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霉素对豚鼠内耳毒性的研究

来源 :生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013w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耳廓反射阈值的改变为指标,我们观察了新霉素中毒时豚鼠耳聋形成过程。在14只豚鼠按每天200毫克/公斤体重剂量,分两次腹腔内注射共9天,耳聋形成最早发生在给药后的第9天,最迟发生在第96天。15天内有9只动物耳聋。在7只豚鼠按每天50毫克/公斤体重剂量注射40—44天,耳聋形成最早发生在第38天,最迟在第114天。两组豚鼠耳聋的发生均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急性耳聋,从耳廓反射阈值开始提高发展到耳聋的过程短。第二种类型为慢性耳聋,从耳廓反射阈值开始提高到耳聋经过的时同长。中毒豚鼠一旦听阈提高则迟早将不可避免地发展到耳聋。(二)新霉素中毒过程中豚鼠内耳生物电与组织学的变化:(1)听觉功能轻度损伤时,微音器电位最大值最先下降,其“阈值”与听神经电位阈值和最大值均无改变。形态上耳蜗第一圈外毛细胞最先发生变性。而且在形态没有检查到变化时,生物电已有改变。(2)听觉功能中等程度损伤时,微音器电位最大值的下降比听神经电位的下降更为显著。微音器电位与听神经电位阈值均提高5—20分贝。外毛细胞变性加重,内毛细胞出现轻度变性。部分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尼氏小体减少,核染色加深。(3)当听觉功能从中等程度损伤发展到耳聋的过程中,听神经电位逐渐下降到零,但仍可记录到低波幅微音器电位,该电位不是由毛细胞所产生,起源不明。外毛细胞轮廓和境界逐渐模糊,内毛细胞变性加剧,最后两者均消失。耳聋形成后历时较长的豚鼠,柯蒂氏器完全消失,支配内、外毛细胞的神经纤稚与蜗轴中的神经纤维全部退化。(三)皮层听区声诱发电位测定表明,在新霉素中毒豚鼠中未出现皮层诱发电位阈值提高的分贝数超过听神经电位阈值所提高的分贝值,或诱发电位消失而仍保留听神经电位的现象。可以认为皮层声诱发电位的改变是由于新霉素对听觉外周器官功能影响的结果。(四)旋转后眼球震颤实验表明,新霉素对豚鼠前庭功能影响很小。
其他文献
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新型城镇化也于2014年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一崭新的背景使得我国乡村社会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治理格局。在这种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
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属于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根据抗原性的差异,可以分为3个亚群:Ⅰ群、Ⅱ群和Ⅲ群。Ⅰ群禽腺病毒共有12个血清型,它们具有共同的群抗原。流行病
2004年11月26—27日,“2004年度拟南芥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继2002年、2003年两次研讨会之后召开的针对拟南芥研究的第3次研讨会.与会的100多位代表来自国内从事拟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行业的迅猛崛起, 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成熟,全面拉动了酒店行业的蓬勃发展,而酒店管理系统也成为了酒店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通过该系
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使人们有能力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包括微处理器、嵌入式存储器、射频模块、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以及专用电路模块,并可嵌入能完成特定功能的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检验项目对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不良反应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100例,时间范围为2017年7月一2018年7月,按“简单随机”法分组,每
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科研人员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山西省的气候条件,于20世纪90年代从意大利罗马果树所引进大果型扁桃进行实生选种。经过近20年的研究试验,从其后代中实生选
应用电子探针(EPMA)和偏光显微观察等技术,研究了我国亚热带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铁锰胶膜的微形貌特征和胶膜线剖面(从胶膜到基质的垂直断面)的元素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铁锰胶膜为黑
日前,日本昭和电工(昭和鼋工株式会社)社长森川宏平接受《化学工柴日鞭》的采访,谈论了“Project2020”中期计划。森川社长表示,“随着中国电动汽车、电动公交车的日益普及.针对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