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自然”到“科学”的称呼变更,现在小学科学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升华,现在小学科学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科学课教师。面临着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后课程性质、目标、内容等发生重大变化的严峻挑战。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体验科学,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自我探究、自我结论。获取科学探究的钥匙,教师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意识的培养。
一、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机会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课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上做到开放性。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
教学中,教师应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如:在教学《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不进行指导。先让学生从课题出发,找出本课对于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使学生对要探究的事物发生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这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部驱动力。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体会到“我能行”。
2、生活和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课本。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将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课前去捡拾一些岩石,课上的时候让学生来观察。但是书上只是简单的介绍了几种岩石的内容,在课程讲完时,告诉学生课虽然讲完了,但探究没有结束。引导学生回到大自然中去,这样,即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科学现象的体验,又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
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观察岩石有了直接认识,对科学课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家素养也从这样的活动中逐渐的形成。
二、探究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要E好一节科学课,必须要掌握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学习知识。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和效果。
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的特点,在探究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时时引起学生惊奇、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积极地探求其中的奥秘。
如:《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的教学,课前可以准备好少量的熟土豆和生土豆,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知道是何食物的情况下来分别试吃,学生会感觉到一个好吃。一个难以下咽,这种新奇的体验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兴趣。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活动的主动性。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但前提必须是自由的。不自由就无法展开想象,不能大胆的假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兴趣的调动非常重要。
如:在《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中,橡皮的导电性实验完成后。进行学生的分组讨论:你还有没有想要知道的内容。学生有的会说,橡皮不导电,那铜丝会不会导电,导电后会是什么样的现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积累经验,这时,才能拿出学生所要求的一些物品。对于学生的疑问,有条件的话让学生当堂课解决。教师也可以演示一个铅笔芯导电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探求知识这个活动中来。
3、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养成昆好的观察习惯。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有结构的材料,一个能让学生探究需求的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途径,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等多种器官,参与整个过程,亲身实践获得科学知识。
如:我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亲自带领学生到山里去采集石块。然后,又将石块分别发到个人手中,这样,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从教师口中得出,而是从自己的亲手的实践中得到。每个人在采集岩石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不仅如此,这样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结论。使学生的各种器官长期的处于活跃的姿态,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探究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4、唤起合作意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良好的探究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探究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就要唤起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方法,全身心的投入。正所谓“三^行必有我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体会“合作真愉快”。
如: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把气球相吸相斥现象作为重点讲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学生对此现象的本质十分感兴趣,这时,教师就要起到指导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的分成几个小组,共同去研究气球相吸与相斥的原理,把它当成学生习得探究能力的机会,正所谓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
三、正确认识探究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1、对每位科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考验。运用探究型科学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教师得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2、给孩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
对于学生来说,探究学习的开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自己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同时,孩子的学习空间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从课堂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而且,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能力的途径大大增多,从单一的教材和听讲、阅读和练习,拓展到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文本和媒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这种,对能有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愿望给予大力的支持。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这块沃土上,茁壮的成长起来。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江苏215021
一、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机会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课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活动。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上做到开放性。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
教学中,教师应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如:在教学《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不进行指导。先让学生从课题出发,找出本课对于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使学生对要探究的事物发生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这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部驱动力。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体会到“我能行”。
2、生活和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课本。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将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课前去捡拾一些岩石,课上的时候让学生来观察。但是书上只是简单的介绍了几种岩石的内容,在课程讲完时,告诉学生课虽然讲完了,但探究没有结束。引导学生回到大自然中去,这样,即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科学现象的体验,又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
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观察岩石有了直接认识,对科学课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家素养也从这样的活动中逐渐的形成。
二、探究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要E好一节科学课,必须要掌握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学习知识。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和效果。
1、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的特点,在探究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时时引起学生惊奇、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积极地探求其中的奥秘。
如:《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的教学,课前可以准备好少量的熟土豆和生土豆,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知道是何食物的情况下来分别试吃,学生会感觉到一个好吃。一个难以下咽,这种新奇的体验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兴趣。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活动的主动性。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但前提必须是自由的。不自由就无法展开想象,不能大胆的假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兴趣的调动非常重要。
如:在《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中,橡皮的导电性实验完成后。进行学生的分组讨论:你还有没有想要知道的内容。学生有的会说,橡皮不导电,那铜丝会不会导电,导电后会是什么样的现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积累经验,这时,才能拿出学生所要求的一些物品。对于学生的疑问,有条件的话让学生当堂课解决。教师也可以演示一个铅笔芯导电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探求知识这个活动中来。
3、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养成昆好的观察习惯。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有结构的材料,一个能让学生探究需求的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途径,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等多种器官,参与整个过程,亲身实践获得科学知识。
如:我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亲自带领学生到山里去采集石块。然后,又将石块分别发到个人手中,这样,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从教师口中得出,而是从自己的亲手的实践中得到。每个人在采集岩石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不仅如此,这样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结论。使学生的各种器官长期的处于活跃的姿态,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探究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4、唤起合作意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良好的探究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兴趣只是探究的动力,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就要唤起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方法,全身心的投入。正所谓“三^行必有我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体会“合作真愉快”。
如: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把气球相吸相斥现象作为重点讲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学生对此现象的本质十分感兴趣,这时,教师就要起到指导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的分成几个小组,共同去研究气球相吸与相斥的原理,把它当成学生习得探究能力的机会,正所谓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
三、正确认识探究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1、对每位科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考验。运用探究型科学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教师得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2、给孩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
对于学生来说,探究学习的开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自己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同时,孩子的学习空间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从课堂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而且,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能力的途径大大增多,从单一的教材和听讲、阅读和练习,拓展到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文本和媒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这种,对能有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愿望给予大力的支持。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这块沃土上,茁壮的成长起来。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江苏215021