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小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遵循民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和鼓励性原则,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会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品质和学习质量,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并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自学能力不是人的天赋,而是后天习得。语文自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必须通过有效途径进行持之以恒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对此,我浅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肯定了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爱因斯坦明确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兴趣是人乐于接触事物、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如教《飞夺卢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
二、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有“我要学”、“我要知道”的强烈求知欲,让学生在“为什么”的中去探索。培养学生健康的自学心理、树立自学信心,激发自学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找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最终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亲自实践,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品味自己劳动成果所带给的快乐。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预习能力?我在教学中规定了预习五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划出不懂的字并查字典。
第二步,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过的作品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等。
第三步,再读课文,使自己能独立把课文读熟。
第四步,三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第五步,四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觉得重要或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在旁边。
三、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愉快的口语交际氛围
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学生能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小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及潜力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平等亲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和谐、相互尊重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在这一个环境中体现“自我”角色。使学生在交际中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有勇气去质疑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都有权力保留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在宽松、民主的交际氛围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启动了学生的联想、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重视学生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新大纲的基础上明确了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数量。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概括、思维集一体。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检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知识和作文技能外,应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品质。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强,学习语文的能力就越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后劲越大。
六、遵循鼓励性原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追求。鼓励学生积极提出新的问题、新思路、新方法。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获取知识的开始,疑是创新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指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巧妙诱导,激发学生质疑欲望。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可给学生以启发、暗示,使学生顿悟,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又觉“柳暗花明又一村”。要鼓励学生质疑,尤其要引导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的质疑,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切不可指责与训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质疑习惯的形成,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等基本属性。学好语文对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尽快钻研语文教学理念,明确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把语文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自学能力不是人的天赋,而是后天习得。语文自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必须通过有效途径进行持之以恒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对此,我浅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肯定了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爱因斯坦明确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兴趣是人乐于接触事物、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如教《飞夺卢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
二、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有“我要学”、“我要知道”的强烈求知欲,让学生在“为什么”的中去探索。培养学生健康的自学心理、树立自学信心,激发自学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找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最终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亲自实践,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品味自己劳动成果所带给的快乐。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预习能力?我在教学中规定了预习五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划出不懂的字并查字典。
第二步,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过的作品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等。
第三步,再读课文,使自己能独立把课文读熟。
第四步,三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第五步,四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觉得重要或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在旁边。
三、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愉快的口语交际氛围
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学生能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小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及潜力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平等亲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和谐、相互尊重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在这一个环境中体现“自我”角色。使学生在交际中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有勇气去质疑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都有权力保留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在宽松、民主的交际氛围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启动了学生的联想、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重视学生课内外阅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新大纲的基础上明确了阅读总量和各学段的阅读数量。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概括、思维集一体。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检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知识和作文技能外,应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品质。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强,学习语文的能力就越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后劲越大。
六、遵循鼓励性原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追求。鼓励学生积极提出新的问题、新思路、新方法。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获取知识的开始,疑是创新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指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巧妙诱导,激发学生质疑欲望。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可给学生以启发、暗示,使学生顿悟,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又觉“柳暗花明又一村”。要鼓励学生质疑,尤其要引导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的质疑,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切不可指责与训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质疑习惯的形成,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等基本属性。学好语文对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尽快钻研语文教学理念,明确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把语文教学改革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