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困难家庭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分析和关注策略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lvet_f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特殊困难家庭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状态,并结合高校教育探索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的关注策略。
  【关键词】特殊困难;大学生;心理状态;培养;关注
  由于个人能力的不同,境遇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这种贫富差距无形中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心理状态,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特殊困难家庭的重点关注和扶持,以及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用为了学费问题而和大学失之交臂,也使特殊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比例逐年增加。大学校园是自由而奔放的,它是大学生们体会青春和激情的地方,也是社会的一角,也会让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体会到成长的代价。因此他们的心理成长及教育问题越来越为高校教育者研究和关注。
  一、特殊困难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
  1.自卑嫉妒心理
  大学校园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学习虽是学生在校的基础任务,但已不是全部,他们需要在这四年间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面对成长的挫折。这时候学生之间的认同和肯定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就可以的,还包括了个人能力,而经济能力恰恰是个人能力中最先体现出来的,因此在面对家庭富裕的学生时,特困学生会自然产生自卑心理,出现不合群的现象,以至于越来越孤独。自卑的心理特征多数产生于性格内向的特困生中,当然在自卑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嫉妒他人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会坦然在心理承认,心理状态趋于平和自动转化为羡慕,人际关系一般。还有一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则会愤世嫉俗,埋怨上天不公,或伴有激进行为,不被同学喜欢。
  2.敏感脆弱心理
  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普遍比较早熟,可能生活的重担让他们过早的明白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他们的心目中家境虽然贫寒,但不能接受嗟来之食,他们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的自尊,对他人伸出的友爱之手,有着潜意识的防备心理,就像一个刺猬,常常让想要帮助他们的人不知所措,这时的特困学生是敏感脆弱的。这种心理特征也多数发生在大一的特困学生身上。
  3.虚荣逞强心理
  有的特困程度不严重的学生心里清楚自己家里的经济状况,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怕别的同学看不起自己,没有人肯做自己的朋友,虚荣心作祟,于是隐瞒自己的实际条件,不对人言,不申请特困补助。面对学习和人际活动需要的金钱,只能回家跟父母要,造成父母沉重的生活压力,据我了解,这种情况出现较少,但每一例都很严重,甚至学生只有要钱的时候会打电话,其他时间根本不跟父母沟通,希望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一样。遇事逞强不服输,自尊心很高。
  4.没有存在感
  大部分的特困学生都给人一种刻苦学习,性格内向朴实的感觉,他们遵守着学校规章制度,没有违纪现象。如果单纯从管理的角度看,他们是最听话的学生,在同学中也是被忽略的一个群体,无论这个群体有多少人,他们都是分散在校园的角落里,没有存在感。但高校教育的培养目的是培养能够肩负起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他们需要具有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有自荐的信心和强大的存在感,所以我们需要让这些特困学生发现自己的美,勇于在人群中展现自己。
  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的关注策略
  1.倾听
  倾听是心理学的一种咨询方式,它是沟通的基石,也是与学生建立信任的基础。在关注学生和其交流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是批评或是干预他的想法,他会潜意识的抗拒,对于建议的接受度也低,而且以此为起点的教育也多数以失败告终。特困学生的心理更是复杂敏感,需要更多的倾听和引导。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不过站的角度不同,在认识之初,应通过倾听理解学生的想法,得到学生的认可,然后再引导他们的想法,影响和纠正他们内心的观念,才会有效。
  2.坦诚信任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从不成熟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但在大学生的心里他们是成熟的,明白社会中人与人的相处之道的。在沟通的时候需要跟学生坦诚说明事实,反而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尤其是特困学生本身就是自卑脆弱,如果不说清楚或是明确理由,会让他们感到被隐瞒,被忽视了,受到不公平待遇了,不利于建立信任关系,没有了信任的基础,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理解特困学生的基础上,坦然向他们说明和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教育和引导他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信任他们会成为风雨过后的彩虹。
  3.肯定鼓励
  喜欢听表扬,对批评的话接受度不高,是学生的普遍现象,尤其是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在自卑心理作祟下,会把批评的话扩大化,容易形成自我否定,严重的会形成自闭。因此对于他们应该先表扬其优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肯定他们的正确行为,当然这并不代表对于特困学生的错误就不教育,不指正,而是用鼓励的话语指出他们心理和行为上的错误,言谈举止中表示出对他们能够克服缺点的强大信心。只有肯定了特困学生,他们才会相信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才会信任老师,从而使鼓励指正教育取得效果。
  4.给予责任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友爱,对社会尽责,对国家尽忠,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更应明确自己身上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高校应把责任教育放到基础教育当中,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意识,而对于特困学生如果给予责任,会加强其存在感、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有效改善学生内向不善沟通以及不合群等特点,在实际运用中,发现特困学生本身就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谨慎负责,虽然在创新和独立策划组织活动上略有不足,但对枯燥和单调的文字处理工作却完成的很好。很多特困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理解学校、学院的各项工作,降低了激进言语和行为的发生。
  家庭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整个学生群体的教育质量。老师对待特困学生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对于弱势群体和师者的态度。积极耐心的引导特困生,会有助于校园和谐,也对弘扬社会正气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年第2 期(总第110 期)。
其他文献
  In some applications,we may be interested in discovering a local causal network around a target variable rather than the whole network over all variables.Fo
会议
  Path analysis (Asher,1976) is usually carried out in causal systems of continuous variables,i.e.Linea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LISREL) (Bentler & Weeks,1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