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转化 提高文质

来源 :教学世界·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y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学生写作而言,记叙文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文体。在阅读教学中,记叙文类的文章所占比重之大自不得言。在作文教学与习作训练中记叙文类的教学与习作训练就更重要了,但在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练习中,学生的作文出现了不少应引起语文老师重视的问题,如形象干瘪,文势平平,情味不浓等等。因此,中学阶段应重视抓记叙文写作的教学训练。
  
  一、化虚为实,形象可感
  
  一些中学生写记叙文的时候,往往把脑子里概念性的东西,或观念性的东西,或抽象性的东西,直接往虚里写。比如说,要学生描写上课时教室的情形,很多学生立即想到安静,于是“安静极了”、“很安静”、“十分安静”等等就完了。这就是“虚”,这样直接把“虚”的东西写出来,记叙文的质量肯定是不高的,形象感不强。记叙文是叙事记人的文体,它通过叙述、描写事件、事物或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获得具体可感的形象。要达到这个效果,就要化虚为实,把这个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让别人从这个具体的描绘得出“虚”的概念,得出结论。
  如何才能做到化虚为实呢?首先,让人物自己表现自己。写一个人,这个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在作者的头脑中是清晰的,条理化的甚至抽象的。但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绝不能把已形成于头脑中的这些“概念化”的性格用概括的语言直接写下来。因为这样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虚的、模糊的,绝不会让人留下印象,更说不上感动人了。鲁迅的《祝福》这样描写祥林嫂的肖像:“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至今已经全变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拉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在这段具体的肖像描写中,鲁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穷苦潦倒形同乞丐,精神麻木几近崩溃的祥林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其次,让景物自己表现自己。在写作中涉及到景物描写的,要避免直接写这个景物多么美丽动人,这个地方多么热闹喜庆等虚的模糊的文字。你只要把这个景物的样子描写出来,即使有所选择来写,比如从某个角度写,从某个时间来写,都一定要让景物自己来说话,比如描写地坛的春节庙会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的特点,就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写:来的人多不多,挤到什么程度,都有些什么样的人,表情如何,都有哪些声音,有什么样的表演,有什么样的年货卖,地坛是怎样装扮的,每天的庙会持续了多长时间等等。把这些有选择地客观描写出来,读者准会获得“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的“虚”的概念。
  
  二、化显为隐,蕴意绵绵
  
  什么是“化显为隐”呢?中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一般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如何让人感受到呢?如果你在文章中开头或结尾或中间直截了当,明白无误地把它写出来,就是这里所说的“显”。这种方法对记叙文来说很不好,因为没有让读者留下联想、想象的空间,剥夺了读者的二度创造的余地,文章的韵味就不浓了。很多学生就有这样的毛病。要克服这个毛病,就要“化显为隐”,把中心思想融在文章里,融入在形象中,融在细节中,融入情节中,把它含蕴地写出来,尽量把多一点联想、想像的空间留给读者,这样,文章的韵味就浓了,耐读了,就吸引住读者了。
  “化显为隐”要注意以下一些方法:首先,把中心思想融入于叙述描写当中,不能隐得让人看不出,模糊不清,摸不到门路。这就需要作者善于制造让读者能触摸到中心思想的“糖农”,读者吃掉了“糖农”,就能品尝到里面的“核”。即要善于搭建联想想象的“桥梁”,以使读者到达中心思想的“彼岸”。其次,要善于寻找到可以“隐”中心思想的物。这时就要运用相似,相关的联想,找出中心思想与可隐之物的相似性或相关性,这样就可以自然、含蓄地隐藏起来了。
  
  三、化平为奇,曲折动人
  
  平平淡淡、平平常常的故事,转换另一种方式来叙述,就会让人产生惊奇,使人感到意外。即俗话所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时须考虑到用哪些材料,什么材料放在最后,才能让人感到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才能让人产生拍案称奇之感。不少学生写记叙文时对这一点考虑不到,平铺直叙地写,读起来索然无味。要避免这种不好情形在情节上就要善于“化平为奇”。怎样写记叙文才能“化平为奇”呢?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一)笔锋逆转式
  写故事情节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里,逆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变,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比如莫泊桑的《项链》,当路瓦栽夫人为偿还女友的项链而穷尽一生艰辛时,文章突然揭示女友借给她的项链竟然是假的。这个逆转不仅使文章中的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读者也会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转,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地思考。当然,运用这种“化平为奇”的方法时,前面的情节应有相应的伏笔暗示,让读者深思后觉得还是符合常理的。
  (二)巧设悬念式
  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为了创设好的悬念效果,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插入好多情节,紧紧攫取读者探得事情结果的心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运用这类化平为奇的方法的文章不少,如《我的叔叔于勒》《林教头风地山神店》等。
  (三)创设误会式
  社会生活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矛盾的产生有许多种,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如果能扣住因误会而产生矛盾的一点来叙事就能把事件叙述得曲折生动。
其他文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
期刊
以前自己是一名学生,现在成为了一名教师。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做教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好成绩。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成绩,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呢?在此我浅谈其中的一点一一预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
期刊
随着新课程在初中阶段的实施,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第四册)的篇章结构、知识框架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新教材为了正确处理好提高学习质量和减轻学业负担之间的矛盾、拓展学习广度和降低学习分量之间的矛盾、知识的教学和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在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做了精心的设计。    一、突出话题中心,构建课堂体系    话题就是我们常说的范例、中心等。粗线条的知识框架设计为话题中心的展开提供了平台,我们在课
期刊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是教学大纲的要求,特别是有关气体溶于水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一直是学生运用的难点,通过教学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又能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期刊
【导言】    “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不失为一个小插曲儿。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
期刊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而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因此,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能否落实。因此,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就至关重要。    一、热爱班主
期刊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主渠道还要靠学生自己去开掘:从学海里自由汲取,从实践中获得。这样,教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许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教师指导预习,学生学会“记疑”    生物现在是高考科目,但升中考不用考了,学生往往不够重视。但是
期刊
摘要 本文阐述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及数学教学的若干新特点;通过一个教学案例的分析。力求如何在平时教学中贯彻好新课程理念和要求。提高数学教育质量。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特点 案例分析    一、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三点变化    2001年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2年后国家又分别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从此义务教育
期刊
发散性思维就是新时代产物中的一种。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发散性思维与部队基层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部队应怎样用发散性思维对基层文化工作进行指导呢?    一、转变思想观念,结合发散性思维,从指导思想上“发散”。    (一)当前基层文
期刊
数学是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必需的一门科学知识;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其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而小学是第一阶段,其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为小学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参加实践劳动打好基础。    一、掌握算理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在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