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必须从儿童抓起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近期电视剧《都挺好》引发热议,“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孩子,有的愚孝、好面子;有的啃老、缺乏责任感;有的干练独立却也冷漠……”为什么有着同样的父母,却过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呢?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人终其一生都将和童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受到的影响总是如影随形。无疑,童年的经历和心理状态为今后的人生埋下了伏笔。无论是经典好莱坞影片《爱德华大夫》中患有尖端和条状物体恐惧症的“格里高利·派克”;还是《沉默的羔羊》中的“野牛比尔”,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的心理创伤和变态心理。因此,著名的儿童心理健康和教育专家无不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也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只有童年时期筑牢心理健康的基础,人生才能“都挺好”!
  现代儿童精神与心理健康专家也不断著书立说,强调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事与愿违。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主要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问题已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庭结构的改变,獨生子女问题、高龄二胎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父母的重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儿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因此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威胁。
  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尽管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投入如此多的时间、金钱和心血,但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仍令人堪忧。据报道,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中,16.0%~25.4%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在大学生中发生率为4%~13%,中学生高达6%~15%……
  然而,与此同时,也有大量优秀的儿童青少年以其独立、睿智、创新的特点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标志。
  由此可见,之所以造成这样大的反差,并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不能归罪于社会的竞争,更不是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关键问题在于父母早期的养育;在于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在于医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维护和对心理疾病的防治;在于教师对儿童生活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播;在于社会媒体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的确,养育孩子的知识和理念的不同;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差异;心理健康知识多少的区别;以及行为管理和行为矫正能力的高低,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当今,我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够,早期心理和行为干预机制不良,健全人格培养意识淡薄。无论是家庭养育还是学校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习成绩,轻道德品质;重升学率,轻心理健康的情况非常严重。
  许多人以为儿童的心理障碍与家长无关,即便小孩有什么规矩和道德问题,也都是长大后社会的事。孰不知这种侥幸心理往往是灾难的根源。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1/5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得到适宜处理和治疗的人数还不足有问题儿童的1/5。
  正是家长、教育者及基层医生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忽视了早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行为干预,忽视了儿童社会化及适应能力的发展,酿成了一幕幕痛心而愚蠢的心理变态和行为异常的悲剧。“蓝极速网吧一把火烧死24人”“大学高材生动物园硫酸泼熊”“大学生凶杀4名同学”“中学生扒飞机险致机毁人亡”……等等事件接连不断。
  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治疗的鼻祖弗洛伊德说:“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当今的健康理念和育儿现实不得不让儿童心理健康专家再次疾呼“心理健康必须从儿童抓起”。
  4
  其实,心理健康从儿童抓起是有科学依据的。人类的大脑发育是有明显的规律和关键期的。就像儿童骨骼发育早期要补维生素D和钙一样,等错过了关键期,骨骼畸形了再补钙,畸形的骨骼也不能恢复正常了;人的语言发育有关键期,规矩形成有关键期,社会交往和社会文化发展也有关键期。而这些关键期主要是在学龄前期。
  例如: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语言敏感期(6岁之前);秩序敏感期(2至4岁);感官敏感期(6岁之前);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至4岁);动作敏感期(6岁之前);社会规范敏感期(2.5至6岁);书写敏感期(3.5至4.5岁);阅读敏感期(4.5至5.5岁);文化敏感期(6至9岁)。我国在儿童心理健康保健领域学术是国际领先的,关键是知识普及和落实不够。
  我国在2013年就由卫生健康委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并配套出版了《儿童心理保健与咨询培训教程》,提出了心理问题预警征及早期识别和干预的方案。这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   当今儿童心理障碍的早期防治和儿童心理问题的终身影响理念,已经被国际上专家学者写入最新的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中。2013年颁布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手册第5版和刚颁布的国际精神疾病分类第11版都取消了儿童与成人分开的分类体系,而将儿童与成人按生命周期排序一起分类。这样儿童的心理障碍与成人密不可分,儿童的心理问题会影响终身被充分地强调。成人也会有“多动症、孤独症、抽动症”;儿童同样也会有“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
  5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我国也将全生命周期的整体健康观纳入国家战略。中国政府对精神病及精神卫生工作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颁布4年,精神病人的权利有了法律保护。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登记管理,免费提供药物治疗。2016年中国政府对精神及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视又上新高度。2016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并讲话,提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其中特别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很快,为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及心理健康领域快速和规范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如何才能保证优生优育、保证早期识别和防治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避免人格的畸变和社会适应的不良?如何才能使年轻一代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如何保障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这些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也越来越凸显早期识别和合理防治心理偏差和不良行为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有限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不断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提高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儿童强则国家强,儿童强心理必健康”!儿童和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良好的行为模式要从小建立,要精心维护。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创祖国美好的未来!
  郑毅,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从事精神医学临床、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36年。
  擅长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及身心健康管理,特别是对儿童精神医学有特殊研究。负责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北京自然基金、北京脑科学、国家十三五重大慢病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北京市、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科技奖;中国杰出精神科医师奖;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杰出贡献奖。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著作30余部,包括主编了多部国家级疾病防治指南。担任北京心理救援队队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及儿童学组副主委;中华精神科杂志副主编;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委;西部双相障碍专委会主委;中残联精协副主席;亚洲ADHD联盟主席;亚洲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前主席;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前副主席、顾问。
其他文献
近期,多名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的视频登上热搜并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视频中家长逐渐崩溃,孩子一脸无辜,很多为人父母的网友对此产生了共鸣,纷纷表示“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还有网友说道:“自从陪孩子做作业,发现我们都得了一种病,他(她)得了拖延症,我得了狂躁症!”甚至有人陪孩子写作业写到进医院做心脏搭桥手术,头疼、胸闷、脑溢血。  网上已经看到了太多,也听到了太多来自家长的声音,但我
期刊
我是一名大一女生,今年20岁,本就心智早熟的我比同宿舍的姑娘们更显成熟。期待着来到大学可以重新开始的我,面对着陌生的环境、新鲜的校园、疏离的室友、枯燥的学习,更显得形单影只、黯淡无光。看着他人的青春靓丽、鲜活生动,自觉变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妇人”。  “当我知道爸妈都出轨的时候,一点也不惊讶,只是觉得怨恨,怨恨他们给我这样一个丑恶的家庭”。  和多数留守儿童一样,我大部分时间是跟着爷爷奶奶,寒暑
期刊
和很多家长一样,相当长的時间里,当孩子做错事情后,我一定要他认错,有时还要他写检讨和保证书,错在什么地方都要写得清清楚楚。原本以为,白纸黑字的东西,孩子才会印象深刻,下次不再重犯。可是我失望地发现,这种白纸黑字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很快失效,甚至不曾产生任何效果,在我眼中无比神圣的悔过书,在孩子这里就是一张废纸。  有一天,我加晚班,回到家,发现儿子的作业做得一塌糊涂,我气呼呼地把他从被子里揪出来,指
期刊
A教师的负面情绪主要来自于自身的认知  很多老师觉得在上课的时候,已经一步步讲过、分析过,学生就应该学会了。殊不知,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聪慧,一点就通;有的愚笨,讲了一遍还是云里雾里;有的注意力集中,眼睛盯着老师,思维跟着走;有的虽然人坐在教室里,一动不动,大脑里却天马行空,只见老师的嘴巴在动,说的是什么却一窍不通;有的是属于视觉型的学生,在老师一遍遍的演示中得到理解,有的学生属于听觉型
期刊
作为一个热爱生活又爱发朋友圈的人,经常在自己开心的某个瞬间发图片留念,如备好了一节自我感觉特别好的课、开了一个氛围不错的讲座、妥善地处理了一例家长或学生的案例……每每我发这些朋友圈时,总会有心理教师同行向我要教案、课件或者教育谈话提纲……目前,学校的心理工作发展现状是:部分学校没有心理教师,部分学校有一个心理教师,个别的大校才有两个心理教师。因此,心理教师在学校没有备课组,单打独斗的居多,资源和平
期刊
喜欢熬夜的小明,出现了新苦恼  小明是一位28岁的帅小伙,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目前独自居住。大学住集体宿舍时,在同学们普遍晚睡氛围的相互影响下,小明慢慢养成晚睡的习惯,要熬到凌晨一、两点才觉得是该睡觉的时间,早上则起床困难。上午有课时,要至少定两次闹钟才能起床,匆匆到教室后,聽课时也困意连连,有时就干脆打盹入睡;在上午没有课或周末时小明常常一觉睡到10点,这样醒后才能没有困倦疲乏。由于
期刊
王阿姨最近两年常感觉身体不舒服,头疼、胸闷、心慌、恶心、腹胀、四肢无力等,于是王阿姨就去医院检查,但是做了心电图、心脏彩超、头部核磁,化验血常规、生化、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一系列检查,医生都告诉她没有什么大问题,于是王阿姨又去了其他多家医院检查,结果也都一致,王阿姨就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毛病呢?  以上情况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或听说过,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形式
期刊
又是一个值班咨询的夜晚,我如往常一样走向学校的心理中心。未到门口,就见一个瘦高的女生站在门边,大概是听见了我的脚步声,她抬头局促地看了我一眼,又急忙低下头去,过长的刘海遮住了她的脸庞,显得有些无措。“这应该就是班主任口中的那个高二文科班的小玉吧”,我心里想着。关于小玉的情况,昨天她的班主任与我交流过。在班主任的描述中,小玉几乎成了“抑郁”和“自卑”的典型。“她在班上太安静太乖顺了,如果没人找她说话
期刊
从事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接近四年多,我发现家长咨询的问题大部分都跟孩子写作业有关,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段的家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是孩子做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孩子写作业磨蹭可能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原因一  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弱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不知道一个小时有多长,怎么控制自己的时间。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思维特点具有形象
期刊
上面所描述的就是焦虑的一种突发形式—惊恐发作。诸多影视剧中最常见的焦虑状态可能就数产房外等待的老公:眉头紧皱、拳头紧握、来回踱步,额头上汗如雨下,一会儿趴在门缝、一会儿蹲在地板,心脏紧促而有力的跳动几乎已经达到极限,直到孩子呱呱坠地,整个人的状态才能松弛下来。下到三岁孩童犯错、上到白发老翁演讲,焦虑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  对大部分人来讲,成长总是伴随着焦虑,在焦虑的刺激下变得成熟、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