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开展多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呈不断提升之势。然而,由于自身的经济基础薄弱,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生活水平较低、甚至处于温饱线以下,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无疑非常重要,其意义广泛而深远。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扶贫的理论基础,包括内涵、理念以及经济学含义。然后,本文分析了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执行到位,为更多的农民谋福利,不断提升其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关键词:金融;精准扶贫;问题;对策
一、金融扶贫的内涵
一般来说,金融扶贫指的是,通过对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利用,国内金融机构所承担的贷款业务,具有明显的经营性以及政策性。针对农村地区的扶贫项目以及贫困农户,金融机构会带来大量、广泛的资金作为强力的支持,从而将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全部激发出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稳定脱贫。在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当中,金融扶贫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金融扶贫的基础为市场机制,属于开发式扶贫,侧重于扶持那些有融资需求、致富愿望以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金融扶贫的范围十分广泛,已经涉及到贫困家庭助学、贫困户生产、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搬迁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
二、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尚未落到实处
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是农民,以传统农业为生。因此,气候、天气等不可控制的因素会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具有非常强大的破坏性,具有较大的自然风险。对于传统农产品而言,盈利水平较为低下,需求弹性小。此外,传统农产品容易被变动的市场价格所影响,市场销售空间十分有限,无法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贫困地区的财力十分单薄,无法提供给扶贫贷款大量、充分的财力作为支撑。因此,针对金融扶贫风险,贫困县市尚未建立一个有效的分担补偿机制,缺乏高效、全方位的制度安排以及政策设计。由于金融扶贫资金在数量方面的限制,风险保障金无法有效的支撑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金融扶贫方面的工作。
(二)精准工作机制亟需健全
首先,金融扶贫工作衔接不顺畅。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各行业管理部门一直保持相对独立的状态,缺少足够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工作方面的空白或是重复现象,导致金融扶贫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是大打折扣。其次,金融扶贫工作的信用环境不佳。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过低,不少贫困户对于财政救济式补贴存在很高的依赖性,在内心中一直存着“要、靠、等”的不良思想。一部分贫困户甚至将贷款发放视为财政投入,信用意识十分淡薄,认为无须归还贷款。此外,市场机制这一方面仍然非常不成熟。因此,国家各项政策初衷很好,但无法让贫困户在真正意义上获益。
(三)信息共享渠道亟需进一步疏通
对于银行而言,精准扶贫对象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体现出目标精准。现阶段,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尚未真正意义上实现精准扶贫对象信息的共享以及政银对接。银行机构信息系统与扶贫办开发项目库系统、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之间并未形成完全的数据共享机制。若是使用人工方式来传输、反馈信息,必定会存在一些时滞以及缺漏,金融扶贫信贷投入的精准性以及时效性必定会大打折扣。
三、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健全金融扶贫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针对金融扶贫工作,通过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可以加快增长金融扶贫信贷,其前提在于实现承贷主体的信用增进以及借贷双方信息对称。在信息对称这一方面,必须实现信用还原。针对非金融信息,必须做好整合共享工作。在信用增进这一方面,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信用补充作用,向贫困地区撬动大量的信贷资金,针对贫困人群进行外部增信,加快提升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的总体规模。
(二)构建金融服务的精准机制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要想顺利运行,必须具有精准机制作为强力的保障。针对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机构必须构建一个与之充分契合的工作机制。首先,金融机构必须密切地对接好贫困地区扶贫职能部门以及政府部门,从而实现方案、规划的充分衔接,对扶贫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打造一个扶贫合力。其次,对金融扶贫服务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将经营重心不断下沉,对基础金融服务进行完善、健全,不断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对有效的服务模式进行深入探索。针对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需求特征,在此基础上实施服务供给。最后,将精准扶贫工作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加快推进绩效考核工作以及精准统计工作,在人员安排以及费用方面对贫困地区业务给予一定的倾斜。若是不良贷款由于道德风险以及非主观原因形成,可以在尽职的前提下,适当地免除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建立健全金融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
为了提升金融扶贫工作的有效性,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开发、建设一个大数据平台,政府扶贫部门予以协助。通过对大数据平台进行充分运用,可以随时查询全国贫困户的贷款利率、贷款金额以及贷款用途。针对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检测扶贫专项数据,对金融机构扶贫工作成效、使用效率以及资金流向进行有效地评估,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金融扶贫政策执行到位、落到实处。
结语
如今,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实施了30多年。在扶贫开发的帮助下,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摆脱了贫困。然而,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着扶贫管理不严、扶贫措施不细以及扶贫对象不清等问题。现阶段,为了快速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有必要实施精准、高效的措施,不断调整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切实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作为基础要素资源,资金是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扶贫开发工作也必须以资金投入作为有效的支撑。通过开展金融扶贫,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帮助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017.
[2]丁志國,谭伶俐,赵晶.农村金融对减少贫困的作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72-77.
[3]江春,赵秋蓉.关于构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理论思考——国外金融发展如何更好地减缓贫困理论的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005.
[4]王国勇,邢澂.我国精准挟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
关键词:金融;精准扶贫;问题;对策
一、金融扶贫的内涵
一般来说,金融扶贫指的是,通过对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利用,国内金融机构所承担的贷款业务,具有明显的经营性以及政策性。针对农村地区的扶贫项目以及贫困农户,金融机构会带来大量、广泛的资金作为强力的支持,从而将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全部激发出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稳定脱贫。在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当中,金融扶贫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金融扶贫的基础为市场机制,属于开发式扶贫,侧重于扶持那些有融资需求、致富愿望以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金融扶贫的范围十分广泛,已经涉及到贫困家庭助学、贫困户生产、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搬迁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
二、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尚未落到实处
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是农民,以传统农业为生。因此,气候、天气等不可控制的因素会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具有非常强大的破坏性,具有较大的自然风险。对于传统农产品而言,盈利水平较为低下,需求弹性小。此外,传统农产品容易被变动的市场价格所影响,市场销售空间十分有限,无法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贫困地区的财力十分单薄,无法提供给扶贫贷款大量、充分的财力作为支撑。因此,针对金融扶贫风险,贫困县市尚未建立一个有效的分担补偿机制,缺乏高效、全方位的制度安排以及政策设计。由于金融扶贫资金在数量方面的限制,风险保障金无法有效的支撑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金融扶贫方面的工作。
(二)精准工作机制亟需健全
首先,金融扶贫工作衔接不顺畅。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各行业管理部门一直保持相对独立的状态,缺少足够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工作方面的空白或是重复现象,导致金融扶贫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是大打折扣。其次,金融扶贫工作的信用环境不佳。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过低,不少贫困户对于财政救济式补贴存在很高的依赖性,在内心中一直存着“要、靠、等”的不良思想。一部分贫困户甚至将贷款发放视为财政投入,信用意识十分淡薄,认为无须归还贷款。此外,市场机制这一方面仍然非常不成熟。因此,国家各项政策初衷很好,但无法让贫困户在真正意义上获益。
(三)信息共享渠道亟需进一步疏通
对于银行而言,精准扶贫对象的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体现出目标精准。现阶段,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尚未真正意义上实现精准扶贫对象信息的共享以及政银对接。银行机构信息系统与扶贫办开发项目库系统、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之间并未形成完全的数据共享机制。若是使用人工方式来传输、反馈信息,必定会存在一些时滞以及缺漏,金融扶贫信贷投入的精准性以及时效性必定会大打折扣。
三、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健全金融扶贫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针对金融扶贫工作,通过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可以加快增长金融扶贫信贷,其前提在于实现承贷主体的信用增进以及借贷双方信息对称。在信息对称这一方面,必须实现信用还原。针对非金融信息,必须做好整合共享工作。在信用增进这一方面,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信用补充作用,向贫困地区撬动大量的信贷资金,针对贫困人群进行外部增信,加快提升扶贫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的总体规模。
(二)构建金融服务的精准机制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要想顺利运行,必须具有精准机制作为强力的保障。针对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机构必须构建一个与之充分契合的工作机制。首先,金融机构必须密切地对接好贫困地区扶贫职能部门以及政府部门,从而实现方案、规划的充分衔接,对扶贫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打造一个扶贫合力。其次,对金融扶贫服务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将经营重心不断下沉,对基础金融服务进行完善、健全,不断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对有效的服务模式进行深入探索。针对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需求特征,在此基础上实施服务供给。最后,将精准扶贫工作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加快推进绩效考核工作以及精准统计工作,在人员安排以及费用方面对贫困地区业务给予一定的倾斜。若是不良贷款由于道德风险以及非主观原因形成,可以在尽职的前提下,适当地免除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建立健全金融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
为了提升金融扶贫工作的有效性,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开发、建设一个大数据平台,政府扶贫部门予以协助。通过对大数据平台进行充分运用,可以随时查询全国贫困户的贷款利率、贷款金额以及贷款用途。针对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检测扶贫专项数据,对金融机构扶贫工作成效、使用效率以及资金流向进行有效地评估,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金融扶贫政策执行到位、落到实处。
结语
如今,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实施了30多年。在扶贫开发的帮助下,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摆脱了贫困。然而,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着扶贫管理不严、扶贫措施不细以及扶贫对象不清等问题。现阶段,为了快速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有必要实施精准、高效的措施,不断调整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切实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作为基础要素资源,资金是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扶贫开发工作也必须以资金投入作为有效的支撑。通过开展金融扶贫,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帮助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经济。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017.
[2]丁志國,谭伶俐,赵晶.农村金融对减少贫困的作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72-77.
[3]江春,赵秋蓉.关于构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理论思考——国外金融发展如何更好地减缓贫困理论的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005.
[4]王国勇,邢澂.我国精准挟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