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菜工的“菜模”传奇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xiu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菜工要做“菜模”
  
  张一凡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义堂镇一个贫寒农家。高中毕业后,他到青岛典雅中西餐厅做了一名传菜工,每天累死累活,月薪却只有800元。看到酒店的大厨每天只工作五六个小时,月薪却高达10000元,张一凡羡慕极了,心想:我要好好学厨艺,也成为一名拿高薪的大厨。于是,他便在下班后给大厨汪师傅跑腿,套近乎,趁机请教烹饪技巧。
  不久,张一凡便掌握了很多菜的做法,只是,口味与汪师傅做的菜大相径庭,这让他很郁闷。
  2008年8月的一天,酒店招聘新厨师,由汪师傅负责考试。一个应聘者刚炒出一盘“龙须菜”,汪师傅就大声说:“盐放多了!”
  闻也能闻出咸淡来?张一凡将信将疑地品尝了一口,果然微咸,他不由得更佩服汪师傅了。
  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应聘者又炒了一道“小炒牛肉”,汪师傅尝了一口就说:“这道菜浆肉时,没用白米酒,而是用了黄酒,勾芡的淀粉也不该用土豆粉,如果用蚕豆粉,味道更佳。”应聘者服气了。
  又过了一会儿,一个应聘者做双皮奶,远远的,汪师傅一听倒入牛奶的声音,就说:“停!温度不够!”
  张一凡更觉得神奇,但同时也有些沮丧:看来,要成为一名大厨,不仅炒菜技术要好,味觉、嗅觉、听觉都要灵敏!而自己在这方面,却非常欠缺,这就是自己做不出好菜的根本原因啊!
  张一凡干脆买来辣椒、胡椒等十几种香料,每晚下班后,不停地闻和品尝这些香料,训练嗅觉和味觉,常常被熏得眼泪鼻涕直流。可是,他练了半年多,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连一些基本的香料也分辨不出了。
  2003年3月的一天,有一位客人点了一盘炒楱子酱。这是汪师傅独创的菜品,但刚巧那天汪师傅请了病假,而别的师傅又都不会做。张一凡私下里对这道菜练习过无数次,便主动请缨。老板只好同意了。哪知,客人吃了他做的菜后,失望地说:“这个菜味道不对呀!大老远跑过来,真不划算!”
  事后,张一凡挨了老板一顿奚落。汪师傅得知他砸了自己的招牌,虽然没有怪罪他,但却认真地说:“做大厨要有天赋,你的嗅觉和味觉都太迟钝,再努力,也难当大厨,还是另想别的门路吧!”
  一听这话,张一凡失望极了,他苦恼地想:自己一心想学好厨艺,改变命运,哪知却根本没有做大厨的天赋。一无技术,二无文凭,想转行去学别的手艺也不容易,以后该怎么办啊?难道要一辈子做传菜工吗?他越想越不甘心,但也很清醒:以自己现在的能力,只能在餐厅里先干着,再慢慢找机会转行。
  2003年4月的一天,一位顾客点了一份45元的日本鳗鱼寿司。当看到寿司只有3个小卷时,顾客生气地说:“实物和图片完全不同,这不是骗人吗?我要投诉你们!”
  原来,餐厅为了美观,将菜谱上的寿司图片放大了。尽管经理一再解释,客人还是打电话叫来了工商人员。虽然工商人员没有对餐厅作出处罚,却影响了生意。此后,接连又发生了几次这样的事件,老板只好把容易被顾客误会的菜做出样品,供顾客挑选。但是,这样虽然解决了问题,老板却经常抱怨做样品既麻烦又浪费。
  一个月后,张一凡的一个在五星级酒店厨房工作的朋友因为忘记及时更换样品,导致菜品生蛆,毁坏了酒店的声誉,被开除了。朋友叹息说:“要是有不会坏的假菜用来供客人参考点菜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一凡突然灵机一动:有些菜只看菜单,根本不知道菜的内容、份量,顾客难以选择,而用真菜做样品,成本高且容易坏,要是用一些不会坏的材料做成样品,岂不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不是做大厨的料,炒不好真菜,但如果我能做出这种假菜,说不定也能发大财呢!
  说干就干,接下来的几天,张一凡查了大量资料。他这才得知:早在几年前,日本的酒店就有这种菜的样品,被称为“菜模”。这让他信心大增。接着,他又向多家酒店老板咨询,结果,大多数人表示可以尝试。张一凡更有信心了。为了弄明白“菜模”的做法,他花了800多元,通过邮寄的方式从日本山本仿真食品模型加工厂买了一盘看似真菜的“红烧鲈鱼菜模”。
  张一凡带着“菜模”来到青岛大学工程学院,向教模具课程的刘永明教授请教。刘教授告诉他,这种模具需要用硅胶、塑胶、油漆、涂料和树脂等特殊材料制作,工艺很复杂:首先将鱼用框子固定后,将硅胶倒在鱼上,部分固定,在上面钻一个浇注用的小孔,这就做成了制作“菜模”的模具。然后再向小孔里浇注树脂,树脂冷却后,分开外面的硅胶模具,里面留下的树脂模型就成了成型的“菜模”。去掉边角粗粒后,用刀子雕刻出食物特有的坑洼和斑点,然后再用油漆和染料上色。这样做出的“菜模”,就能以假乱真了。
  弄清“菜模”的制作过程后,2003年6月底,张一凡毅然辞职,借了3万元,买来做仿真食品的材料和设备,迫不及待地做起了“菜模”。他雄心勃勃地想:一个模具可以反复地做“菜模”,一盘“青椒肉丝”说不定能赚很多钱呢!
  
  一盘“青菜”卖了10000元
  
  让张一凡没想到的是,做“菜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花了一个星期,好不容易做出几个模型,可当他拿着这些“菜模”向熟悉的酒店推销时,老板嘲笑他说:“一点儿都不像,白送给我都不要。”
  郁闷的张一凡只好再去请教刘教授,刘教授告诉他,要把“菜模”做好,要学会雕刻、镂刻、着色等技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张一凡心想:既然这样,那我就一项一项练习。他先从雕刻入手,听说在桃木上练雕刻最容易,他就从老家弄来很多桃木根,每天抱着练习。在桃树根上练得差不多了,他又换成石头、铁条……直到刻啥都像模像样了,他这才换成“菜模”。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披洒”,临时来寄宿的一位朋友见了,抓起来就吃,咬不动,这才发现是假的。
  学好了雕刻技术后,张一凡又开始练习镂刻。因为镂刻有时需要在背面进行,对手感要求很高,他便取一盆冰水,一盆热水,反复练习。慢慢地,就连在松软的冬瓜内部,他也能摸索着刻出所需要的花纹来了。
  接下来,张一凡又开始练习调色,为了尽快掌握着色技巧,他每天晚上都脱得光光的,对着镜子,把染料画到身上,再拿电吹风调节皮肤温度,观察各种温度下的颜色变化。这样一来,他的着色技巧进步很快,但身上却起了很多疙瘩,奇痒难耐,用手一抠,就会流血。
  看着张一凡身上血迹斑斑,刘教授动容地说:“小张,这些都是化学染料,直接画在身上,轻则引起过敏性皮炎,重则致癌,你可不能为了做‘菜模’而不要命啊!”
  见张一凡每天不上班,在家里研究“菜模”,朋友们都不理解。张一凡却踌躇满志地说:“别人一盘青椒肉丝能卖10元,而我却要把它卖到10000元!”
  朋友听后哈哈大笑,说:“一盘青椒肉丝卖10000元?你想钱想疯了吧?”
  张一凡却说:“一个模具可以做出很多‘菜模’,而一个‘菜模’可以卖500元,只要我把这盘‘青椒肉丝’多卖几家,就可以稳赚10000元,说不定还能赚更多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月的反复练习,张一凡终于制作出了能够以假乱真的“菜模”。接着,他做了几十个“菜模”,价格定为每个500元,送去酒店推销。然而,他一连推销了几十家酒店,嗓子说哑了,那些酒店老板虽然很感兴趣,却没有一个肯掏钱买。
  这样,两个月过去了,张一凡借来的钱全花光了,厚着脸皮向朋友借了200元,维持开支。12月中旬的一天,张一凡来到福州路上的一家酒店推销“菜模”,酒店老板很感兴趣,却觉得价格太贵。张一凡干脆说:“我留下10个‘菜模’给你试用,如果一个月后,您店里的菜品点击率不翻倍,我不收一分钱;如果点击率翻倍,你就把这10个‘菜模’买下来,如何?”老板当即答应了。
  一个月后,酒店老板乐呵呵地给张一凡打电话,说:“有‘菜模’的菜,每月的点击率是以前的3倍!”他当即花5000元买下了那10个“菜模”。
  开张大吉,接下来,张一凡雇了4个员工,先给有兴趣的酒店免费铺货,等对方提高点菜率后再收费。这样一来,果然有效,半年后,张一凡的“菜模”就在青岛打开了市场,赚了20多万元,而他较看好的“青椒肉丝菜模”也卖了8个,赚了4000元。
  2004年6月,张一凡在青岛市李沧区租了一个小厂房,注册了“青岛艺凡食品模具有限公司”,又招了10多个员工,添加了10套设备,准备把公司做大做强。然而,张一凡此时的客户都是中型餐厅,产品更新率很低,市场很快就饱和了。张一凡深知,只有打进高档酒店,才算真正打开市场。但他多次去联系,酒店负责人都说:“我们这种高档酒店的客人素质高,不需要用‘菜模’促销。”
  
  “假菜”实现了他的财富梦
  
  就在张一凡一筹莫展时,2004年8月,青岛的一间五星级酒店要开展“美食月”活动,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赶紧跑去对酒店负责人说:“我要赞助你们的活动!”
  对方一听哈哈大笑:“我们堂堂五星级大酒店,还用你赞助?”
  张一凡连忙向对方介绍了“菜模”,并说:“我用‘菜模’将你们的特色菜展示出来,不是锦上添花吗?”
  对方动心了,答应让张一凡试试。
  活动当天,张一凡的一桌“特色菜”被摆在餐厅一角。由于太逼真了,有一个孩子想抓起一块“木瓜”往嘴里塞,结果连盘子一起带起来,摔在地上。人们这才发现那是“假菜”,连连称奇,并纷纷点有“菜模”的菜品。酒店负责人服气了,当场把一桌子“菜模”都买了。
  此后,张一凡又连续打开了几个高档酒店的市场,但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却是他把一盘“青菜”卖出了10000元高价。
  2005年3月的一天,张一凡到一家高档粤菜馆推销“菜模”,却见那老板正在大发雷霆。原来,粤菜里有一道名菜叫“清炒麻叶”,那位老板觉得这个菜会热卖,便囤积了几吨,运到青岛储藏起来。谁知,几天后,竟然没有一位客人点“清炒麻叶”。
  张一凡了解后,连忙说:“想不想用我的‘菜模’试试?”
  老板轻蔑地说:“靠‘菜模’卖菜?那鸡也能上天!”
  张一凡激将说:“如果我能把你的‘清炒麻叶’卖火了,你敢不敢花10000元买我的‘麻叶菜模’?”
  那位老板当着大家的面说:“这有什么不敢?这么多人可以为我作证。”
  回去后,张一凡不敢怠慢,他连续研究了半个月,制作出一盘“清炒麻叶”,并镂刻出晶莹剔透的质感来,连叶脉的纹路都清晰可见。当他端着那盘青翠欲滴的“清炒麻叶”给老板看时,老板虽然觉得工艺精湛,却还是对它的效果将信将疑。然而,此后一个月,来粤菜馆吃饭的人,一看到那盘“清炒麻叶”就被吸引了,得知是广州特产后,纷纷尝鲜。就这样,短短一个月,一盘标价30元的高价青菜居然被点了近2000次,获利30000元。老板非常高兴,不但花10000元买下了“麻叶菜模”,还把酒店里的所有菜都高价向张一凡订购了“菜模”。
  从此,青岛的许多高档酒店都开始向张一凡订购“菜模”。短短一年,张一凡就获利300万元。虽然他的“青椒肉丝菜模”至此只卖到12个,但他却坚信:总有一天,一盘“青椒肉丝”也能卖10000元。
  此后,张一凡又研发了专门的婚宴、生日宴等主题“菜模”,市场进一步打开了。然而,就在张一凡想继续扩大规模时,2006年夏天,他的两个得力助手竟然辞职不干了。随后,他就接到大批客户的退货通知。原来,他的两个助手见做这行很赚钱,就辞职单干了。为了抢客户,他们还大幅压低价格,“菜模”却大多粗制滥造。客户们以为他们仍然是张一凡的部下,很不满意,纷纷要求退货。
  看着公司的业务滑坡,张一凡心急如焚。就在这时,他听说闽江路上的一家酒店买了他的前助手做的低价“菜模”,用了不到半年就变色走形了,还打起了官司。他灵机一动,赶紧赶过去,提出以200元一个的差价对“菜模”进行更换,并承诺说:“我的‘菜模’寿命长达5年,而且3年内包修包换!”
  酒店老板见张一凡的产品的确好,便同意了。就这样,张一凡以稳定的质量,慢慢地把失去的客户抢了回来。
  保证质量的同时,张一凡还狠抓售后服务,制订了定期回访制度:公司售出的所有“菜模”,3年内定期清理和修复;“菜模”坏了,公司免费为客户更换。他的销售市场逐渐巩固了。
  此后,为了拓展客户资源,张一凡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展览会。2007年3月的广交会上,张一凡一口气签了300万元的单子,其中25家订了他的“青椒肉丝菜模”,每个“菜模”500元,他的一盘“青椒肉丝”果真赚到了10000多元。
  在2008年的上海美食节上,张一凡专门制作了针对外国客人的中国“菜模”,一下子吸引了不少东南亚国家的客户。一时间,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而“青椒肉丝菜模”也因订单的增加,一次就卖出了20000多元的销售额。张一凡甚至信心十足,计划将来把它卖到5万元、10万元……
  2009年5月,张一凡的广州分公司成立。如今,他不仅拥有千万资产,开上了宝马轿车,还在青岛东部海边买了一座200多万元的别墅,娶了一个山东艺术学院毕业的漂亮女大学生。
  从传菜员到老板,张一凡靠卖“菜模”成功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他的成功启迪人们:要想成功,就要学会拐弯。张一凡曾经梦想自己能够做月薪上万元的大厨,但他在得知自己缺乏成为大厨的天赋后,另辟捷径,大胆“转弯”,认真思考,终于靠做假菜改变了命运。
  
  责 编:雪 月
其他文献
旅途(外一首)   费城    挑开月光,摸索几声蟋蟀的浅唱  手持一根青草,便能拾回丢失的童年  陷在水边菖蒲的凝绿里  生锈的犁铧敲出土地暗哑的声响    亲临故土,便能触到作物拔节的喘息  今夜,借一点点星光便能照亮  远方家门的木纹。照亮  屋檐下的牲口,头缠白布的母亲    今夜,你在如豆的灯下栽种谁的白发  谁在向晚的风里轻唤我的乳名  在途经的每一所破败的乡村旅店  我试图用歌声诠释
期刊
向卫国,文学硕士,副教授,供职广东茂名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中西诗学。在《学术研究》、《南方文坛》、《名作欣赏》、《当代文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    燕窝的《逍遥游·人物篇》一共十二首,为什么独选此首来说?答曰:节奏。  “汾酒八百年,露酒八百年/‘都是一家人,’/喝到五百年”。初读之下,顿时记住;反复吟咏,只觉得来历不凡。一查,果然《逍遥游》在提到宋荣子之
期刊
冬日的清晨,潇水码头,天蒙蒙亮。此时的潇水,还在甜美的梦呓之中。这里没有都市残留的喧嚣,没有喧哗的人潮。有的只是一份厚实的宁静与祥和。  河面静如一面碧玉,没有清风,也没有涟漪。有的尽是满目迷雾,氤氲着潇湘万般柔情。这定是“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的清烟吧。  渡船迟缓而绵长,被露水打湿的轰鸣之声。天空是缓缓拉开的门扉。旭日在天空微笑。千层纱万重雾的布景,更显妩媚冬日,可爱潇水。  风起潇
期刊
《爱高》报  东莞厚街爱高电业有限公司  主编:苏首飞  《爱高》报隶属于大型港资上市公司爱高集团,创刊于1996年1月,期发行量一万多份,是珠三角地区为数不多的获得省新闻出版局登记证号的企业内刊之一。办刊十余年来,《爱高》聚集了一批较有实力和才气的员工作者。该报秉承传播企业文化、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丰富,深受广大员工青睐。    忙着活,或忙着死(Get busy livin
期刊
众声喧哗,她夺声而出。如众荷喧哗,只做最静的那一朵。  ——题 记    打开音响,听听侃侃的歌。  那种忧伤但不苦情的声音与曲调,一下抓住了我的心。  侃侃的声音,纯净,安静,沧桑而温暖,浑厚而空旷。  穿透你心房的声音,是世俗里疲于世事后又返归的真。  有点像秋日的蓝天,绝对纯净的穿透力,让你无限向往声音中的世界。  那一丝理性中略带感性的忧伤,沉静下来的是那一抹成熟的光芒。  只要一个安静的
期刊
我被有关忧伤的事物吸引着。一本《飞翔的忧伤》呈现眼前。  一本书,或一个人,在繁华和喧嚣背后,缠绕无人知晓的孤寂与哀伤。  当翻飞的日历渐渐拉近年底,刺眼的清晰。时光流逝,撕裂得寥寥无几。彷徨无助,想哭。本无心漂泊,却不得不流浪。本无意体会,却默然深品。离别在即,黯然神伤;故里在心,心却想远离。读《想家的人不回家》,让我有如此深的感触。“想家的人不回家”也许这一句足以道出一个少年人的全部心事,也道
期刊
天越来越暗,一场大雨降临,伴着呼啸一天的台风。我站在窗前看那雨如入无人之境,从天空一路狂奔,雷鸣闪电更是敲得天地颤动。窗外的凤凰树,枝叶被吹得东倒西歪。看这风雨共唱和,我不禁担心雨要下到什么时候,五点时分能否停呢?一阵阵巨雷轰响,使人心惊胆颤。在学校上学的孩子们是否会感觉到害怕呢?  在这恐慌下我不得不一次次拨打在外地的老公,告诉他雨下得好大,我走不出去,不知雨何时停。其间说话时被雷声吓得把手机给
期刊
顺沿那条水果街,马莉撑着深蓝色太阳伞来回走了两趟。水果摊位摆满熟透的芒果、荔枝。她挺爱吃芒果,此时却无心驻足购买,只是从摊位前匆匆而过。她正想办法,盘算如何甩掉身后的“尾巴”。接连三天,她发现背后老有两个陌生男人跟踪她,一个高瘦,一个矮胖。  她一回头,身后的“尾巴”就消失了。进入她视野的是穿行的车辆、走动的人群。马莉猜想身后的尾巴指不定是王朗请来的私家侦探。她和王朗正闹离婚,冷战了差不多个把月,
期刊
刚到深圳那年,妻子进了南头一家手袋厂,而我因种种原因进厂未能如愿,只好购了台三轮车,跟着老乡干起了收购废品的营生。  记得那是个炎热的上午,我蹬着三轮车在南头附近的大街小巷,收些废铜烂铁纸皮之类的,跑了整整一个上午,生意却寥寥无几。10点过后,太阳火辣辣的晒在头顶上,闷热无比。我实在是不想再走街串巷,从南头出来就是车水马龙的107国道,我骑着车穿过107国道上面的一座立交桥,过桥后,便是港都大酒店
期刊
朋友阿光的辞工书终于让老板给批了,过两天他就要回湖南老家结婚,再也不出来了。想着以往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我心里有太多的留恋和不舍。在以往经常光顾的“四川饭店”里,我点了满满一桌菜为阿光饯行。一路保重,永远保持联系之类的话一旦出口,更加重了我们之间的伤感。酒足饭饱之后,阿光习惯性地把手伸进口袋,而我却变戏法似的早已掏出了两张百元大钞在手,大声叫道,买单。不用说,这顿饭是我为阿光饯行,以往在一起吃喝经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