尽管在一开始,这种转换的活动会存在不少困难,但是双语教学对学生使用英语作为学习工具的能力的培养,也正是通过课后学习才能更好地实现的。
  建议教师在指定课程教材时,选择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要考虑到最好不要使用带有国内配套翻译版本的国外教材。因为在教学中发现,如果有配套教材,不光是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甚至是一些英语基础很好的学生,也会自觉使用中文教材,这样做与双语教学的初衷是完全背离的。
  三、多举措扫清双语学习障碍
  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科學合理地使用英文作为教学语言,为二本院校“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但要实现双语教学成果的最大化,还需要在很多环节上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创性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扫清不利于学生学习的障碍。
  1.同步开设专业英语课
  通过调查发现,英语水平不高且参差不齐是造成学生容易对“计算机导论”双语课程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不认同双语教学的直接原因。而同步开设专业英语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最初,我们只是将专业英语课作为选修课开设,因为考虑到这有可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但实际的情况是,几乎全部学生都选择了该课程,并且从最终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利用专业英语课掌握了专业术语,同时提高了专业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样再学习“计算机导论”时感觉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2.组织“双组长”学习小组
  合作式学习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7]它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认识能力的发展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极富成效。
  根据“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中有效学习的需要,结合学生自身计算机知识技能和英语水平的实际,我们组织学生以4~6人为一组建立学习小组,各组分别选出本组内计算机知识技能和英语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其在实践教学和课后学习中组织本小组成员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通过这项措施,组内成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在进行一些讨论和竞赛式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组间也能相互竞争,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现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丰富教学内容,辅导学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在“计算机导论”的双语教学中,通过利用Authorware课件开发软件,将教师的授课视频/音频加入中英文字幕,然后放在教学网站上,极大地满足了一部分学生课后学习的需要;在每节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以及相关的英文描述中加入教师发音示范以及中文的知识解释,也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理解。
  四、结束语
  二本院校“计算机导论”的双语教学确实能在完成专业知识系统全面介绍以及专业技能的初步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接受并使用英语作为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工具。但是,应该实事求是地认识到,这种引导是有限的,更多的培养和锻炼应该通过后续更多的课程来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09,36(4):50-52.
  [2]李晓梅,刘振天,宋敏,等.应重视语码转换在双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8,(2):82-83.
  [3]陈志祥.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10,(3):51-55.
  [4]董燕飞,刘晓芳.专业课双语教学浅析[J].内江科技,2010,(1):199-200.
  [5]宋缨,张其秀.语块理论与高校双语教育[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93-97.
  [6]甘懿琳,陈君铭.大众化教育视角下的双语教学策略探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1):183-185.
  [7]李继芳,白非,奚李峰,方跃峰.计算机导论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1):98-101.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目的]针对学术期刊组合评价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消除多方法评价结论非一致性的情况,提出一种新的基于CW算子的学术期刊组合评价模型.[方法]首先,分别利用熵值法、GRA法、TOP
[目的]探究参考文献各指标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为撰写高被引论文、科学评价计量学指标等提供参考.[方法]以2013年Web of Science中凝聚态物理学科下的12种期刊共计8847
[目的]分析《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CMJ)与国外三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通讯类文章的差异,为优化国内医学期
“光电技术”课程具有应用性强、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非常重要。文章从辅助教材建设、课程知识体系安排以
[目的]探讨河南省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工作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工作能力指数量表对河南省80种学术期刊的277名编辑人员进行抽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
2018年6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主办,太原理工大学期刊中心、山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承办的以“新视角看科技期刊发展”为主题的第15届中国科学院期刊沙
期刊
2018年5月28日—6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上海分会承办的“201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主编岗位培训班”在中国科学
期刊
摘要:高校教材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质量的好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应当加强教材建设、评价管理工作,把优质教材引入课堂。文章主要分析了高校教材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同时分析了高校教材评价的现状,教材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做好教材评价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材建设;评价  作者简介:李湘军(1964-),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材采购中
摘要:“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上海理工大学结合实际情况实践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全英语教学,取得了一些教学体会和教改经验。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英语教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裴颂文(1981-),男,湖南邵东人,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上海2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
目前,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倡议已经得到了国际范围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新型能源的发展.要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能源保障,建议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