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教育与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联系紧密,要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伴随着严峻挑战,高职院校必须探索对策主动适应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工业转型升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近年来,中国高职教育形成了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态势,高职院校的数量、招生规模和在校生已经占据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目前,高职教育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精神,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实施意见》要求,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2016年10月22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发布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指南的通知》,决定组织实施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主要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及设施、重点领域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两个方面共18个重点任务。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又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能否配备大批与其相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侧,要实现发展进步,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业转型升级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主动适应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满足工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以推动与工业经济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1 工业转型升级为高职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是使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高端产业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主体,形成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等高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是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以及新管理方式的采用,应运而生的是大量与之相适应的高技术含量的新工作岗位,因此需要大量受过系统专业训练、具有高端技术技能的高职人才,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同时,新的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能够促使学校与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为行业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外,高端产业规模的扩大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这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都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2 工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的挑战
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以及新管理方式的采用,使企业员工在工作岗位中的技术性、专业性要求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更要熟悉先进的专业知识并具备新的岗位适应能力。纵观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没有与时俱进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难以满足新工作任务、新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平行运行、交互作用、协同优化,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增强,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和具备一定综合应用能力的能力型人才。因此,使高职学生成为专业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综合型人才,工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3 高职教育应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并服务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需要高职教育自身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1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根据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整体部署和战略规划、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使专业设置既具市场性又有前瞻性,对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为工业转型升级服务。首先,高职院校要对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调研,及时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转型升级产生的技术结构和人才结构,以市場需求为导向,结合人才结构的变化趋势及时开设新的专业,优化覆盖面广、社会需求大的专业,同时改革社会需求小的专业。其次,针对企业岗位群结构与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使高职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综合素质符合产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3.2 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更要适应社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高职教育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构建与其相适应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高职院校要将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制定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管理机制,时刻关注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市场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和优化,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及时增加一些反映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或相关专业的课程;另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争取与企业建立长效稳定合作关系,尽量缩短高职教育学习与实际生产应用之间的距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3.3 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诸多弊端,需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教学课程,能够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同时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使学生通过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業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实施过程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教学项目以真实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实际工作内容设计;单项任务由每个项目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分解,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将需要完成的项目或任务布置给学生,并对学生加以适当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协作完成单项任务直至整个项目。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的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升。
3.4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适应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升级要求的重要途径,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互利、共建、共享、共赢。高职院校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进一步深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加强深层次合作。高职院校要依据职业岗位具体要求,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并积极推进项目化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选派优秀教师深入到合作企业,提高教师先进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推进“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真正提高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能力;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职教论坛,2011(22):18-21.
[2]刘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职业技术,2012(06):110-112.
[3]赵晓妮.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6):11-15.
[4]王亚鹏.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110-112.
[5]汤瑞丽.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6):22-25.
作者单位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吉林省四平市 136001
【关键词】工业转型升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近年来,中国高职教育形成了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态势,高职院校的数量、招生规模和在校生已经占据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目前,高职教育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精神,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实施意见》要求,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2016年10月22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发布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指南的通知》,决定组织实施2016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主要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及设施、重点领域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两个方面共18个重点任务。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又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能否配备大批与其相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侧,要实现发展进步,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业转型升级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主动适应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满足工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以推动与工业经济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1 工业转型升级为高职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是使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高端产业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主体,形成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等高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是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以及新管理方式的采用,应运而生的是大量与之相适应的高技术含量的新工作岗位,因此需要大量受过系统专业训练、具有高端技术技能的高职人才,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同时,新的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能够促使学校与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为行业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外,高端产业规模的扩大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这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都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2 工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的挑战
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以及新管理方式的采用,使企业员工在工作岗位中的技术性、专业性要求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更要熟悉先进的专业知识并具备新的岗位适应能力。纵观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没有与时俱进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难以满足新工作任务、新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平行运行、交互作用、协同优化,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增强,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和具备一定综合应用能力的能力型人才。因此,使高职学生成为专业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综合型人才,工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3 高职教育应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并服务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需要高职教育自身转型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1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根据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整体部署和战略规划、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使专业设置既具市场性又有前瞻性,对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为工业转型升级服务。首先,高职院校要对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调研,及时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转型升级产生的技术结构和人才结构,以市場需求为导向,结合人才结构的变化趋势及时开设新的专业,优化覆盖面广、社会需求大的专业,同时改革社会需求小的专业。其次,针对企业岗位群结构与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使高职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综合素质符合产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3.2 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更要适应社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高职教育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构建与其相适应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高职院校要将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制定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管理机制,时刻关注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市场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和优化,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及时增加一些反映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或相关专业的课程;另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争取与企业建立长效稳定合作关系,尽量缩短高职教育学习与实际生产应用之间的距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3.3 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诸多弊端,需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教学课程,能够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同时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使学生通过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業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实施过程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教学项目以真实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实际工作内容设计;单项任务由每个项目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分解,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将需要完成的项目或任务布置给学生,并对学生加以适当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协作完成单项任务直至整个项目。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的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升。
3.4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适应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升级要求的重要途径,可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互利、共建、共享、共赢。高职院校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进一步深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加强深层次合作。高职院校要依据职业岗位具体要求,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并积极推进项目化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选派优秀教师深入到合作企业,提高教师先进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推进“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真正提高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能力;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职教论坛,2011(22):18-21.
[2]刘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职业技术,2012(06):110-112.
[3]赵晓妮.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6):11-15.
[4]王亚鹏.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110-112.
[5]汤瑞丽.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6):22-25.
作者单位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吉林省四平市 13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