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大的语文教学观,优化教学模式,鼓励质疑,注重人文,拓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成长为新世纪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无疑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和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因此,打破以往教育教学常规,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取代传统教学中的种种陈规陋习,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更应有创新意识,要在阅读教学中注入新的元素,给学生以新的活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向我们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阅读材料。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一种心智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的体现,所以还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阅读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阅读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賞、评价等综合能力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这是所有语文老师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一、鼓励质疑
在阅读课上,学生能提出疑问,老师就会引着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若不断质疑,问题就会引导学生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彼岸。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读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标新立异,而且还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训练,变单一定向的僵化思维为逆向或多向的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认识事物,创造性地发现、想像事物的未知领域,想像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趋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以前我们比较注重教师的提问设计,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当今社会需要创新,这种需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求教师对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向从“学”到“问”到“做”,要做到这一点,唯一可行的便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自觉走下教坛,与学生一起成长,师生间平等地探讨科学知识。如果我们能营造一种新的阅读课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机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它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上的再创造。因此我们就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在头脑中逐渐形成“问题意识”,教师要不断诱发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其问得深、问得妙。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本。
二、注重人文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我们常说的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含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到汉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感情、历史文化,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习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底蕴的母语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成长、社会化的过程,他们的情感态度、气质性格、思想修养、心理品质等都应该在熏陶渐染中得到潜移默化。这些都应属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范畴。在语文课上,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语言知识、技巧、技能,更能进行真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为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开拓无限的可能性。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完全可以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新教材改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利于加强语文阅读的人文性。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语文教师必须担当传播真善美的使命,像重视智育一样重视人格的培养,促使学生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三、拓展课外阅读
阅读教学要持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效率,培养和丰富人文素养,加强课外阅读是一条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课程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就不能囿于教科书上的几篇文章,学生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日积月累,才能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因此,我们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学习信心的不断加强,创新思维也不断得到提升。如举办朗诵会、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制作读书卡片、故事新编以及交流读书心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提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做”之中,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无疑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和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因此,打破以往教育教学常规,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取代传统教学中的种种陈规陋习,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更应有创新意识,要在阅读教学中注入新的元素,给学生以新的活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向我们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阅读材料。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一种心智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的体现,所以还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阅读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的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阅读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賞、评价等综合能力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这是所有语文老师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一、鼓励质疑
在阅读课上,学生能提出疑问,老师就会引着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若不断质疑,问题就会引导学生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彼岸。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读有所疑,方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思,方能读有所得。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标新立异,而且还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训练,变单一定向的僵化思维为逆向或多向的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认识事物,创造性地发现、想像事物的未知领域,想像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趋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以前我们比较注重教师的提问设计,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当今社会需要创新,这种需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求教师对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向从“学”到“问”到“做”,要做到这一点,唯一可行的便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自觉走下教坛,与学生一起成长,师生间平等地探讨科学知识。如果我们能营造一种新的阅读课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机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它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上的再创造。因此我们就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在头脑中逐渐形成“问题意识”,教师要不断诱发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其问得深、问得妙。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本。
二、注重人文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我们常说的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含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到汉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感情、历史文化,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习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底蕴的母语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成长、社会化的过程,他们的情感态度、气质性格、思想修养、心理品质等都应该在熏陶渐染中得到潜移默化。这些都应属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范畴。在语文课上,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语言知识、技巧、技能,更能进行真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为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开拓无限的可能性。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完全可以站在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新教材改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利于加强语文阅读的人文性。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语文教师必须担当传播真善美的使命,像重视智育一样重视人格的培养,促使学生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三、拓展课外阅读
阅读教学要持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效率,培养和丰富人文素养,加强课外阅读是一条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课程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就不能囿于教科书上的几篇文章,学生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日积月累,才能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因此,我们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学习信心的不断加强,创新思维也不断得到提升。如举办朗诵会、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制作读书卡片、故事新编以及交流读书心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提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做”之中,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