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小学数学知识衔接的教学思考——以”等式的性质”教学为例

来源 :新课程研究(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mi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数学知识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初中数学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小学学习的内容和认知层次,并且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因此,准确把握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点,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幼儿是天生的想象家,他们想象力非常丰富,经常能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日常行为中加以模仿、创造、表现。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利用游戏化教学方式,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并进行创造性表现,有利于幼儿想象与创造力的培养。中班《爆米花》音乐游戏中,教师追随幼儿兴趣,进行音乐选择匹配,通过“玉米粒变爆米花——合作炒爆米花”为思路铺开游戏,有意识地营造支持幼儿表现想象创造的氛围;有的放矢地推进幼儿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指出:全面开设小学数学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不增加总课时的前提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实践活动。也就是要求开足小学数学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而小学数学每学期教学任务总量是64课时,每学期至少要保证6课时的综合实践学习任务,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平均每册仅有1课时综合实践教学内容,其余5课时则没有具体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自主地创造性开发教材之外的学习资源,并在课堂中有效实施。
家风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其特有的传承方式和感染力在提升学生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培育、传承、建设优良家风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固优秀家风的正面引领作用,学校成立“寻访最美家风”社会实践团队,赴学校生源地和学生家庭调研最美家风,收集家风故事,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调研和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融合,弘扬优秀家风传统文化,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
体验教学的内涵在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规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呈现或者再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欲望,通过情景交融给予学生积极的课堂体验,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法治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积极应用体验教学法,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活化教学气氛,构建出高效的体验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良好的课堂体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各类线上学习平台不断涌现,引领了国内数字化教育的巨大变革,推动了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去年新冠疫情期间,学生不能返校,给高校授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基于特殊时期环境监测课程在线教学工作实践,提出线上平台与直播“混合式”的环境监测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定理的产生以及定理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强调不够,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公式定理,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失去了对定理的理解过程,难以产生对定理真正意义的理解,以至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和其他定理混淆;此外,在定理的运用中只是通过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学生没有自己的总结和思考,缺乏对图形的感知,往往在面对灵活多变的高考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对比”部编版”与”人教版”习作板块可发现,”部编版”教材的习作板块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同类型的题材凸显层次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思维能力,习作内容指向具体、有针对性,教材编排序列化.”人教版”教材中写事题材居多,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与口语交际板块高度融合.”部编版”教材在继承”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创新,形成了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新教材.教师要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新教材,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让两版教材实现良好衔接.
基于阅读的数学课堂,就是将阅读代入课堂,以阅读为关键学习方式,完成数学新知的建构和习得.范英兰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节比较典范的课例,教学精选”阅读文本”作为阅读资源,设计”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分享”阅读所得”强化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了阅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构建了以”阅读”为核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学课堂.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的育人目标对于艺术(美术)学科是全新的课题.文章以上海市初中艺术(美术)八年级第一单元”感受古老文明”这节课为例,从”筷子传说”教学案例入手,探讨在初中艺术学科教学中辩证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促进”五育”之间的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五育”的整体育人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