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 返璞归真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c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修课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选修课的教学必须体现对必修课的补充、深入和拓展。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谈选修课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朱诵玉老师曾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选修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选修课的教学必须体现对必修课的补充、深入和拓展;选修课的教学应当连点成线、织线成面、组面成体。选修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是,突出“三性”,即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强调“三时”,即课前、课中,课后;采用“专题”,即把有联系的知识点组合成专题来学习。《杜甫和杜诗》的专题教学,是朱老师为探讨选修课教学方法而开设的,首次教学是芜湖市新课改选修课教学示范课,再次教学是朱老师远赴黑龙江鹤岗开展教师培训时开设的。本实录正是依据第二次教学整理的,不仅体现了朱老师对选修课教学的思考,更体现了朱老师一直追求的“常态阅读教学”理念。下面,试做分析。
  一、 循序渐进,本真生成、符合常态认知理论的教学理念
  朱老师依据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建立了常态教学模型:诵读—赏读—品读。
  诵读,是为了感知文本,了解文本基本内容。本课中课堂小组分组后,朱老师要求学生先自由诵读所选诗作,读懂该诗的主要意思。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必修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学习过杜甫晚年三首代表诗作,对于作者的经历、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读懂诗作的主要意思是没有问题的。
  赏读,是为了感受文本,掌握文本共识内容。本节课上,小组讨论后学生的发言朱老师有着明确的要求:组内举荐一人诵读,一人解释诗歌大概意思,举荐几位同学围绕“沉郁顿挫”几个方面赏析本诗,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学生的诵读抑扬顿挫,非常动情,博得满堂掌声。每一组赏析的同学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均能条理清晰地从或语言或手法或意境或情感等角度赏析杜诗。
  品读,是为了感悟文本,品出文本个性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本课在品读这一层面是以练习的形式提醒同学思考杜诗“沉郁顿挫”的原因与作家主要创作风格和其人生经历的关系。
  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一种由感知到品评的逻辑顺序。
  二、破解单元、重组教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
  顾之川老师指出“选修课则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所以选修教材一定要突出它的“选修性”,它和必修教材的处理不应该画等号,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大相径庭,必修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需要教师精讲,带领学生精读细品,进而在知识层面形成能力,而选修课的教学必须体现对必修课的补充、深入和拓展。本课显然是基于此而设计的。
  《杜甫诗三首》隶属必修3第二单元,单元提示中要求学生“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高二的学生对杜甫晚年诗歌创作风格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有了对于诗歌鉴赏的初步知识的掌握,这就为本节课中学生自主赏析做好了铺垫。《蜀相》(760年)《旅夜书怀》(765年)《阁夜》(766年)《登岳阳楼》(768年)在选修教材中虽然分属不同单元、有着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但是从纵向的时间轴来看,均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代表作,朱老师打破单元设置,重组教材,整合《杜甫与杜诗》专题教学,殊为创新。
  本课教学目标清晰单一,那就是“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课堂上先引入李白和杜甫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对李杜二人诗歌风格迥异有初步感受;再带领学生复习必修3中的三首杜诗,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适当整合关于学习杜甫诗歌的经验,完成之后要进行自主赏析。朱老师把“沉郁顿挫”提炼成从情感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来表现,原本模糊化概念化的鉴赏术语便清晰起来,给了学生可以操作的抓手,易于开展学生和文本对话。整个教学设计呈“板块”状,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必修与选修的杜甫诗歌便有了呼应,形成了连点成线、织线成面、组面成体的局面。
  三、尊重学生、突出主体,整体把握、细节推敲的教学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院顾之川老师在他的一篇文章《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选修)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中点明了选修教材的特点是自主性,“教科书的编写重在提出问题,揭示现象,设置具体情景,避免‘告诉式’,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探究,并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选修课的教学要突出“三性”,即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
  课堂上朱老师首先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自己选定一首诗。学生首先自由诵读所选诗作,结合课前老师印发的资料和对照“沉郁顿挫”创作风格来基本读懂诗歌。众生按组学习,小声诵读,小声讨论,教师在教室里巡回。小组都不明白的字词可以举手向老師求助。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诵读、自主理解,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其自主性。
  张必隐在《阅读心理学》中说:“只有在事物的整体关系中,作为整体的个别部分的客体才能够被认知,同样,如果离开了事物的个别部分,事物的整体也不能够被认知。阅读一段篇章实际上就是发现合适的图式。”这里“事物的整体” 表现为整体诗境,“个别部分”表现为一联、一句、一词,要把握整体诗境,必须对一联、一句、一词有正确理解和总体整合,而准确地理解一联、一句、一词的含义,又必须根据整体诗境判断,否则可能会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朱老师的课,就是采用了整体把握、细节推敲的方式。朱老师先明确“沉郁顿挫”有两个层面:“忧国忧民”的情感内涵和“借景、物、人抒情”的情感表达。然后以这两个角度来架起课堂主体,而在学生自主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始终在具体语境和整体诗境的统摄下,始终紧扣语言的揣摩、品味赏析文本。比如《蜀相》中学生对“英雄”一词的理解,《登岳阳楼》中赏析“坼”,等等。
  一堂好课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教学效果,通过老师的教授,学生获得了新知识,有了进一步探究的要求;二是达成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是常态的、本真的。我认为朱老师的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两点。而教学本身也是遗憾的艺术,一个小时的课堂,赏析了四首内涵丰富的诗歌,不得不说朱老师所安排的课堂容量太丰富了,时间比重上前两首诗的赏析时间较多,后两首诗的赏析时间相对较少,如果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把本堂课内容分成两节课来教学也许更好。但从教学过程来看,朱老师把握课堂游刃有余,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一起体会、发现、质疑,共同合作、探究。学生们如同是在一位始终微笑、态度和蔼的大厨的引领下品味一桌家常菜。朱老师的课堂推进,是按照“常态阅读教学”理念循序渐进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返璞归真的,看似平淡却回味隽永。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分析PBL教学模式和POE教学策略的基础上,以“溶液中Fe3+与I-反应的平衡探究”课题为例,探讨了两种教学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POE教学策略 化学平衡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反应原理的核心知识点之一。人教版选修四教材中对平衡的内容介绍得很详尽。而氧化还原反应,一般来说进行得比较彻底,本课题由反应“2Fe3++2I-2Fe2+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的内容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而中学数学的内容则是在小学数学基础上的延伸与拓展。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联系,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认知规律实施课堂教学,做好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工作,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知识自然地过渡到中学数学的学习中来,从而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关键词:教学方案 经验 知识衔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期刊
摘要:文章以初中物理沪科版“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为例,尝试从五个角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解,阐述了用问题推动有效探究学习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科学探究 问题 线圈转动 电动机 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活动“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先探究电动机转动的物理原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后又从物理走向生活,渗透STS(科学—技术—社会)理念,探究电动机为何能持续转
期刊
摘要: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思维爆炸”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创新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STEM课程的开发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系统、开放、发散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二者融合将进一步增加课程的深度,起到1+1>2的效果。本研究则是以其中的“制作智能警报器”课程为例,阐述基于“思维爆炸”教学模式的STEM特色课程实践研究。  关键词:思维爆炸 教学 STEM课程 整合 特色课程  一、STEM教育的概念界定
期刊
摘要本文是基于学习共同体构建润泽课堂的教学方式的实践与研究,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与互动,探索基于小学英语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和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培养小学生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升贫困山区小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润泽课堂 学会倾听 小学英语 听说能力  一、贫困山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英语课堂的实效性,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地缘偏远的贫困山区,交
期刊
摘要:语文教什么?郑桂华教授在谈语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时指出:“语文教学应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如果说历史课让学生领略到了儒家思想的璀璨,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举措喝彩、点赞,那么语文课能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那应该是在这片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流淌了三千年的诗意;是与颜回、陶渊明、刘禹锡在不同时空中精神相契的诗意;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
期刊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让师生感到头疼的环节,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笔,写出的作文死气沉沉。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和本人在比赛前对教学设计的思考,探讨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尝试运用,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降低写作难度,构建写作的支架,让学生在写作时脑细胞“活”起来,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关键词:写作教学 支架式教学模式 实践 英语  在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让教师感到头疼的一个环节
期刊
摘要:教育的功能就是育人。新课程标准是纲,新编教材是本,课堂是教育主阵地。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教育氛围。巧设问题,启发正向思维。组建“模块”,拓展课堂空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发挥教材功能,坚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关键词:课标 教材 课堂 立德树人  当前,大多数学生更注重考试分数,大量的模拟试题训练挤压有限的学习时间,这使得教材得不到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引导小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尝试简单赏析与创作现代诗;通过引导小学生参加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充分展示其能力,引领学生迈入诗歌的殿堂。  关键词:现代诗特点 赏析与创作 书面与口头展示  诗歌,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有唐诗宋词,近有现代诗,同时诞生了灿若星辰的诗人,从古代大家李白、杜甫到现代的冰心、艾青,他们薪火相传,把灿烂的诗歌文化一代代传承,成就了我
期刊
摘要: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新型教育技术与传统课堂深度融合,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向心力》一节为例,探讨智慧课堂平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智慧课堂 高中物理 教学实践  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中指出“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国家政策和科技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