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第二课堂”的构建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it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践育人是高校深化人才培养理念,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做法,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的项目化探索有助于促进高校“第二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 社会实践项目化 第二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05
  “第二课堂”是相较于以教育活动为主的第一课堂而言。“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约等同于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日常生活。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课程之外的各类活动中,开阔视野、愉悦身心、锻炼能力、积累课堂讲授以外的丰富知识与经验。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按照其类别(主要是其培养的学生素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德育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科研、社会工作、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几个方面。”①强调社会实践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是与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内容设置、学生需求等是相一致的。在“第二课堂”的诸多内容之中,社会实践所占的比重较大,基本出现了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运行模式,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更是如此。“第二课堂”涵盖内容广泛,涉及领域较广,包括了除课堂教学之外的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在众多的“第二课堂”内容当中,社会实践起到了社会实践能够为“第二课堂”的其他内容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撑和源动力。从“第二课堂”的相关内容运行效果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率相较于“第二课堂”的其他内容都较高,而且实际效果较明显,受益面较广,有效地提升了“第二课堂”的整体质量和实效。因此,要做好高校“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效,从社会实践角度进行探索无疑是一条捷径。
  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迫切要求,毫无疑问,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和支持,要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需求等因素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规律,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水平和实践效果。从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情况来看,可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实践资源,提高社会实践效率,发挥社会实践作用。
  1 实践活动项目化概述
  社会实践具有实践性强和学术性、兴趣性、协作性等特点。但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科学组织,在运行方式上以学生自主操作为主。这一现象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表现尤为突出。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流于形式。针对此种现象,可以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模式。实践活动项目化简单地说就是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并做好保障和其他相关工作,通过实践项目的逐步推进,从而保证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实践项目是一项系统性、体系化的运行模式,要从项目的立项、实施、结项等各方面层层落实、层层把关,坚持将成功立项的项目扎扎实实地做出来,体现出实践活动应有的高度、水平和功能。
  实践项目的立项是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在整个实践活动中起到了基础作用。要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达到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的目的,首先要把好“选题关”。选题要把握题目的通识性、时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是要求所选项目能够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和眼界,贴近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在学术性、实践性上能够得到有效体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在尽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体现一定的学术性、可研究性、实践性。
  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够检验并实现项目的应有价值。在项目成功立项后,要在再次充分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之后,由学生组成相应的实践团队负责项目的实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观念,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良好的组织建设让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协作性。与此同时,保证有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能够提供必要的指导,避免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盲目化。
  结项是实践成果的总结、反思阶段。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之后,要组织专门的结项汇报或答辩,以直观地反映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通过结项汇报或答辩,要能够真正发现好的项目和取得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要发现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经验。结项汇报或答辩也应成为整个实践活动总体评估的一部分。
  2 建立良好的实践保障制度
  制度保障是推进实践项目化运作的法宝,就是要从高校顶层设计到基层院系的具体落实都要围绕实践项目形成一整套的制度模式,使实践项目运行的各环节和最终评估以及经费支撑等都有相应的制度依据。要“加强学生服务社会与实践指导工作的重要地位,营造具有约束与激励效应的政策环境,确保服务社会与实践指导工作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②
  制度保障的前提就是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能够将实践活动形成制度设计,将实践活动的有益经验很好地总结下来,也可以使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出延续性,形成实践活动的常态化。从此目的出发,实践活动才能出成果、出实效。制定制度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要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的积极性;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长效性。
  制度为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就是要通过高校层面的制度设计,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能够调动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学生实践活动中。在人力保障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成立社会实践项目的专家组来具体负责项目的立项、指导和评估等工作;在物力保障方面,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日常经费中划拨定额资金用于专项学生实践活动经费,依照实践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进行分期拨付,保障项目能够顺利结项;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科优势,在可行性范围内实行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开发、整合、共享学生社会实践资源,比如某一基层院系或专业围绕其学科或研究领域而建立起的社会实践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全校范围内共享,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激发兴趣活力的机会。   高校要在制度设计上对学生参与程度和教师指导程度给予一定的引导性优惠条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制定倾斜政策,调动院系及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③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应当采取制度性保障和措施有效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指导教师也是社会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有效辅助,绝对不能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忽视对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必要的专业教师的指导,实践活动的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在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学分或物质奖励、实践成果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年终总评当中等等,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可以折抵一定的课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等的参考。
  在制度能够保证以上基本的实践条件得到满足之外,不能忽视的就是制度本身的可操作性和长效性,要着眼于制度本身的价值。可操作性和长效性强的制度能够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3 实现实践评估科学化
  实践评估是对实践活动的督查过程,也是对参与实践的师生进行正确引导的过程。对实践活动进行是否科学合理的评估是关系到实践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的重大环节。在对实践项目进行评估时,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过程性评估;坚持全面性评估。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估就是要通过评估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专家组给予适当的补充、完善和指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专家组的评估过程中了解到在实践中的得失,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和实践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以学生是否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等硬性指标来评价学生及其实践活动。
  坚持过程性评估就是要在评估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察,不能以量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要注意在社会实践中的细节性评估,比如教师的指导情况、学生的协作情况等。
  坚持全面性评估就是不能仅仅依靠学生实践中的某一方面来评价学生实践成果的好坏,要综合参考学生实践中的各个因素,尤其是参考一些柔性因素,如总结汇报时的表现、实践结项报告或论文的撰写、安全教育情况等。在做全面评估时,可以将基层学院指导学生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评价指标。
  在评估完成之后,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反馈时,可以采用“成绩+学分”的形式,即在评价学生实践成绩时,可以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这五个等级进行评定,摆脱传统的分数制的限制,使学生免受分数高低的干扰。在对学生的实践成绩进行评定后,由高校教务部门对评估合格的实践项目按照统一标准给参与项目全过程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就完成了整个社会实践工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项目化的统一引导下,将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制度保障和评估体系融于一体,能够使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社会实践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地位,通过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运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第二课堂”的体系完善,促进高校“第二课堂”发挥培养学生和实践育人的作用。
  注释
  ① 卢亮.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关系初探[DB/OL].(2007-4-13)[2014-8-1]http://www.bjyouth.gov.cn/gzyj/dcyj/138584.shtml.
  ② 方宏建,夏威.大学生发展指导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0.
  ③ 王秀梅,杨红霞,米增强,安连锁.加强课内外统合建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41.
其他文献
摘 要 老子的道德观表面上存在“矛盾”,实际上他只是反对外饰虚伪的道德,赞成本真的自然道德。它包含守雌尚柔、谦下不争、虚静寡欲、诚信不欺、慈爱俭啬等内容。老子的道德观不仅给我们揭示了深刻的生活智慧,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 老子 道德 自然无为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3.06
期刊
摘 要 杰出校友的示范性、亲和性和学缘性等特点,对在校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民办高校杰出校友资源具有品牌效应、育人价值和文化价值。民办高校杰出校友资源育人价值的实现途径,包括建立校友交流平台,发掘杰出校友资源;用杰出校友名命名班级,建立长期的结对模式;将学习杰出校友活动与学校文化品牌活动相结合,放大典型示范效应;编织精神纽带,延伸培养链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杰出校友
期刊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ffective English teaching in GUET Vocational College, by taking students from grade 2015 as study objects, and
期刊
摘 要 英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公民宪章运动大大提高了其公共部门服务的质量,这为我国当前所着力构建的服务型政府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公共部门服务标准的确定有利于弥合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价值鸿沟,政府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社会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因此,需要本着人民利益至上、量力而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实现各个部门的工作标准向服务标准的转变。  关键词 宪章运动 服务型政府 公共部门 服务标准 
期刊
摘 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除延续以往文化品牌活动外,树立品牌创建意识也至关重要,创建新的校园文化品牌有利于更好地扩展大学校园文化影响,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塑造大学校园文化特色。本文对浙江大学“学生节”这一校园文化品牌进行个案研究,探索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路径,即关注校园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注重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个性特征、把关校园文化品牌的管理、优化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  关键
期刊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网络购物这一新兴的购物模式。而现代大学生群体,对新生事物具有良好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他们热衷通过网络世界来实现与外界的情感交往和信息交流,网络购物也势必会成为他们生活学习中选择的范围。本文通过对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网上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真实状况,对引导培养他们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具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加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门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其就业率逐年上升。但是,面对新的就业环境和形势,有部分毕业生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本文以我院2015届未就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就业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深入剖析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典型问题,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困境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 典型问题 非理性
期刊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但不可忽视的是增长速度过快必然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新世纪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而大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着引领社会发展国家繁荣兴盛的重要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任务成为当务之急,
期刊
摘 要 学校组织是一个社会性组织,对其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本文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对学校组织概念、特性和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社会互动在学校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另外一方面,学校组织运行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社会互动论角度对学校组织冲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维持学校组织冲突的“功能性冲突”水平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学校组织 社会互动论 学校组织冲突 建议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 概率统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各个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数学基础课程。本文主要根据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自身的数学基础、学习习惯等特点,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实时渗透数学文化,加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同感,培养及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素养,对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形成用“数学头脑”来帮助解决数学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概率统计 数学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