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农村语文;实践活动;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83-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课标》提出的“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在农村语文教学活动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好地实践了新课程标准。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方法:
一、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注重课本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课文内容的挖掘利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课堂上单纯的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以致于出现“高分低能”的人才现象。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更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4.形成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走出教材,扩展阅读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针对农村学生素养的参差不齐,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进行社会调查、考察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良好途径。
比如让他们写校园景色的作文,我鼓励他们去实地考察,仔细观察校园的一景一物,通过这次考察,学生生动地写出了校园在当季节的景色特点,而且有根有据地写出了其在观察中对校园景色的感悟。这次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活动中亦学会了合作及与人交往等多项语文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后,我就组织开展一个关于花的朗诵活动,在帮助学生更多了解花的色彩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
三、走进课改,培养评价能力
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不错”“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观点十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我训练学生学会评价,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不足。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我不在一边旁观,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
关键词:农村语文;实践活动;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83-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课标》提出的“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在农村语文教学活动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好地实践了新课程标准。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方法:
一、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注重课本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课文内容的挖掘利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课堂上单纯的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以致于出现“高分低能”的人才现象。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更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4.形成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走出教材,扩展阅读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针对农村学生素养的参差不齐,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进行社会调查、考察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良好途径。
比如让他们写校园景色的作文,我鼓励他们去实地考察,仔细观察校园的一景一物,通过这次考察,学生生动地写出了校园在当季节的景色特点,而且有根有据地写出了其在观察中对校园景色的感悟。这次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活动中亦学会了合作及与人交往等多项语文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后,我就组织开展一个关于花的朗诵活动,在帮助学生更多了解花的色彩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
三、走进课改,培养评价能力
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不错”“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观点十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我训练学生学会评价,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不足。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我不在一边旁观,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