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丰富的教学实践表明,应用和推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形象、直观、快捷、高效,以及其独具的参与交互功能为优化高校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四点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手段 经济学分析
0 引言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全球教学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也逐渐成为许多院校考核教师和各级精品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的必备条件。实践证明,对大量课程来说,运用多媒体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下面以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为例,对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四点经济学分析。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时间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更加充分
人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可见时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稀缺资源。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诸如时间这样的稀缺资源的学问,就教学活动来说,即将关于时间的偏好显示和约束条件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做出行为选择(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画的图表、书写的公式很多,比如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不可回避的图表有需求表(曲线)、供给表(曲线)、无差异曲线(群)、等成本线等等;作为一门致用之学,经济学如果离开了实践的支撑,其理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经济学课程的讲授,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实际案例供以分析。上述内容是偏好显示,而约束条件是目前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尤其是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安排普遍比较偏紧,一般为60-80学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授课时边讲边在黑板上现场写写画画图表、演算公式或现场给学生念案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画出的图、表质量不高,学生对案例的信息接收也有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在课前制作的各种形式的课件中把大量图表的生成、公式的推导以及案例的展示通过动态和形象的画面清清楚楚地表现在屏幕上,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向学生传达准确、丰富的信息,更大地扩充知识容量。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成本
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有句名言几乎人尽皆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这些付出就形成了成本。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成本,包括电脑、投影仪、音响、软件购进乃至网络连接的支出、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支出等方面,下面从不同角度进行成本分析。首先,从成本性态角度分析,这些成本项目,有的是与产出多少(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学习效果)无关的,经济学中称之为固定成本(如图中的FC曲线所示),对我院而言,包括给老师们配备的笔记本电脑、机房及机房里的台式电脑、投影设备、桌椅等硬件的折旧,机房管理人员的薪酬、之前不同时期对老师进行电脑操作技能培训的支出以及每学期(或学年)进行课件评比活动的支出等等。有些成本项目是随产出多少(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学习效果)变化而变化的,经济学中称之为可变成本(如图中的VC曲线所示),包括课件制作者的时间、精力、心血,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时的电费开支等。短期内的总成本(如图中的STC曲线所示)就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加总,它的最小值就是固定成本。正确区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意义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价值。其次,成本还可区分为显性成本于隐性成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发生的成本中,软、硬件的购买性支出、机房管理人员薪酬、电费支出都是记载在账面上的,就是显性成本。而课件制作者的时间、精力、心血支出则没有实在的现金流出,所以叫隐性成本。第三,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应该是边际分析法,边际就是新增的。比如我院现有教学用计算机1115台,如果再购进1台计算机,那么边际台数就是1116;如果这台计算机的成本是5000元,那么边际成本就是5000元。如果将教学活动比作生产行为,边际成本就是增加最后一产量(学生利用多媒体增进的学习效果)而发生的成本。边际成本在生产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在上图中,短期总成本(STC)曲线较为平缓的阶段,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其余时候是递增的。最后,成本概念家族中还有一个名词叫沉没成本或沉淀成本,意思是有些成本就像撞了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假如我们购入一套教学软件后直到过期都未使用,那么这笔成本就是沉没成本。理性的教学活动管理者应该尽量减少沉没成本的发生。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我院老师和学生的激励差异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激励影响每个人的选择,通俗地说就是人们会对刺激做出反应。甚至有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所有的东西都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原则上:就是激励作用。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起因于对刺激的反应。可见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地激活、增强和巩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经济学中的文字、图形、表格等教学信息以静态或动态的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信息载体生动、形象、感染力较强的表现出来,多感官刺激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和脑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学生智能发展的各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影响。尤其是如果我们能将网络连接到课堂,让学生直接看到互联网上的资料,接触到最新、更丰富的信息,不仅有利于学生消化教学内容,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总之,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正激励非常大。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得成功与否,关键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利用,这个设计和利用者当然主要是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目前我院的老师大多掌握了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但由于硬件所限,所以只能在一小部分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连接即便是教师的办公室也速度较慢,更不用说网络进教室了。另外,每学年(期)进行的课件制作比赛的等级是由几位专家组成的评委团通过观看几分钟的展示后评定,却没有由这些课件的真正需求者(即学生)丝毫的意见表达,这些条件限制和制度约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广大教师设计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热情,负激励效应大于正激励。
4 正确认识和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由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创,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但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也可以应用比较优势的概念进行说明。这就是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有扬有弃,即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互为补充,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一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的制作和利用是关键。采用多媒体授课时,课件是事先制作好的,因而其播放顺序和进度是既定的,形成了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学过程程序化的弊端,教师很难有时间即兴发挥,有时甚至无法根据学生的反应及课堂气氛临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造成授课形式呆板,教学灵活性不够,降低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艺术性。如果课件制作者的技术不足,讲课的效果很受影响,可能还会带来延误教学进度等结果。另一方面,教学是一门艺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仍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情及形体各方面的表现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以其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幽默、条分缕析的讲解,通过师生间情绪的相互感染,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各种现代化的媒体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多媒体技术不可能取代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功能和作用。只有教师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源泉,因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是放映员,学生不是观众。如果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的注意力单一地集中于屏幕和音响,久而久之,学生身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边际注意力递减的情况,达不到教师生动的形体语言、具有生气的板书以及师生间良好的互动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4版).梁小民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辉.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新西部.2008.(6):181-182.
[3]王鲁.高职高专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48.
[4]高琼华.对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9):69-70.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手段 经济学分析
0 引言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全球教学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也逐渐成为许多院校考核教师和各级精品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的必备条件。实践证明,对大量课程来说,运用多媒体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下面以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为例,对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四点经济学分析。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时间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更加充分
人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可见时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稀缺资源。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诸如时间这样的稀缺资源的学问,就教学活动来说,即将关于时间的偏好显示和约束条件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做出行为选择(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画的图表、书写的公式很多,比如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不可回避的图表有需求表(曲线)、供给表(曲线)、无差异曲线(群)、等成本线等等;作为一门致用之学,经济学如果离开了实践的支撑,其理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经济学课程的讲授,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实际案例供以分析。上述内容是偏好显示,而约束条件是目前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尤其是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安排普遍比较偏紧,一般为60-80学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授课时边讲边在黑板上现场写写画画图表、演算公式或现场给学生念案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画出的图、表质量不高,学生对案例的信息接收也有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在课前制作的各种形式的课件中把大量图表的生成、公式的推导以及案例的展示通过动态和形象的画面清清楚楚地表现在屏幕上,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向学生传达准确、丰富的信息,更大地扩充知识容量。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成本
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有句名言几乎人尽皆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这些付出就形成了成本。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自然也会发生相应的成本,包括电脑、投影仪、音响、软件购进乃至网络连接的支出、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支出等方面,下面从不同角度进行成本分析。首先,从成本性态角度分析,这些成本项目,有的是与产出多少(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学习效果)无关的,经济学中称之为固定成本(如图中的FC曲线所示),对我院而言,包括给老师们配备的笔记本电脑、机房及机房里的台式电脑、投影设备、桌椅等硬件的折旧,机房管理人员的薪酬、之前不同时期对老师进行电脑操作技能培训的支出以及每学期(或学年)进行课件评比活动的支出等等。有些成本项目是随产出多少(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学习效果)变化而变化的,经济学中称之为可变成本(如图中的VC曲线所示),包括课件制作者的时间、精力、心血,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时的电费开支等。短期内的总成本(如图中的STC曲线所示)就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加总,它的最小值就是固定成本。正确区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意义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价值。其次,成本还可区分为显性成本于隐性成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发生的成本中,软、硬件的购买性支出、机房管理人员薪酬、电费支出都是记载在账面上的,就是显性成本。而课件制作者的时间、精力、心血支出则没有实在的现金流出,所以叫隐性成本。第三,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应该是边际分析法,边际就是新增的。比如我院现有教学用计算机1115台,如果再购进1台计算机,那么边际台数就是1116;如果这台计算机的成本是5000元,那么边际成本就是5000元。如果将教学活动比作生产行为,边际成本就是增加最后一产量(学生利用多媒体增进的学习效果)而发生的成本。边际成本在生产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在上图中,短期总成本(STC)曲线较为平缓的阶段,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其余时候是递增的。最后,成本概念家族中还有一个名词叫沉没成本或沉淀成本,意思是有些成本就像撞了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假如我们购入一套教学软件后直到过期都未使用,那么这笔成本就是沉没成本。理性的教学活动管理者应该尽量减少沉没成本的发生。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我院老师和学生的激励差异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激励影响每个人的选择,通俗地说就是人们会对刺激做出反应。甚至有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所有的东西都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原则上:就是激励作用。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起因于对刺激的反应。可见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地激活、增强和巩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经济学中的文字、图形、表格等教学信息以静态或动态的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信息载体生动、形象、感染力较强的表现出来,多感官刺激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和脑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学生智能发展的各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影响。尤其是如果我们能将网络连接到课堂,让学生直接看到互联网上的资料,接触到最新、更丰富的信息,不仅有利于学生消化教学内容,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总之,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正激励非常大。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得成功与否,关键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利用,这个设计和利用者当然主要是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目前我院的老师大多掌握了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但由于硬件所限,所以只能在一小部分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连接即便是教师的办公室也速度较慢,更不用说网络进教室了。另外,每学年(期)进行的课件制作比赛的等级是由几位专家组成的评委团通过观看几分钟的展示后评定,却没有由这些课件的真正需求者(即学生)丝毫的意见表达,这些条件限制和制度约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广大教师设计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热情,负激励效应大于正激励。
4 正确认识和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由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创,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但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也可以应用比较优势的概念进行说明。这就是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有扬有弃,即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互为补充,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一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的制作和利用是关键。采用多媒体授课时,课件是事先制作好的,因而其播放顺序和进度是既定的,形成了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学过程程序化的弊端,教师很难有时间即兴发挥,有时甚至无法根据学生的反应及课堂气氛临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造成授课形式呆板,教学灵活性不够,降低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艺术性。如果课件制作者的技术不足,讲课的效果很受影响,可能还会带来延误教学进度等结果。另一方面,教学是一门艺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仍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情及形体各方面的表现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以其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幽默、条分缕析的讲解,通过师生间情绪的相互感染,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各种现代化的媒体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多媒体技术不可能取代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功能和作用。只有教师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源泉,因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是放映员,学生不是观众。如果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的注意力单一地集中于屏幕和音响,久而久之,学生身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边际注意力递减的情况,达不到教师生动的形体语言、具有生气的板书以及师生间良好的互动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4版).梁小民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辉.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新西部.2008.(6):181-182.
[3]王鲁.高职高专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48.
[4]高琼华.对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